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凉汉骑-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自身的特异,张骏只能归结为穿越对他的身体和精神起到了改造作用。不过,在其他人眼中,张骏的这种快速愈合的现象却是天赋异禀、具有某种神力的象征。

    由于江宛一直躲着张骏,如今主公的起居就成了索三戒打理。只见他正仔细地擦洗着张骏的明光铠,检查每一处是否有损伤。

    明光铠最早源于三国时,现在还是十分珍贵的一种铠甲,待到南北朝以后才会渐渐流行开来,在唐代大放异彩。搞得后世许多人一直以为明光铠是唐朝人发明的。

    明光铠,因其前胸后背都设有左右两面圆形金属护片,很像镜子,在太阳照射下可以发出明光,犹如汉代镜铭所言“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故而得名。这种铠甲除了带圆形护片的身甲外,还附有保护肩臂的披膊和保护大腿的膝裙,身甲上并有竖起的盆领,与垂有顿项的兜鍪相接,防护十分严密。

    由于稀少,此时各**中能有资格穿戴明光铠的,不是军将便是能够破阵在前的猛士,一般这种人会被称之为“铁猛兽”!

    凉军中就流传着一个段子,是说中军的两个将领战后争功,互相不服,于是便当众解下明光铠,比试谁受的伤更多。结果一人身受三十四创,另一人却有五十三创,于是受伤少的人便只能退让。由此可见,明光铠被誉为“百铠之首”并非是浪得虚名。若是换做其他的铠甲,里面的人被砍了三五十刀,早就成肉酱了,哪里还有命争功?

    此外,张骏之前被匈奴人近距离用弩箭射中后竟然只受了内伤,便是明证。

    如今,破损之处已经被妥善修复如初,索三戒便帮助主公披上了铠甲。

    就在这时,忽然听得“砰”地一声,一个套着皮甲的年轻汉子撞开了门,踢在门槛上就摔了一跤,一边大口喘息一边咳嗽。张骏轻轻扬了扬下颔示意,索三戒忙上前扶起他。

    “匈匈奴人来了!”

    张骏听罢没什么反应,而是深吸了口气,定住心神。将是军之胆,此时绝不能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慌乱。他极有条理地将全套盔甲穿戴整齐后,才缓缓开口安排道:“全斌,立刻擂鼓,集结所有人马。通知韩虎,全军戒备!”

    索三戒员胖的脸也一下子变得肃然起来,抱拳道:“诺!”

    张骏这才转头问:“来了多少人?”

    “不不知道。只远远地看到有几个骑兵“年轻汉子慌张地说道:“李伍长让俺报信,俺就赶紧走小路跑回来了。”

    张骏紧了紧腰间的束带,又从木架上取下佩刀挂在腰间,然后背上弓箭,大步走出门去。外面隆隆的鼓声渐渐响起,士卒们迈着铿锵步伐,正在列队。

    他径直走上略高的外墙,几个心腹部下也跟着上城来了。眺望远处,果然看见视线尽头有骑兵的影子慢慢过来。

    这时,外墙上,新卒和一些年纪稍大的男丁也纷纷就位。而精锐的凉军却排在了第二道稍矮的围墙上。

    外墙的新卒们一般都穿着杂乱的皮甲,削尖了的竹矛被他们紧紧地握在手里。很快,负责督令新卒的凉军大声喊了起来:“一会儿胡虏走得近了,听到号令再放箭!谁要是敢临阵脱逃、不听号令,一律按照军法处置,绝不容情!”

