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主明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卓轩呲牙,顿觉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脑中的某根神经似乎被重重触动了一下。卓轩呀卓轩,你何必自寻短见?离家出走有那么难么!

    在另一个个时代,父母稍有疾言厉色,他就会负气出走。跑到镇上闲逛几个小时,感觉有些无聊时,就回到村外,择个有些隐秘却也不那么难找的地方溜达,直到被焦急万分的父母“意外”发现,然后被苦苦劝回家。

    正琢磨着离家出走的大事,却见小叔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卓轩赶紧扯扯衣领,遮住颈上的勒痕。

    小叔目光一触及卓轩,脸上的笑容就很自然的绽放开了。

    “二父。”

    在初夏的某个清晨,进山狩猎的小叔失足坠下坡崖,摔断了左腿,被同伴抬回家,请乡下武师接上骨头,上了夹板,服下几副药,躺在床上养了两月有余。

    眼看秋收在即,小叔活动活动筋骨,大概就要随时听候庄主的召唤参与秋收了。

    “还记得四年前的那场祸事吗?轩儿,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憨厚老实的小叔敛起笑容,若有所思道。

    四年前?

    那年鞑贼入寇,卓轩所在的村子惨遭蹂躏,全村只有包括卓轩在内的三名儿童逃入阳和城躲过一劫。那一次,他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被阳和城中一个好心的郎中收留,在医馆做起了学徒。

    那年,小叔辗转奔波数月,几乎沦落成了叫花子,终于在一个天寒霜重的清晨,就像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一样,叔侄二人隔窗对望一眼,竟离奇的意外相逢了······

    望着眼前这个“便宜”叔叔,卓轩满腹的怒气居然散得一干二净,嘴角不经意的浮起一丝浅笑。

    小叔目光一黯,有些犹豫的道:“轩儿,二父攒了几两银子,原本·····打算供你赴大同或太原游学,可是······你知道,那些鞑子经常越境烧杀抢掠,世道不宁,二父我实在不放心让你一个人在外面闯荡。”

    卓轩明白,小叔说的是实情。

    这里地处雁北古地,据说大明开国之初,阳和城四周随处可见村镇,人烟阜盛。到了宣德末年,迤北瓦剌扩张至大明边境一带,此后北境虏患日盛,本地民众受尽苦难。十多年下来,大家死的死,逃的逃,几乎是十室九空,于是,方圆百里内,除了西南方向的大同府与北边的阳和城等军事重地之外,其它地方很难再见到人烟。

    只因东山村隐在一片丘峰中,如世外桃源一般,这才屡屡免遭鞑贼的光顾。

    “二父,家里有三个弟弟妹妹,日子不好过,我不想再读书了,过几天我随您下地干农活。”卓轩违心的道。

    小叔摇摇头,“你聪明,又肯苦读,与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咱们卓家只能靠你光耀门楣了。书还是要读的,只是······咱们是被庄主从河南引来的流民,没有户籍,你连童试都不能参加,这事有些麻烦。”

    谁说不是!一想起流民身份,卓轩就觉得自己完全坠入了黑暗的深渊,前途看不见一丁点的曙光。

    不参加童试,就不能获得生员(秀才)的身份从而进入府、州、县学就读,连做增广生、附读生的资格也没有。

    本来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可是,正统八年,因一场罕见的大洪灾,在一名晋商的巧言劝说下,逃荒的父母、叔婶领着年仅六岁的卓轩,从河南开封府远道来此,垦荒定居,从此之后,原住地户籍被当地官府清理后勾销,现住地又无人让他们落籍,卓轩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流民。

    身为大明的子民,却无户籍,很搞笑吧?偏偏如此荒诞的怪事就摊在了卓轩头上!

    直到去年,卓轩才弄明白了那名晋商的“善意”。

    一切都源于“洪武开中”!

第3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洪武年间,鉴于边境一带食货匮乏,官府差人长途运粮耗费太甚,朝廷吃不消,君臣合议之后,定下了“开中制”。

    所谓“开中制”,就是为了鼓励内地商人往边境贩运食货,朝廷规定:凡有商人运粮于“九边”之地,依照运货多少,官府酌情给予该商人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走中央政府专营专控的食盐,然后在市面上销售,从中获利。

    奸商!

    卓轩暗暗骂了一句。他知道,晋商精明,永乐以降,晋商干脆连食货也不贩运了,改从各地雇用流民远赴大同一带开荒种粮,就地“纳粟”,换取盐引。

    就这样,卓轩一家稀里糊涂的来到苦寒之地,还做了人家的庄户。

    都怪古人头脑简单,好骗!卓轩有些愤愤不平。

    遇上老板招人,总得问上几句吧?

    “有‘五险一金’么?能提供免费食宿么?有带薪假么?允许预支工资么?”

    “现在乡下娶媳妇有些难,若能协助找到一个女友,管结婚,所有的条件都可免谈。嘿嘿嘿······你懂的。”

    毛线!

    想象中的招工者扬起下巴,“让开!后面那位,过来!”

    不好意思,是我想多了!

