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雨大宋-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提起棍子正要弄掉,那边杨大郎猛地转过身来道:“且慢!你把沾住的石头拿给我看!”
权二郎吓了一跳,拿着棍子走到杨大郎身前,把头部伸过去,口中道:“石头有什么好看!”
杨大郎把石头取下来,仔细看了看,又在铁棍上试了试,点了点头:“这里委实有矿,而且是给得的富矿。兄弟,你四处看一看,周围还有没有这种石头,越大越好。”
权二郎根本就不相信这么容易就把矿找到,照着小石头的样子,四处乱找,不一会真找几块大的来。
杨二郎把石头仔细检查了一番,对权二郎道:“兄弟,我们的运气不错,真在这里找到了好矿。你看这石头,能被吸到铁棍上,这是里面的磁铁。看这石头的样子,并不是天生如此的,应该是人从其他地方采出来的。再加上你手中开矿的铁钎,可以确定,这里就是古人采铁的地方。”
权二郎虽然不信这么容易,见杨大郎说得斩钉截铁,喜道:“如此说来,我们可以去官府领赏了?”
杨大郎笑道:“哪里那么容易!我们还要查看这洞里到底有没有矿脉,走势如何。如果只是一处小矿,早被前人采光了,哪个会给你赏钱。后面的事,才是最麻烦的。”
权二郎道:“这要如何探查?我们只要报上去,由官府来做好了。”
杨大郎连连摇头:“这样的古矿坑,周边定然不少。现在报上去,纵然有赏钱,也必然不多,不是折浪费了一场机缘。我们且在这里住下,这几日仔细探一探这里,再看看周围还有没有矿苗。”
铁矿最多的是磁铁矿和赤铁矿,除了颜色,磁铁矿天然有磁性,并不难找到。真正显示技术的,是从矿苗和矿脉的大致走向,不同的显露矿苗的点,估计矿的大小。这才是杨大郎的价值。
第40章 模范村庄()
青台镇周围是广阔的平原,一望无际。旁边的堵水是唐白河的重要支流,不但有航运之利,上游还有连串的陂塘,灌溉便利。在两汉的时候,这里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大量种植水稻。后来经战乱,人口逃散,水利不修,再也没有重现过那时的景象。唐朝前期天下稳定的时候,曾经短暂恢复,后来经过晚唐五代乱世,此时一片荒凉。这一带近千年的时间,再也没有达到两汉时的人口规模。
周围也零星有一些村落,多位于交通要道上,规模很小。大片荒废的农田,满是荆棘棘。
离着青台镇不远,堵水东岸,是杜中宵选出来的一片营田示范地区,自己亲自管理。被选定地区如果有农户,要么迁走,要么并入营田务,行政区划和农业布局完全推倒重来。
按既定的规划,一个村子五十户,十个村子恰好是一营,跟军队编制大致对接。
营也称指挥,是宋朝军队基本的编制单位,满编步军五百人,骑兵四百人。虽不整齐划一,天下军队大致如此。理论上讲,营是固定编制,再向上的军、厢,皆是临时编制,人数不统一,可以根据战争需要编组。统计军队规模,不管是枢密院还是三衙,都是按营数。
之所以称营,是因为这个规模的军队驻在一起,除非情况特殊,不会打散,驻地为营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就是指挥的军营。不过这个年代,不但营盘是铁打的,兵也是固定的。
以方圆十二里为准,为规划的营田务一指挥的地盘。每个村子五十户,村与村相距约三里,中间为指挥驻地,其余九个村均匀分布四周。各村依地理环境进行微调,大的原则不变。
每户耕地以三十亩为准,原则上十亩水田,二十亩旱地。一村范围,耕地约占四成,其余为果园菜地,还有留出来的河滩、陂塘、草地,其余地为闲田。
杜中宵选出来的模范村落,占地方圆六十里,分为五个营,分布在堵水对面的平原上,一直延伸到东边的中阳山。一共两千五百户,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县。
天气一天一天暖起来了,河水清澈,杨柳吐绿,空中的飞翔的鸟儿也多了起来。春天的气息一天比一天重,广阔的平原从冬天的肃杀中苏醒过来,不管是人还是自然,都变得忙碌起来。
杜中宵过了堵水,骑着马,带着崔主簿等官吏,到选好的地方巡视。
耕地稀少,路两边大片大片的树林,不时从草丛里就飞出一只野鸡来,扑楞楞地飞向远方。偶尔会见到五三成群的农人,到林子里转。
杜中宵看得多了,问身边的崔主簿:“这个季节,虽然没到春耕,可田里下肥,整修田垄,农活并不少。怎么这么多人不忙农活,反而在野外乱转,此地的乡民不重视农事么?”
崔主簿道:“倒不是如此。这一带野外柞树之类极多,他们是寻找合适地方,过些日子放蚕。”
杜中宵奇怪地道:“这里气候湿润,种得好桑树,怎么不养家蚕?”
崔主簿道:“养家蚕费许多功夫,野外柞树多,放养柞蚕一样获利不少,谁还会费事摘桑叶?”
