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崇祯:重征天下-第7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根据朱由检的命令,第一师迅速投入到训练和战后重建的工作中。全师三个团,每天缑明显带着一个团在城外进行军事训练,主要是体能训练和队列训练,练得好的才允许增加枪械训练。至于以班、排、连为单位的实战训练,限于新兵的素质,现在还无法开展。

    而李守义则带领另外两个团,分别负责抢修城墙和清理城内废墟。他少年老成,办起事来极为认真,朱由检也就放手让李守义去做。

    军政方面大抵如此。接下来,就要处理更为棘手的“民政”了。首要的问题,就是地方官员的任命,以及地方官府的设置。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就这样看似平静地开始了…

    。。。……4549+dsuunlhhaga+3127150……>;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任命巡抚() 
无论是什么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旧有的责权、利益划分,而这就涉及到具体的人,所以改革首先就是“改人”。对朱由检来说,现在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他需要马上任命新的河南省和开封府地方官员。

    登基以后,朱由检曾经在“日讲”中向那些学识渊博的大臣非常详细地了解过本朝地方行政制度。明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分别是省、府州、县。其中“省”是沿袭元代的“行省”制度而来,的名字是“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还是称为“省”。全国包括二京十三使司,河南便是其中的一省。

    按照洪武年间定下的“祖制”,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布政使”,俗称“藩台”,拥有承宣政令、属官、掌控财赋的权力,原来是正二品大员。与之并列的还有掌管一省刑讼的最高长官“按察使”,俗称“臬台”,也曾是正二品文官。再加上省级卫所机构“都司”的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合称“三司”,分掌一省的行政、司法、军事大权,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最起码在创立制度之时,起到过积极作用。

    可是当承平日久,地方政府机构难免滋生*,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甚至发生动荡,影响整个帝国的安全。在此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从中央派一名官员过去,处理一些“三司”互相扯皮久拖不决,或是以他们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的事,这个官员的官职就叫“巡抚”。

    初时巡抚只是临时派遣,问题解决以后仍回朝廷,官品也不一定比布政使、按察使。后来地方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军事、防务上越来越吃紧,巡抚就逐渐从临时变成定例,最终成为一省的军政司法最高长官。相应地,巡抚的官品一般为正二品,而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官品下调为正三品,成为巡抚的属官。

    按照朱由检的理解,如果拿前世的官员名目往这里套的话,巡抚就大致相当于省委书记,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按察使相当于省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都指挥使相当于军分区司令。一个巡抚管着这么多部门,权力是相当大了。而实际还不至于此,就拿河南巡抚来说,官职的全称是“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理河道屯田兼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光是念出来已经很吓人了。

    然而不管是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还是都指挥使,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真正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的,还是府县官员,尤其是县官。这一点朱由检在泾阳县就知道了,明代县级官府的特点是有官有吏,官少吏多;名义上官大于吏,实际上吏“绑架”官。

    具体地说,一个县的“朝廷命官”只有五位: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如流;教谕,未如流。

    但是很显然一个县只靠五个人治理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官下面还有吏,也就是衙门里的其他人员。按照设计这个制度时最初的构想,吏也属于民,朝廷的官员编制之中,不发薪水,给衙门干活就相当于是服徭役了。

    但是由于吏直接与百姓接触,朝廷的各种政令法度,都得经他们的手来实施,而且都是由本地人担任,往往还父子相传;而知县则是几年一换,往往对全县的情况还没摸透,就已经调走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掌握了一个县的真正权力,而知县则只是被供起来的“大老爷”而已。到最后除了知县以外,县丞、主簿等低级官员也逐渐“吏”化,他们往往与地方富户勾结在一起鱼肉百姓,干着各种欺上瞒下、伤天害理、臭不可闻的事,朝廷还被蒙在鼓里。

    朱由检真正要改革的,正是县衙这个最基层的官府。但是,他却不得不自上而下改起,先任命河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些省级官员。按照规矩,省一级的地方官员是由内阁的,这次也不例外,内阁向皇帝推举了三个人,分别是范景文、玄默和王家祯。

    朱由检仔细研究了这三个人的履历。他们原来的官职分别是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户部右侍郎,均为正三品文官。内阁王家祯任河南巡抚,范景文任河南布政使,玄默任河南按察使,理由是三人品级相同,而王家祯入仕最早,范景文次之,玄默又次之,说白了就是论资排辈。

    再深入研究,朱由检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三人都不是东林系官员。稍微一想他就明白了:东林党认为京官比地方官员更容易左右朝政,言官比实官更有话语权。而且河南又刚经历过兵灾,此时上任肯定得面临一个烂摊子,不但短期内出不了政绩,搞不好还会捅娄子,严重影响仕途,所以只非东林系的官员,借此排除异己,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不过这反倒让朱由检来了兴趣,想看看这三个人是为什么不招东林党待见的。这一看不要紧,朱由检喜出望外:他们正是自己想用的人!

