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澄当然知道什么天子无德以至上天降灾祸这样的话是表面文章。而且他明白陈元康也是知道的。但他也清楚陈元康的意思,毕竟宇文泰在关中扶持元宝炬为帝名不正、言不顺。元宝炬不是上天授命的天子,是权臣扶植的。而大魏的根基原在洛阳,如今在邺城。如今关中年不谷,邺城却雨顺风调,以此愚民完全说得过去,甚至是极有说服力的。这倒真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但是率兵征战不是一个说几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事。用兵用将、粮草辎重牵动着一国的根本。而且打起来以后谁都说不准究竟会打多久,什么时候结束。真到了紧要关头,绝不能贸然放弃,否则前功尽弃。高澄心中自问,觉得这事事关重大,他不能此刻就轻率决定。但是又不愿意一事不想地任由事态发展。
“大将军”陈元康看他久久不语,便唤道。
高澄转过身来。
“高王刚以天下托付大将军,若是大将军此次应天时而挫了宇文泰的锐气,以后谁还敢不服大将军?”陈元康其实很知道高澄的心思。“若是大将军亲率兵出征,长猷愿意随同大将军一起征战,性命不所惜,只盼大将军别错失良机。”
陈元康一直深得大丞相高欢的信任,也一直是高澄的挚友,甚至是高澄重要的谋臣。此刻见他如此慷慨激昂,高澄心里也极是感动,索性直言道,“长猷兄,你一向谋定而后动。我也并不是不知此是良机。只是兵者国之大事,若不事事谋划清楚怎么敢贸然而动。”
高澄原本是个随意任性的人,好女色而性顽皮。但真正临大事时却格外能思虑周全,这也是他格外成熟老练之处。
“大丞相知道此事吗?”高澄问道。陈元康是丞相机要,他必然知道大丞相的态度。要说关中欠收是春天的事,渐至饥馑,积累到后果严重时也差不多就是现在了。
“回禀世子,大丞相知道。”陈元康也直言回禀。
高澄没再说话,心里想着,天时、地利、人和,只占天时是不够的。劳师远袭必得后顾无忧,因为本身就没有地利之便。关中虽遭遇天灾,但是若不能迅捷而胜,牵扯起来拖延了久了,则宇文泰未必败,他也未必胜。
最后说到人和。高澄不自觉地以手加额。他心里深知,现在不是一个征战关中的好时机。一来趁其天灾而袭之说起来怎么也觉得胜之不武。二来他太清楚若是打起来必以战为重,那么这么久以来的大清吏治之心以及布局的种种手段就要全部付诸东流了。
不仅如此,还要想办法缓解目前的种种僵局。不然外有强敌,又同时内敌环伺,就真要到一败涂地的程度了。
究竟该做何选择,这真的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决定的。
第145章 :逢天机父子论兵事(二)()
下了一夜的雨到黎明时分渐渐地止住了。天色将是蒙蒙亮,因为湿寒之气太重,所以魏都邺城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云山雾罩的邺城让人分不清来自何处,又去往何处。
街头几乎没有几个人,通往大丞相高欢府第的路上有一匹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驾驭娴熟,他目中无人地只看到眼前要去之处,但这人实在是个美极了的公子,不由引得街头人人侧目。
驭控自如地慢慢勒住了缰绳,骑马的公子在大丞相府门口停下来。拾阶而上,随手把鞭子扔给了迎上来的仆役。仆役已壮年,看起来老成稳重。不但没有呵斥这个擅闯者,而且极恭敬地微笑道,“郎主命小奴在此恭候世子。”
这么说大丞相高欢早就知道儿子要来,也就必然知道他为什么来。
仆役跟着大步而入的世子,等他们刚刚进了府门,门口迎候的另几个仆役便把大丞相府的门又关闭了。
高澄摆摆手向那仆役道,“你不必跟着,我自己去见父王。”
仆役见此,便简短又说了一句,“王妃吩咐,郎主最近常患小疾,若有事世子自当多多承担。”
高澄听他传达母亲的吩咐,停下来看了他一眼,但没说话又往父亲书斋的院落去了。
仆役退了下去。
在偌大的大丞相府里极熟稔地左转右转,一路上婢仆莫不给世子见礼,高澄一概都视而不见。大丞相的书斋在偏僻、冷清处。此处自有专门服侍的婢仆,寻常人都是不敢来的。高澄眼见得就要进院落的大门,忽然听到一声呼唤。
“大兄。”极清脆,透着愉悦。
高澄遁声一瞧,是二弟高洋的娈生妹妹高远君。
高远君满面笑意地立于院落一侧的一片竹林前面,偏巧身上穿的还是绿衣,怪不得不易瞧见。高澄本来不怎么注意这个妹妹,不像以前和长姊高常君那么亲密。但是今天他特意好好打量了一番这个妹妹。
若论貌,高远君和长姊高常君相差甚远,充其量中人之姿。但从前年纪幼小,如今渐渐长成,不似长姊、长兄那么神采飞扬,也不像二兄高洋那么沉静阴郁,有种与年纪不相衬的安静。总让人觉得她小小年纪,仿佛什么事都波澜不惊似的。像今天这样满面含笑、喜形于色的时候真的不多。
高澄改了主意,转向妹妹这边走过来。
高远君持礼相见。
高澄止步于她面前,微笑道,“妹妹这么早候在这儿,难道是特意等我?”
