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风雨大宋-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前在唐龙镇的时候,曾经设立过类似的市场,杜中宵有了经验,办起来有底气得多。

    自元昊身死,契丹跟党项开战,唐龙镇那里冷清了许多,小的商贾基本无法做生意,现在是大商人的天下。有钱可赚,契丹并没有断绝唐龙镇的商路,不过比以前冷清了很多。有大商人控制,市场价格现在趋于平稳,柜坊也不如从前赚钱了。但那只是相比以前的繁华时期,现在还是有大量货物出入,每年朝廷从那里收几十万贯钱不难。相比于其他边境榷场,利润依然丰厚。

    商场的衙门里,杜中宵翻看着账册,身边不时有人员进进出出。徐克站在窗前,背负双手,神色甚是轻松。此人看似散漫,脑子却非常灵活,各种杂学一学就会。这里的负责人,杜中宵选来选去,最后发现还是他合适。不管自己什么想法,一说徐克就明白,还能够迅速想出怎么实行。这是很奇怪的事,徐克此人自幼读书,只是诗赋将就能看,经史粗通,学问比杜中宵还远远不如。偏偏乱七八糟的事情,从种田沤肥,到行商做生意,人员管理,薪资分配,这些就没有他学不会的。杜中宵觉得,此人如果不读书,会是个非常好的商人,能赚大钱。只是他生性不喜拘束,不是个喜欢钱的人,不去做罢了。

    在窗前站了一会,徐克转身道:“提举,现在已近新年,人人置办年货,我们选的时间不错。只是年关一过,到了春天只怕生意不好,要提早想些办法。”

    杜中宵道:“无妨,年后我们多采购农具,以至花木种子,不愁没人买。这种商场,就要依着四时变化,卖的货物比重不同。还有,有了本钱,可以多雇人手,从更远的地方购买货物。”

    说到这里,杜中宵合上账册,对徐克道:“你可知道,这里商场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徐克道:“依属下看来,是货物齐全。不拘是什么,只要市面上卖的,我们这里就要有。而且一定要价格公道,经久耐用。这里卖的货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不能有品质低劣的,如此做才能够让人信任,愿意前来。另外,商场里还应有玩耍的地方,吃喝的地方,尽量方便。”

    杜中宵笑着点头:“不错,这里一是要百货齐全,需要什么在这里都能买到。还有一个就是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哪怕不买货物,到这里来逛一逛,也是乐事。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包括货物和其他玩乐,全都要明码标价。价钱写在那里,明明白白,一是一,二是二。只有卖货的人,没有中间议价的牙人,这才是根本。做到了这一条,这里就立住了。”

    卖货很简单,杜中宵本能地觉得,是个人就能做。其实不然,这个时代,卖货也要相应人才。最少要识字,不需要认多少,最少要能认识货物名称,看明白价钱数字。口齿还要清楚,买的人问,能够流利地介绍货物。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客人的态度要好。

    这处大商场,卖货的有几十人,再加上相貌端正,整齐利索,招人费了不少心思。总体上这是个地广人稀的时代,哪怕襄阳这种州城,人口也不多,并不像后世一样人力过盛。

    商场对行会的冲击,一是直接面对消费者,靠销量取胜,不再囤积居奇。第二就是明码标价,保证货物质量,让消费者能放心购买。这两条只要做好了,商业网络铺开,商人行会几乎不堪一击。有了大商场保证现金流,这个商业体系的扩张能力会非常吓人。

    这个年代,不管是商人还是官府,还没有认识到现金流的威力,商业行为从单笔交易计算。仅从这个意义上,常平仓以商场为核心建立新的商业体系,对他们就是降维打击。

    新的商业形式起来,旧的商人行会必然会受到冲击,许多商人破产也不稀奇。推行此事的杜中宵必然会受到反噬,甚至被人围攻。这是必然,哪怕不从自己私利出发,真正为国为民着想的人,由于只能看到局部,也会找出一大堆毛病来。被新的商业模式冲击破产的人,过得凄惨,那是不可避免的。杜中宵让家里把商业相关的产业卖掉,就是不给别人把柄。其他的事情,都是小节,闹不起浪花。

    官员不得在治下有产业,包括田宅和店铺之类都算。只有在京城那种地方,民间势力才会对官员形成压力,京西路不必考虑。只要钱粮增加,政绩上去,州县官员能把所有反对的商人碾压。不要说不适应新的商业形式,必要的时候,地方官员直接从商人手里抢钱都是常有的事。藏富于民,本意就是官府需要的时候随取随有,而不是朝廷没钱,商人们花天酒地。太祖所说的这四个字,他自己解释过了。 富品中文

    

第159章 琳琅满目() 
在商场里走了一段,看两边都是卖的各种布匹,四方运来,各种品种都有,康员外道:“这里就是货物齐全且多,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虽然便宜些,方便些,但人流拥挤,也不是什么好去处。”

    蒋员外道:“莫如此说,货物齐全就不得了了。天下再无一处地方,布料如此齐全。不只是常见的绢帛之类,员外且看,那边还有卖棉布的。听说营田务在唐州种草棉,大获成功。虽然棉布不甚好,但用棉絮制的袄,穿着极是暖和。比丝绵重,却便宜许多。——看,那里就有卖的。”

    康员外看见,道:“走,过去买两件,给家里的主管穿。他们冬天没有袄穿,有些可怜。”

    此时冬天御寒的袄,里面填充的多是丝绵,即丝绸的副产物,后世的蚕丝被与此类似。丝绵既轻又保暖,不过价格昂贵,不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康员外家里,几个管事的主管都穿不起,好在襄州一带冬天不甚寒冷,多穿几件衣服就好。至于那些贫苦人家,连多几件衣服都买不起的,就要干草、芦花之类填充,勉强也算袄。现在的技术棉布还织得不好,但做棉袄就太合适了。

    到了近前,只见架子上挂着一大排绿色的袍子,形制非常简陋。中间开口,几个钮扣,向身上一披扣起来即可。开口是典型的右衽,保留着华夏服装最重要的特征。

    走上前,康员外对卖货的年轻人道:“与我拿一件来。要厚重,价钱算贵一点没有什么。”

    售货的道:“员外,我们这里大衣都是明码标价,一个码一个价钱。码数分极小、小、中、大和极大五种,看各人身材。若是员外穿,一件中号正合适。”

    康员外道:“若是价钱都一样,买衣服谁不挑一件厚实的?”