    先说王家祯,他曾经出任过甘肃巡抚,地方从政经验丰富。其时毗邻甘肃的青海蒙古部落松山部酋长银定、歹成屡屡犯边,当地边军畏敌如虎,王家祯一介书生,却能提刀上马身先士卒,并设计三胜银、歹,斩首五百余级,极有胆略。

    再说玄默,性情耿直,铁面无私。初授推官,后官至吏科给事中,审案无数,参劾官员亦能明察其过。

    最让朱由检看重的是范景文。他也是以推官开始仕途,历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郎中。魏忠贤权势滔天、大肆任用奸佞小人时,范景文一封请求朝廷广开仕路的奏疏使他名扬天下。其中有这么几句:“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地万世共之!”

    朱由检看罢击节叫好,在一瞬间已经做出了决定:让范景文当河南巡抚!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新任知府() 
当朱由检的御批返回京师,内阁惊奇地发现,虽然皇帝批准了河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的人选,但职务却做了少许:范景文任巡抚,王家祯任布政使,玄默任按察使。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大摇其头,认为皇帝不懂官场成规,乱点鸳鸯谱。因为王家祯本来就做过甘肃巡抚,现在反做回布政使,虽然官品没变,实际上却有贬官的意味。而且各地官场一般都是资格最老者任巡抚,像朱由检这样安排,很容易引起地方官员不和。

    但这还不是重点。朱由检的御批明确指出:河南刚历战火,百废待兴,各种事务多如牛毛,因此只宜专任,不可兼职。具体地说,河南巡抚就是河南省的主官,后面那一长串头衔都去掉了。

    东林党没能识破朱由检的“诡计”。范景文本来就是他们不人物,头衔越少权力越少,他们当然求之不得,因此也就没有阻挠朱由检的决定。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朱由检这一手又打破了“祖制”:自范景文起,巡抚不再是朝廷临时派驻地方的京官,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身份。与之相应,权力和责任也会发生变化,出了事往下推、自己拍走人这一招就不好使了。而且以后朱由检会越来越多的官职,有了这个先例,后面就好说了。

    之所以让范景文当巡抚这个“一把手”,朱由检主要是看重他爱才惜才、勇于担当这个特点。在不久之后,河南会出现的新官职和新官员,朱由检不想让朝臣认为这些新职位都是自己搞出来的,到时候就需要范景文去和廷臣打擂台。

    而王家祯有出任地方主官的经验,玄默擅长审案,也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不二人选。这对王家祯也算是一个考验,如果他真的因为论资排辈而不好好配合范景文,朱由检自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的政治生命也就随时有可能终结。

    当然,从京师接到御批,再到三位官员抵达开封赴任,至少也得有七八天的时间,朱由检可不会在这里干等着。他一道圣旨,把归德府的推官阎尔梅急调到开封他出任开封府知府。理由也很冠冕堂皇:阎尔梅虽然只是正七品推官,但忠于朝廷不肯附逆,被曹文诏解救出来以后,又临危受命,暂时负责归德府的防务,其间还击退过一次小规模的流贼袭扰,表现卓异。而开封百废待兴,尤其缺少地方官员,等京师委派未免耽搁时日,所以破格任命阎尔梅为知府,吏部手续容后再补。

    阎尔梅骑快马抵达开封后,朱由检不顾夜深亲自接见。阎尔梅当然深感圣恩,因为他在年初时还只是个穷秀才,先是赶上恩科,因为策论做得好,考中了进士;如今又被破格提拔为从四品知府,很多官员入仕十几年也未必熬得到从四品,他却连一年都没用。

    “知道朕为什么要用你么?”朱由检微笑道,“因为朕听曹文诏说了,你胆子大,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但是又能坚持原则。你觉得为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启奏陛下,臣以为为官之道,不外上报君恩,下安黎庶,舍此无他!”阎尔梅激动地大声答道。

    “好,朕就要你这一句话!”朱由检也兴奋地频频点头道,“如今开封百废待兴,正是大刀阔斧除旧布新的好时机。来来来,朕有一些想法,今夜咱们以茶代酒,边饮边谈…”

    其实朱由检早就想重用阎尔梅这样的恩科进士,因为他们年龄既轻,又与官场没什么瓜葛,一旦被自己提拔任用,会比那些原有的官员更坚决地拥护自己的政策和主张。阎尔梅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经过一夜的面授机宜,他第二天清晨即升座府衙大堂,循着朱由检的思路,开始了一系列非常的改革。

    开衙办事,第一件事当然是接见僚属。府衙和县衙在机构设置上差不多,除了知府这个主官以外,还有同知一人,正五品,职责类似于县丞;通判一人,正六品,职责类似于主簿,并兼管刑讼;推官一人,正七品,负责具体审理案件;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均为知府辅官;照磨、检校、司狱各一人,均为从九品。除了这几个人是朝廷命官以外,其他人就全是“吏”了,包括六房书吏、衙役等等,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人,却都编制之内。

    新任知府升堂,开封府衙的各色官吏当然都得来点卯。但是同知、通判等官员已经投降了叛军,城破之际也跟着洪承畴的败兵一起跑了;剩下的小官和胥吏有不少在官军攻城时被炮弹误伤,也有逃亡者,总之朝廷命官一个也没有了,胥吏也只到了一半。

    阎尔梅在让众人自己报名之后,先是态度和缓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