高远君一怔,又笑道,“二兄日日夜半即起,读书、舞剑,还天天不在府里不知道在忙什么,就是阿爷想见他都难。我若想找他说些话,也只有随他而早起了。”
高澄知道高远君和高洋双生兄妹,感情自然不同。又听她说二弟高洋的这些事,心里便留了意。暗想,若是听高远君这么说,二弟如今真是进益不少,至少也堪为用了。
但高澄并不再问高洋的事,换个话题笑道,“妹妹许久不到我的府第中,长嫂甚是想念你。她如今行动不便,你还要多去瞧瞧她。”
高远君笑道,“长嫂处我如何敢再去。若是再有什么事,甚怕大兄重惩我。”她似嗔非嗔,又是半真半假,让人分不清楚。
高澄看着妹妹如此精明,心里一动,暗想着世子妃元仲华岂能是她的对手,但往后和这个妹妹又不得不用心调停,以和为贵。便还是笑道,“妹妹若是如此说,我实不敢当,只盼着妹妹和我亲近,不要生了芥蒂。”
高远君又有意含笑奉迎长兄几句。
高澄便辞了高远君进了父亲的书斋。
高远君从未见长兄对她如此用心,看着高澄的背影若有所思。
奴婢们鱼贯而退,关门闭户。整个院落里只剩下大丞相高欢和大将军高澄父子二人。院子里颇是泥泞,但是书斋舍内却温暖而明亮。显然高欢早就在这儿等着儿子了。
“阿奴想好了?”不等儿子见礼,高欢便问道。从大丞相的表情里永远都是什么都看不出来。
“阿爷想好了吗?”高澄反问。
高欢一向敏于事而慎于言,从不莽撞贸然行事。想必此时心里早就想好了,偏不抒己见,又问道,“既然天子以天下托付大将军,自然是大将军做决断。”这话已经说得非常直白了。
权臣父子之间的权力交接对他们来说要求格外高,不同于天子之位的父子传承。是否传得下来,是否接得住,这对高澄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否则何止会是一个人的名败身死这么简单。
“何妨一试?儿子觉得此时可以兴兵向西。”高澄从来没有犹豫不决害怕选择的时候,而且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既有此良机,不用岂不可惜?”他顿了顿又道,“倒也不必着急,须得前事功夫做足,不然必有后患。”
听儿子话说得不俗,高欢心里已经放了一半的心,但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又问道,“阿奴想做什么功夫?”
“阿爷与我,必有一人率兵出战。若是到时候征人在外,邺城出了乱子岂不得不偿失?必得上下一心,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确保无虞,才能动此兴兵之念。”高澄平静笃定地侃侃道。
自从儿子入邺城辅政以来,又是延揽人材,又是惩贪治贿,尤其在吏治上大下功夫。撤了停年格,这就不是单单的吏治问题了,明里暗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暗恨儿子,这是与门阀大族作对。高欢虽未有过任何表示,其实也是想让儿子放手去做,也是借此立威的意思。往最坏的结果说,不管怎么样现在有他在,出了事也有他最后接起来。
如今临战在即,听儿子这么说,知道上下一心,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看来倒也不必过多担心他,儿子心里也是极明白的。
“如何能上下一心?”高欢完全变成了作壁上观的态度,很感兴趣地问道。
“阿爷,妹妹年纪已长成,早晚也该择个贵婿了。”高澄看着父亲提了一句。这忽然延宕开的一笔大有深意。也听得出来他心里已经是有了主意。而此刻提起并不是要问父亲的意见,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提出他的意见,或者这只是他寻求“上下一心,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的一步棋而已。
“你得罪了林兴仁那个阉宦,他是主上私人,情份不同,他自然会把你的话传给主上,如今又要如何转寰?”高欢不急不慢地问道。“要不落痕迹才好,若是刻意了,被人察觉,好事怕也会成坏事。”
“这个阿爷不必担心,自然有办法。”高澄心里此刻想的是世子妃元仲华。他最不愿意把她牵涉其中,但是她既是他的正妃,又是皇帝元善见的亲妹妹,这个身份在两人之间,真是躲无可躲。高澄分心之际已经觉得对元仲华满是愧意。
高欢微微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有件大事还要阿爷做决断。”高澄已经抛开了刚才的话题。此刻虽只有父子二人,又看似闲聊,但实际上已经是战前庙算了。“何人可为将?”
高欢没说话。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他也不能立刻做决断。
“想必黑獭兄不必为此事烦忧。”高澄忽然叹道。居然还半真半假地称呼“黑獭兄”,如此一份幽默在这个时候显得很珍贵,举重若轻地表明了自己承担得起千钧重担的心态。不过说的也是实话,宇文泰自己就是统兵大将,原来的关西大行台贺拔岳帐下最得力的将军。除了他自己,还有赵贵、于谨,跟着出帝元修从洛阳而去的独孤信、王思政,原本关陇豪族出身的韦孝宽。
高澄心里仔细算来,忽然心里一跳。暗自觉得宇文泰是失了天时,若是他自己率劳师远攻也没占地利。两个人处均衡之势,各自有所输赢。再要论到人和,宇文泰可未必会输,自己也未必能赢。宇文泰此时若统兵,帐下将军不管是原来的嫡系,还是后来投奔的,西迁之鲜卑人还是郡望在关中的大姓豪族,全都会投身于他,为之效命。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李虎。李虎也是代北人,籍武川,和宇文泰、贺拔岳都有乡党情份。但是贺拔岳死于侯莫陈悦之手后,赵贵联络众将力挺宇文泰,当时李虎明确反对,极力主张扶立大行台贺拔岳的兄长贺拔胜。因为意见相左而不肯相就,离开长安投奔贺拔胜。但最后还是与贺拔胜一起又归附了宇文泰。并且此后助宇文泰一同最终杀了侯莫陈悦以报贺拔岳殒命之仇。往后更是成了宇文泰的得力辅助者,平了河西费也头部以及灵州曹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