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雄-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细水长流的买卖,所以留下陈三郎在这里,帮着人家守门,之外粗活重活什么的,就都包了。

    这下子嘴巴还算甜,就是有点唠叨,正好物尽其用,还能让营地里少一张嘴吃饭,顺便留住这边的人情,别等过几天,这边人换了,又得重来一把。

    轻轻松松,解决了吃饭问题。

    这在李破而言,不算什么大事。

    从马邑流民营地中费尽心机的走出来,估计不光是他,即便是李春,到了哪儿,吃上饱饭也不成问题了。

    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出了锅,虽然让整个营地的味道都不太美妙了,但却在几天的时间内,迅速征服了这些粗糙汉子们的胃口。

    李碧侨情了两天,端着世家子弟的架子,不愿意下嘴。

    但终是忍不住,偷着尝了尝。

    味道不怎么样那是一定的了,但肚子里油水渐少的她,还是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食物儿,将矜持扔到了九霄云外。

    每次吃饭,都要满满一大碗,粟米饭于是也就被她弃之如敝履,只有就着杂碎汤,才能吃得下去了。

    大业七年冬天的几个月,涿郡其他各部军旅都过的苦兮兮的,只有马邑来的隋军将士们,满脸红光,耳聪目明,身子也越来越是强壮了起来。

    省下来的粟米,被李碧大方的周济给了旁边的几个军营。

    锦上添花,永远不如雪中送炭容易让人感激。

    等时间十月份的时候,马邑隋军在左候卫府的名声,就非常之正面了。

    几个得了好处的将军,都纷纷前来道谢。

    实际上,之前很有一段时间,周围几个军营都被熏的想尽量离马邑人远点呢。

    现在嘛,吃人嘴短,却只能奉上一张张的笑脸了。

    当然,说话的时候,还要开玩笑似的提上一提,也有着探秘的心思在里面,都被李碧模棱两可的糊弄了过去。

    吃那些脏物,虽说吃的时候挺香的,而且随着日子越来越久,味道也越来越好,但还是让她有些羞于启齿的感觉。

    再者,这也可以说是马邑隋军独一份,说是军事秘密,也无不可,怎能轻易授人?

    这话要是左候卫大将军段文振亲自问起,还能好好说一说,其他人嘛,既没那个地位,也没那个交情啊。

    而对于李破来说,羊杂,真可谓是居功至伟。

第122章起义() 
上首页强推了,北雄也即将上架,阿草也不说什么废话了,只想请喜欢北雄的,多多正版,进行订阅,这也就是对阿草最大的肯定了。

    军营里的日子过的千篇一律,没什么趣味可言。

    而大业七年十一月,对于李破来说,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但突然,左候卫府传下军令,令各部谨守营盘,若无军令,不得擅自游逛。

    这条军令下的很突然李碧也都紧张了起来。

    不过很快消息就传了过来,西突厥处罗可汗奔隋,已经河北地界。

    不论李碧,还是李破,其实都很想看看突厥人的可汗长个什么模样的,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后来也都知道了,这处罗可汗明显是被大隋耍的团团转的丧家之犬罢了。

    自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西突厥这一部,实力大损之下,遭突厥王庭压迫,一直仰大隋鼻息而存。

    到处罗可汗登上汗位,东边的同族内部纷争日益加剧,压力大减,西突厥在西域这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于是,处罗可汗也就屡屡有了自立之心。

    不过,自从兵不血刃的将突厥分两部,大隋的智谋之士,好像突然间发现了一条比较明确的制胡之策。

    细节之处,也就不用多说了。

    不久,西突厥便发生了内乱,射匮可汗在大隋帮助之下,一举击败了处罗可汗,成西突厥的主人。

    之后的手段,大隋已经玩的很熟练了。

    处罗可汗如今的处境,和当年入隋的启民可汗差不多,按照剧本往下演就成了,根本不用费太多的心思。

    于是,之前不久差不多等同于大隋叛臣的处罗可汗,狼狈而来的时候,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接待。

    这个时候,处罗可汗其实也就成了大隋的筹码,如果射匮可汗又要跟大隋呲牙咧嘴,那么养在大隋几年的处罗可汗,就会回到西突厥,将射匮可汗赶走,或者让他们两个再变换下位置就行了。

    挺好玩的一个游戏,也挺无赖的,但西突厥人只能眼睁睁瞅着,在大隋君臣的五指山中转悠,谁让大隋看上去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呢。

    处罗可汗大冬天的便来了涿郡,立即受到了大隋君臣很,也很官方化的接待。

    临朔宫中,酒宴齐备,歌舞声声,皇帝杨广亲赐酒食,慰勉有加。

    处罗可汗也是“感激涕零”。

    最终,这位前可汗才被告知,可以留在大隋了。

    他带来的部众,都被安置在楼烦郡。

    其实,处罗可汗的军队,已经被彻底击溃了,剩下的残兵败将,再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隋地。

    其实只剩下了处罗可汗的一些亲族,人数并不多,也就两三千人的样子。

    除去女人和孩子,能战的勇士也就几百人罢了。

    已经被大隋玩残了,剩余价值,也只有他这个西突厥可汗的头衔而已。

    大隋表示要玩下去,处罗可汗也没辙,只能含着眼泪陪玩,根本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于是,处罗可汗带着寥寥可数的几百卫士,留在了涿郡,准备跟随大军北征辽东。

    这就是宣之以威了,隋帝想将大隋最强盛的一面,摆在处罗可汗面前其像启民可汗那般,彻底臣服于大隋的威严之下。

    实际上,处罗可汗也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

    驻扎于涿郡的,铺天盖地的军营和旗帜,已经让他有了这样的心思和心理准备。

    并想在辽东一战当中,做一点努力隋帝杨广看到自己的忠心。

    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的旅程,可并不那么美妙。

    当然,这无疑是一件喜事,开始有点动荡的西域,又稳固了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滋味皇帝熏然欲醉。

    他也将这当做了上天对大隋的眷顾,以为老天爷都在为他杨广壮行。

    其实他应该反过来想想,处罗可汗这样倒霉的已经输掉全部家底的家伙,留在他身边,会不会将霉运传染给他呢?

