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暴明-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好得多,什么时候大明的琉璃满大街都是的不值钱呢?
左侧入眼的是一座水泥砌的城楼,水泥比三合土还要坚固的批灰,反正陆魏敏是这样看的,在坐船来到上川岛以后,陆魏敏看到的东西是那么稀奇,稀奇过后,陆魏敏敏锐的感到自己的春天就要到了。
“上川所的水营,”陆魏敏震惊了,他三个多月以前发流民的利是钱的时候,上川所的最后留守的三个军户搭乘他的船回到广海卫,“他要干嘛!”陆魏敏想扭头变跑,但是在马车上没地方跑,干脆不跑了看看朱浩要说些什么,陆魏敏鼓足了勇气。
只见有十二三米高的城楼上方,安放了六门弗朗机火炮,那黑洞洞的炮口告诉人们它可不仅仅是用来观赏的。更远的地方则限于高度角度限制,城墙并不是笔直的事实上是以一种尖锐棱形的形状呈现出来的,对于这种建筑方式,陆魏敏再清楚不过了,荷兰人入侵马六甲修的城堡就是这样的,不对,上川所的水营的城墙还要尖锐。
一进北区马车行驶了几分钟忽然之间停了,就听闻那个车夫讲:“老丁头,道闸拉起来,这是贵客,大少爷正等着了!”
一阵中气十足的声音,“狗娃子,就是少爷来了还得登记,下了,看我打不打死了,啊哟。”随着马车一阵晃动,猛然间隔着玻璃露出一张水饼那么大的脸。
敲敲窗,那名落魄的秀才降下玻璃,手里不知何时睇过去一张很厚的折叠纸,老丁头仔细的看了折叠纸,又回头看了陆魏敏一眼。
“放行。”老丁头用木头夹子收好那一张很厚的折叠纸,让另一个小老头掀起道闸放马车进入。
陆魏敏看在眼里感叹到,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禁很想见到哪位大公子。
他还不知道,这位大公子半年前,在深井镇的千户所后花园里和许杰,谭猴子等讨论过了,《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自从暂行规定下发以后,后花园的工匠们充分体会到了规定起的作用,“罚钱,”让工匠罚到心痛。有人说,规定太多,管理太严,殊不知,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如果不遵守规则会受到惩罚而且对自己无益,之所以,朱浩坚信,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天慢慢的黑了,开发区里以鲸油混作蜡油作为照明的燃料。朱浩发明的鲸油灯是以玻璃质材为原料,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老丁头挑着鲸油灯挂在人行道的三米高的水泥柱子上,马车的弦檐也一左一右点起鲸油灯,陆魏敏看着鲸油灯点起,是比家里的灯笼亮堂许多,这个要问一下价格如果在五两银子左右,那是值得大量采购,没看见更夫和马车夫一手拎着一个,肯定很平常了。
马车开到办公区这才停下来,下了马车,陆魏敏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跟着那名落魄的秀才迈步前。
走进办公区陆魏敏觉得朱浩见他当然不是为了稻田事,自然田亩的事是诱因。陆魏敏三年前上了上川岛买地,那些在新宁县做官巴不得让陆魏敏他们开发新土地好贪谋新宁县的良田。
毋庸讳言,上川岛的三洲湾临海的这一片土地。土壤质地是很差的,基本是以泥炭土(南海的岛屿道多见这种土壤)为主,这明显是由于入海河流长期在枯水期被海水倒灌所形成的土壤环境,不下大力气改良根本不可能拿来种植谷物。