    售卖的人就笑:“不瞒员外,我们这里的棉袍,制的时候都是上称称过的,委实都是一样。”

    康员外要了一件,对身边的蒋员外道:“稀奇,原来这里是这样做生意的,倒是没有见过。”

    袍子披在身上,康员外只觉甚是沉重,口中道:“这件袍子,穿着有些重了些,有没有薄一点的?”

    “没有。为是极冷的天气出门穿的。若是平日里穿,那边有小夹袄,员外可以过去看。”

    康员外把袍子脱了下来,拿在手里看了一会,道:“还是买两件好了。严寒的时候,下人们晚上巡更,穿着御寒也好。我问你,这袍子实卖多少钱?”

    售货的道:“回员外,我们这里都是明码标价,你看那边挂着牌子。若是价钱不符,可以到商场衙门那里首告。这一件棉袍,中等号码,售价一贯零五十文足。”

    康员外点了点头,对身边的蒋员外道:“倒是不贵。市间买件绵袍,怎么也要三五贯钱,这件倒是便宜了一半多,而且极是厚重,穿着御寒不比裘皮差了。”

    蒋员外笑道:“裘皮要几十贯了,如何能够比得?一两贯钱,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了。”

    康员外掏了钱,买了两件棉袍,让随从拿了,一起向前继续逛去。

    现在唐州种出来的棉花质量着实有些差,用来纺纱织布,质量不高。杜中宵吩咐营田务,一边继续改良品种,另一边制了这种棉袍出来,先赚些钱再说。这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军大衣,杜中宵小时候在农村最常见的冬天御寒衣物。裁剪简单,不怎么挑身形,适于批量生产。一件售价大致是一贯钱,刨去各种成本,一亩棉花能够赚一二十贯钱,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走过了卖布匹衣服鞋袜的地方,到了一处路口,四处一看,都是卖各种日用品和糕点粮果的,康员外道:“这种东西,家里不知道有多少。这里既然是百货齐汇,应该有些不是本地产的吃食。哪里有卖水果之类的,我们过去看看。日日吃桔子,家里的人着实有些腻了。”

    蒋员外指着路边的一块牌子道:“那上面不是写前,向前走不多远就是卖水果的地方。”

    依着路牌,几人向前走了不多远,就到了水果摊首。看路边摊子上,各种水果琳琅满目,摆得满满当当,康员外喜道:“这才有些意思!如此多的水果,不是外面能比的。”

    顺着过去,看最多的还是本地产的柑桔之类,以及木瓜、甘蔗等等。此时地气偏暖,很多后世产于岭南的水果,荆湖江南一带都产。便如木瓜,不但是襄州本地很多,就连洛阳都有名品。甚至荔枝也可种于襄州,只是品质不好,比不得川蜀地区和福建路。倒是此时广东的荔枝品质最差,但产量最多。

    后世关于荔枝最著名的几首诗之一,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常让人误会此时岭南的荔枝好,其实是多且便宜。苏轼被贬,收入不高,经常这样穷乐呵。就像到黄州吃猪肉,最经常被拿出来证明宋朝的猪肉便宜。其实黄州那个地方,这个时代什么都便宜,鱼之类的甚至不论斤,而是论堆卖。几十文钱,能让数口之家吃到撑。又是宋朝牛的主要产地,一头牛一两贯钱,真能够宰杀牛放开了卖,牛肉会比猪肉更便宜。江湖沼泽遍布,不适合养羊,羊肉是贵的。

    交通不发达,商业流通不便,此时地方价格差别很大。开封府无疑是什么都贵,所以常有官员求外任,有的人说的很直白,就是因为同样的俸禄,到了其他地方生活水平能上升一大截。

    几位员外都是富贵人家,平常本地水果吃得多了,都想换换口味。向前走过几个摊子,康员外的眼睛一亮:“是这里了!你看这一边卖的是北方来的,那边来的是南方来的,品种倒是齐全。”

    走到北方水果的摊子前,看上面立着一个一个的小牌子,写着水果名称及产地。此时北方水果种植最发达的地方,一是河北路,一是京西路。通了火车,这里卖的以京西路来的为主,各种名品。

    康员外指着一种大梨道:“郑州语儿梨,向称天下第一,大的可到一斤余。以前在开封府的时候偶然吃过,极是甜美。你这里的语儿梨,真是郑州产的么?”

    小厮满脸堆笑,口中道:“员外,上面明白写着产自郑州,怎么会错?这种大梨,其他地方也种不出来。若是喜欢吃梨,我们这里还有数种之多。你看,洛阳的雪梨、凤栖梨,陈州的青沙烂,我们这里都有卖的。还有河北路大名府的鹅梨,极是香甜可口,都是贡品。”

    康员外道:“每样与我拿十枚,包起来,价钱一起算。”

    小厮道:“回员外,我们这里与外面的小贩不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