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九千岁-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弄了些柴草树枝,点上火,引着了煤,嗬,在这还没有上冻的时候,这屋子里热得有点让人呆不了。
又换了一间屋子,这回炉子放在屋子中间,至于烟道,直接用砖垒过去。
为了防止过热,烫伤了孩子们,老李头还用细细筛过的粘土,混合着麦秸,厚厚地给烟道外边“穿了一层衣服”。
老李头说了,在一些大户人家,这也是必有的,叫地龙。
赵允让点头,上面再抹上些青灰,孩子们读书都能直接当凳子坐。
到时候在这教室里边,绝对是抢手的位置。
不过这东西实在是太费事了,每年还得和蚂蚁过冬似的,还是烟筒好一些。
赵允让:“就没有卖烟筒的地儿吗?”
老李头拿着瓦刀抬起头:“什么烟筒?”
赵允让:“呃,就是烟囱,曲突徙薪听过没有?”
众人老老实实回答:“没有。”
真是对牛弹琴啊,“就是突!”
“明白了,”老李头立刻叫狗子和人抬来了几根,“就这个,墙里的烟道有的是用泥坯直接弄成的,有的就是用的这个。”
赵允让吐血,一节一节的陶土烧制的烟囱,玩意儿倒是一样性质的玩意儿,可是这玩意不能用来接炉子啊。
别的不说,那焦油的问题就是铁制烟筒也解决不了。
倒是全部用砖来建造,最后用泥巴包裹的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烟道阻塞的问题又不好解决。
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用铁炉子和配套的铁制烟筒。
可是目前赵允让还不清楚,这大宋的冶铁技术究竟到什么水平了。
不过有一点赵允让是知道的,这铁,作为冷兵器的主要制造原料,在大宋是禁止私人经营的。
或许找个铁匠铺,打造个武器并不困难,鲁智深就打造过水磨禅杖,那也好几十斤铁呢。
可是大批量的上千斤的铁器,估计北宋的安全部门就该来找人谈话了。
这也是赵允让没打算一开始就使用铁炉子的原因。
怕的是立足未稳,树大招风——当然,赵允让不知道,一股因他而起的妖风已经悄然刮来。
烟道既然行不通,就只能制造铁制烟筒了。
老李头惊讶:“铁也能用来做这个?”
当然了,其实铁炉子真心比烟筒容易制造,只需要砂范就可以了。
赵允让立刻让人去大相国寺招两个铁匠,结果没等人出门,就被村里的老张头给堵回来了。
“我就是铁匠!”老张头拍着胸脯。
赵允让无语,你是铁匠也得有工具啊,基本的炉子之类的。
结果,老张头把赵允让领到自己家的后院,两片破旧的芦席下边,竟然真是一个破烂的铁匠炉。
据说,这还是当初将作监的人在这里不知道做什么留下的,老张头跟着打下手,也学了几手。
这村子还真是藏龙卧虎啊!
赵允让简单把制作烟筒的步骤告诉了他们。
结果老张头点头又摇头。
赵允让纳闷:“有什么问题?”
老张头皱着眉头:“小王爷的意思我理解了,可是这炉温不见得跟得上,到时候这铁凉得太快——”
很快,第一根烟筒就制造出来了,估计是第一次制作的原因,这铁还不是一般的厚。
恩,这要是里边没有气泡之类的,能直接拿去做红衣大炮了!
还是炉温的问题。
赵允让想了想:“你们没有鼓风的工具吗?”
“有啊,我们用的橐籥!”
橐籥?
这太原始了,赵允让摇头,估计还是人力的那种,连水排鼓风都不是。
“老李头,把你弄省柴灶的时候,附带的风箱拆过来!”
活塞式木风箱,一个人操作就可以大大提高炉温。
弄了两个活塞式木风箱接在铁匠炉两边,老张头的两个儿子一起拉动,只见那火焰噌噌地耀眼起来。
“这次再弄不出合用的烟筒来,我就换人!”赵允让下了最后通牒。
老张头激动万分:“你就放心,弄不出来,我们爷儿几个也没脸见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风箱一用上,炉温提高了很多。
这铁水的杂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最后打造出来的烟筒,终于算是通过了赵允让的考核。
当然,这是纯手工制作,很明显费时劳力。
赵允让大致提示了一下老张头如何将铁水弄出薄一点的铁皮,然后采取卷纸法来制作。
而且还特意规定了烟筒的口径,这东西,难免有人仿制。
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
很快,这一排教室新垒好的炉子,就都接上了铁皮烟筒。
生着了火,那烟筒立刻就烫手。
不一会儿,屋子里就热得人呆不住了。
大冬天的,就在这屋子来读书,想想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室内生春也就是这感觉了。
在屋子里热得直出汗,赵允让突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由得一拍大腿!
跟着混了好几天的老张头立刻凑了上来:“少爷,你还有什么吩咐?”
赵允让倒是没想别的,开口就问:“你会种菜不?”
老张头有些不满,这年头村里哪个不会种菜啊?又不是啥特殊技能!
“说起种菜,我在庄子上说排第二就没人敢说排第一!”
