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武大郎传奇-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桓亲眼目睹了杭州百姓从安定到恐慌,再由恐慌到安定的整个过程,不由得发出慨叹。

    魏文秋听了,苦笑道:“自方腊叛乱之后,江浙之地,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百姓怕动刀戈,朝廷财政也经不起战乱的折腾了。”

    赵桓说道:“在下江南的路上,子羽提出‘以安为主,以剿为辅’定乱策略,主张招安那帮明教逆贼,魏大人有什么看法?”

    魏文秋在太子赵桓南下之前,就收到了梵羽的来信,信中透露了他主张招安的想法,魏文秋对此大为赞赏,毕竟江浙的动乱刚平定,经济恢复稍有起色,实在是经不起战争的摧残了。

    “下官来杭州之后,曾派人做过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叛贼多为衣食没有着落的百姓,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流民被妖人蛊惑,遂成为叛贼。叛贼并非真心背叛朝廷,实则是愚昧无知,为了裹饱肚子,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已。”

    “叛乱起后,江南百姓死伤无数,大面积土地荒废,商业凋零。如今正值春季耕作时节,倘若再动刀戈,怕是会有更多百姓流离失所,引起民变,从而给朝廷赋税增加负担。下官也以为,不若朝廷给那些叛贼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予他们土地,征收赋税,从而一举两得。梵先生所献之策,乃是利国利民之法,下官完全赞同。”

    魏文秋把早就想好的应答之策说了出来,贼首方腊已死,余孽不足为患,与其大动干戈的剿灭,不如招安,然后分而治之,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赵桓从魏文秋的话中听出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明教逆贼不是真心背叛朝廷,乃是形势所迫,尚可以招抚教化。

    第二,江南之地饱经战乱,已经经不起刀戈折腾了,这点从杭州城军队例行调动,百姓们人心惶惶即可看得出。

    弄清楚了这两点之后,赵桓心中无比郁闷。

    早在东平府的时候,梵羽就向他献策以招为主,剿为辅。

    只是,心高气傲的他压根就没想过招安,朝廷大军连贼首方腊都灭了,更何况这些余孽?必须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镇压,如此才能树立朝廷的权威。

    然而,来到杭州之后,赵桓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江南之地,无论是将士还是百姓,都极为厌战恐战,安定繁荣才是大势所趋,如果自己强行征调大军镇压明教余孽,引起民愤事小,万一吃了败仗,自己这个东宫太子脸上就没光了,徒增笑料。

    “按理说江南富庶之地,怎么会有那么多流民呢?”

    赵桓很是不解,他生于帝王之家,对于民间疾苦,知之甚少。

    魏文秋愕然,没想到赵桓的思维那么跳脱,居然从剿匪跳到了这个问题上,只不过这事还要从徽宗皇帝大兴花石纲说起……

    徽宗皇帝酷爱花石,蔡京等权臣便投其所好,起初只取江浙花石进呈,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派人在江浙等地专门索求奇花异石等物,运往东京。

    江浙距离东京路途遥远,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沿途百姓苦不堪言。

    相传,徽宗皇帝曾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朝廷准备的船只不能应付,就将几千艘运送粮食的船只强行充用,甚至无条件的征调商船,造成极大危害。

    许多投机的官员借花石纲为由头,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江浙等地区的百姓造成极大的灾难,这也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官来杭州尚不满一年,对于此中关节也有诸多不解。”

    魏文秋暗自抹了把汗,花石纲的事情借他十个脑袋,他也不敢吐露半个字,因而只能敷衍过去。

    赵桓知道魏文秋没有说实话,不过他早就习惯了官员们的阳奉阴违。

    放眼整个大宋,恐怕也只有梵羽能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别人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而只有他把自己视为朋友知己。

    “如果子羽平安归来一切都好说,如果这些逆贼敢动他一根手指头,本王定杀得他们鸡犬不留!”赵桓恶狠狠地说道。

    魏文秋心中一惊,对梵羽越发的钦佩了。

    赵桓来到杭州之后,为了营救梵羽的事情,已经大动肝火好几次了,这从侧面可以看出,他极得赵桓的信任。

    而梵羽入定王府才半年光景,如此短的时间就能成为定王的心腹,没有绝对的实力根本没法办到。

    赵桓说完,又问道:“杨戬那个死太监哪儿去了?”

    魏文秋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杨大人说,杭州城几个陈年好友一起聚聚,这两日恐怕都不会在府衙。”

    赵桓冷笑道:“这个死太监,倒是会享清福……”

    话音落地,风尘仆仆的杨震进了府衙。

第246章 招安() 
杨震回府,将打探到的消息汇报给了赵桓,思虑再三之后他自动过滤掉了梵羽故意以身为诱饵,被邓玉挟持的事情。

    赵桓仔细的听他说完,最后不解的问道:“既然发现明教逆贼的老巢在太湖,本王应当坐镇苏州指挥才是,他为什么不让我去苏州呢?”

    杨震说道:“当时四周全是密探,梵先生根本来不及解释,只说无论如何绝不能让王爷去苏州!”

