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雨大宋-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水!”
那汉子陪笑道:“兄弟说的什么话?河里的水喝了,岂不要闹肚子?纵然没井,家里定然烧得有热汤,给我喝一口,也不打紧。”
权二郎道:“烧汤就要有柴,打柴不要费功夫么!”
一边的丁大叔站起身子,口中道:“出门在外的人不容易,二郎如此说,就过分了。稍等,我回家里给你端碗水来。这水是我昨晚烧的,已经放得凉了,你莫嫌弃。”
那汉子连道不敢,歇下挑子在那里等着。
权二郎忍不住,对外乡人道:“兀那汉子,你挑个担子,做什么生意的?”
那汉子讨厌权二郎,本待不答,见他一身花绣,不是个好路数,只好道:“我走街串巷,为人家修补铁器,赚些钱米糊口。看看就要开春,到南边的比阳县去做生意。”
“原来是个铁匠。——对了,你有弓箭卖么?若有卖我一副,闲时到山里打些獐兔吃。”
那汉子道:“客官说笑,我一个乡间的小铁匠,哪里有弓箭卖?客官若买弓,要到县城里去。”
权二郎道:“我若是有钱进城,怎么还会在这里闲坐!——若是没弓,好刀卖我一把也可,这山里又没有虎豹,带刀进去总能猎些野味。”
“不瞒客官,我是专一为人修农具的,也没有刀剑卖。挑子上只有一些生铁,若有农具不利了,可以化了淋口,便如钢的一般。”
权二郎听了不屑地道:“这厮胡说!我们都是从军的人,刀剑用的多了,钢便是钢,铁便是铁,两样东西。你用生铁淋什么口,有什么用?你这把戏,只能骗乡下无知的种田汉!”
那汉子也不着急,慢条斯理地道:“客官有所不知,这法子是从东边亳州传过来的,甚是好用。熟铁打制的农具,不拘是镰刀还是踏犁,只要在刃口淋上生铁,便就坚硬锋利。”
权二郎哪里肯信?只当这人是个骗子,十分鄙夷。
那汉子也觉得没意思,转过身去,看白壁上贴的榜文。
权二郎看见,忍不住问道:“你这汉子,还认得字么?榜文上写得什么?”
那汉子懒得理权二郎,不过在人家的地盘上,不得不赔小心,头也不回地道:“榜文上说,这里自古以来就产铁,上古时候制得好刀剑。这些年来没落了,招募人手到山中探矿。若是能探出铁矿来,依据产铁从少,官给赏钱。若能找到大矿,还能做官呢。”
权二郎听了眼睛一亮:“这倒是一条发家的路子,比种地强得多了!这汉子,你叫什么名字?”
那汉子回身答道:“在下杨宾,人人都称我杨大郎。”
权二郎道:“你既是个铁匠,想来会找铁矿。官府这里有榜文,你与我一起进山找矿去。若能找出个大矿来,得几贯赏钱,喝酒吃肉岂不好?强似你挑个担子走街串巷。运气到了,能够做个官儿,那就更好了!从此之后,一生吃喝不愁!”
听了这话,旁边的人忍不住道:“二郎,你时时骂狗官,怎么自己也想去做?”
权二郎道:“别人做官,我自然要骂。他们喝酒吃肉,又没有我的份。若是我自己做官,钱粮到了手里,纵然是狗官,做一做又何妨!”
几个人一起笑了起来,天天骂做官的人,原来骂的是怎么自己不是官。
权二郎不理他们,对杨大郎道:“你既打得好铁,必然是会找铁矿的,我们一起进山找矿去!”
杨大郎笑道:“做厨子的,烧得好羊肉,也不一定会养羊。我们做铁匠的,会打铁,但连冶铁都不一定会,何况去找铁矿。——不过,我与其他人不同,铁匠是家传的手艺,没学会生铁淋口这前,家里还真是冶铁的。我虽然没有挖过铁矿,不过家里传的有口诀,说不定还真能找到矿苗。”
权二郎听了大喜,从地上一下蹦起来:“那还说什么?大哥把担子寄在村里,我们一起上山去!”
杨大郎连连摇头:“上山去又有何用?矿又不一定在山里。少年人,找矿可不是容易的事,一大半要靠运气。你要先知道大概哪里产铁,最好有前人挖过的矿,再沿着矿脉寻找。这里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在这里挖矿冶铁,千百年来,好挖的矿早已经被采光了。要想找新的矿,要么沿着前人采的矿坑向深处挖,要么就到山里偏僻的地方去,都不是容易事。就是下定决心去找了,也不是一天两天,几个月都不算什么。要带吃的,要走许多路,哪里是说走就走的。”
权二郎游手好闲惯了的人,对于种地的安稳生活从心里讨厌,一心要赚快钱。机会摆在面前,岂肯错过?对杨大郎道:“这有什么,从兄弟们那里借些钱来,等到领了赏钱,分给他们就是!”
