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风雨大宋-第4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普道:“前些年,见羊毛生意好做,我族里买了许多好羊。可惜唐龙镇那里难做生意,其他地方到火山军又不便利,许多羊毛卖不出去。”

    杜中宵点头:“好,好,你这才是个持家的,不与其他首领那样,作奸犯科——”

    王普听了连连摆手:“我虽是番人,却从不劫掠,都是安心养马养羊。只是自经略升迁,唐龙镇便就变了个样子,生意一天难似一天。最近两年尤苦,都不敢到那里去了。”

    杜中宵汉了口气:“辛苦你们了。那里是边疆之地,本来就不容易。现在不同了,周边全都在朝廷治下,不会再有那种事情。你只要安心做生意,以后许多好日子。对了,你的蕃部属哪个州县?”

    王普道:“小的隶振武县,族里一向都是在山间草地放牧牛羊为生,百年来都是如此。”

    振武就是唐朝时的振武节度使驻地,自丰州到大同府的门户,地理位置重要,现在归杨文广所部管辖。耶律重元称帝,与幽州的耶律洪基剑拔弩张,放充了外围很多地方,振武县的管辖范围很大。

    杜中宵听了点头,想了一会道:“经略司要在振武那里,设几处营田村庄。你若是愿意,可以带族人自成一处村庄。以后这一带,不许游牧,只许定牧,经略司会给你们补助。”

    王普道:“便如火山军的香布那样么?”

    杜中宵摇头:“官府不会强制,只看你自己心意。虽然建为村庄,你还是首领,不过要遵律法。”

    王普道:“香布现在是个大员外,能过那种日子十分好了,岂不强似山间放牧牛羊!”

第6章 从河曲到河曲() 
看着茫茫一片白雪覆盖的土地,离着不远冰封的黄河,王普对杜中宵道“经略,就是这里?以前我曾经过此地,水草丰美。除了盐碱多些,饮水苦涩,这里倒是个好地方。”

    杜中宵道“就是这里。你说的不错,这里有些斥卤,是好的牧场。经略司欲在这里设立定牧的村庄,靠近黄河的地方种粮食,这一带则用来放牧。你若是带着族人来此,经略司会出人帮着建房屋,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给你们划出来足够的牧地,放牧牛羊马匹。当然,赋税差役是免不了的。”

    王普道“以前在振武县,我们蕃部难道能免了赋税差役?经略在火山军的时候,去种田的人家大多过上了好日子,比以前强得多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对王普甚是满意。他跟以前的香布有些像,没有沾染四处劫掠的风气,一心只想着过好日子。而比与香布比起来,更加愿意担责任,更加有魄力。香布到了火山军,很快就成了个乡下财主,族人各自生活,几年时间一个部族就散了。

    王普则愿意带着部族,自己赚钱,也分润给别人好处。当然,凝聚力太高是杜中宵不喜欢的,只是现在需要树立一个榜样,让其余的蕃部看一看,王普比香布更加合适。

    那一日与王普谈过,杜中宵随口问起,如果让他带着族人迁到东胜州来,同意不同意。本来杜中宵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王普连口答应。他们本就是游牧部族,只要有水草的地方,都可以安家。东胜州地处平原,紧靠黄河,比振武那里的丘陵地带强多了。更不要说振武偏远,搬来东胜州,做生意方便。

    这一带开发历史悠久,中唐以后,迁入了大部游牧民族。晚唐五代时军阀林立,不断攻伐,人口大规模减少。到契丹占领这里的时候,人口已经不多。一百余年间,除了在几个大城附近契丹迁来了汉人屯田,其余地方全成牧地。

    居住在这一带的以党项人为主,如王普的藏才族,其实也是党项一支。党项立国后,元昊曾经大规模招揽人口,加上契丹连续数年征伐党项,近几年人口再次缩减。大如东胜州,现在也只有五百多户汉人种田,辖下二十多个蕃部,一千余帐。

    从东胜州到丰州数百里地,全部汉人约不足两千户,蕃落不足五千帐。其中的汉人,是契丹从幽州迁过来的,大军北撤紧急,没有把这些人带走。最近因为大案牵连,杜中宵杀伐过重,再次出现了番人逃亡潮。等到事情结束,河曲路还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人口。

    到了这里,才知道契丹和党项作战时,为什么不以首级计战功。对他们来说,人口就是财富,活人才有价值,首级没有用处。大片空地,有人就可以创造财富。

    杜中宵要营田,自然选择在大城周围,形成人口聚集区。这里跟京西路不一样,出了州城,外面就是大片闲田,根本不需要到偏僻的地方去。一些战略要地,如振武、开德等地,没有必要营田,直接驻军即可。现在不比以前,有铁路可以运送物资,军队不需要粮食自给自足。

    王普同意,杜中宵便带着他来看看选定的营田之地。这里正处黄河岸边,冲积平原,虽然盐碱重了一些,只要引来黄河水,就能种出粮食。定牧村庄在外围,向里则是农业村庄。

    扒开几个地方的积雪看过,王普回来对杜中宵道“经略,这里极是好地方!若是朝廷相帮,小的愿带族人迁来此处,为本州治下之民。我们虽然放牧,修桥铺路还是会的,并不会过于依赖朝廷。”

    杜中宵道“你们来就好。我在火山军的时候也曾营田,你是知道的,必然不会亏待。”

    说完,杜中宵指着北边道“选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好处。向北二十里外,盛产煤炭,而且极易开采。以后通了铁路,要靠那里的煤炭烧火车,这里以后必然繁荣起来。”

    王普道“小的也听说,大宋境内有一种火车,跑在铁铺就的路上,极是飞速。一昼夜间就可以行千里,而且不需草料,不需歇息。可惜如此神奇之物,只是听说,却无缘得见。”