    新招的军卒见这么多将领也站在外墙和他们在一起,心里稍安,不由得吞了吞干涩的口水,也学着将军们的样子观望起来。

    等了许久,远方那一小股骑兵才慢慢靠近过来,一共十三人,都骑着马。渐渐地从衣甲上能大概分辨出确是匈奴骑军。

    匈奴人自从入主北地之后,虽然保留着大量的部落习俗,但在许多方面仍然要学习汉家制度,例如中原先进的军工生产,就不得不倚仗俘虏来的汉人工匠。所以在兵器、盔甲的形制上,仍然采用中原王朝一贯的风格,乍一看上去大体相似,但也很容易识别。

    最方便的就是通过看帽子来区分,汉人兵将多戴一体的兜鏊,而匈奴兵则是铁盔加护耳,护耳像狗皮帽两边一样。另外,在盔甲的选择上,凉军大多使用渐渐新兴的两裆凯,此种铠甲穿戴方便且防护更为精良,而匈奴人则通常沿用晋朝工匠普遍制造的筩袖铠。

    筩袖铠,顾名思义,它是桶状而带袖的,像是一袭现代的短袖套衫,由一片片的钢片编成,因为带着短袖,可以连带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同时,为了增加防护力,胸前不开襟,所以穿得时候要像现代穿t恤一样从头套入。它本是继承三国时的一种甲制,也常常被时人称作“诸葛亮筩袖铠”。但是筩袖铠比不是迟到三国时期才出现的,在汉代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铠甲。只不过经过三国时期的发展改进,在西晋时成为了军队的主要装备而已。

    而凉军的两裆凯是在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曹魏就曾小规模装备。在那时候,两裆凯还是一种比较名贵稀少的铠甲,因为制作成本的难度较高。取名“两档”,是因为它的形制和服饰中的两裆衫在形状上颇为相似。释名:“两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所以两裆凯的特征,正是“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子前后扣紧连在一起。

    相比于筩袖铠,两裆凯的优势在于穿戴方便,士卒一人便可完成,;防护力也更强大,活动也较为方便。这也是为何筩袖铠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两裆凯大行其道的原因。

    再说那十三骑匈奴兵在两百多步外就不再前进了,而是调转马头不断地在寨子外面兜圈,似乎是在观察环境。这时,其中一骑突然大起胆子纵马向着寨墙奔了过来。

    韩虎这时进言道:“将主,不若让新卒射几箭壮壮胆子,若是匈奴人一直耀武扬威,恐会有损士气。”

    张骏应允道:“射几箭倒也无妨,吓吓他们也好。”

    随即,韩虎一声令下,新卒们纷纷张弓搭箭,照着那渐渐靠近的匈奴人就噼里啪啦的射了起来。那匈奴人也没料到寨子里会有这么多弓箭手,当即调转马头撤了回去。

    “可惜新卒的弓力太弱”索三戒在一旁开口道:“若是换了咱们的老卒,保准把他留下来。”

    “若真射中了,反倒会让匈奴人谨慎,和主公的方略不符。”宋沛道:“吓吓足以,主要是稳住新卒们的士气。”

    果然,外墙上的新卒和年纪大的男丁见那匈奴人逃走,不由嘲笑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一松。

    这时,张骏摘下头上的兜鍪,转过身吩咐道:“传令所有人,原地休息不得离开。若到了中午还无事,由江宛带着妇孺给全军送饭。”

    说罢,便当先走下了土墙。

    部下们纷纷跟上,都在议论道:“这一股匈奴人怕是来打探消息的,真正的大部队还在后面,可得有的等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四章 交锋() 
日头已经高悬中天,军卒们三三两两地靠在墙垛下用着村妇送来的餐食。没有什么大鱼大肉,只是普通的粗制干粮和没有多少油花的菜汤。

    冬天没有青菜,所谓的菜叶都是妇孺们平时收集采摘的冻青,喝起来带有一股青色的怪味。但冻青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还能有效防治冻伤,所以村民们倒是喝的津津有味。

    又是长久的等待,凉军老卒们大多都沉得住气。经过两个月的战争洗礼,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慢节奏的交战方式。打仗并不是连续的厮杀,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走路就是在干活、或是傻等,真正能杀个痛快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可这次倒是有些例外,没过多久,李弇就带着自己的三个部下跑了回来,在他们后面,是紧紧跟随的一大群人。等再稍稍靠近些,便可以看得清对方的规模:有骑兵二三十,剩下全是步卒,总共大约有四百多人。

