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风雨大宋-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占的几州土地,又要整顿地方,又要营田,还要编练新军,事情太过浩繁。杜中宵已经上书,让朝廷向本路派知州来,将领不再兼管民政,专心于军事。

    沿边地方,知州一向用武将,河曲路这里也不例外。可紧接着,就是军制大变,杜中宵的旧部大量被抽走,补充了新兵进来,将领哪里还有那个精力。再加上朝中没有派幕职官来,民政一时无人管。这是宋朝的习惯,新占领之地,算作特别的军事区,将领管一段时间以后,朝中才会派官员来。立国之初是五代遗风,再加上将领用投降的官吏,还可以如此,现在怎么行?

    第二日,派到河曲路的新官终于到了。提举常平陈旭和另一位经略判官田京,还有胜州签判陈希亮和司理参军张唐英同车到达,录事参军戴庄尚未到京城,还要过些日子到。

    李复圭和文同到车站接了几人,道:“现在天色尚早,我们一起到胜州旧城去。诸事草创,这里连驿馆也没有,各位担待。”

    陈希亮几个人心中嘀咕,不好说什么。新拓之地,几个人在车上的时候,互相议论,就知道到这里为官不易。作为河曲路首州,这里连驿馆都没有,着实寒酸。

    骑马过胜州新城,田京道:“这便是新筑的胜州城吗?城已筑完,因何帅府和州衙不搬过来?”

    李复圭道:“经略以下,所有的官员无数的事情,哪里有时间向这里搬?诸位到了就好了,腾出手来,可以向这里搬迁了。”

    陈希亮道:“胜州新拓,官员虽少,事务也少,怎么连搬衙门的时间都没有?”

    文同道:“签判不知,地方虽是新拓,事务却一点不少。现在胜州城里,前来营田的厢军百姓,最少有数万户之多。要让他们吃饱饭,每日里就不知道有多少事情要忙。”

    戴庄道:“到这里营田的,不是厢军吗?怎么还有百姓?”

    文同道:“录事,火车就在那里,有百姓下来,说是到这里营田,难道还赶回去?内地流传,这一带土地肥沃,赋税绝少,许多民户便信以为真,买了车票就来了。”

    众人听了,不由啧啧称奇。其实没什么奇怪,陕西、河东和河北沿边三路,由于驻军多,加上各种军事行动,差役繁重。土地肥沃没有什么,赋税绝少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这三路又是通铁路的地方,许多不堪重役的百姓,不管不顾,买了车票就来了。

    陈旭道:“那么,河曲路赋税绝少,是不是真的?”

    李复圭道:“除了城中商税,河曲路现在就没有赋税,当然是真的。朝廷有诏旨,地方新拓,养护民力,免三年钱粮。有这道诏旨,才有这么多人来。经略吩咐,凡是来的人,都妥善安置。现在天热可以没有房屋,但他们的饭和水却不能缺了。你们想一想,每天会有多少事情?”

    几个人都不说话。看来路上想的不错,这里的官不是那么好当的。出京的时候,说是到河曲路来的官员,做一任减磨勘一年,这条件现在看来未必划得来。

    过了黄河,一路到东胜州城来。到了城门口,李复圭道:“节帅在帅府等诸位。这里比不得内地州县,一切从简。去见过了节帅,再到漕司拜见龙图,今夜为你们接风。”

    众人称是,一起进了城门。

    入城到了帅府,见过杜中宵,几人告辞去拜包拯,杜中宵道:“陈签判且等一等,一会我与你一起去见龙图,其余人先去吧。”

    众人出了官厅,杜中宵对陈希亮道:“签判坐下说话。”

    陈希亮谢过,在士卒送过来的杌子上坐下,神情有些拘束。

    杜中宵为一路经略使,州政没有精力过问太多,以后胜州民政的事情,多落在陈希亮身上。因为杜中宵身份特殊,本州现在不设通判,杜中宵以下,陈希亮就是幕曹官之首。

    当年在并州时,杜中宵曾经做过夏竦的签判,知道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州政的日常事务,都会由签判代替自己管理,不是其他官员可比。

