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少皇-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注2:金花银是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主要用于皇帝赏赐,折放武官月俸。公元1436年(正统元年),明王朝遂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之夏税秋粮折银征收,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每季分进二十五万余两。其后概行于全国其它各布政司,以为永例。
公元1578年(万历六年)后,每年又增银二十万两,除折放武官月俸外,主要用于皇帝赏赐及内监宫女的日常费用。
这金花银看起来很多,实际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被拖欠。这也导致,皇帝对于军队约束的减弱。毕竟皇帝差饿兵,饿兵就要找奶妈。于是,文官集团以上帝的模样出现了。一方面通过舆论和道德指责皇帝胡乱花销,另一方面通过军饷卡住武将集团,而背地里,文武却心照不宣地分饷、分土地。庞大的明帝国,就这么被非洲二狗而倒塌。
ps:这几章我写得很艰难,艰难之处在于,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罄竹难书。明末的士大夫阶层和武将阶层,行为做事之猖獗和肆无忌惮,乃华夏历史上所仅见。
这几篇,我写了删,删了又写,直到最后成文,都依然不能让自己满意。呵呵,文笔有限,还请各位将就着看。
这一段列举了大量数字内容,看起来有水的嫌疑,其实不然。以往很多明末的经济状况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列举的内容并不详尽。笔者就补上这个缺口,让大家有更实际的感观。
客观来说,当时的士大夫及武将阶层,采取掏空明朝一切的做法,只不过是延续华夏数千年来,家族集团制生存的模式而已。站在今人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义愤填膺,但就当时而言,就连皇帝在内都觉得无可厚非。
这一情形出现的根本,在于农耕社会的利益蛋糕只有那么大。到了极限,就要重新划分。这与海洋文明有根本的不同,这些我都会在以后提出来。
文中针对历史史料的核定,耗费了大量功夫,我仅仅是挑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史料。文中关于朱由校与大同官吏的斗争,我也是一笔带过没有过多描述。因为如果这么写下去,就变成了《十全老人下江南》的明末大同版,这与本文的初衷是违背的。
但这也是为随后留下伏笔。激烈的朝堂斗争及关外战争,且容我后续道来。当然,后面还有针对西方的一系列动作。当时的西方正处于思想大变革的前夜,嗯,朱由校怎么着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第七十九章 筹谋(4)内疏外通()
傅山出身官宦世家(注1),家学渊源。要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准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原本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里,应该是个喜好飞鹰走狗的标准纨绔。可傅山却不同,少时就重气节、有理想、有抱负。这与其严格的家庭教育有关。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傅山对于官场的猫腻并不陌生,可谓洞若观火。受当时舆论的影响,加之本身才华横溢心高气傲,傅山甚至还有点“仇皇”的心思。
国家发展的好,那是因为有圣明君主的存在;国家发展的不好,那是因为君主的荒谬。臣子痛骂皇上,那是忠心为国一身赤胆的表现,会被民间和官场所崇拜。
明朝如傅山一般的青年才俊有很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早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面对朝局的混乱与胶着,他们内心迸发出朦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于是开始自发的寻求解决之道。
但碍于时代发展的阶段和信息的不对称,他们空有一腔热情却不知从何入手,于是很自然的从民间舆论中寻找突破口。他们学会了标新立异,他们开始愤世嫉俗,他们积极投身于明朝的各类社团活动。
他们希望找到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变得更有意义。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接纳,而不是‘二十年后,终于还是变成了自己的讨厌的那一类人。’但明朝固化的阶层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始终将他们压抑的无法呼吸。
此时,敢于喷吐口水,狂骂皇上的东林出现了。年轻学子们眼前一亮:对,堂堂大明变成今天这样,都是皇上造成的,我们就是要骂的皇上开始怀疑人生,这样才能济世安民!