杜中宵点了点头,看来还是人多地少形成的习惯。中国自古以来,蚕就有两种,一种是柞蚕,主要分布在北方,以京东路为主要产地,京西路这里也有不少。一种是桑蚕,主要分布南方,以江南两浙为最多。桑蚕多是家养,家周围种桑,采摘桑叶。柞蚕主要是放养,选野外合适的地方,作为蚕场,到了春天把蚕蚁放养到合适的树上。两者丝绸有细微差别,但市面上的价格基本一样。
唐州这个地方,按说是合适养桑蚕的。桑蚕虽然费工较多,但产量稳定,养殖方便,工艺也更加成熟。不过这里长时间地广人稀,地理气候又适合柞树类生长,这个时代以放养柞蚕为主。
杜中宵规划的村子,有专门的桑地,要求户户养蚕。不知道来垦田的纤夫,和当地的乡民,能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这是以后的方向,桑蚕必然会代替柞蚕。
经过了几个小村落,便到了杜中宵选定的地方。五个指挥使早早等在村口,带着下面的小军官,把杜中宵一行迎进村里。
看着街道两边整齐的房屋,杜中宵道:“这些房子,是新建起来的么?”
前边带路的孙指挥道:“回运判,都是这些日子建起来的。本来周围草木芦苇不缺,建草屋更加容易些。不过衙门指挥,一律要土筑,多费了些功夫。”
杜中宵道:“土筑虽然费工,房子却能住得久,传几代都不难。等到这里都种上农田,可以设几个烧砖的地方,以后建砖瓦房,那就更加好了。”
孙指挥道:“运判说的不错,只是哪里有那么多人手?只好等以后人多再说。”
杜中宵道:“也不用多久,只要过上两三年,人人家里都有些积蓄,就可以动手了。你们开田的时候,注意周边的土质,哪里适合烧砖瓦,要记下来。”
几个指挥使一起称是,心中却不以为然。建这些土巩房子,便就费了无数功夫,手下的人自到了这里,没一天空闲。其他的纤夫没有这些硬性规定,日子就过得闲散,下边怨言不少。
这一带安置的,是孙指挥手下,村子正中就是指挥使衙门,现在改称营衙门。与地方行政区划相对应,一指挥大约是一乡,这里就算是乡政府了。
军队中指挥这一级的军官很少,就是指挥使和副指挥使,没有吏员。他们是军队的基层单位,俸禄发放,平时训练,各种杂事,都是以营为单位。实际上正副两个指挥使,是做不了这么多事的,一般都会几个精明伶俐的士卒,跟在身边处理杂事。以这样的组织结构,想管理一乡民政,是远远不够的。
杜中宵要求正副指挥使必须识字,不识字的营田务衙门开识字班,抓紧学会。实在学会的,调到营田务直属的其他地方,做个小官。除此之外,每营必须补入书手两人,与地方的乡书手对应,处理各种公文账籍。现在一切草创,纤夫中识字的太少,正在地方招募。
进了衙门,孙指挥吩咐上了茶来,指着墙上画的一副图道:“依运判吩咐,我们这里每个村子都画了图,让人一眼就看出各个村子是怎么样的。这是属下这里的图,不只是本村,还有附近九个村子。”
杜中宵看这图,极是简陋,只是用线条画个大概。一张图上写了十个村子的名字,用线连起来便算是道路,标着里程,也不知道准不准。另一副图则是本村,周边哪里是耕地,多少水田,多少旱地,哪里是陂塘,哪里是果园,哪里是桑田,哪里是菜地,大致标了出来。
杜中宵心里明白,这图十之是不准的,不过应付自己而已。但有总比没有好,后面慢慢完善就是。有了这样一副图,村子便不会乱七八糟,不能由着基层官吏的心思乱来。
第41章 差强人意()
杜中宵看了一会图,对村子的布局大致有数。桑田、菜园多是就近布置,陂塘在河边,围着陂塘的是闲田草地。如此规划,是因为陂塘还有调节河流水量的作用。
水稻种植范围,跟水利设施密切相关。而水利设施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形成体系,依赖于地理、气候和人工环境。后世几百年后,这一带就很少种植水稻了,成了旱作区。不只是如此,还经常雨季涝灾、春季旱灾,便就是因为在元朝时农业的水利设施被破坏掉了。缺少了大量沿河流分布的陂塘,哪怕是大量修建水渠,也无法保证旱涝保收。再加上山上植被破坏,河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渠淤塞,水利慢慢荒废。此时汉唐时留下的大量蓄水陂塘还在,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水塘,种水稻的条件优越。
让几个官员坐下,杜中宵道:“看看就要到春耕的时候,最近这些日子,我们从荆湖路买的耕牛会陆续送到。你们妥善组织,接收耕牛,带着打印,不要误了农时。”
孙指挥等人一起称是。
荆湖路的耕牛极其便宜,一头只需两三贯钱,离此不远,转运司出面,贩了不少过来。
杜中宵又道:“在这里垦田的,多是纤夫,不知嫁穑。营田衙门从本地选了些种田好的老农,统一教过了,派到各村,教你们耕种。这些人是农师,教你们吃饭的,应当礼遇,不可怠慢。哪些人能够耐下心来,多学些种地的知识,将来便就地种得好。”
说完,杜中宵见几个军官都懒洋洋的表情,心中叹了口气。纤夫作为厢军,本就懒散,这些小军官在拉纤的时候,不过多些俸禄,管不了多少事。大多数人本就没有责任心,到了地方,更加不想管那么多杂事。也就是舍不得俸禄,占着官位不得不管罢了。
厢军招收的时候,本就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不是吃苦耐劳的人,再加上管理不善,组织管理上尚需下一番苦功。只是农时不等人,一切来不及,也不知道这一季粮食早后收成会如何。现在看来,今年他们种的粮食能够养活自己,便就完成任务了。等到农闲,再下苦功。
讲过了春耕的事,杜中宵和崔主事,随着孙指挥几个人,到外面田地里查看土地。
地里依然荆棘遍布,要想开荒,尚需费许多功夫。此次时间太过紧急,连自己打农具都来不及,一切草创。杜中宵定购了一批开荒犁,还不知道能不能及时送到。
地里立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