    杜中宵道“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看见了。有了火车,中原的物资很容易就运到这里,你的牛羊也很容易卖到中原去,不用再跑唐龙镇了。”

    王普听了有些神往,想象不出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过了一会,问道“经略,这里以后会跟中原一样吗?听说中原繁华异常,待上人摩肩接踵,市面上卖什么的都有。以前唐龙镇虽然繁华,与中原一起就不算什么了,只能算是小城。”

    杜中宵道“通了火车之后,这里是要地,当然比唐龙镇热闹得多。”

    这里的地理条件限制,支撑不了太多的人口,当然不能跟中原地区比。但有水有土地,几个大城还是没有问题。秦汉时这里曾繁华如关中,并不是什么塞外苦寒之地。

    有了铁路,这里大规模开荒种地的必要性不大,粮食从中原运来就好。营田务开荒种地,主要在水源方便的地方。趁着现在人口少,多种树养草恢复生态。两大优势产业,一个自然是羊毛,有了火山军完善的产业链,可以大规模发展。另一个,自然就是煤炭了。

    到了之后,杜中宵粗略地勘查了一番。离着这里不远的地方,就有大量露天煤矿,只是那一带荒无人烟,没有人开发利用罢了。东胜州发展起来,可以从那里挖煤,作为一处重要的煤碳基地。

    一个多月时间,经略司基本掌握了本地的情况,人少地多远超出了杜中宵的预计。这一带的人口只有秦汉极盛时的十分之一不到,要想发展,极需大量人口流入。从中原迁汉民不容易,即使有朝廷统一组织,也难以找到大量愿意迁徒的民户。在京西路营田,杜中宵是用裁下来的厢军,现在哪里找去?

    番户人口虽然也不多,聊胜于无,只要愿编户齐民,一样可入营田务。

    回去的路上,到了黄河边,王普停住马,道“两百年前,我的先祖是从西边迁来,到现在也有数代人了。听说来的地方,也叫河曲,我却不知道在哪里。”

    杜中宵道“你们迁来的河曲,是在黄河上游,现在吐蕃人居住。唐时吐蕃强盛,你们党项、吐谷浑诸族,被吐蕃人攻打,大唐把你们迁来这里安置。莫要学西边夏国的拓跋家,你们危难之时,中原王朝给你们土地,建立新家。中原一没落,就反客为主,图谋中原。你们如果连这里都立不住脚,以后恐怕就没有地方安置了。安心过日子,好生报效朝廷,才能长久。”

    党项和吐谷浑是被吐蕃赶得无家可归时,唐朝内迁他们来到这里。晚唐五代,中原没落,这些人成一方之雄,甚致反叛立国。等到北方的铁骑横扫中原及周边,这些民族就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本来就不属于这里,狂风刮过,自然留不下痕迹。狂悖如李元昊,不过昙花一现。忠如杨家将,则可以千年流传。

第7章 投敌() 
刘胜看了看来的几个宋境党项人,问道:“这些日子,我听闻东胜州那里,不住役使人户,破冰开河,不知有没有此事?为了何事?待制老子如此大弄,莫非要跟契丹再战?”

    拓跋兀埋道:“没有这种事情。契丹人现在两个皇帝,自己就要分个生死,怎么还会打仗!”

    刘胜道:“那到底有没有开河的事?”

    梁三锤上前行礼:“破冰的事是有的,不过不是为了开河,而是要取冰。来的汉人甚是奢侈,听说是趁现在天寒,取冰存到窖里,到了夏天时使用。不只开冰,还建几个好大的冰窖,役使人户。”

    刘胜道:“如此最好。前些日子对面宋军杀了契丹皇帝,吓死个人,夏国境内人心惶惶,生怕顺河打过来。——这里风大,我们到那边背风的地方说话。”

    说完,带着几个人,到了不远处的沙堆向阳背风的地方。自己坐下,随从放哨,唤几个人过来。

    看了看几人,刘胜问道:“你们叫作什么名字?因何要投到夏国来?”

    拓跋兀埋拱手:“小的拓跋兀埋,与贵国主同姓——”

    刘胜连连摇手道:“不能如此说,不能如此说,夏国早已没有拓跋姓,乱攀附不得!”

    拓跋兀埋愣了一下,问道“作怪,夏国主不是出于拓跋部?”

    刘胜道:“是出于拓跋部,不过先帝改姓嵬名,本国境内早已全部改了。你要入夏境,早早把这姓也改了吧。改为嵬名不行,他们不认你,改姓李吧。嵬名许多人家的汉姓,都是姓李,前唐所赐。”

    党项强盛始自唐朝时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僖宗赐姓李,为唐朝时皇姓。入宋后,宋朝仿唐朝旧例,赐姓赵,入玉牒。元昊叛宋,改姓嵬名,党项境内所有拓跋姓都改了过来。元昊亡后谅祚即位,与宋改善关系,后来亲政后又使用李姓。不用赵姓表明独立性,用李姓表明愿意接受汉化。

    此时谅祚尚在襁褓之中,没有亲政,使用的姓是嵬名。后世所说的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都是后人追记,史上并不存在,他们活着时分别是赵继迁、赵德明和赵元昊,以及元昊自己改的嵬名吾祖。

    契丹、党项是族名,建国后自然有国名。契丹国名是大契丹,改为大辽是此时正与叔叔争皇帝的耶律洪基时的事情,其后辽与契丹并用,不断改来改去。党项的国名则是夏,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西夏。

    契丹的皇族姓耶律,汉姓为刘,为仰慕汉朝而自己取的。党项的皇族姓嵬名,此后已无拓跋姓,汉姓为李,来自于唐朝皇帝赐姓。宋朝的皇帝姓赵,与汉朝皇姓刘、唐朝皇姓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