    敌军的步兵都拿着长矛,如同一片黑漆漆的小树林在移动;骑兵的武器杂乱不一,看样子是全凭个人喜好,有的是矛,有的是长柄的大刀。除此之外,无论步骑,都还配有弓箭和环刀。

    在匈奴人前面,似乎还有一群没带兵器的人,看上去乱糟糟的。等更近些,才辨认出那些人是老百姓。他们被驱赶着行进,时不时有鞭子“噼啪”地甩在身上,惨叫和哭泣闹哄哄的一片。

    驱赶汉民填沟壑是匈奴人的一贯做法,若是防守的一方心软打开城门,混迹在百姓中的匈奴人就会趁机暴起夺门,可若是不管不顾,又会极大地损害士气。这一招蛮夷们用得很溜,不知有多少中原大城就是被此法攻破的。

    “畜生!”索三戒骂了一句。

    “这群王八羔子!”其他人也纷纷咒骂起来。

    张骏没理骂声,他正一脸严肃地观察着形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一股匈奴人不像是打草谷劫掠的散兵游勇,而是成建制的一股军队,几乎已经武装到了牙齿。再回头看刘家寨这边,只有三百余人算是能打苦战的精兵,其他的便是一帮菜鸟,武器都还用不顺呢。

    可事到如今,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匈奴兵渐行渐近,依旧在两百步外停下来,前面的一些百姓瘫倒在地上,他们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下场,哭声、喊声混成一片,凄惨之极。

    这时,又有三骑从对面策马而出,在寨前来回观察。

    刘家寨两面都是高山,唯有正面十分平坦,而且寨门就只是一道木板,破得到处都是透光的窟窿。匈奴人一向骄横,不直接撞开城门冲进来,难道还费事的翻山不成?

    果不出所料,经过短暂的队列整顿,匈奴兵就直接就驱赶百姓向城门涌来。

    这次匈奴军领兵的,却是那个叫秃思达的百夫长。

    自从那夜他们被张骏的“饿马提铃”之计蒙骗后,便开始四处搜寻凉军的踪迹。按照副将的推测,那支凉军应该向着金城去了,于是便带着大部人马往西北方向追。秃思达因为损失了人马,便不想再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于是就寻了一个借口,伙同另一个百夫长向西南方向追去。

    他们二百人到了枹罕,正赶上枹罕县尉要剿灭汉寨。双方一拍即合,四六分账,已经提前把汉寨的缴获做了瓜分。

    等那些被驱赶的百姓走近,寨子里的人才看清他们身上几乎都是破旧不堪的麻布衣裳,有的甚至光着下身,露出枯瘦的身体。

    “全军就位!”韩虎喊大了一声。

    这时城外响起了弓弦之声,那二三十匈奴骑兵纵马奔来,胡乱放箭,有的远远抛上城头,有的则直接从后面射杀被驱赶的百姓。

    不光外墙的新卒们手忙脚乱地躲箭,百姓惊惧之下,也惨叫着直奔城门。刘家寨的弓箭存量不多,新卒们也根本对百姓下不去手,自然没法从墙上阻止乱民冲门。张骏狠狠地拍了一下墙垛,也转过身匆匆跑下土墙。

    “砰砰!”

    “砰!”

    城门被无数肢体撞击的声音,如同一枚无形的大锤般敲打着每个人的内心

    门口处,十几个壮汉正用木板死死抵住大门,有的还大喊道:“外面的,别撞啦!”

    张骏站在后面,透过木门的缝隙,却正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张老汉!

    他心里一惊,只见那张老汉已经丢了一条臂膀,正半死不活地跟在人群里,行尸走肉一般向前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