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大帝国-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三,让河北百姓多散养鸡鸭等蝗虫的天敌。
另外,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蜂类……”
这个问题很专业,其他朝臣没有办法回到,户部尚书毕自严出班详细解答。
“毕爱卿此法甚好!
可选派户部精练干吏赴霸州、保定、任丘、沧州、衡水等地负责灭蝗,务必清除干净!
所需费用,爱卿估算清楚,一律由内库拨付。”
龙椅上,崇祯皇帝愉悦的点点头,慷慨的说道。
毕自严的灭蝗计策还是很实用的,除了没有后世的生化武器——农药之外,基本已经是齐全了。
连把蝗虫消灭在肚子里都考虑进去,不简单啊!
所以说,户部这个相当于后世财政部、央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各部委的综合体,户部尚书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是胜任不了这个职位的。
“臣领命!”
毕自严俯身行礼,然后回到原位。
对于如今的皇上,他现在钦佩至极。
虽然好像没有过去那般勤政,最近甚至还背负有敛财和懒政的骂名,但那些言官朝臣的说法,完全是出于不了解。
他可是知道,现在皇上虽然不定期上朝,但国事却从没有闲下来过。
文华殿的小朝会,武英殿的将帅议事,都是处理朝务更高效的手段,朝政的运转比过去不知道要顺畅有效多少倍。
看看最近,大明各地的赈灾款项足有几百万之多,可皇上一句话,说拿出来就拿出来。
根本不需要明说,也不需要朝臣再三恳求,哪有传说中贪财的模样?
亏得自己原来想岔了,竟然闯宫逼皇上拿赈灾款,真是惭愧啊!
也就是自己碰上圣君,否则,真不敢多想。
“还有一事,大明粮食连年歉收,朕又减免了辽饷、练饷,造成户部粮食仓储严重不足,此乃国之大忌!
除了我们自己要自力更生,开荒垦田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之外,朕准备让鸿胪寺通知众藩属国朝贡粮食,其他之物一概不要。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大明的粮食问题,自从穿越过来,崇祯皇帝思考了许久。
第一种是均贫富,这样最理想。
既消除了社会矛盾,又凝聚了国力,还让大明国力蒸蒸日上。
可惜,目前他没有这样的实力。
要知道,即使现在天灾不断,可大明广阔的国土养活大明子民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大明的人口现在才一亿出头,并不算太多。
之所以出现问题,一是土地被垄断了。
二是生产的粮食,被国内的奸商源源不断运往蒙古、建奴,资助外敌。
三是战争,让大量的土地闲置,无人耕种。
第二种是殖民海外,这样也不错。
可惜,太遥远,那需要时间,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后才能实现。
大明等不及了!
而第三种则是崇祯皇帝提出来,向藩属国借粮。
这样最快速,成本最少,也最没有难度。
大明爸爸保护你们两百多年了,交点保护费不过分吧?
如果说交保护费有点伤感情,那么现在大明爸爸老了,你们做儿子的孝顺一二总行了吧?
“皇上,那我们拿什么回礼?而且,如果有些藩属国推脱怎么办?”
鸿胪寺卿出班询问。
大明,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泱泱大国,不占小弟、儿子的便宜。
而是要让他们占便宜,否则,怎么当爸爸?
“没有回礼,纯粹是忠义。如果有藩属国推脱,那就告诉他们,朕以后亲自去取。”
崇祯皇帝龙手紧握龙椅,掌上隐隐凸显的青筋,在五彩金丝绣着的龙袍之下愈发的显露得狰狞。
而那唇上挂着的冷笑,好象要将人活生生的撕裂了一般。
这些忘恩负义的孙子,永远喂不饱的白眼狼,朕上辈子就忍你们很久了。
不借也行,那就拿小本本先记下,这些恩怨,迟早有算账的一天。
“皇上,万万不可!”
正当崇祯皇帝愤怒之际,都查院御史陈继鼎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第八十一章 求仁得仁()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太祖祖训:藩属国皆是不征之国。
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
唯有内修德政,方有四海宾服。
臣恳请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万勿轻易挑起边关之争,荼毒大明百姓。”
陈继鼎人长得不错,相貌堂堂,一番话讲得义正言辞,体现了言官高超的语言技巧。
寥寥数语间,包含了祖训、大义、名声,皆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人根本无从反驳。
过去,本尊就是这样屡屡被言官拿捏,以至于动弹不得,最终大明上下一起唱凉凉。
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日子也不好过。别看现在很能折腾,可晚年都跑到深山里去忏悔了。
“臣附议!”
“臣附议!”
……
殿内部分朝臣好像打了鸡血一般,瞬间有十余人站出来搞事。
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近来崇祯皇帝做的事,很不合他们的心意,让他们很不爽。
心情爽快尚要时不时闹闹,更何况是不爽的时候?
今天的机会无疑很好,很高大上,尤其是陈继鼎说得更好。
政治正确,是搞事的好机会。
过去,屡试不爽!
“腐儒!”
群臣期待中,崇祯皇帝蓦然站起,咋舌大喝,阴鸷的双眼犹如高空飞翔的雄鹰,扫视着出列的一众官员,怒不可遏。
这也是他第一次当着所有的文武百官的面,直接骂出腐儒二字。
这说明,他心里忍了很久了。
忍不可忍,无需再忍。
再忍,他也要病了。
大明病了,大明的文官都病了,并且一直影响着后世几百年,始终不能康复。
纵观历史长河,国家之间,十年之争,拼的是领导人的能力与魅力!