    正常来说,以杜中宵的地位,胜州签判应该自辟,选信得过靠得住的人。奈何杜中宵资历太浅,官场上认识的人不多,中意的人资历不合适,资历合适的自己不熟悉,只能由朝廷派人。

    陈希亮是眉州人,幼年家贫,勤奋好学,在天圣八年登进士第,比杜中宵还要早上许多年。做过两任知县,丁母忧回家几年,后为开封府知录事参军事。因得罪外戚被罢过官,复官后做一些临时差事,此次被派到了胜州,据说是皇帝钦点。

    说起来,这是个官场蹉跎不得志的人,进士甲科二十多年都未做到知州。好在他中进士的时候不足二十岁,足够年轻。杜中宵对他的了解,只有为官公正、严明执法了了数语,其余一概不知。这名声想来很大,官场上虽然不得意,皇帝都还记得,算是简在帝心了。这种人物朝中不好安排,到了自己这里。

    也正是因为陈希亮太年轻,儿子还太小,杜中宵一点印象都没有。若是杜中宵知道他的第四子字季常,就有些印象了。陈希亮的这个四儿子虽然没什么作为,河东狮吼主角的陈季常,后世却流传甚广。

    问了陈希亮的家世,杜中宵道:“签判,我这个人为官一向闲散,政事能不过问的就不过问,以后胜州的事情,就多依赖你了。”

    陈希亮拱手:“下官如何敢当?州事至重,实在承担不起!”

    杜中宵道:“敢不敢当都是这么一回事。凡胜州民政,一般事务你与录事参军商议,决定了之后书状报我。凡有难决之事,可以先报我,等指挥再行处置。”

    听了这话,陈希亮有些为难,坐在那里局促不安。

    杜中宵道:“我总一路军民之政,本州事务不会过问太多,在所难免。签判用心,做得好了我自然上书朝廷,保举于你。做得不好,数月之后换一个人便是了。”

    陈希亮听了,忙起身拱手称是。经略使兼的一路首州签判不容易做,必须要得知州信任,还要精于吏事。杜中宵对幕职官可以自辟,不满意说换就换了,不存在朝廷同意不同意的问题。以两人的地位,杜中宵没有必要在陈希亮在身上浪费太多精力,做得好留下,做得不好换人。

    当然,陈希亮如果能够留下,让杜中宵满意,以后朝中有人,自然官运享通。到了杜中宵的这个地位,有保荐官员的权力和义务,偏偏他又没有什么人保荐,现在来的这些官员,就看能不能抓住机会了。

    

第67章 安排() 
见到杜中宵带着陈希亮进来,田京等人急忙起身见礼。杜中宵对陈希亮道:龙图。上前见过。天色不早,诸事完毕,我们到后衙赴宴。”

    众人称是。与包拯叙礼毕,便一起出了转运使衙门,后衙为诸位官员接风。

    说是两座衙门,其实紧紧挨在一起,地方狭小,共用后衙。杜中宵的官衙是帅府,包拯的转运使司是宪司,宪司是监察百官的,必须分开,而且官员要分开拜见。

    走到路上,文同对陈旭小声道:“诸位的住处都已经安排好了,士卒已经引了随从过去收拾。等到饮宴完毕,各位自回去就可以了。”

    陈旭道:“推官,敢问节帅饮酒有什么规矩?会醉酒么?”

