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小侯爷-第4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陆绩行了一礼,陆逊便转身退下,然后去传达消息。
第713章 顾雍出使()
徐州,广陵郡!
广陵郡是徐州最南边的郡,和吴郡接壤。
曹丕率军南下,最后驻军在此。
此番南下,曹丕虽然是军队主帅,但主将是张辽,军师是荀攸。
曹丕对这两人都极为尊敬。
张辽是曹操麾下的大将,在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战死后,曹军的主将少了一些,张辽的位置便更为凸显,而荀攸更是不必说,是曹操绝对的心腹。
除此外,又有于禁、乐进、许仪随军。
这一战的兵力,多达八万精锐。
八万精兵南下攻打吴国,气势汹汹。
城内,军营内。
曹丕身披甲胄,正在巡视士兵。
自己跟着一起出战,曹丕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多看多听,少干涉军事。
曹丕做得最多的,是看士兵是否偷懒,再看士兵的伙食如何,保障士兵不会被克扣军粮等。
“踏!踏!”
急促的脚步声,从曹丕身后传来。
“世子!”
一名士兵喊到。
曹丕停下,看向士兵道:“什么事?”
士兵禀报道:“吴国有使臣抵达,张将军和荀军师请您回中军大帐。”
“知道了!”
曹丕转身就走,快速朝中军大帐行去。
不一会儿,曹丕就回到营帐中。
曹丕的目光,落在了站在营帐中的一名中年人身上。他见此人器宇轩昂,英姿不凡,心中暗赞一声。
站在营帐中的,赫然是顾雍。
从吴县到徐州并不远,他没用多长时间就到了。
顾雍行礼道:“吴国使节顾雍,拜见世子。”
面对曹丕,顾雍不卑不亢,言行举止,令人赞叹。
曹丕落座后,目光盯着顾雍,道:“顾雍,孙权派你来做什么?”
顾雍取出一封帛书,道:“回禀世子,我主派遣在下送上降表,向魏王称臣。”
士兵结果帛书,送到曹丕手中。
曹丕打开迅速的浏览了一遍,脸上表情有些惊讶。
去王号!
送质子!
孙权竟然要向魏国称臣。
曹丕眉头皱了起来,眼中有着沉吟神色。
孙权的这个决定有些意外。
曹丕一时间,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他看着顾雍,问道:“顾雍,你看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顾雍道:“回禀世子,我主孙权是雄才伟略之主。”
曹丕哈哈笑了起来,摇头道:“依本世子看,孙权是碌碌无为之主还差不多。他如果是雄才伟略之主,天下间,岂不都是雄才伟略的人。”
历史上的孙权,周旋于曹操和刘备之间,左右逢源,终成帝业。
然而,如今的孙权却极为落魄。
江东的势力始终没有扩张,而孙权也是屡次败给刘修。
顾雍正色道:“世子,请听在下一言。”
“我主孙权,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是其雄也。”
“治六郡政通人和,人心所向,是其才也。”
“遇刘修屡败屡战,性格坚韧,是其伟也。”
“如今,我主为吴国安定,百姓不受波及,屈身于魏国,是其略也。”
顾雍侃侃而谈,神态自若,道:“以此而论,我主孙权,岂不就是雄才伟略吗?”
曹丕身子微微前倾,眼神盯着顾雍,有着浓浓的赞赏。
顾雍此人,有大才华。
曹丕冷不禁说道:“顾雍,你可愿意为本世子效力?”
顾雍面色变化,脸上有着不愉神色,道:“世子,请慎言。在下乃是吴国使节,非背主之徒。”
曹丕道:“吴国遭到魏国和楚国夹攻,焉有存在的可能?”
顾雍道:“这么说,世子是拒绝接受我主投降了?”
曹丕眼珠子转动,却并不回答,说道:“顾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你有才华,难道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吗?”
顾雍拂袖道:“请世子不要再说。”
曹丕姗姗一笑,道:“罢了,罢了,本世子不提就是。”
顾雍越是拒绝,曹丕越觉得顾雍难能可贵。
这样的人才,给孙权浪费了,应该为他效力,为魏国效力。
顾雍说道:“世子,魏国如果不愿意接纳吴国。那么,我主只能归顺刘修。好歹,我主和刘修之间还算姻亲。”
曹丕说道:“你这是威胁本世子吗?”
顾雍淡淡说道:“在下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曹丕眼神中,有着一抹忌惮,一旦吴国正题归顺刘修,对魏国影响会很大。
有孙权的归顺,到时候刘修势力必定大增。
曹丕说道:“顾雍,你且在营中稍事歇息,本世子要考虑一番,再给你答复。”
顾雍问道:“休息多长时间?”
如今局面危在旦夕,战事更是一触即发,一旦拖延时间,对吴国将是灭顶之灾。
曹丕道:“最多一天,便有答复。”
“好!”
顾雍应下。
曹丕喊来士兵,带着顾雍离开了,然后曹丕又吩咐士兵,请荀攸和张辽前来议事。
曹丕是主帅,但实际上,张辽才是真正的负责人。
这一战,还得听张辽的安排。
张辽和荀攸进入营帐,拱手向曹丕行礼,然后落座。
曹丕开门见山的道:“张将军、军师,孙权派遣使节顾雍来归顺,说是愿意向魏国称臣,并去王号,遣质子。此事,你们怎么看?”