    赵桓想不明白梵羽为什么会示警自己别去苏州,不过他既然这样说,应该是发现了什么……

    “你确定子羽在逆贼老巢里没有性命之忧?”赵桓再次向杨震确认。

    杨震点头道:“梵先生说他自有保全之法,让咱们无需担忧。”

    赵桓坏笑起来,说道:“不让咱们过去,想来不会有什么好事,不如将那个死太监打发到苏州去,咱们就坐镇杭州,静观其变。”

    杨震点点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反正他看杨戬也不爽,不如把他坑到苏州去,眼不见为净。

    对于杨戬来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来到苏杭之地以后,简直可以说是蛟龙入海,相对于东京城,杭州、苏州等地才是他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话说徽宗皇帝喜爱奇异珍石花草,这背后少不了杨戬的推波助澜,诸如搬运花石纲,大兴土木建造各种宫殿等,杨大总管都是非常的积极和卖力。

    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作为江浙花石纲的指挥机构,杨戬对这两个衙门自然不陌生,造作局、应奉局里面的许多官员都与他相熟,甚至许多都是他直接提拔上来的。

    杨戬入了杭州之后,那些被他提拔过的官员轮番邀约,今日听曲儿,明日听评书,忙得不亦乐乎,仅仅四天时间,孝敬他的银子就达到十五万两,更是有别出心裁者给他送来了五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供他调教玩乐。

    这天,杨戬又被造作局的几个官员相邀去西湖旁边的逸仙楼宴饮,他身边的小太监方宝匆匆忙忙的走了过来,说道:“大人,太子殿下委派您去苏州,主持朝廷对明教的招安事宜。”

    杨戬冷哼一声,说道:“咱家来的时候,圣上秘密交待,明教逆贼能招则招之,不能招则剿之,本来这件大功是为太子准备的,没想到他居然拱手让于咱家……有句话说得好,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既然如此,咱家就辛苦走这一遭吧。”

    方宝眯着那双月牙形的小眼睛,躬身谄媚道:“江浙之地真乃是大人的福地啊,昨日小人还收到苏州应奉局蒋大人送来的拜帖,说是大人已经到了江浙,如果不去苏州城让他尽一番地主之谊,他就亲自来杭州,用八抬大轿抬也要把您抬到苏州去!”

    杨戬听了这番恭维的话,感觉十分受用,眉开眼笑道:“这个蒋诚啊,哪儿都好,就是太实在……罢了,今日宴会取消,你着人去好好准备一番,明日咱们便动身前往苏州。”

    方宝在杨戬身边伺候多年,也是乖巧伶俐之人,立马知道该怎么做了,应了一声便退了下去。

    “康王殿下神机妙算,定王果真要走招安的路子,只不过有我杨戬在,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哼哼!”杨戬长袖一甩,阴险的笑了起来。

    方颖来找梵羽了,这很是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一直在等慕容紫衣的扣门,没想到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却来了。

    两人很有默契的沿湖岸而行,毕竟方颖身份特殊,如果两人单独呆在小黑屋里,指不定别人怎么想呢。

    远离喧嚣之后,方颖开门见山的说道:“醴宁城之战我也在,只不过当时有急事,先返回太湖而已。”

    梵羽心中一惊,面上却是镇定自若:“这么说来,我的底细你们全都知道了?”

    方颖笑了起来,笑容很玩味,甚至略带那么一点调皮的意思:“你的底细,我全知道,包括碎雨轩那三个如花似玉的夫人。当然,紫衣姐姐也知道,至于其他人,我就不得而知了。”

    梵羽警惕起来,被人揭了老底,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当下他眯着眼睛问道:“你找我过来,不会是为了闲话家常吧?”

    方颖妙目盯着梵羽,问道:“定王此次下江南,是为了剿灭明教吧?”

    梵羽没有否认,点点头,说道:“不错,定王此次的确为剿灭明教而来。大家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我想知道明教对于大军围剿太湖持什么态度?”

    方颖依旧盯着梵羽,过了良久,说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太湖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苏杭之地驻扎有二十万精兵良将,难道他们不知明教总坛坐落在洞庭西山?”

    梵羽皱起了眉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明教中人行事隐秘,但并非无迹可寻,为什么朝廷驻扎在苏杭之地的大军视而不见呢?

    “江浙乃朝廷赋税重地,江南百姓厌战,朝廷不愿意动刀戈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一次定王亲自督战,你们别低估了朝廷围剿的决心。”

    梵羽猜测朝廷按兵不动的唯一的解释是不愿意再动刀戈,只要明教偃旗息鼓不再滋事,朝廷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于骄奢淫逸的徽宗皇帝来说,目前的头等大事是赋税,大宋财政已经几斤枯竭,没有财力的支撑,花石纲就无法维继下去。

    而作为赋税重地的江浙,维稳才是当务之急,根本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了。

    “你很精明,可惜我也不是三岁小孩,激将法对我没用。”

    方颖听出了梵羽是想从她口中套话,心中七分不悦,这种小把戏对于别人或许管用,但对于她来说,简直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梵羽耸了耸,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敬明教诸位兄弟北上抗辽、金,都是一等一的好汉,更何况我与紫衣、萧大哥、大和尚颇有交情,不到万不得已,我不希望咱们兵戎相见,所以来太湖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招安的准备。”

    “招安?”

    方颖大为诧异,明教甚至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没想到梵羽是来招安的。

    梵羽看着她,笑意盎然,说道:“不错,是招安……”

第247章 合作() 
杨戬的马车离开杭州了,知府魏文秋派韩世忠率三千精兵护送,结果杨公公大手一挥,拒绝了。

    “在江浙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