    文同摇头:“诸位只要自己节制,就不会醉酒。节帅和龙图都不是好酒的人,只要热闹尽兴,并不会逼人饮酒。现在诸事繁重,节帅有时会邀人饮酒,只是放松而已。”

    几人听了,都放下心来。最近这些日子,杜中宵的威名传遍天下,连败契丹和党项,拓地数州,很多地方可以止小儿夜啼。都知道他能打仗,军功无双,但却不知道是个什么人,难免心中忐忑。宋人饮酒成风,官场聚饮,经常有上司不尽兴不罢休,不醉不许走人的事。最著名的如寇准,喜豪饮,聚饮的时用大幔围起来,非烂醉如泥不可。

    杜中宵也常召属下饮酒,当作是放松,酒风还好。自己极少喝醉,也不劝酒,更不逼人,每次都是尽兴就好。对于属下来说,是巴不得的好事。

    到了后衙,已经在院中大树下面摆了酒筵,几个士卒正在忙碌。

    分宾主落座,杜中宵道:“河曲路新拓之地,诸事繁杂,兼且极北苦寒,在这里做官不容易。我们苦中作乐,时常聚在一起饮一杯酒,放松心情,也是应该的。我话说在前面,我饮酒时,不喜行酒令,不喜劝饮逼饮,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尽皆够了。不习惯的,暂且忍耐,我不在时你们再尽兴好了。”

    众人忙道不敢。

    包拯在一边不说话,板着脸孔,显得很严肃。今天属下官员新来,杜中宵自己就很严肃,有些立威的意思。现在河曲路无论军政,都是一团乱麻,这些人新官上任,不能够放任。

    士卒倒上了酒,杜中宵道:“这是河东路产的葡萄酒,夏天喝着凉爽可口,最是合适。去年我来的时候,黄河还万里冰封,吩咐人取了许多冰在窖里。原来想着,年后就有铁路到这里,近处河湖池沼里产的好鱼,还有这里的羊肉,可以存在冰里,卖到并州和中原,赚些钱财,补贴军用。不想党项作乱,不得不又打了一仗,一切都耽误了。窖里存的冰足够多,尽够使用,这酒都是放在冰里的,特别可口。”

    说到这里,杜中宵道:“诸位且饮一杯!”

    众人起身举杯,一饮而尽。葡萄酒入口甜甜的,酒壶在冰里,一杯下肚,沁人心脾。

    纷纷落座,杜中宵对田京道:“张副经略在营丰州,判官与他一起在西北为官,互相熟识,明日便到丰州去,帮他处理丰州军政。等到朝中派了丰州知州和幕曹官,再作安排。”

    田京起身拱手称是。

    杜中宵道:“诸位新来,我说一说河曲路的事情,你们知晓。河曲路地方广大,人烟稀少,现在建几座城池,人口也都安排在城池附近。几个大州,此处胜州,东北方沿金河而上云内州和沙州,西边则是丰州和河州。除这几州,其余军城、县都驻兵马而已,暂不安排人户。现在河曲路驻军,是十三万人,后续两个月还有约三万人来。依朝廷的部署,是分为三军,与以前河曲路兵马的格局大致相同。当然年前一军只有万人,现在扩为了五万人。军中事务繁重,不只是扩军还要整训。民户不多,派人来营田前,数州之地只有汉番不足五千户,安置在本城周围,其余地方都是空地。现在来营田的,计有厢军三万余户,还有百姓七千余户。依着部署,会分散到上面提到的各州周围,或耕或牧,妥善安置。”

    陈旭拱手:“如此说来,今年只有原先安置的五千户人家,才有产出?”

    杜中宵点头:“不错。除了那五千户,其余人家都是朝廷养起来。数万人家,这样养着不做事情只怕别生事端,是以经略司安排他们修桥铺路。最重要的道路,一是到沙州的铁路,还有一条是到河州去的铁路。下个月,沙州的铁路就通了,会安排来营田的厢军到那里。在那里铺路的是党项俘虏,路修通了这些人就没有事做了。现在的打算,是各州建牢城,把他们分到各州去。有什么修桥铺路、筑造城池,都可以让他们去做。到秋天,到河州的铁路建好,本路大致格局就基本定下来了。”

    说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