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抢救大明朝-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啊!姚家的伙计这才想起来,陈永熙是太阳府定襄县人士。。。。。。而且家里还是大地主!
不用说了,祖宗一定都是风光大葬的,祖坟一定又大又气派,肯定是那个什么发丘贝勒爷的目标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给挖出来?
姚家的伙计看陈永熙着急,也只好继续安慰:“纪善莫急,纪善莫急。。。。。。这个北地大坟很多,这个发丘贝勒爷一个个发过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你家呢!”
“也对,也对。。。。。。”陈永熙团团转了几步,“若是朝廷能早一些北伐,也许还能救得了!”
这个时候六门大炮都已经拉走了,码头上的戒严也已经解除,陈永熙连忙就回了姚大桥的商船。等姚老板完了税,就连声催促他赶紧上路。他可有不少情况要向朱慈烺报告,而这一路可耽搁了不少时间,如果因此造成自己的祖坟被发丘贝勒爷发了,那可真是死了都没脸见祖先了!
。。。。。。
“千岁爷,大同府城虽然被困数月,但是交战并不激烈,鞑虏也没有大举攻城,大同守军也没有怎么出击。因此鞑虏并没有遭受过重创,骤然退兵,必有诈谋。而这诈谋多半是用来对付流寇的!”
陈永熙终于抵达了大明如今的首善之都南京城,在抵达南京的次日就被通政司的官员(现在通政司还负责接待)带去皇城的文华殿觐见朱慈烺。
在行过叩拜大礼后,朱慈烺就给他赐了坐,然后就开始听他汇报起“第一次大同之围”的情况。
当陈永熙说到鞑虏的诈谋很可能是对付流寇时,朱慈烺的眉毛稍稍挑了一下,开口问:“你觉得鞑虏会怎么做?”
“臣仔细思量之,觉得鞑虏可以会走漠南草原偷袭榆林镇。”
朱慈烺点点头,道:“我已得锦衣卫密报。。。。。。鞑虏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就偷袭了榆林镇!李自成大军主力在四月初三撤离潼关,四月初五,多铎所率之鞑虏大军,就开始进攻潼关,初十便攻破潼关了!
陈永熙,你觉得李自成接下去会怎么做?”
朱慈烺得到的消息都是滞后的——他的锦衣卫依托“第九大皇商”,在北直隶和山西布下了情报网,但是却没办法渗透到李自成统治的陕西。
所以他只能通过清朝得到二手信息,而这个时代的大清朝也不是漏风的筛子。因此陕西的消息到朱慈烺这里,总是滞后十五天到二十天。
另外,因为得到的都是二手消息,所以也不见得准确。因而也很难以这些不准确的消息为依据,去推测李自成的动向。
所以朱慈烺只能根据他掌握的历史进行布署——将宝贵的红夷铜炮运往安庆,就是为了防止李自成东下或者左良玉被李自成逼着东下。
此外,长江水师在过去的几个月间,也不断得到加强。除了“997”式的严格训练,朱慈烺还向苏州府刘家港的海沙帮船厂和泉州石井镇的郑家船厂订购了六条蜈蚣船!另外还委托阿方索。洛佩斯继续采购西洋盖伦船。
现在已经有两条蜈蚣船被刘家港的船厂建造完成,交付给了长江水师,从而让水师的蜈蚣船数量达到了六艘——每艘蜈蚣船都装备有两门澳门卜加劳炮厂出品的12磅青铜红夷炮。如果算上已经布署到安庆的6门12磅青铜红夷炮,朱慈烺的水师完全可以封锁安庆段江面!
不过将多达18门青铜红夷炮和6艘蜈蚣船用于长江防御的布置,却很可能是多余的。。。。。。因为李自成已经是个扎了根的座寇了。
“回禀千岁爷,”陈永熙道,“臣以为李自成会迁都襄京,哦,就是襄阳府。”
“然后呢?”朱慈烺又问。
“然后?”陈永熙明白了,“千岁爷是担心李自成会浮汉入江,一路东下吗?”
