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风雨大宋-第2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里依然荆棘遍布,要想开荒,尚需费许多功夫。此次时间太过紧急,连自己打农具都来不及,一切草创。杜中宵定购了一批开荒犁,还不知道能不能及时送到。

    地里立了地标,把地分成水田旱田,又分给各家。地标是埋土,下边撒石灰,再立木杆。这是杜中宵明确要求各个村子统一做的,免了以后方田的麻烦。

    除了这些地标之外,田地里一无所有,看着分外荒凉。

    杜中宵骑在马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原野,不由也觉得有些茫然。当年在永城建营田务的时候,规模比较小,自己手下可用的人手多,一切都井井有条,哪里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不免心中犹豫,要不放弃这一季粮食,充分准备,等到种秋粮算了。只是那样对上无法交待,只好硬着头皮,准备各种事情。

    京城带来两万多人,如果真正算成军队,在前线这是一支很强的力量。撒在数百里的地方营田,便就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都觉得管不过来。

    看了一会,杜中宵回到村里,针对各个地块,让孙指挥报告种植什么,做什么准备。

    孙指挥指着墙上挂着的地图,道:“现如今最要紧的,是要耕地落种。按着衙门指令,今年水田只是平田,不急着下种,只种旱田。我们村东种粟,村西种豆,村南种麻,各有亩数。其他各种杂粮,也酌情种一些。最要紧的是粟,这是我们一年吃食,格外地意。”

    杜中宵听着,知道是他随口说的,根本就没有查看过地形。不只是如此,就连亩数,大概也是随口估计。虽然地块立地标的时候,已经方过了田,亩数应该有记录的。

    如果是自己做,断然是不会如此粗疏的。但杜中宵又有什么办法呢?每日里处理公文,他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抽不出精力,管到下面的细务。这几个模范村子,自己盯得紧,也只能做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明明知道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杜中宵也没有办法,只能不住点头,表示知道了,掩饰自己心中的不满。厢军的毛病,打仗打不了,做其他的事情也做不了,惟一在自己专门做的事情上还可以。

    听着孙指挥报着这一带的规划,杜中宵心里盘算以后的办法。组织和纪律都达不到要求,只能依赖以后的教育了。拉纤的厢军就这一点好处,以前他们工作单一,生活也单调,是懒散了一些,但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只要教育管理得当,应当会很快好起来。

    孙指挥讲完,杜中宵道:“你这里的衙门,还少几处。一是谷场,方便村民打谷晒谷。还有就是仓库,税粮收上来有个中转的地方。再一个就是放农具的地方,现在开荒的村民,农具多是租借,村中要有仓库保管修理。还有是畜养大牲畜的地方,牛和马,方便农户租赁。”

    孙指挥道:“运判,时间来不及,那些只能等到以后再建,现在万事将就。牲畜农具,都先由农户自己领回去,损坏了照价赔偿就是。”

    杜中宵点了点头:“实在来不及,也只好如此,只是易起事端。”

    按照以往的经验,农户从官方租农具和耕牛非常麻烦,用后归还的时候,吏人说牛瘦了,农具坏子之类,动不动就要扣钱。以至有的农户,租了官牛,跟自己住在一起,伺候老人一样养着,生怕有一点损伤被罚钱。依着杜中宵的想法,最好是家家有牛,只是一时做不到。

    想了想,杜中宵又道:“还有一样,你们十个村子合在一起,人户不少,当有村学。营田务会从附近州军招募村学先生,来给孩童启蒙,你们要建房子起来。”

    几个指挥一起笑道:“运判说笑,我们这些人家自己种田糊口已是不易,哪里养得起教书的?就是附近的大村子,也不见有什么村学,除非是僮仆成群的大员外。”

    杜中宵道:“地方上如何我们不管,营田务的村子,必有村学。以后不只是孩童要开蒙,还有各种吏人、差役,凡是为衙门做事的,都要读书,粗识几个字,读得了写得了公文。此事不容推托,会由衙门统一请人,统一发俸,你们提供学堂和住的地方就可以。”

第42章 故人属下() 
看着西天的斜阳,杜中宵骑在马上,只觉得脑子嗡嗡直响。这一趟走下来,只觉得各个村子处处都是漏洞,没一件事情做的合自己心意。每看一处,杜中宵都能发现许多隐患,一次又一次调低心中期望。

    原以为有了永城营田的经验,自己做起来会得心应手。结果这几十天下来,觉得事事不顺,还全部都是自己以前没有碰到过的。

    永城招募的是老农,怎么种田根本不要杜中宵操心,自己只要查漏补缺就好。那里人口多,诸事从容,一点一点扩大,做起从容不迫。到了这里,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就连扶犁开荒,来垦田的人中也没有几个人会。扶犁是个技术活,看起来容易,实际没人指导,不练上几天,是上不了手的。

    至于其他种田的一应杂事,都需要从头教起。这些拉纤的厢军,论起对农事的熟悉,还远远不如杜中宵。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不知道怎么耕耘,后期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想起这些,杜中宵就觉得头大。从附近请有经验的老农来教,问题是唐州本就是人口稀少,有多少老农可请?农民又在乎自家农活,只能靠衙门帮忙,半是摊派地请人来。

    万事开头难,杜中宵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从到唐州以来,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他本是个要求严格的人,做事一丝不苟,经过了这些日子,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明知道属下做的事情很多毛病,只能装看不见。如若不然,一件事情也做不成。

    到了这个时候,杜中宵才觉得,自己揽下这个差事过于鲁莽了。差事可以干,但不能如此紧急,时间应该从容些。他完全可以拖一些日子,空过这一季,无非是由转运司多发几个月的钱粮而已。一心想着快些做出成绩来,赶得太急,弄得自己现在特别尴尬。

    回到衙门,与崔主簿商量了些杂事,杜中宵只觉得身心俱疲。正要回去休息,崔主簿突然道:“运判,我们衙门新来一位主事,过两日就到了。”

    杜中宵看了一眼崔主簿手中的公文,随口道:“来的是哪位?什么日子到这里?”