于是他们以更加狂热的姿态,用自己的嘴和笔,加入到痛骂皇上的队伍中。以求得换取一次,实践人生价值的机会。他们其中的不少人,在日后面对异族的屠刀之时,也不曾有丝毫犹豫,用自己羸弱的身躯,完成了对于皇上和百姓的诺言。
……………………………………………………………………………………………
但,在东林及齐、楚、浙等朝廷实权派看来,这些学子们的一腔热血,不过是他们升官发财的润滑剂而已。虽然他们经常将人镜魏征引为学习之楷模,可真到关键时刻,他们总会推人出去顶缸。对此,他们自然还另有一套说辞,留得有用之身…
当然,这些大臣口蜜腹剑的做法,早就引起了部分学子们的注意和怀疑。比如,在皇上身边仅仅呆了一个月后,傅山就发现之前的认知错误。
皇上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过得日子堪称战战兢兢苦不堪言。传说中的一言九鼎没见着,倒是稍不留神就会被朝中别有用心的大臣当枪使。于是这个愤怒的中二,又把矛头指向了朝中大臣,思想从左到右转了一百八十度,成为了铁杆的保皇派。
但傅山并不知道,身份地位和利益所得,会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比如有个叫琼瑶的阿姨,当小三的时候,笔下小三个个温婉动人,大房绝对凶神恶煞;后来阿姨上位了,笔下大房就是绝对的知书达礼逆来顺受,小三就是网红脸加容嬷嬷…
作为后世之人,朱由校自然知道,明朝学子们看起来幼稚而又极端的做法,只是因为时代发展的阶段和他们认知的局限性造成的。这批赤诚的学子,是明朝的宝贵财富。他们仅仅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就能瞬间照亮漆黑一片的大明万里河山。
在明确方向之前,朱由校必须尽最大可能保护这些学子,不让他们过早的参与到斗争之中。否则,这批学子的热情,很快就会被明朝腐朽的官吏制度所磨灭。在某些时刻,斗争如果不能势如破竹,就宁可磕磕碰碰,不要牵扯太多的人进来。
此刻,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傅山,当着皇上的面,公然说出了“要收拾那帮王八蛋”之语,全然不顾对面还坐着两位曾经的朝廷重臣。不免让另外三人哑然一笑:这孩子…
…………………………………………………………………………………………………
朱由校将桌山的小册子整理了一下,轻轻抽出一页纸张,上面用红色朱批重重地画了几个圆圈:“傅山,税改一事非同小可,需要多管齐下,不能单独为之。而且前期必须进行必要的铺垫,否则很容易被诸公见招拆招,他们可不是傻子,等着被我们掐住脖子。
现在的大明,如同一条积塞淤堵的江河,需要外力才能疏通。而且以朝堂现在的情况,改革必然步步维艰,四处碰壁;但不改革,大明必亡。因此改革之首要,为疏通内部。
朕决意以整顿胥吏为名,首先将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地区梳理一遍,并由秘书处的人重新整理重要数据,为以后的政策制定和国考内容提供依据。这些铺垫完成后,经科学院培训的新官吏,将会以最快的速度推行新政,为后续的变革打下基础。
当然,现在朝廷的力量,还不足以覆盖整个三角区域。因此,我们必须以点带面,首先塑造多个典型出来,逐步推进改革的深入,并扩大改革的影响面。让百姓知道,皇家的改革能给他们带来扎扎实实的好处,而不是把牛皮吹上天。
之前,叶向高和韩爌曾不止一次上书,希望扩大科学院招生范围和增加招生人数,为日后的改革储备人才。朕考虑到一些实际原因,暂时没有同意。朕,不打无准备之仗!”
说罢,朱由校久久望着南方,后世那个叫做深圳的地方:“今日之改革,必须依靠一批有热血、有激情、有勇气的年轻人。而我大明之青年才俊,足以担当此重任。朕决定,同意叶向高和韩爌的要求,广招天下英才进入皇家科学院,为改革之强援。”
朱由校深深吸了一口烟,眼神坚决地说道:“既然要改革,就坚决地试大胆地闯。大明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要随时总结经验,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要闯出一条血路出来。日后,你们只管大胆地去做。出了什么事,朕一力承担!!”
孙元化、熊廷弼、傅山闻言,震惊了片刻,随即轰然起身。五拜三叩(注2)之后,三人铿锵有力地说道:“臣,领旨!”
……………………………………………………………………………………………
朱由校摆摆手笑道:“怎么又来这一套。都坐下吧,看看你们现在什么表情。知道的是朕让你们大胆做事,不知道的还以为让你们上刀山下火海。改革这种事急不得,必须有一定基础才行。很多事要等朕回京后才能详细布置。”
傅山最是等待不得,急冲冲地说道:“皇上,您就说,小的能做什么事就行了。”
朱由校与另外两人对望一眼,呵呵笑道:“你啊,就是一副猴脾气。也罢,朕就告诉你。你的任务是帮朕网罗天下才俊。至于是坑蒙拐骗,还是晓以大义,一切随你。反正,朕要三个月内,科学院里有三千学子。”
见傅山皱了皱眉头,朱由校笑问:“怎么,有难度?你可是有神童之称啊。”
傅山咬咬牙道:“皇上,三千人可不少。科学院有这么多房子?这么多人又如何管理?”
朱由校淡淡一笑:“朕会批给你经费、土地和材料。至于房子怎么修,修成什么模样,朕不管。还有,经费超支了的话,朕可没多余的钱给你。朕只有一个要求,保质保量。新招收的学子,都是要做实事的,科学院里不养闲人。”
傅山眼睛咕噜一转,已是明了皇上的意思,随即大喜道:“皇上,小的明白了。您是要我们这三千学子,按照秘书处的办事原则,自己规划自己做事,为以后治理地方累积经验。”
朱由校笑道:“聪明,不能实事求是者,朕不要。如果连这个三千人规模的地方都治理不好,谈何主政一方。朕相信一句话,不能扫一屋者,何以扫天下。
还有,你仅仅是负责牵头的,其余的事就交给那三千学子去做。你在暗中观察,那些人可为栋梁,那些人可为干吏,懂了吗?对了,如何管理这些人,你可得认真向两位教喻讨教啊,这两位的经验必定大大有助于你。”
孙元化和熊廷弼闻言,心中对于皇上的赏识也是暗喜,不过也有疑问:傅山这个毛头小子都能做这么大的事了。皇上这么不提对我们的安排?
朱由校见两位教喻眼露询问之色,当下便坐直了身子正色道:“孙元化、熊廷弼,你二人外放为官,都不在京任职。”
“…”两个教喻顿时傻眼,明朝的外放,基本就是断绝了日后的仕途之路,皇上这是…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