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风雨大宋-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中宵指着铁罐:“这里面装上水,我们煮一煮看,到底会怎么样。把水汽通到那边桶里,里面有个塞子,很好玩的。”

    一边说着,杜中宵一边弯腰查看铁罐和筒。

    原始的蒸汽机就是这么简单,加热产生蒸汽,通到汽缸里推动活塞往复运动。活塞可以连接各种工作机构,往复式的可以用来抽手或者提举,旋转式的就成了通用动力了。真正复杂的是精度和效率,以及由此而来的功率。杜中宵现在只是做个原理展示,以后会走到哪一步,那就难说得很了。

    引出蒸汽用的是铜管,用铜板卷起来进行钎焊,比较粗糙,而且过粗。筒也是铜的,都打磨过了光滑得很。里面一个铸铁的活塞,研磨得甚是光滑。

    杜中宵把几样东西装在一起,架了起来,唤个小厮过来烧火。苏颂好奇,站在一边看。

    不一会铁罐里的水烧得开了,有水汽从缝里冒出来,杜中宵笑道:“这东西还是粗糙了些。”

    水汽从铜管引到那边的铜筒里,活塞便缓缓被推到了一边。

    杜中宵指着活塞对苏颂道:“看见没有,有水汽进来,这个是可以动的。”

    苏颂摇了摇头:“这有什么用?我用手也可以推得动。”

    杜中宵一笑,用手扳了一个阀,堵住先前的铜管,打开另一边的铜管,活寒便就被推到了另一边。

    一边反复换着两个铜管,杜中宵道:“水煮得过开了,如果不放出来,一个不好就会炸掉。但如此把水汽引出来,就有了这般用处。那边铜管里的塞子,可以来来回回。”

    苏颂看了一会,摇了摇头:“此物初看有些意思,但细想却无大用处。如此麻烦,不如找个人拉着那塞子,强似这般。”

    “杜兄说得差了。此物现在做得简陋,当然没大用处。但若是做得大了,精巧起来,可就有了无穷用处。你想啊,只要有炭烧水,那塞子便就可以自己动,许多地方用得着。”

    苏颂连连摇头:“这还是要有人看着管子,塞子如何自己动?再者说了,委实想不到什么地方能够得着这种东西。”

    杜中宵直起身来,发了一会愣。突然之间他感觉苏颂说得没错,这种事情就是挺没意思的,从这简单的蒸汽机原理,到真正的蒸汽机,不知还有多远的距离。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故事还没有开始,在这种事情上花费心力,委实有些不值得。自己现在应该做的,是好好读书——

    使劲摇了摇脑袋,杜中宵把这些想法排走,对苏颂道:“能用到这种东西的地方,在我想来就有许多种。比如在河边,可以用这种东西提水;比如在路上,可以用这种东西拉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只是现在这东西太过简陋了而已,只要我们做得精巧,那又是另一番景象。苏兄,左右无事,这些日子读书之余,我们便做一做这一个东西,看看能做到什么地步。”

    “做来何用?”

    “先定一个小目标,就用来扇扇好了。现在正是炎夏,蒸酒气闷无比,我们用这做个扇子,让这棚里的人不用那么难过。这件事成了,很多用处也就出来了。”

    苏颂对技术天然有兴趣,听了杜中宵的话,弯下腰去看铁罐和铜筒。看得久了,突然觉得杜中宵说的也有道理。此物看起来简陋,若是真能不住往复,倒是有许多用处。

    杜中宵道:“此物现在做得简陋,要想真正能用,还有许多要做的东西。比如,不能用人来换这铜管,那边塞子要连上到的物事,往复打扇不如让扇子转起来。苏兄巧思,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做。”

    苏颂看着铜筒里的塞子,想了一会道:“若是这塞子带着换铜管,此物便就有些意思了。”

    “我也是如此想的。如此便要加些机构,让塞子和阀门连起来才好。”

    这种事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杜中宵前世是学工科的,做个连动机构难不住他,难的是阀门开闭和密封。人换可以简单地在里面堵住就行,连动切换就要实用的阀门了。这个年代做出合用的阀门并不容易,又要灵敏,以要密封,还要耐高湿耐高压,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

    蒸汽机的原理对杜中宵来说不难,难的是各种技术细节。一些前世很简单的零件,全部都要从头做起,工作量委实太大。依杜中宵的想法,这些日子天天看书太过气闷,做这么个东西换换头脑。最后能够做出个原理机就足够,真正实用的机器,还是交给苏颂去慢慢改进。等到自己以后有精力和机会了,再完善起来不迟。蒸汽机这个年代做是能做,就是太过消耗时间和精力了。

    历史上的苏颂可以制造出精密的天文机械,蒸汽机用到的技术应该难不住他。杜中宵把原理讲清楚,不知道他会走到哪一步去。(卡文,今天还是一更,报歉。)

第56章 买书() 
夕阳西下,凉风习习,杜中宵与苏颂走在大相国寺前汴河边的大道上,悠闲而懒散。

    八大王府里的酒糟已经蒸得差不多了,杜中宵不想再在京城里待下去,正抓紧完善自己制酒的小册子,请苏颂帮忙审稿。游学的一大目的是士人交流,跟同样的读书人谈论学问,再就是增长见识。可杜中宵的运气太好,有李兑这种高官引荐,来往的多是馆阁里的优秀之士。他们饱读诗书,大多又有一副忧国忧民的热心肠,谈天说地,偏偏杜中宵最需要的科举经验谈得少。这些离杜中宵还过于遥远,再跟这些人混下去,没有大太意思了,不如回乡安心准备科举。

    苏颂对技术有兴趣,反而跟杜中宵谈得来。两人都是要参加本届科举的,议论起学问,比馆阁官员实际得多。怎么才能够入考官法眼,比继承圣贤衣钵实用得多。

    看了看天色,杜中宵道:“乘天色还早,我们到相国寺后面卖书的地方看一看。过些日子我就要回许州去了,若有合适书籍,多带一些回去。”

    苏颂自然答允,与杜中宵一起,穿过热闹的待道,向北行去。

    走不多远,却见迎面而来一个大和尚和两个青衫读书人,远远拱手:“杜小兄弟,这是哪里去?”