平整的农田大概有1000来亩,规模并不大,周围全是高丘(海拔一百多米)。因为多泥炭土和黏土使得沿海岛屿,不是向陆魏敏一样的海商耕种那就是荒草一堆,所以较为贫瘠。
陆魏敏刚上上川岛时,这里长的多是一些质量低劣的杂质牧草,除疍民和艇民在这里放羊,便很少见高大的树种,甚至就连低矮灌木都不多见,真真是一片荒凉的所在。
陆魏敏知道广东达官贵人,地主老财所隐瞒的稻谷亩产数量的很无耻。明崇祯为了加税派出了太监们田亩数量被朝廷丈量无法隐瞒的情况下,就尽可能压低本地区的稻谷产量,以便尽一切可能的少交赋税。当时的地方官员把这种做法视为自己的美德。
明代史料记载松江府每亩高者产稻米三石,低者一石五,按1:2的比例。
合原粮(一般指未经加工的粮食的统称)稻谷为六石到三石,平均在四点五石,嘉兴府丰年每亩稻米加上同亩产的春花小麦四石五,平常是每亩合计三石,相当于原粮六石到九石,湖广地区中等田地米两石,合原粮四石;广东地区中等田亩稻谷原粮七石,好的可以到十石,低等的也能到五石。
以上提到一般平均水平都是稻谷原粮在四石(合稻米两石)以上,高的如广东可以到十石。事实上明人为了少交税,或者防止朝廷多征税,往往在各种记述中刻意压低本地的粮食产量,因此以上记述本身就是只会低估不会高估的。
综合各种因素,把更普遍的明代晚期南方地区正常年份平均定在每亩4石原粮是合理的,每石按130市斤算,则每亩的原粮产出也就是520市斤,现在再保守一点,再压低一点,则就可以按450市斤计算。
北方旱地平均亩产150斤显然过低,这相当于只有原粮一石多一点。北方“夏麦秋粟合起来还算它两石。如只种一季作物,产量就较高,亩产也算它两石。两年三熟也作同样的估计。”
;
第三十一章 一份协议书()
屋子里传来了一丝不满的语气,大明的税务条例中漏洞不少,秀才以上都不用纳粮就是其中最大一条。不过这也不是咱们大明一个朝代的问题,历代王朝都是如此统治阶级本身不用缴税,咱大明只不过更进一步,把秀才列为未来的统治阶级也给免税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官商一体纳粮。
“嘶,”陆魏敏感到牙痛,官商一体纳粮,自古就不是这样的,如果真要这样那肯定要流血。一提到流血陆魏敏想到了马尼拉的家人还在等他解救,“哎,”陆魏敏定住了,那名落魄的秀才轻轻敲着门。
“进来,”牛绍走到门前。
陆魏敏穿着一件黑底红花色褂子走进房间,看见朱浩正拿着一杯茶,赶紧躬身施礼,“员外郎陆魏敏,见过团练大人。”
坐在沙发上朱浩上下打量着陆魏敏,看了有一分钟,把员外郎陆魏敏看的毛骨悚然。
“免礼,座,”员外郎陆魏敏心里抹了一把汗。
牛绍觉得小少爷朱浩,自从当了新宁县团练总身上的王霸之气犹如滔滔江水。。。
陆魏敏坐到了沙发上,忽悠忽悠的感觉,都把陆魏敏折腾的云里雾里。
“我听说,你想捐赠上川岛的良田,为了什么?”朱浩放下茶杯拿着一张纸在那里低头看着。
“产量太低了,”很想讲官面话的陆魏敏,好像一不留神说了实话。
陆魏敏挪动了沙发上胖乎乎的身体,继续说:“上川岛的田亩费心竭力的种稻子,一亩才收一百来斤,那些流民伺候的不好的,连一百来斤数都达不到,种植两造,去年只能收不到二百斤稻谷,流民们连填肚子都不够。”
“一百来斤?”朱浩几乎是震惊了,忙问着一百来斤是不是原粮。
“不是原粮。”陆魏敏答道。
朱浩知道,在古代的稻米,麦子去皮之后还要损失四成分量,这样看大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要想提高产量只有化肥一说。朱浩目前掌握的情况来说,望牛山的溪水两岸的一般稻田,只要能保证灌溉,一造亩产三百斤还是做得到的,如果在加上化肥。
“铭泽有所不知,”陆魏敏说,“上川岛种地很不容易,不下雨天就出现旱情,连着二天下雨望牛山的溪水就马上就涝起来,三年了,我种稻子也收不了许多”
