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抢救大明朝-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藩主和藩中相当部分重臣的消费,也都在江户!郑家商船一旦可以合法出入江户港口,就能直接为藩主、重臣这个日本最富裕的阶层提供海外奢侈品。利益之大,可想而知。
另外,现在是大航海时代了!日本不再是处于世界尽头的国家,日本以东,还有广阔的新大陆。
而以目前中国帆船的航海能力,要从本土出发,中间不进行补给就直达新大陆是非常困难的,就算能开过去,也带不了什么货物了。
因此就必须在日本东部获得一个可以落脚的港口,江户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了——郑家甚至可以建立一条从上海出发,经过江户,再去新西班牙(墨西哥),然后再走靠近赤道的航线(顺着洋流直航)返回台湾的贸易航线。
这条贸易路线和西班牙人的大帆船贸易线几乎是重叠的,区别只是在日本国的江户港靠岸,也不会以中国生丝、瓷器为输往新大陆的主要商品,而将以日本出产的鲸油、漆器(japan也可以翻译成漆器,可见日本漆器在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有多受欢迎了)为输往新西班牙的产品。
第482章 英吉利来给大清国进贡了()
大明崇祯十七九月末,朝鲜,汉阳。
汉阳城一切,仍然一如既往的破败和萧瑟。
朝鲜王国的国祚相当绵长,从大明洪武年建立,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且还要继续存在许多年。虽然经历了日本和大清的两次入侵,但是研究岿然不动。在历史上,一直要延续到公元1910年,才会因为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并入日本帝国。
不过绵长的朝鲜王国却从来没有辉煌强盛的时候,一直就是这样半死不活的在混日子。即便是作为一国之都的汉阳城,也处处透着穷算的味道。
朝鲜王国这个国家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也许和隔壁的日本国差不多,也许还要富庶一些。毕竟日本国的中世纪混乱的很,打不完的内战。而朝鲜王国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比较安稳。
可实际上,安稳的朝鲜在财力上根本比不了混乱的日本!后者可是盛产黄金、白银、黄铜的国家。而且日本武士经营地盘的能力也超过朝鲜的两班贵族。。。。。。
在混日子的两班贵族管理下的朝鲜王国,如今又回到了三两百年如一日的安稳而穷困日子当中,但也不潦倒,而且还自得其乐,只是偶尔会有来自外部的势力突然闯进来,打破本该千年不变的平稳岁月。
几匹健马风也似的从仁川方向飞奔而来,从汉阳的街市上面掠过,马背上的骑士都穿着京军的服色,多半是驻防仁川备倭的龙虎营派出的传骑塘马!
这些骑士也不知道带来了什么可怕的消息,进入汉阳城内后并不减速,反而快马加鞭的向位于汉阳城中心的庆运宫奔去。
看见这一幕的朝鲜百姓全都紧张起来了——这些龙虎营的骑士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在汉阳城内纵马奔驰?难道又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他们可是在仁川备倭的兵士啊!难道是倭寇又打过来了。。。。。。前些日子就有传闻说倭寇占据了济州岛!难道现在他们已经打到仁川了?
看着骑士们远去的背影,汉阳城的百姓又一次把心脏提到了嗓子眼儿。
这个又穷又小的朝鲜国,怎么就总让海洋对岸的倭人惦记呢?
。。。。。。
庆运宫本不是王宫,而是朝鲜成宗的哥哥月山大君的住宅。在壬辰倭乱中,作为正宫的景福宫和离宫的昌德宫、昌庆宫全部被倭寇焚毁,所以不得不将景云宫当成了临时的王宫。
而壬辰倭乱后的朝鲜王国更加穷困,已经无力修复占地广阔的景福宫,只好先修一下昌德宫凑合。而在昌德宫修缮完成前,朝鲜国王就居住在比中国的地主大院大不了太多的庆运宫内。不过修复后昌德宫没使用太久,又遇上了一次政变——仁祖反正,好不容易才修好的宫殿再度被烧毁。
所以当时新上台的朝鲜国王李倧就只能再搬回庆运宫,慢慢攒钱再修房子。在他攒钱的过程中,又遇上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后金和清国入侵),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又给折腾光了。
所以朝鲜国王李倧当了二十几年的大王,愣是没有攒够修复昌德宫的那点钱。因此李倧只能退而求其次,准备用拆东屋补西屋的办法,拆了光海君在仁王山脚下建造的仁庆宫,将仁庆宫中还能利用的殿宇拆建到昌德宫中,这样就能省下一大笔材料钱了。
可是李倧还没来得及实行这个天才的设想,坏消息就又一次传来了——倭寇又来了,把济州岛给占了,瞧着样子是要以济州岛为跳板,再次入侵朝鲜国啊!
这可把李倧给急死了,一面遣使大清去求救;一面派兵去防守各处紧要海口,全力备倭。
再修昌德宫的计划,就只能无限期的搁置了。。。。。。
不过让李倧稍许感到宽慰的是,在朝鲜军民的全力戒备下,倭寇一时找不到可以入侵的漏洞。所以直到现在,朝鲜南方沿海各地还算平安无事。
可李倧的心还没宽上几日,一个让他始料未及的消息就从仁川港传来了。
上了年纪的白胡子老头领议政金瑬罗罗嗦嗦的奏报才到一半,年过五十,相貌堂堂,看着很像一个名君的李倧就没了耐心,嚷嚷着打断道:“什么?红夷国的船?为什么不驱逐?我国向来闭关锁国,不欢迎夷倭洋商前来贸易!难道驻扎仁川的龙虎营将士都是无胆怯战之辈吗?”