    崔主事道:“是原来知永城县的苏颂,因那里有营田务,派来帮运判,限三月前到。”

    杜中宵一听,忙道:“拿来我看!此人我熟悉,是个能做事的。”

    拿了公文在手里,杜中宵看了,才知道苏颂一任永城知县做满,升为大理评事,来做营田务衙门的主管公事。这不是自己要求,可能是苏颂自己射的缺。

    以往营田,多是由转运使副兼制置营田事,知州、通判、知县具体负责,很少专门设衙门。此次是裁撤的拉纤厢军过多,专设一衙门,规模有些不清楚。最开始杜中宵初来,仅设一主簿,后来发现实在忙不过来,杜中宵请又专设一主管公事,资序与知县、通判相当。

    对于苏颂来说,与其换一个地方做知县,还不如到杜中宵手下。两人同年,又互相熟识,公务相对从容。而且营田务这种衙门,事务相对单一,不似地方诸事纷杂。再者他精于巧思,这几年在永城县,在杜中宵设的一些场务上面有新的想法,也想跟杜中宵交流。

    此时两人官位已经相差很远,杜中宵已经是中级官员,天下比他地位高的,包括文武官员不过一两千人而人。苏颂还是最基层小官,仕途刚刚起步。

    不过两人资序相差不多,杜中宵只是多了一任知军,走快一两步。

    官、职、差遣是三个系统。官是地位,代表了俸禄和待遇。职是前途,也有一些优待。差遣则是实任的职事,具体从事的工作。官以酬功,官高代表你做的事情多,立下的功劳多,俸禄优厚地位高。职代表着官员的前途,你在官场上的哪个车道。带馆职说明是在官场上的快车道,比普通官员升得快,更容易得到好差遣。当然馆职还分几个小系统,快车道中还有高速道,比如有的馆职是要试制诰的,就是词臣的备选,杜中宵还到不了那条高速道上。

    差遣与官、职不同,有自己的升迁系统。因为磨勘制,形成了固定的资序,官员要依序而升。名次一般的进士,如果没有大的机缘,选人三任十年,才能升到京官。两任知县升通判,两任通判升知州,又是十余年。两任提刑或者同资序的官位,才升到转运使。至此,人生已过大半。如果稍有蹉跎,六七十岁才升到转运使,那大半一生就如此了。升到转运使后,才能进入中枢,资序不那么重要了。

    差遣系统中有个例外,便是台谏词臣。一旦做了谏官,便就可以不依这固定的资序升迁,而从御史词臣的道路,做知制诰、翰林学士,迅速进入中枢。沿着这条道路的,有的甚至没有做过知州知县这种地方亲民官,数年之间而至显位,比如钱明逸。前几年才有明确诏旨,必须要有一任亲民官。

    所以皇帝看中了哪个人,欲要快速提拔,一般都是先放到谏院,而后知制诰。知制诰官位不高,但一旦做上,升官就打破了常规限制,数年之间可到宰辅。

    杜中宵是知道自己做不了台谏词臣的官,明知道那条高速道,却没有好车技敢上去,只好辛辛苦苦做地方官。这几年连立大功,朝堂也有重臣赏识,也不过放出来做个运判,还要带个权字,便是资序不够。

    来唐州之前,皇帝和宰相都有让杜中宵以文武的意思,杜中宵也曾心动过,便是因为那也是绕过资序的一条道路。除了管军大将这种武臣极任,军中相对资序不那么看重,有功升官要快得多。

    说到底,立了功劳,朝廷酬奖的是官职,而不是差遣。官再升得快,也只能一步一步向上爬。

    便如现在,杜中宵的官阶比苏颂已经高了十几阶,但只多不足两任的资序。苏颂做通判带权字,杜中宵做知州一样要带个权字,两人刚好是上下级。

    放下公文,杜中宵对崔主簿道:“这位苏颂是我同年,做事极有章法,若他到来,我们便就轻松得多了。现在衙门草创,诸事纷杂,实在是缺做事的官员。”

    主簿是衙门中小官,地位相当于县令或者录事参军,还是选人,与杜中宵相距甚远,也比苏颂的主管公事低得多,是具体的做事人员。现在的营田务衙门,只有杜中宵一个主官,崔主簿一个基层小官,缺中层官员。如果拟议中的裁撤纤夫陆续到来,还要添加更多的官员。如若不然,就只能从地方借人了。

    地方官中的通判、知县,由于属于朝廷的外派官员,经常被转运使委任到本路的其他州县,做临时工作。不过前一段时间,张方平在陕西路的时候,发现不少知县被派到外地,很长时间不回本县视事,最近朝廷查得严,杜中宵想用转运司的名义借人都做不到。

    本来杜中宵可以借唐州的官员,偏偏现在唐州通判空缺,无人可用,所以才如此狼狈。知州是杜中宵用不动的,别说是转运判官,转运使也不可以委派知州做其他的事。

第43章 兄弟之争() 
权二郎抹了把汗,对前面的杨大郎道“哥哥,既是发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