赵允让大喜:“那好,就是你了。”
结果一说,老张头就傻了眼:“啥?这个时候种菜?”
这眼看霜降都过了,马上立冬,哪有这个季节种菜的?
赵允让可不管这个,这阵子每天大白菜,真是吃得要吐了。
庄子上空屋子还是很有几间的,用上好的窗纸把窗子糊严实,里面生上炉子。
煤直接从老周那里运过来。
得弄个暖房,搞点大棚菜吃吃。
这在前世,那就是基本生活待遇,到这边估计也就王公贵族能弄一点了。
等着把玻璃搞出来着,绝对可以大面积推广。
老张头战战兢兢接受了任务,你看叮叮当当,铁花四溅老头都面不改色,乍一接受这新事物,还真有点忐忑。
带着过些日子就能吃上新鲜蔬菜的喜悦,赵允让开始寻思招生的问题。
这就算是一个教育试点。
所谓有教无类,所以赵允让也没打算到远处去找,让小孩子跑上老远的路去上学,那不人道。
虽然现在不像前世车来车往,随时有肇事的风险,可是几十里路见不到个人,也是个大问题啊。
就地取材。
小王爷在村头办了个学校,想要在村里招收学生的消息一在庄子上传开,碧落山庄就彻底开了锅。
没有别的,都想上学!
而且不论大小,虽然没有出现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的笑话,可是到了启蒙以上的孩子都来了。
读书,对于这些村民而言,是宁愿饿着肚子,也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的。
何况赵允让早就说了,全部免费!
当然也出了一些情况,有的父子几人一起过来,表示要上学不说。
甚至有几个孩子确实年龄有些大,两个最大的都定亲了,非要悔亲来读书。
结果人家女方传来了姑娘的话儿,支持相公读书,可以等。
第二十章 覆巢之下 亦有完卵()
赵允让多多少少还是简单甄别了一下,有些年龄过大的村民,最终还是劝退了。
毕竟儿子孙子老太爷的,济济一堂也不怎么和谐。
回头提问,孙子答上来,爷爷不会怎么办,影响家庭和谐就不好了。
最终,一共招收了二十人,那两个定亲的大孩子一个十五,一个十六,就是年龄最大的了。
最小的刚好八岁,也算是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了,揠苗助长的事儿赵允让可不干。
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论,赵允让从来都是嗤之以鼻。
起跑线从来都是一样的,到最后还不是要分个冠亚季军。
再说了,中途挂了的怎么说?
学生有了,差的就是老师和教材。
赵允让发愁了,这庄子上,除了自己之外,基本就没个识字的人了。
就算是赵富贵和小六子,多少倒是认得几个字,可是也不适合当老师啊。
一连三天,赵允让就靠着一张九九乘法表来应付着。
也不管这群大孩子小孩子是否知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全都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
填鸭式灌输教学法!
这要是在现代,可是被批判为死记硬背,违背教育理论的。
可实际上,许多人长大之后,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小时候那些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
当然,除了这个,赵允让还特意要求孩子们背了两首小诗。
一首《采桑》:
春日起每早,采桑惊啼鸟。
风过扑鼻香;花开落,知多少。
一首《捕鱼》:
人远江空夜,浪滑一舟轻。
儿咏诶唷调,橹和嗳啊声。
网罩波心月,竿穿水面云。
鱼虾留瓮内,快活四时春。
无论是十五六的大孩子,还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在纪律方面,就没有一个让赵允让操心的。
赵允让暗地里准备好的一根戒尺,居然一次也没用上。
只得无聊地拿着在自己的手拍打着,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就像个私塾的老先生。
可是这么下去可不成,虽然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是孔子只有一个。
正在发愁的当口,小六子忽然进来,手里拿着一封请柬。
“鹿鸣宴上,高朋满座,然无一人,堪负‘浮云’之名,故今日略备杯杓,兄与诸同年翘首焚香,以待弟来,万勿推辞为盼!兄修即日。”
这请柬,雅致!
意思基本能看懂,这是欧阳修要请他参加宴会?
鹿鸣宴早就过了,估计这就是一次同学聚会。
赵允让拿着请柬翻来覆去的看不够,别的不说,就这封信札,拿到前世拍卖,起码也得上千万软妹纸。
赵允让心情有些小激动,醉翁相邀,我是去呢,还是去呢?
当然要去!
欧阳修在信里说的明白,一群中了举人的生员,不太服气纨绔小王爷一诗成名,所以备下薄酒,摆下鸿门宴,请赵允让去!
当然,这是赵允让自己的解读。
之所以一定要去,是因为赵允让发现,这老师实在不是人干的的活儿。
就算只是一个乘法表,两首小诗,这些大小孩子就和一本活着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样,问得赵允让脑袋都大了。
去去去,一定要去,那可是一大堆老师——呃,举人呢!
赵允让稍作安排,就带着小六子杀向了汴梁城。
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大都有本乡本土的会馆来接待。
而欧阳修则是在广文馆求学,国子监就试。
所以这次聚会,就设在国子监的广文馆中。
这广文馆,其实就是国子监的下属学校,专门收纳来京求学的人。
然后到了大举之年,广文馆的生员可以到国子监就试,十人取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