第37章 白纸做画()
一户多少亩地合适?自古以来,中国便就有一夫百亩和一夫五十亩两种说法,当然由于亩的大小不同,两者面积的差别可能不大。这是理想的情况,每到王朝新立,重新分配土地的时候,往往是按照这个数目授田。这个数字肯定不是凭空得出来的,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
杜中宵也面临这个问题。营田务开垦闲田,按户平摊下来应该是多少亩?前朝的一夫五十亩,是以关中和中原的自然地理条件计算的,包括休耕。换一个地方,比如说江南,一夫肯定照顾不了五十亩,一般十亩就足够了。既有那里地少人稠的因素,也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原因,还有勤劳程度不同的影响。
此时江淮种稻麦,麦子成熟的时候,两浙恰好农闲。往往有两浙的人乘船北上,为江淮地区的人家收麦,分走一半的收成。这种跨地区的麦客,入宋以来在两浙非常流行。
具体到唐州邓州这片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比淮河以北好一些,按理来说,户均耕地应该少一些。
人的劳动能力是有极限的,超出这个极限,更多的土地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对于杜中宵这个管理者来说,评价有两个标准。一是总体上,以劳动力算户均产粮最多。再一个从面积上,亩均粮食产量最高。两者得出来的最适合面积,并不重合。
不考虑这个问题,让到这里的纤夫盲目开垦闲地,贪多嚼不烂,开出来的田种不了,管理不善,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
派人在附近走访了些日子,看看闰正月就要过去,营田务衙门要给出答案。
看崔主簿在案后忙碌,杜中宵道:“主簿,前些日子派了吏人查访民情,看看四周一户多少田更加合适。诸般说法不一,有说五十亩的,有说三十亩的,还有说十亩足够的。主簿在这里为官多年,熟悉民情,觉得哪种说法为是?”
崔主簿放下笔,想了一会道:“依下官看来,这些说法各有道理,看运判如何定。一户五十亩,如果没有水田,全是旱地,应该合适。如果有几亩水田,那一户三十亩便就足够了,不然种不过来。要是全是水田的话,一年稻麦两季,十亩就足够了。”
说完,崔主簿补充一句:“下官如此说,是假定家家有耕牛,有农具。若是没有,又当别论。”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以唐州来看,气候湿润,雨水不缺,而且多河流,开一些水田出来并不是难事。不过这里还有不少山地坡地,全是水田也不可能。还是定一家三十亩,杂一些果园种菜的地,更加合适一些。新立村落,闲田开荒,便可依此数而定。一户三十亩,另加五亩桑园。”
崔主簿点了点头,过了一会问道:“运判,何不让各村子自己定开田数目呢?他们开得多,愿意出力种的多,对于衙门不是好事?”
杜中宵道:“主簿,事情不是这样做的。有地便就有税,还有差役,种的多了,赋税差役自然就会重。一夫之力总是有数的,开田多了,种着本就吃力,再加上差役赋税,力有不逮,说起来,就是我们衙门税重。定一个合适的数目,一般的人可以小康,还可略有余力,才能官民两便。”
这是管理技巧的问题,其他地方土地不均没有办法,营田务白纸上做画,当然力求完美。一家地太多了,种着吃力,再向他们摊派差役,自然满腹怨言。而税依地而定,家里地多税就多,人均耕地超过一定的数目,反而会加重官方和百姓的矛盾。
这就是小农经济的问题,要想让自耕农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就要有合适的规模。这个时代,以唐州这里来说,家里有几亩水田,一家合适的规模就是三十亩。如果普遍超过此数,以后必然会有其他地方的人来做佃客,或者打短工,营田务不追求这种经济模式。
作为军队的一部分,营田务的土地不得买卖,不得租佃,要让种地的人自力更生。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注定是主流,从一开始就要规划好。
这个规模是以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来算的,子女多了,就要分家。留着大量闲田,就是给他们的后代留的储备用地。至于这个储备可以管多少代,那就超出杜中宵规划的能力了,他只要规划三代就了不起。
从案上拿起吏人调查的几个典型村落的情况,杜中宵仔细斟酌。一个村子,多少人家合适?如果户数太多,耕地就离着住处过远,耕种不便。户数太少,人口太过分散,衙门管理又不便。一个村子与邻近的村子隔多远合适?隔得远了交流不便,隔得近了闲地太少,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这些问题,是必须在这几天定下来的。有了一个总体的规范,吏人差役才能够做事,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胡来。这个大框架定下来,对未来几十年有无穷好处。
村子的规模定下来,还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除了耕地,要留多少地种果树,多少地做菜园,多少地做林地,多少地做草地放牧牛羊,小农经济下要一应俱全。一个典型的村落,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多远距离内设立集市,各集市如何组织管理,都有道理可讲。自然演化下,这些都是按着地理、经济条件下自然出现的,营田衙门统一组织,可以提前布局。
有了这个大致规划,就以粗估某一个范围内粮食和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进行工业布局。比如某一片地方桑树多柞树多,就可以设立缫丝作坊。某一片粮食多,就可以设立酒坊。某地耕地多,可以设立铁器农具的作坊。再结全水利、矿产这些自然条件,在最合适的地方布置。
想一下子进入大工业时代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经过一个广泛分布的散、小的工业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工业慢慢集中。这个时间可能很漫长,但不能人为跳过去,不然工业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与社会脱节。
这种经济布局,有个名字就五小工业,私有化后称为乡镇企业。
发展工业,不能只想着在大城市建大工厂,那样不利于民间的积累,你造出来东西,民间没有能力去买。后果就是工业空中楼阁,轻工业发展无力,拖累整个工业的进程。
一二十万人的纤夫,对应就是十几万户,几个大州的范围,与永城的小规模营田不是一回事。
第38章 进山()
权二郎陪着笑,对向个兄弟连连拱手“这一位杨大哥,祖传的冶铁好手,家传密诀,认得地里矿脉。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