朱慈烺点点头。
陈永熙却摇摇头,“臣觉得不会。”
“为什么?”
陈永熙道:“因为李自成已经在襄京府扎了根,流寇不再是流寇了!”
“听说过。。。。。。”朱慈烺点点头。主持汝宁军务的军师李岩早就报告过这事儿,“李自成倒是开了点敲!”
这是一个变数,历史上多半没有!
“千岁爷!”陈永熙这个时候突然站起身,噗通一下就给朱慈烺跪了,“如今神洲已有倾覆之危,天下已有沦亡之险,名教亦有灭顶之灾。。。。。。凡华夏汉人,都应该团结一心,共抗鞑虏,万万不可再三心二意,互相坑害了!臣斗胆,愿为朝廷使臣,再赴闯营,与李自成商谈共讨鞑虏,恢复中原之大计!也请千岁爷能和李自成实心合力,一块儿把鞑虏逐出中原啊!”
第376章 第375 战时内阁()
“太子殿下,臣离开汝宁府前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李自成并没有放弃西安府。而是留下高一功、罗虎两部两三万人守城,而且还将西安府城内不相干的百姓和大顺军的家眷都带往襄阳府了。看来已经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而鞑虏目前并未大举攻入西安府,东路的多铎在夺取潼关、华阴、同州、朝邑等地后就顿兵不动,并没有继续西进,而鞑虏的北路目前还在榆林镇和延安府境内。
另外,吴三桂目前已经占据了宁夏、甘肃两镇,平凉、临洮两府,巩昌半府,庆阳半府和靖虏一卫。
而李自成则占据了西安府大部、庆阳半府,巩昌半府,洮州、岷州两卫,凤翔、汉中两府。
陕西的局面很可能会出现李自成、吴三桂和鞑虏三足鼎立之势。”
正在文华殿中对着一副陕西省的地图给朱慈烺、魏藻德、陈锐、林增志、钱谦益、侯恂、马士英、吴襄、吴三辅、曹友义、黄斌卿等人分析陕西战场形势的,是刚刚从汝宁赶回来的军师李岩。
李岩之前的官职是唐王府长史兼知汝宁府,实际上掌握着汝宁府的大权。在他的努力之下,大明在汝宁府的根基已经被夯实了。汝宁一府二州五卫十一县的土地、人口已经全部清查完毕。军屯、官田全部归于了王府四卫、大别卫(这五个卫都是新成立的)和汝宁军屯所掌握,民田部分也是查了又查,基本上做到了田户清晰,尽在掌握。
想当年张居正当权时查得都没现在那么清楚——毕竟张居正也是大明贪官污吏的一分子,而李岩、凤三、红娘子那伙人就是流寇,而且汝宁府之前已经被李自成的洗过一回,士绅的力量损失很大!
完全清查整顿之后,光是汝宁五卫就能拉出8000全副武装的战兵!而汝宁二州十一县还另有团练13000余人。而且二州十一县的城池,都进行了修整,还储备了相当多的粮草,还在大别山中建立了唐王堡,作为唐王和他两个兄弟在战时的避难之所。
汝宁的形势稳定后,朱慈烺自然要把自己的大军师再请回来参加战时内阁——现在北方的局势风波险恶,一场南北大战眼看着就要全面爆发,而西边还有李自成、张献忠、左良玉三个威胁。形势可是相当严峻啊!
