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3D帝国-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响笑道:“这是自然。既然来到了此处,六洞山自然是要去的。”

    此时已有人准备了酒席,几人逐一入座之后,李响又将在座几人打量一番,却见赵文元所叫来的几人自己竟然大都认得。其中有两人属于第一批的百名学者,另外两人分别来自临安铁厂与铜厂,还有一人竟然是工部侍郎姚胜利。

    李响看得颇为惊讶,然而多少又有些欣慰。朝庭既然派出重臣来此督事,显然对于兰溪矿场极为重要了。这也许是朝中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技术与展的重要性了吧。李响心中大定。

    如此忙碌了两天,李响已对兰溪的情况了如指掌。兰溪水泥厂距离兰溪河极近,所生产的水泥可以通过河运快运抵临安码头;而铜、铁矿山距离兰溪河尚有十几里路,但矿山与兰溪码头已有了现成的小道,这些小道走势平坦,并无翻山越岭的情况出现,要实现牛车或马车的陆路运输原是不难,但如今朝庭又派人将原路拓宽,而且其路基的修建标准,完全是按照铁路标准修建的,显然已准备在日后使用火车运输了。至于路基的铺设,自然是采用当地产出的石灰与水泥、石子。如此一来,恐怕这里的铁路规格比实验室的还要高出许多了。

    兰溪煤矿有一部分是浅层矿床,基本可以直接开采,李响大概计算了一下,这种浅层煤矿已能满足两浙东路近十年的用煤量。至于十年以后,估计又有新的矿场机械出现,再加上抽水机、通风机,运输带,到时再开采地下煤估计也不是难事了。

    到了第三天,随同李响前来的四位学者也忙了起来。其实这几位学者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一些临安工厂的经验,以及生产中注意的事项,又或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李响终于能够松一口气,这才想起了去六洞山一游,当然也是因为杨千行多次提醒的结果。

    六洞山最负盛名的景色之一:地下长河,又称涌雪洞、水洞、下灵洞。李响来兰溪之前已将此处的自然景观大概看了一下,对此多少有些了解。明朝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这样写道:‘垂石缤纷,中有一柱自上属下,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纷纶,复辟一窦,幻作海蜃状。’可见六洞山的盛名。当然,此事只有李响一人知晓了。

    几人随意选择路线入洞,又早已有人准备了小船。船行河上,舟随水转,景随舟移,李响此时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怡然自得,这两年间他第一次有了这种体会,此时忽然又有种回到后世的感觉。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每到周末或假期,正是现在这种心情,第二天不用上课,心情极度的放松,只是多少有些失落渗杂在其中罢了。

    船行得一阵,众人眼前跃入一巨石,其形若古钟,色泽晶莹剔透。赵文元道:“此钟名日‘穹凌雪钟’,乃历经千万年滴乳滋润,由天地孕育而成,为其它溶洞所无,实属罕见之极。”

    李响点头道:“兰溪此地人杰地灵,能出了此钟也不奇怪,赵大人赴圣喻来此,自然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了。”

    赵文元道:“大人说笑了。下官自幼苦读诗书,后又钻研佛法数年,再学得天下理财之道,却始终及不上近几月的收获。如今兰溪已成为临安的供给后方,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朝庭自然也要派出各部人员来此督建了。”

    李响笑道:“等到此处的矿场全部正常运作之时,恐怕大人又要提升了。”

    赵文元忙道:“大人说哪里话。下官能够在此任职,早已对皇上感恩戴德,又岂敢另做他想。”

    李响点了点头,笑道:“说起感恩戴德这四字,先生倒是令我想起一事。当年我从师学习之时,总以为老师的要求多有偏颇,因此往往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早已洞悉了诸般学问,然而到了现在,我又觉得自己当年的想法何等愚蠢,试想有人既然能成为我的老师,自然在某一方面要强过自己甚多,即使偶有些争议,在学术与政见上的分歧也极为常见。提出异议自然是可以的,尊师重道之礼,却始终忘记不得。”

    赵文元干笑一声,又不知如何接话,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暗自揣测道:李大人忽然说及其老师,显然并非随口说来,难道是借此暗讽我与老师的关系?看李大人如此年轻,又多重以技术之道,应该不会有这般心机,或许是我多虑了?心中如此想着,早已是惴惴不安。

    李响看在眼里,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不由得有些得意,忽又想道:我怎么突然为辩护起来了?

    赵文元偷眼望去,只见李响面露笑意坐在船头,此时正转头看着方才那块大钟石,显然早已忘记了刚才所说的话,终于又放下心来。心想:皇上对李大人极为信任,倘若李大人对我有何成见,传入皇上耳中可是大大的麻烦,看来日后须得小心从事才行……

    李响又道:“大人,兰溪的几个矿区定要派人严加把守,尤其是那些矿山机械的秘密,暂时仍不能泄露出去,否则让蒙古国人打探到了,可是大大的不妙。”

    赵文元忙道:“大人请放心,如今兰溪矿区已是防范甚严,几乎做到了十步一岗,可以说是百密而无一疏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章 朝议战船() 
李响笑道:“如此就好。”心想,这些文人说话总是这样含糊不清。你直接说矿区是个边长二十公里的正方形,有八百四十名守卫四下防守,每六小时换一次班,又有二千一百名驻军便是了,又哪里来的十步一岗?