    卓轩尴尬的撇撇嘴,收起幻想,一眼望见窗外采凉山的峰影,脑中突然想起了他曾寄居过的阳和城。

    “你再忍些日子。”小叔左手撑着拐杖,右手在卓轩肩上轻轻一拍,笑道:“等二父的腿好利索了,就托人去阳和城找找熟人。听说军营里也设了学堂,供军籍子弟读书,那里比大同县的社学好说话,要是运气好,人家说不定会收你。”

    您确定这不是梦话么?身为流民子弟,卓轩对入学的事根本就不抱什么指望,只是碍着小叔的一片良苦用心,这才硬着头皮摆了个大喜过望的造型。

    小叔满意的点点头,拄着拐杖转身去了堂屋,坐在草席上,平伸开伤腿,默默编起了藤筐。

    忽闻堂屋里传来孩童的哭声,卓轩莫名的觉得头皮发紧,扭头望向堂屋,只见两个堂弟中的一个显然是进门绊了一跤,倒在门槛边哭啼;另一个从杌凳上摔了下来,伏在地上哇哇直嚎。

    同样是三岁的堂妹从小床上醒来,跟着哭闹不止。

    卓轩就想奔出去扶起堂弟,可惜他晚了一步。二娘赶在他之前风急火燎的跑出厨房,一手提起杌凳前的男孩,麻利地往小床上一扔,紧接着走向门槛那边,中途突然停了下来,双手叉腰。

    “家里都是死人么!”

    小叔侧身用一只手撑地,吃力的用另一只手拽起门槛边的男孩。

    “再这么下去,老娘干脆走人!”

    二娘一跺脚,凌厉的扫了书房一眼,三步并着两步奔入厨房,然后,锅铲用力刮蹭锅底的刺耳声音就传了出来。

    这还能忍?大不了出去搬砖!

    卓轩咬咬牙,缓缓提起一个与“笈”相似的书箧,斜视案上的圣贤书一眼,顿觉得半点收藏的兴趣也没有。

    若非实在是没有什么精神食粮可供随身携带······哼,带上吧带上吧,只当装装样子好了!

    想想初到小叔家的那段日子,心中还留存着不少温暖的回忆。那时二娘的笑容很灿烂,一个劲的劝他读书,还让小叔带着他四处找学堂,找私塾先生蹭课。

    二娘说:“咱们勒紧裤腰带也要供你读书,读了书,将来光宗耀祖!”

    可是,八个月后,久不生育的二娘竟一胎生下了三个孩子!此后卓轩的处境就发生了逆转。

    按照大明的规制,如果产妇“一胎产三男”,皇帝就会亲自下旨,命地方官员对产妇之家给予优渥待遇,并送来大量赏赐,极力帮忙解决这户人家养育三个男婴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那天,得知自己已经生出了两个男婴,且又有一个婴儿即将降生,精疲力尽的二娘居然兴奋得两眼发光。

    “男孩!”她满含期待叫了一声。

    最后那个婴儿顺利降生了,接生婆堆出一脸笑容,“恭喜卓二娘,两男一女,是龙凤胎!”

    尼玛一不小心就丢了个零件,悲催!二娘的眼睛当场就绿了,一口气没顺过来,差点晕厥过去。

    过了不久,二娘看那名女婴时,目中还是泛起了母性的慈爱。不过,等二娘坐完月子之后再看她的侄儿卓轩时,眼中却多了分异样。

    卓轩怨不得任何人。

    叔婶身处苦寒之地,做着别人的庄户,一下子养育三名婴儿,真的很难!

    二娘啊二娘,你养了我四年,眼看我就要成为壮劳力了,丰厚的回报已在向你招手,你却不知道珍惜,这可怨不得侄儿!

    卓轩最后看了简陋的书房几眼,拿起柜头的几件旧衣衫和皮绒袄、皮绒裤,卷了几卷,变成乱糟糟的一团,连同一把短刀塞进笈筐中。

    这些都是卓轩自己攒下的家当。

    他从笈筐中翻出一个小布袋,轻轻一倒,书案上就多了十几块碎银。这是他三年来不时上山采药换钱,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应该不下于三两,原本打算作为日后进学之用。

    银子!

    伸手拿起两块最大的碎银,很想揣入怀中,最后瞥了小叔一眼,还是极不甘心的将它们轻放在案上。

    “卓轩呀卓轩,净身出户,亏你想得出来!”临行前,他一个劲的暗暗埋怨自己穷大方。

    走近窗台,轻手轻脚翻出窗外,转身弯腰取出书箧,背在背上,顺着林间小道,一路疾走。

    这年是正统十四年,在初秋的某个正午时分,年仅十四岁的卓轩饿着肚子,偷偷离开了叔婶家,孤身一人去闯荡,试图改变寄人篱下的处境,更想改变生来就属于最底层草根的宿命。

    他身着长衫,负笈而行,与外出游学的读书人别无二样。可是,他既无路引,也无盘资;既非民籍,也非军籍。

    他只是一个命如蝼蚁的小小流民!

    耳边响起另一个时代的一首老歌,不太熟悉的旋律久久抚慰着即将随他漂泊的心灵。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4章 快拨通皇帝热线() 
卓轩徒步走完那条九曲十八弯的山道,正前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平野。

    出了“世外桃源”,无论是顺着路口回望还是择块高地极目远望,都无法再见到东山村的影子。

    怀揣三分怅然,七分释然,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催动他的步伐时滞时畅。就这么不疾不徐,他一路北行,走向阔别四载的阳和城。

    除了东山村之外,阳和城是他在世上唯一留有印象,且自认为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他知道的是,阳和城是一座军事城堡,早年间由阳和卫单独驻守,宣德元年,高山卫迁入该城,从此,两卫共守一城,阳和卫防卫西城,高山卫防卫东城。

    他不知道的是,“阳和”与“高山”各取头一个字,合成“阳高”二字,这就是清代山西省阳高县县名的由来······

    天高云淡,雁儿高飞。山坡上的松林苍翠欲滴,平野处秋草连天。

    卓轩不由自主的拐入杂草与灌木掩映的小径。结满穗的虎尾草几乎掩住了整条古道,四周盛开着星星点点的五彩野花,清香扑鼻。

    初秋的风景有些宜人,但他饥肠辘辘,无心留连,只想在尽情轻松惬意之后,找个有人烟的地方,从身上仅有的十余枚铜板中拿出几枚,换一顿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