最不成问题是磷肥,朱浩可以容易获得的天然磷肥就是动物骨骼了,铁血会农业组的就一直用食品厂的剩余下来的鱼骨鱼渣肥田,按照朱浩的手册改进稻种已经一年有余。
朱浩知道施加草木灰也能补充磷肥,钢渣混合石灰也可以得到一种土磷肥,鸟粪石,鸟兽积粪鸟类、蝙蝠和海豹的粪便和尸体,是一种优质肥料,鸟粪石,后者含氮11~16%、含磷酸盐8~12%、含钾2~3%。
朱浩给铁血会农业组批条,农业组的二个年轻小伙子驾着船跟年老的地师一起出海,寻找鸟粪石。
其余的农业组家丁们准备进行“稀植”。
铁血会农业组这个月在深井镇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中心,第一次开展了水稻稀植,就是在插秧时,适当减少秧苗株数目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稻分蘖能力较强的优势,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矛盾,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水稻生产成本采用稀植之后可以减少秧苗需求量,节约育苗的工时种子育苗,降低插秧成本,由于每亩地的秧苗少了,对人工的需求也大为减少。
明代广东有的地方尤其适合农田用工,能够使得争取到更多农时充分利用水资源,稀播,能使得水稻在生长中长成较为理想的株体形态,形成大穗抽穗后绿叶面积大,受光姿态好,增加粒重促成穗粒重兼顾的丰产结构。
稀植一般情况下,增产可达5-10%,是一项极有技术含量的农业技术,对田间管理的要求水平也很高,所以这次铁血会农业组深井镇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中心,搞稀植法,这可需要大量的肥料靠农家肥不够。
一般来说是‘肥田靠发,瘦田靠插’上川岛的稻田土质比较瘠薄,肥力很差。应适当增加插秧密度以增加每亩有效穗数而以土质很肥沃或施肥较多的田块,稀植并不是万有灵药。
陆魏敏小心翼翼的端起茶杯,仔细打量着这个房间,“巧夺天工啊!”食品厂的办公室里靠近窗口摆着一个很大个博古架,朱浩食品厂做的十五种罐头摆在那里,自然有了玻璃瓶子朱浩立马叫人做罐头,以前做给曹明府的酒坛罐头已经送给深井镇的老军户了。
朱浩看完信纸,站了起来,走到博古架旁,陆魏敏赶快站了起来,一步一跟的来到了朱浩身边。
“小沙丁鱼俗称“青鳞”,分布于南方沿海,产量较大,是浅海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体被圆鳞,背部青绿色,一般体长约90毫米。乌鲳,乌鲳科乌鲳属。为常见的南海经济鱼类。喜群聚,是大众化的食用鱼。”
朱浩一面讲解着,一面把博古架的两个玻璃罐头拿了下来,顺手丢给了陆魏敏的怀里,陆魏敏手忙脚乱的拿稳了。
“这个是一斤装的“青鳞”和“乌鲳”尝尝罐头的味道,牛绍去帮陆员外打开它。”
不一会,开了瓶的罐头发出一阵油炸海鱼的香味,扑鼻而来,陆魏敏是山珍海味都吃遍的人,罐头还真没尝过。牛绍递过一双筷子,陆魏敏这时大感兴趣,用筷子夹了一块小小的鱼肉,放到嘴里慢慢的咀嚼,越咀嚼越发现这鱼罐头是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陆魏敏停下筷子,看着朱浩,朱浩摇摇头,“我这罐头就卖七分银子,一罐五斤便是七十个铜子,玻璃罐子和工价要十八个铜子,渔获算起来二十到二十二个铜子,稳赚三分银子,陆员外你看如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