    从兰溪回到临安之后,李响对于钢铁材料的供应问题已不太担忧。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兰溪产出的铁、铜等金属矿,以及煤、水泥等生产原料完全可以满足临安的工厂之用。毕竟现在还不是整个大宋的大规模建设,近80%的工厂分布又都分布在临安附近。如果用于兵器与机械设备的制造,铜铁的供应暂时不是问题,更何况还有其它地方的生铁锭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临安。

    不过,除了兵器与工具的改进之外,朝庭还特意下了一道旨意:临安附近、以及江南的城市及洲府,由各地方官府收回那些已损坏的农具,过一年之后再将新的农具还给百姓。对于朝庭来说,此举看起来多少有些不花算,但李响却知道这正好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了明年的大面积水稻种植而准备合适的农具,二是回收了几千吨铁材。宋时的铁器并不便宜,百姓几乎没有闲置不用的农具。对于那些已破损的铁锹、锄头等,也会交由铁匠加铁重新锻打,因为重新打造所付的工钱,要比买一把相同的农具少上许多花费。

    李响终于放下心来,因为只要解决了生产原料的供应问题,剩下的就是如何大干了。按计划,接下来的任务是解决舰船的动力与武器问题。

    理宗拿起李响的奏折看了一眼,微露惊讶之色,心想今日这封奏折的字迹怎么与前几次不太一样?然而他不动声色,又继续看了下去。这封奏折写得极为详细,虽然李响已当着众臣的面将奏折的内容讲了出来,但理宗仍是又详细地看了一遍,这才抬起头来,问道:“李卿所提的建议,众卿有何看法?”

    李响的奏折正是关于如何扩大几家船厂的规模、如何为船只加装蒸汽机作为动力、以及如何提高远洋航行能力等种种方案。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提到了如何在船上加装火炮。

    李响早就有了改造船只的想法,但在他的原计划中,应是先改进远洋船队。不过这几日李响又改变了初衷,准备将战船与商船一同改造了。因为他知道再过两年,蒙古国还会从海上集结战船攻打南宋。如果此时不加紧改进战船,仅凭步兵的武器恐怕无法有效阻挡。当然,李响知道的历史自然是没错,但他却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又与以往大为不同,自己的到来已将原历史改得面目全非。

    李伯玉道:“皇上,李大人所言甚是。虽然步兵有了火炮与机关弩,但我朝与蒙古国之间隔着长江,加之蒙古国也有可能从海上直接进攻临安,所以不得不防,如果水军不加以改进,恐怕作战时不能得心应手。”

    其实这一年以来,朝中众臣的想法已有了大的变化。去年春天火炮刚造出来之时,众武将均想着凭此利器便可收复河南一带,进而将蒙古国彻底赶回其老家。然而原北宋的大片领土已被蒙古占了一大半,再加上新的武器层出不穷,因此众臣已不满足于打败蒙古国了,而是要彻底收复整个江北,甚至包括宋朝从未收复的燕云十六州。当然,此事大家心知肚明,却从未在朝会上正式商议过。因为目前的兵器数量虽然足以取得小规模战争的胜利,但要在江北全面开战,即使胜了,恐怕也会损失惨重。

    吕文信站了出来,道:“皇上,大宋与蒙古国水路海路相通。倘若日后开战,李大人所说的战船改造势在必行。”

    理宗道:“既然众卿都认为此举可行,朕自然也会准奏。不过丞相却另有提议,众卿不妨听听丞相的意思。”众人听得丁大全另有见解,一时都转头看向丁大全,看他如何说法。

    从兰溪回来的第二天,李响便与丁大全见了面,将兰溪的整个情况大概说了一下,又谈及了船只的改造一事。其实关于战船的改造,李响大可不必与丁大全商议,只是他觉得船只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作战,更多的是为了商业贸易。而丁大全身为丞相,掌管着大宋的经济展大权,自然要先听听他的意见了。虽然丁大全是奸相,但李响却不能不面对。

    丁大全站了出来道:“皇上,臣以为大型船只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作战,更主要的是用于远洋贸易。我朝虽然富庶一方,但百姓这几年的生活仍是极为贫苦,比起十多年前大大不如。究其原因,乃是因为与蒙古国交战,致使原来居住在江北的大宋百姓纷纷逃往江南。这些百姓大部分居住于淮南西路与京西南路一代,而这些地方又多为大宋重兵步防之地。百姓到了江南,自然也少不了吃穿,但由于这些百姓来的时间不长,立足未稳,又长久居住在交界附近,必然影响到边境士卒的粮草供应。据户部统计,近十年间,从江北迁居过来的百姓,已达一千一百多万。”

    丁大全所说的自然完全属实,众臣听了一时沉默不语,毕竟逃过来的都是大宋的子民,大宋朝庭自然不可将这些百姓再遗返回去。

    理宗点头道:“丞相所说的朕也早已知道。只是丞相既出此言,想必已有了解决之法?”

    丁大全道:“回皇上,其实臣所想出的办法也并非完美,只能说是应一时之急了。臣的意思是大宋的耕地、粮食、布匹、以及食盐、草药等必备之物,其产量在近年已有了大幅提升,用于养活这些百姓自然也不是问题。因此臣以为,既然耕地不会再增多,而且新式稻种也需要一两年才能普及,我朝便可以继续扩大与西方诸国的海上贸易往来。如今我朝出口的货物主要有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以及部分金属,进口货物有象牙、珊瑚、玛瑙、珍珠、安息香、胡椒、等几百种。目前市舶司通过进口货物所得的税收,已占全国总税收的近两成。使得临安成为一个极大的贸易中转站。”(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章 计划成了() 
说到商业贸易,丁大全自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