    杜中宵回礼:“左右无事,到后面卖书的摊子去看一看。三位哥哥这是从哪里来?”

    一个读书人道:“去衙门里有些杂事,却才办好回来。兄弟若是无事,晚上一起饮酒。”

    杜中宵答应着,与三人拱手而别。

    看着三人离去,苏颂问道:“这三个是什么人?听他们口音,好似来自西北。”

    “正是西北来的。那两个青衫读书人,是永兴军进士,一个名杨著,一个名卢凯。西北战起,他们自觉胸中有些才学,上书朝廷,冀望搏个一官半职,为国效力。那个大和尚法号道信,一身好本事,马上马下都是一把好手,同样是来京城搏前程的。与我一样在大相国寺这里居住,偶然相识,闲时在一起喝酒谈天。听他们话里的意思,事情都有些眉目了。”

    这个年代的官跟后世不同,很多低级事务官员职权不大,就是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用起人来比较随意。特别是西北因为战争,正是用人的时候,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毛遂自荐。杨著和卢凯两人都是永兴军的乡贡进士,自觉科举考上正榜进士的希望不大,便来京城求官。道信是个僧人,孔武有力,是来京城试武艺的。这些事情都有专门衙门受理,只看自己运气。

    大相国寺这里鱼龙混杂,热闹非凡。杜中宵贪这里消息灵通,卖书的店铺多,住在这里,闲时便到书铺里逛逛,这些日子淘到不少好书。从唐至宋,二百多年间科举进士优秀的诗赋,都快要收集齐了。若论科举真题收集之多,杜中宵是这个年代最顶尖的人物之一。此时科举命题,经常用唐时考过的题目,不过是唐人考诗,此时改赋,诸如此类,真题有其独特价值。只是读书人看重的一些经典名著,他这里反而很少。杜中宵现在读书就是为了考进士,与此无关的,本就没多大兴趣。

    到了书铺,随便看了一圈,杜中宵对掌柜道:“主人家,最近可有什么好的科举书籍?”

    程掌柜笑着拱手:“我这里的书,小官人看上眼的都已买了,新书却是不多。前些日子得了一套今人省试殿试的拟题,虽不十分好,也还过得去,小官人要不要看看?”

    “既然有,那便拿来看。”对杜中宵来说,这类书籍越多越好,反正价钱又不贵。

    程掌柜从柜上取了一个木匣,打开来交予杜中宵:“这是一个江南来的士人,身上没了盘缠,卖在我这里的。说是家里长辈所作,题目极是灵验,没奈何了才拿出来卖。”

    杜中宵取出书来,见是一册手抄本,极是工整,并不是印的。翻看内容,是按着省试和殿试,自己拟了题目自己作,看来真是家里教自己子弟的教材。此时文化最发达的,除了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便数江南西路和福建路最发达。特别是科举,那里有很多家族,从唐时一直延续下来,经验特别丰富,是其他地方所比不了的。这种拟题便就是内容之一,非是科举世家做不来。这些家族的子弟自小便做这种题目,学这种文章,在科举上的底蕴这杜中宵这种小门小户远远不能比的。

    随便翻了翻,里面的文章却是平常,并不比杜中宵自己强到哪里。

    苏颂也拿起其他几册,略翻了翻道:“这拟作太过平庸了些,怕是哪个乡下秀才,作了来教自己子弟的。在江南福建,这文章连过发解试都不能够,学来何用。”

    杜中宵笑道:“福建和江南那里的发解试,据说比省试还要难一些,你当然看不在眼里。但在我们中原州军,似这种文章,发解来京城已经足够了。”

    把书放下,杜中宵道:“这书看来是近一两年所作,赋论题目戎祀国之大事赋,正扣西北。而顺德者昌论,又连着上次殿试,看来做这拟作的是个有心人。主人家,多少钱,与我包起来。”

    苏颂摇头:“这书里的文章着实平庸了些,杜兄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苏兄话不能这么说。单看这里面似的考题,就能看出花了心思的,文章平庸一些又何妨。”

    科举也有猜题,里面的文章不一定学,仔细揣摩一翻人家的出题思路,买书就不亏。而且文章再是平庸,思想上也会有一些闪光点,可以开阔思路。杜中宵的想法跟苏颂不同,苏颂基本功扎实,随便出什么题目,只要不是太过古怪,都不影响他的发挥。而杜中宵则希望开拓视野,最好一见题目,自己心中就有一个大致框架,再填些闪光的句子进去,一场考试就十拿九稳了。

    这书苏颂看不上,杜中宵却觉得值得买,因为里面的题目大多有新意。杜中宵又没有大家族可依靠,从小就有许多这种书看着当作业。

    付过了钱,杜中宵抱着木匣出了书铺,对苏颂道:“左右回家无事,苏兄便多待一会,一起饮两杯如何?听听那几个西北来的人说说边疆战事也是好的。等到明日,我们把那个烧水的扇子做好,几件大事也就做完了。苏兄看过蒸酒的册子无甚不妥,我便献上朝廷,准备回乡了。”

    苏颂点头称是。这些日他两人闲时便鼓捣那个原始的蒸汽机,已经能够初步工作。苏颂在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