金老头听着大王的责备,也是连声叹息——朝鲜王国的将士就是无胆怯战之辈啊!这有啥办法?朝鲜王国是两班天下,要想富贵就得是两班出身,还不能是庶孽(庶子和私生),必须是苗正根红的嫡子。只有两班出身的嫡子,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有比较好的仕途。其他人就只能在底层挣扎。。。。。。这么个体制下,军队能打才是怪事儿呢!
不朝鲜王国也不靠军队维持局面,靠的是“事大国”,也就是抱大国的大腿,先是大明,现在是大清。所以这次龙虎营的将士不敢驱逐进入仁川港的夷船。。。。。。
“大王殿下!”乌纱蟒袍,看着和明朝官员一样的金瑬连忙大声解释道,“这次来访的夷船自称是来自红夷英吉利国的,来港的目的是想通过我国向大清国进贡英吉利国特产。”
“红夷人有什么了不得的特产?”李倧不耐烦地说,“大清是天朝上国,什么好东西没有?会喜欢红夷人的特产?”
“大王殿下有所不知,这红夷英吉利国的特产乃是红夷大炮!”金瑬道,“这红夷来访,就是要向大清天朝进贡红夷大炮的。。。。。。此事非同小可,还需要大王殿下亲断!”
什么?特产是红夷大炮?李倧这下可没主意了——红夷大炮可是大清摄政王最喜欢的东西啊!你要是拦着不让红夷人进献,那还了得?回头摄政王发怒了,朝鲜王国没准就给灭了。
可是允许红夷国通过朝鲜的地盘进贡红夷大炮好像也不妥。。。。。。朝鲜国内还有许多亲明的斥和派!主和、斥和的路线,加上朝鲜国内原本就很激烈的党争,真叫一个鸡飞狗跳啊!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差一点就打起来了。
现在朝鲜如果允许红夷国的大炮过境,说不定就会激化朝鲜国内的党派斗争。
另外,大明的使臣前一阵子还来过朝鲜,说是愿意帮着收复济州岛。。。。。。还是大明好啊!对朝鲜恩重如山!一帮亲明的大臣感动的不行,在朝堂上哭成了一片。
“大王殿下!”这个时候左议政金自点咬咬牙开口了,“大明虽然在淮南击败了大清肃亲王的大军,并且斩杀肃王本人,但是无力继续北伐。如今北清南明之局已成。。。。。。而且中国之争,都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中原归属大清,南明已经极难恢复。将来不是东晋就是南宋,所以万万不能背清而向明,臣愿意亲自护送红夷英吉利国的贡使前往北京!”
金自点是朝鲜国内主和派的头头,大投降派一个!不仅自己投降,而且还陷害了许多斥和的忠臣,所以在人人都在背后骂他是大奸臣。
李倧叹了口气,心说:看来还是这个奸臣靠得住啊!
“好吧!”李倧点点头,“就照左议政所奏之策办理吧!”
第483章 大清能稳得了?()
大清顺治二年初冬,就在英吉利国的使臣布鲁斯带着他们国家的土特产红夷大炮走陆路进入辽东,往北京城日夜兼程而来的时候,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已经知道大清已经稳了!
稳稳的在中原站住了脚,不大容易被人驱逐回东北老家了。而让大清稳了的关键,不是来自英吉利国的土特产——多尔衮现在还不知道这事儿呢!
稳住大清的关键,是正绿旗圈地和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的计口授田得以顺利推进。
从八月份开始,多尔衮就在东昌、兖州、济南、归德、开封、河间、河南等府来回巡视。督促各地的圈地和授田。。。。。。这可是个极大的政务工程啊!至少有上亿亩的土地要被重新分配,涉及到上千万人的切身利益。
而为了更好的推进圈地和授田,多尔衮还从北京调来了范文程、宁完我、马国柱、许世昌、徐明远等关外跟随而来的八旗汉军好奴才充任“圈地钦差”、“授田钦差”,专管圈地和授田这两件大事儿。
这些关外来的奴才在关内都没什么利益,怎么圈地,怎么授田,他们都没坏处。有了他们为骨干,再加上几百名从八旗汉军、正绿旗中选出的官吏充当“小钦差”,就把需要圈地授田的河南、山东、北直隶州府都控住了。
圈地的事儿好办,主要就在山东和河南东部的州府,本就没什么人——原来的居民不是跑了,就是在来来回回的拉锯战中被杀死了,余下的根本没多少,也不可能发动起义对抗圈地。
圈完了地,十万绿旗军就开进去,一家一户的分田——这个分法和八旗不完全一样。八旗一是分给诸王大臣,二是分田到旗。并不会直接把地分给兵丁去耕种。
而正绿旗是分田到户(丁),两千万亩土地按照官职大小分了下去,人人有份。
分完以后,也不会马上就不给粮饷,还会照常支给三年。。。。。。三年以后怎么办,到时候再说了。
而授田后的绿旗兵就是亦兵亦农的班军了,他们会以牛录为单位,集中建设堡坞居住,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练兵。
这些绿旗兵将来怎么样难说,不过眼下都还满意,暂时都安定下来,一边随便种一下地,一边等着再打曲阜——曲阜城内可有金山银山,周围还有历代衍圣公的坟墓可以发掘!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人人都伸着脖子在等呢!
而计口授田的事儿稍微有点扎手了——毕竟各地还有许多零星的抗清力量存在!计口授田的法令一出,就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抗清高潮。
不过在多尔衮的全力压制下,河南山东的地盘上总算也没闹出太大的篓子——其实他也不是非得没收士大夫的土地不可,只要地主答应按照一亩四升的标准纳粮,他就承认地主土地的所有权。
可问题是在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和计口授田开始推行的情况下,土地不值钱了,人口才是最要紧的生产资料。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会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