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雄-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才,就是这般为我治民的?”

    “苏侍郎也说了,如今晋地人丁锐减过半,汝等竟还视人命若草籽,让这许多性命陨于寒苦,难道又想用什么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来糊弄于人不成?”

    李破声音不高不低,却能让众人清晰可闻,而一句句的质问,不但让温彦博僵立当场,众人也是讷讷无言,不敢抬头。

    他们多数都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应该激励人心的时候,却迎头泼来了一盆盆凉水,很多人在战战之余其实都觉得,这位有些小题大做了。

    晋阳城中这许多人居住,哪天不死人?就算是承平时节尚且如此,何况是今时今日?这通火儿,发的可是有点莫名其妙啊……

    一些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瞟向了温彦博,心说,莫非这位大王心腹要失宠了?乖乖,刚称王不久,便将心腹拉出来示众,可非是贤主应为之举呢。

    李破的声音依旧回响在大堂之中,“温尚书,你为晋阳令,可有话说?”

    “臣疏于职守,见罪于民,无话可说。”

    温彦博虽说有些难堪,却也干脆,直接领罪了,当然了,不干脆也不成,既然猜到原委,那这就算不得什么大事,至于当众申斥,不留颜面云云,好吧,他见的可多了,像尉迟恭,步群,罗士信等人,外加苏亶,薛万均这样的府中心腹幕僚,哪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场面?

    而且,温彦博也怕那些不明就里,或者心怀叵测的家伙在旁边给他求情,若是一个不对,让这位正火儿了,才叫个糟糕透顶呢。

    李破哼哼两声,心里有点不满意,我说了这么多,就得了这么一句?你个温大临也学的奸猾了嘛。

    不过已经定好的套路还得继续,“既然如此,回去之后便好好想想该怎么办,另外,突厥降人将送子嗣来晋阳效力,寻个地方,让他们学学礼仪文章,消消他们的戾气,这事就交给温尚书来办了,也许……顺便也能收留一下城中妇孺,不定日后便能有人从中脱颖而出,为国家之栋梁呢……”

    “你们也别笑,想我李破当日衣食无着,也曾在流民营地中停留过,今日再看,谁又能以当日之遭遇,轻贱于我?”

    “俗话说的好,英雄不论出身低,你们啊,多乃世族中人,其他的呢,也在建起自己的门户,抬着头观望的久了,不如低头歇歇,看看今日之幼苗,日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温彦博躬身领命之际,心里道了一声果然。

    前面那些说的都是虚张声势,生逢乱世,人命本就轻贱无比,旁人也许不明白这个道理,李破又怎会不明白?

    区区数百条人命,在大堂中这些人眼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日马邑城西的乱葬岗,埋葬的流民又有多少?仁慈在这会儿谈起来,无不流于虚伪敷衍,力强者胜才是如今的主题。

    而李破后面说的其实才是重点,他觉得读书识字的人少了些,有意在建立一些教书的地方,就像当日他在云内做的那般,区别之处只在于,做事的节奏不一样了而已。

    当然,他也想借机敲打一下这些刚刚加官进爵,满脑子都是官位的臣下们,顺带着,再找找温彦博的后账。

    效果嘛,差强人意。

    温彦博坦然受之,也没觉着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多少出来,其他人呢,确实从“振奋”中冷静了下来。

    像新来的杨恭仁,心都拎了起来,刑部是如今李破治下组建最困难的一个衙门,就算李破派了一些府中的官吏到他那里听令,可作为刚来没几天的新人,头上又顶着杨姓,愿意为他效力,跟他交游来往的人,真心不多。

    所以刑部从组建开始,便让杨恭仁左支右拙,而这根本无关于才干,而是形势使然而已。

    这会儿呢,见温彦博被没头没脸的斥责,还是那样一件毫无来由的小事,杨恭仁脸都抽抽了,若是一会儿让他说话,岂非更是不堪?

    李破这盆冷水浇下去,确实有了些效果,各部属衙的组建,可谓是让堂中的文臣们权势大涨,忙碌一通下来,难免让许多人便有了功成名就的想法。

    实际上,这才哪儿到哪儿?

    农民军正是走到这个阶段,便开始内讧的,而李破治下的情形要好的多,却也有了浮躁的氛围,跑官要官的人一下就多了起来。

    有感于此,李破才会将温彦博拎出来做法,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是,你身为吏部尚书,做的还很不够呢。

    至于众人理解不理解,哼哼,他当然会让该理解的人理解个明白,因为这还只是个开头嘛。

    接下来,每一个人出来答对,李破都会说上两句,让你清醒一下脑子。

    事不关己,准备看热闹的将军们也不能免,可以说,第一次军政大议,让众人都是度日如年,连陈孝意都被点了两句才放过去,就不用说其他人。

    汉王殿下论起棒子来一顿砸,敲的臣下们满头是包,到了最后,李破才宣布,晚间大家都不要走了,留下来陪我饮上一杯,称王之后,还没怎庆贺过呢嘛。

    棍棒过后,甜枣伺候……

第600章众议(三)() 
(双倍月票,再来点,呵呵……)

    “之前政事繁冗,未能与诸位同欢,今日诸事略定,尽可同醉一场……”

    李破乐呵呵的举起酒杯,大声道着,“说起来,这数月之间,大家都是辛苦,本应多加褒奖,可诸位应该想想,如今天下攘攘,吾等只僻处一隅,稍许富贵加身,这会儿若是欢喜过甚,岂非让人瞧的小了?”