所以朱慈烺需要一个有力的“参谋长”和一个能够应付各种困难局面的战时内阁。
召回李岩,就是要让他代替能力不足的曹友义出任大元帅府军令卫指挥使。
而曹友义则会转任新成立的大元帅府军器卫指挥使。这个军器卫是在原属军政卫的军工和武库等部门基础上升级而来的,下设造炮司、造铳司、造船司、武库司和采买司等五个司。
前面三个是分管官办兵工厂和造船厂的,其实就是管理一些官办国营的手工工场。不过这些工场并不是用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而是用来培养工匠和武器试制的。花高价从濠澳、佛山、石井、安平请来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让他们带着朱慈烺的“义从工匠”和少年学徒打造火炮、火铳和船只。产品主要是仿造洋枪、洋炮和洋船。朱慈烺有时候也会拿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设计让他们去打造。
另外,朱慈烺还让十大皇商选派了管事参与这些官办工场的经营管理——目的是让他们熟悉兵工厂、造船厂的运作。以便将来扶植皇商们开办商营的兵工厂和造船厂!
没错,朱慈烺的军工路线就是保持官营,发展商营,鼓励竞争。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走万恶的资本主义路线!
路线当然是坏的,但是也没办法。这年头连蒸汽机都没发明,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工业了。哪怕是西洋英吉利国的军工,也是一个个手工作坊。因为没有机器工业,都是手工活儿,需要认真负责的工场主亲自把关品控。所以数量众多的私营工场互相竞争,就是保持效率和品质的方法之一。
仅仅是之一,还有一个办法也能保持质量,那就是严刑峻法!用赫连勃勃打造统万城和大夏龙雀刀的办法整治工匠。。。。。。可问题是,朱慈烺上哪儿找那么多挨刀的良匠?
大明的官办手工业早垮台了,匠户制也名存实亡,而且朱慈烺还准备彻底废除这种给老百姓规定职业的户籍制度。现在掌握在朱慈烺手中的匠人,不过就是从天津跟随来的“义从工匠”,他们的手艺都挺糟糕的,杀光了也没办法打造出质量上乘的枪炮。
而手艺高明的铁匠,现在不在广东就在福建,而且都是私匠,没有官匠。所以朱慈烺就只能在军器卫下设立了采买司,负责兵器的采买和验收了。。。。。。
在将军工生产、采买和武库管理等职能划入军器卫的同时,朱慈烺还将军政卫余下的部门,全部并入了隶属内阁的兵部。
这可不是要扩大文官的职权,而是对内阁的又一次改革,目的是打通军政两方面的联系,并且理清军政职权,让内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军务,同时也打开军官进入内阁从政的通道。
因为在军政卫的部分机构并入兵部的同时,原任军政卫指挥使吴襄也进入了兵部,出任兵部尚书!而且原属军政卫的军屯、军籍、武官人事等部门,也都一并划入了兵部,同时又解散了原属于兵部的武选、职方、车驾和武库四司,重新组建了由武官管理的军屯司(负责屯田、屯粮和征兵)、军费司、军官司(军官人事)和马政司四司。
也就是说,大元帅府的军政卫实际上变成了兵部。而原本的文官的兵部已经被撤销了。。。。。。
另外,内阁下属的工部、户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其中工部所辖的司从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了两个,分别是管水利的都水司,官营建的营缮司。其中的营缮司因为要负责筑城防卫,所以也变成了半文半武的衙门。而原属于工部掌管器物制造、山泽采捕和屯田开垦的司局一律取消。
至于户部,改动就更大了!原本的户部十三司全部撤销,改设税务司(负责关税、商税)、户口司、清田司、通商司(管理口岸)、度支司(管理支出)和铸钱司等六司。
总之,这次内阁改革的步子可不小(朱慈烺的改革都是渐进式的,并不是一步到位),如果不是借着大敌压境的战时气氛,可没那么容易推行下去。
“真是百事待兴,却时不我待啊!”朱慈烺抱着胳膊,看着地图上标出来的清、顺、吴三家在陕西的局面,“军师,李自成能顶得住吗?咱们该出手吗?”
“太子殿下,”李岩吐了口气,“西安府只要肯坚守,鞑虏没有什么办法。。。。。。大同他们困了几个月不也没招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