百年之争,拼的是国家的战略和制度!
千年之争,拼的是民族的传承与精神!
可惜,民族的传承与精神毁在了这帮腐儒的手里。
岂不令人惜哉?
崇祯皇帝用手指着殿下跳出来附议的朝臣,脸色狰狞得仿佛要择人而噬,却又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过去,王权衰落,诸侯争霸。
执斧钺而有争雄之志,掌宝玺即有问鼎之心。
华夏历代君王皆有开疆拓土之野心,遂有如今大明巍巍沃土。
大明仁义天下两百余年,广施恩露,泽被苍生,周边藩属国皆是受益者。
泱泱大国自有豪情在胸,千年沉淀在手。
而弹丸小国、立锥之地的子民,多见谨小慎微、见风使舵的秉性传承。
太平年间,朕能理解也能容忍。
可奈何如今大明礼坏乐崩,西有叛贼北有鞑虏,岌岌可危尚不能描述时下局势。
朕想挽狂澜止逆施,意欲一扫颓势,还大明朗朗乾坤。
可惜粮食钱财一直束缚朕和大明的手脚,徒呼奈何?
朕日夜忧思,方才拉下脸皮要求藩属国朝贡粮食,也不无试探其中是否有口腹蜜剑之国?
可尔等腐儒倒好,尚为实施便搬出祖训,不征之国!
呵呵……呵呵……”
崇祯皇帝摇头冷笑连连,指着陈继鼎他们怒喝:“不征之国?
那你们告诉朕,成祖讨伐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才有明宣宗的仁义之举,安南又重新请附,宇内四海清平。”
陈继鼎低着头,可语气却很嚣张,丝毫没有胆怯。
可内心却替自己鼓气,恩师倒台了,没有靠山了,要想名扬天下,今天必须豁出去,成败在此一举。
“呵呵……该死的腐儒,鼠目寸光,不思进取,假仁假义行走于朝堂之间,不知羞耻。”
崇祯皇帝被气得不想再讲大道理了,索性破口大骂。
这些无耻之徒,连明宣宗被正人君子忽悠的举措,到他们口里反而成仁义之举,还他娘的四海清平?
这是什么道理和逻辑?
成祖期间,安南国内出现叛乱,王位正统陈氏向朱棣求援。
大明在经过了充分准备后,以三十万大军扫除叛乱,并趁机将安南地区纳入大明版图中。
这是安南脱离南汉政权正式走向独立后,再次回到华夏的怀抱,这是成祖朱棣的一大功绩。
然而,仅仅过了二十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就宣布放弃安南,撤销交趾布政使司,三十万大明军队撤回国内,使得大明在安南的经营毁于一旦。
而此时,大明正处于“仁宣之治”的辉煌时期,大明国力达到史上最高峰。
在这个时候宣布放弃安南,实在是匪夷所思。
那么,为什么明宣宗要这么做,大明放弃交趾的背后有什么内情?
两点,第一,没有狠人。
作为平定交趾的司令员,张辅对交趾地区了如指掌,对于交趾人吃软不吃硬的特性,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具体表现为,平定了四次大的交趾叛乱,将敌人的头颅堆成京观,恐吓想要造反的交趾人。
但是张辅走了以后,新上任的镇守将领不行。
交趾人又开始活跃。叛乱一波接一波,大明不得不连年用兵,耗费巨大。
第二,腐儒误国。
鉴于第一点,交趾开始叛乱,这些腐儒的决定是索性放弃安南。
这样多省心,多大方,多仁义。
典型的崽卖爷田心不疼。
可造成的后果就是,原本自古以来就属于华夏的国土,就始终再也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且,这个有名的白眼狼,还成美帝对付和牵制天朝的急先锋。
崇祯皇帝死心了,也不想在朝堂上被这样的事情纠缠个没完,这是极为耗损时间和精力的错误。
陈继鼎他们在这样的事情搅闹个没完,完全就是为了沽名钓誉。
崇祯皇帝不能再忍受了,决定成全他的小要求,求仁得仁。
“来人,把他们全部带到午门廷杖三十。”
“我自己走!”
陈继鼎挥手阻止前来架他行刑的锦衣力士,昂首挺胸仿佛英雄一般,以大无畏的精神率先出殿。
其他附议的朝臣也皆如此。
在大明,民间士子骂朝廷是一种身份象征。
甭管对错,敢骂,便是真名士。你要是没骂过朝廷,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而朝臣要出名,就是廷杖,屁股被打几下,立马成名。
看着很有气节是吧?
可惜螨清入关后,除了少量殉国以外,其他都不骂了,改喊主子圣明了,而且叫的超级顺口。
监刑太监小德子抬首偷瞄崇祯皇帝,见他微眯着双眸,负手而立,三分狂傲、七分生气,立马心头一颤,小跑出去。
一次廷杖十余朝臣,尚属崇祯年间第一次。
都查院御史刘宗周下跪为陈继鼎他们求情,但崇祯皇帝毫不理睬。
午门外,监刑太监小德子靴尖向里一敛,锦衣力士心有灵犀用大木棍拼命打陈继鼎。
廷杖不到十下的时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