    “尽饮此杯,吾与众人同勉,来日若得功成,加官进爵,福禄延绵,皆乃易事,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起身听训,至此高举酒撰,应和一声,一饮而尽,气氛终于稍稍热烈了起来。

    等到大家再次坐定,闻着酒肉香气,许多人心说,就说嘛,大家辛苦一场,总不至于还都错了。

    看来大王心里明白着呢,只是志向高远,非是吾等所及,才不想大家志骄气堕,于是稍施手段,压了压而已。

    这里坐着的都是聪明人,什么道理他们不懂?只是事情就这般,聪明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一旦涉及到家族,官爵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聪明人办起蠢事儿来,也不奇怪。

    饮了一杯,李破敲了敲桌案,让众人稍安勿躁,接着道:“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内……”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感觉滋味不太对,心里不由骂了一声,他娘的,后来那个光头实在可恶,好好的一句话,让他弄成了贬义词,活该被赶到岛上去吃土。

    “而今我居晋地,长安,洛阳皆近在咫尺,于黄河岸边回军之时我便在想,若能过河,一鼓作气破了西京岂不是好?”

    “可衡量再三,还是操之过急,遂领兵归于晋阳,其中缘故诸位也应晓得,非是唐军如何如何,也非我麾下士卒不能与唐军相抗,而是虑到晋地初安,上下疲敝,战事稍有不利,便有功亏一篑之忧……”

    听到这里,众人不由自主都支起了耳朵,汉王殿下贤不贤名,看的其实不是其他什么,就是平日间的这些只言片语和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

    在这些里面,藏着的就是其人的胸襟气度以及那超人一等的远见卓识。

    而且,之后大家做事,依据是什么?还就是如今听到的这些话语,如你好大喜功,那下面这些人不由自主的便会欺上瞒下,若你穷兵黩武,那他们必然也就会以兵甲为先……

    如此种种,便是官场之中的铁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嘛,直到千多年之后,人们其实也没逃出这个范畴,何况是现在了。

    你今天可以将这些话当做耳边风,可等旁人再跟你谈论这些的时候,情形怕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那边李破还在继续,这样的场合,他早已挥洒自如,声音阴阳顿挫,该轻的时候轻一点,该重的时候就重一些,于是所有的轻浮生动都被过滤了出去,只有浓重的威势留了下来。

    而温和的笑容一直挂在他的脸上,他的身子坐的很直,却绝不紧绷,更没有用手势来加重言语的说服力。

    是的,不论其他,只言谈举止上,在堂中臣下眼中,他如今已经算是个合格的王者了。

    而之前的那些刁钻的申斥,让人们的印象更加深刻了起来。

    “如今归来数月,所经所感皆证当日所思,根基未稳之下,再兴大兵,实乃愚不可及之事,今官制初定,吾心略安,其中不足之处多有,实非短时之功可以补之。”

    “诸位皆乃当世才干之士,如今聚于吾之堂下,与吾休戚与共,当尽展所学,急我之忧,解我之难,一朝大业得成,再观今日……”

    说到这里,李破站起身来,用力的挥舞了一下手臂,沉声道:“旅有艰难,破除窠臼,终平乱世之功业……谁人又敢忘记?必随吾等之名,传入天下,辉耀万世……”

    声音不大,却如重锤击鼓,回荡于众人耳侧。

    “主公之志,绝于古今,臣等鞍前马后,虽死无怨。”

    工部侍郎王禄率先应和,吹捧之言顺口而出,这位马邑老人的做派其实可也不比云定兴差呢。

    众人随之拜伏,尽多称颂之言。

    其实这才是正常的节奏,有这碗酒垫底,人们立马心安了起来。

    之后在被筹交错之间,众人也隐约意识到,乱纷纷而又繁忙的这几个月终于算是过去了。

    汉王殿下的意思也很清楚,近期不会对外用兵,那么大家应该做什么,又该怎么去做就很清楚了。

    将领们需要谨守防地,操练兵卒,不用和文臣们一样顾忌太多,只需静静等待用兵之时到来而已。

    要知道,不论是卫府,还是兵部,空缺的职位还有很多,这对于中低层军官们而言,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至于尉迟恭,步群等卫府将军,考量的地方在于,汉王殿下设下了兵部,是按照隋时旧例,与卫府分治,还是一步迈到卫府的头顶上呢?

    这还真说不好,不过现在看来,兵部威权并不大,王智辩为兵部侍郎,也压不住尉迟恭,步群等人,大家还是比较安心的,毕竟谁也不愿头上凭空多个上官出来。

    而他们这些卫府将军更想要的东西其实很明白,那就是大将军号,如果再能有上柱国这样的官职出现,那可就更好了。

    而且,这还只是一些官职,李破称王之后,还没有赏下任何爵位,而这却是能荫及家族子孙的东西,更值得将领们去争取。

    文臣们想的要多的多,说实话,他们欢欣鼓舞之情比将领们还要强烈,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众人皆都明白,最重要的在于一个安字。

    这么说来,可就不是光靠刀枪能达到目的了,靠的是他们这些治政之臣,将军们的功业在两军阵前,而他们的事业则在于内里。

    乱世当中,正是豪杰用命之时,所谓的豪杰,大多都是拿着刀箭的家伙,文臣们大多都是默默耕耘,以待来日的状态。

    换句话说,文臣在这个时候多数不如武将们耀眼,功劳官爵也会落在武人的身后,这在当世之中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各处诸侯麾下,武人的话语权无疑重上许多,因为你劳心费力一年下来,得到可能还不如武将们打上一场胜仗呢。

    这在其他各处可能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