    但隋帝杨广表示,他是个有信仰的人,是天之骄子,理应受到上天的钟爱。

    于是,在大雪纷飞之间,临朔宫多了很多的道士和和尚,开坛做法,为大隋皇帝以及北征将士祈福。

    同时,这也差不多是一次,欲动刀兵之前,祭告上天的祭天之礼。

    很盛大的一个仪式,连李碧都得带着满营兵卒,去寒风中冻了多半天。

    这也顺便满足了李破的好奇心,远远的观望了整个过程。

    就像后来人看阅兵一样,李破感觉,收获良多,对大隋的强盛,也有了一个颇为直观的印象。

    就是吧,皇帝老子离的太远,看不清楚到底长的什么样子。

    朝臣将军们穿的衣服很好看,却不知道谁是谁。

    再有,大军出征,宰些牛羊作为祭礼,老天爷怎么会满意呢?

    嗯,要是将那西突厥的什么可汗推出来,砍下脑袋。。。。。。那么一颗尊贵的脑袋掉下来,效果肯定比牛羊好的多才对。

    李破又猜对了,老天爷明显不太满意这些祭礼。

    于是,就在大军云集于河北涿郡,枕戈待旦,西突厥处罗可汗也来凑热闹的时候,近在咫尺的山东先就乱了起来。

    山东人齐郡人王簿,自称知世郎,率先举起了反隋义旗。

    这位山东好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没多大的志向,他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听着挺顺口,其实满篇都也透着胸无大志的思想。

    自称知世郎吧,没去做和尚,却在泰山脚下,聚众做起了逍遥山大王。

    不过,山东人确实也活不下去了。

    劳役,税赋,都已经远远超出了山东百姓的承受能力。

    据传,山东百姓之家,每两口人,必有一人就役,田地大半荒芜,却还要向官府缴纳之余往年,十倍乃至数十倍的税赋。

    催逼压榨之酷烈,若非亲至此间,实在是难以想象。

    山东人先反,也确是情理之间的事情,也就是大军驻扎在了河北涿郡,不然的话,所处境地比山东人也好不到哪儿去的河北人,也不会落在山东人后面。

    随着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流传,整个山东就好像碰到了火星的油锅一般,轰的一下就着了。

第123章义军() 
山东的大地主刘霸道反了,没办法,刘霸道家也快活不下去了。

    不是因为家里粮食没了,这人家中也算是累世官宦,生活很优越,世道再坏,也不愁温饱,但到了大业七年秋冬,山东的一切都变了样子。

    粮产绝收什么的对刘霸道一家都算小事,但乡邻亲朋,都到他家来讨饭了,成年男子,多数是一去不回,逃人四起。

    加上刘霸道也不是省油的灯,平日里就喜欢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

    到了这个冬天,这些酒肉朋友们就都找了过来,这些家伙,都在逃人之列,一下也就都成了江湖亡命。

    刘霸道要是不反,眼瞅着那些饿的眼睛通红的乡邻,就能把他家的人都给撕碎了吞下去。

    平日里的朋友,目光也都冷森森的盯着他呢。

    于是,刘霸道一咬牙,反他娘的,先逃过这一劫再说。

    随后,刘霸道散尽家财,于平原起事。

    而他的人脉可就不是王簿能比的上了,这也是大业七年冬末,声势闹的最大的一股义军。

    山东清河漳南人孙安祖反了,这是个地道的草根,山东的草根们,在大业七年冬天,几乎没有什么活路可言。

    孙安祖的家被大水给冲没影了,妻子饿死在家中,官府还要逼着他去服劳役。

    于是这人悲怒之下,暴起刺杀县令,趁乱逃了,去了他好友窦建德的家中躲藏。

    孙安祖不算什么,但窦建德可不是一般人,这人是个真正的草莽豪杰。

    窦建德在乡中甚有威名,秋天时,身为府兵随军去河北,手底下管着二百多人,本想讨个功名,后来人说他见到了沿路饿殍遍野的情景,遂半路返回了家中。

    实际上,这人到了河北,倒霉的成了隋军第一批非战斗减员中的一个,灰溜溜的被遣回了山东老家。

    不过回到家乡一瞅,家乡俨然已成浮屠地狱。

    孙安祖一来,他毫不犹豫的帮助孙安祖在高鸡泊落草为寇,随后不久,窦建德也加入了进去。

    这只义军开始时挺不起眼,但后来,却成为隋末反王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路,有了跟其他反王争雄天下的资格。

    河北信都人高士达也反了,很快就和高鸡泊的孙安祖聚在了一起。

    山东清河人张金称反了,这个家伙是个疯子,后来山东人口骤减,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最值得一提的是,河南人也来凑热闹,东郡韦城狱吏翟让反了,建起了著名的瓦岗军。

    他造反,和活不下去的山东人,河北人不一样,他开始时属于畏罪潜逃,然后顺理成章的做起了山大王,只不过适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