张辽听了后,面色平静,却在思考着。
荀攸却是不觉得奇怪。
这样的事情,也符合孙权的风格。
荀攸问道:“世子有什么想法?”
曹丕秉承不多说的原则,他摇头说道:“本世子一时间,也是难以抉择,才请两位前来商量。如果魏国不接纳孙权,那么,孙权必然会归顺刘修。”
“到时候,岂不是给魏国树立一个大敌吗?”
“虽然吴国和楚国连年交战,但孙权的小妹还嫁给了刘修。”
“双方之间,还是存在一层姻亲关系的。”
“基于这一点,本世子有些犹豫。”
曹丕看向荀攸,道:“军师,你认为孙权倒向刘修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的这番话,看似提出想法,但相当于没说。
没给出决定!
没提出解决的方案。
荀攸捋着颌下的胡须,不急不缓的道:“如果我们不接纳孙权,在下肯定,孙权必定会归顺刘修。但是,刘修不会接纳的。”
曹丕一听,便明白这相当于答案了。
只是,为什么呢?
曹丕询问道:“军师,为什么你如此笃定刘修不会接纳?”
第714章 拖延()
荀攸神色淡然,解释道:“刘修不会接纳孙权,理由有四。”
曹丕眉头一挑。
有四点理由?
他怎么觉得刘修接纳了孙权更好呢?
在荀攸面前,曹丕忽然有种智商不够用的感觉。
曹丕道:“本世子洗耳恭听。”
荀攸缓缓道:“第一,此次攻打吴国,本就是刘修发起的,是刘修提出和魏国联盟的。”
“由此可知,刘修灭吴之心。”
“如果刘修接纳孙权,便违背了楚国和魏国联盟。”
“刘修率先毁掉两国盟约,信义何在?”
“国与国之间,是以利益为主。但如果刘修违背盟约所获得的利益,与违背盟约损失的利益权衡,违背盟约损失更大,他何必要违背盟约呢?”
荀攸侃侃而谈,说出了第一个理由。
曹丕说道:“拉拢孙权,取得的利益,明显更大啊。”
荀攸道:“世子缪矣。”
顿了顿,荀攸顺势就说道:“第二,楚国和吴国世仇,时至今日,也不曾缓解。”
“孙坚死在荆州,是刘表所致。”
“不论是已死的孙策,还是现在的孙权,都记恨在心。”
“到了孙权这里,太史慈、鲁肃背叛孙权,投降了刘修。而后,张纮、周泰、吕蒙等人,死在刘修的收下。”
“这一桩桩仇恨,早已刻骨铭心。”
“刘修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仇恨早已铭记在吴国上下的心中。”
“刘修明知如此,还会接纳孙权吗?”
“接纳孙权,岂不是自讨苦吃?”
荀攸正色道:“双方的世仇,也是加重刘修不违背盟约的关键。”
曹丕眼珠子转动,思考着荀攸的分析。
这一分析有道理。
忽然,曹丕脑中闪过一道灵光,他马上就问道:“军师,可如果孙权甘愿放弃军权呢?一旦孙权放弃军权,刘修就能够顺利拿下各州,而且吴国上下,即使有仇恨。但是,没了兵权的吴国,刘修何惧之有?”
荀攸一听曹丕的反问,眼中多了一抹赞赏。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荀攸解释道:“世子的反问很关键,所以,这是第三点。”
“孙权要归顺,只可能是表面归顺,他去王号,遣送质子,那都是忍辱负重。”
“孙权可以表面上归顺刘修,但不会交出兵权。”
“吴国上下和刘修仇恨这么深,臣子会同意孙权归顺吗?肯定不可能的。不论是周瑜,亦或是其余的将领,都不会放弃的。”
“最重要的是,孙权也不会放弃。”
“失去了权利的情况下,孙权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与其如此,他还不如拼死一搏。”
荀攸神色笃定,说道:“孙权的归顺,是建立在他不会放弃军权的基础上的。所以,吴国还是不可能真正归顺刘修,而刘修也不会留下一个仍然存在着危险的孙权。”
曹丕听完后,恍然大悟。
这一刻,他真是明白了荀攸的分析。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曹丕心中无比的畅快,他脑中更觉得无比清晰,道:“军师,本世子想到了第四个理由,请军师指正。”
荀攸不卑不亢的道:“世子请说!”
张辽坐在一旁,并未插嘴。
他看着曹丕和荀攸你来我往的说话,脸上挂着一抹笑容。
曹丕有能力,这是好事情。
如果曹丕什么都不会,张辽恐怕会觉得不妥了。
曹丕眼中闪烁着精光,道:“第四,刘修不会让两强一弱的局面再维持下去。刘修如果表面上接纳孙权归降,任由孙权继续占据江东六郡,则天下仍然三分。”
“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不会改变。”
“刘修想要一统天下,就必须先灭掉吴国,然后才能和我魏国交战。”
“然后,一决雌雄。”
“在孙权偏居一隅的情况下,楚国和魏国不论怎么打,或是两败俱伤,或者是一强以弱,都改变不了三足鼎立。”
“楚国和魏国打起来后,孙权就能看人下菜,选择帮助弱势的一方,维持着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丕眼中带着期待,道:“军师,是这样吗?”
荀攸笑道:“世子英明!”
这一个理由,才是最关键的理由。
荀攸又道:“其实放在魏王这里,也是一样的。魏王也不希望再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要打破三足鼎立,灭吴国,然后再和刘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