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小侯爷-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诸葛亮的名字被叫响,所有人都看向诸葛亮。
在此之前,诸葛亮一直没有出仕,有一部分官员,甚至都不认识诸葛亮。如今刘修突然喊到诸葛亮的名字,许多人都被倍感惊讶。
认识诸葛亮的则心中明白,他们清楚诸葛亮的能力。
“臣在!”
诸葛亮站起身,走到大殿中,跪下向刘修行礼。
刘修盯着诸葛亮,嘴角有一抹淡淡笑容。
曾经,他想招揽诸葛亮,将诸葛亮收为己用。但诸葛亮要强,选择了刘备。
双方交锋数次。
最终,刘备被他彻底击杀,诸葛亮最后归隐书院。
如今诸葛亮,终于到了他的麾下。
刘修语气略微低沉,缓缓道:“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诸葛亮之才,人所共知。”
“诚然,诸葛亮曾为朕之敌人。”
“但彼时之敌,今日之友。既然是人才,朕自当用之。”
刘修说道:“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诸葛亮能为朕所有,天下士子,不分楚国和魏国,同样都能为朕所用。”
“朕任命诸葛亮为刑部尚书,掌管刑部。”
刘修一句话,任命了诸葛亮的官职。
“臣谢陛下隆恩。”
诸葛亮又叩头道谢。
刑部,掌管着楚国的诉讼法律和刑狱,是主管全国刑法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这是极为重要的部门。
诸葛亮对于这一官职颇为满意。
他回到坐席后,刘修又把司马徽和黄承彦喊出来,安排了两人的官职。
司马徽出任礼部尚书,黄承彦出任工部尚书。
司马徽是有名的大儒,精通礼义经典。他担任礼部尚书,没人反驳。至于黄承彦担任楚国的工部尚书,更加的没人敢反驳。
黄承彦是皇后之父,是当朝的国丈,身份尊贵。
如此身份,谁敢置喙?
刘修安排完内阁和六部的官员,又安排了其余的相应官职。
大体的官员构架终于确定下来。
第840章 迁都之议()
“宿主,任务完成,奖励可领取。”
系统的声音,在刘修脑中响起。
刘修直接忽略了,如今当着楚国群臣的面,他不会领取任务。
神迹之所以是神迹,因为太过稀少。
此前系统造成的影响都还没有消散,现在又制造神迹,便有些太密集了。
刘修安排完,道:“诸卿还有何事?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陛下,臣有本奏。”
忽然,贾诩站了出来。
作为刘修麾下的老臣,贾诩资格和威望足够。
刘修道:“文和有何要事?”
贾诩正色道:“臣请陛下迁都洛阳,以正大统。”
轰!!
仿佛是炸雷般,大殿中的官员议论纷纷。
一个个看向贾诩,都惊讶无比。
谁都没有料到,贾诩忽然来了一记狠的,竟然提议迁都。
刘修听到贾诩的话,道:“理由呢?”
贾诩手持笏板,正色道:“老臣提议迁都的理由有四。”
“第一,昭告天下,陛下为汉室正统。”
“洛阳为汉朝帝都,陛下立楚汉,国号为楚,却也是楚汉,是正宗的汉室正统。”
“迁都洛阳,才能以正视听。”
“天下人皆知,陛下为正统,才能人心归附。”
贾诩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对于迁都这件事,他已经考虑了许多遍。如今借着刘修朝议的机会提出,便一起解决了。
刘修微微颔首,也在思考。
迁都之事,刘修从未考虑过。
如今贾诩提出来,刘修的心思也浮动起来。
襄阳繁华富庶,四通八达,是一个合格的经济中心。然而襄阳地处南方,不能掌控天下,不适合作为楚国的帝都。
贾诩观察了刘修的神态,见刘修也在沉思,继续道:“第二点,洛阳的地理位置。”
“历朝历代,皆以洛阳为帝都,可见其不凡。”
“前人智慧结晶,可为今用。”
“再者,洛阳的北面和西面,群山汇聚。而洛阳东面有虎牢关,西面有大散关,北面有萧关,南面有武关。”
“各处关卡,护卫洛阳。”
“换一个角度说,洛阳也是四战之地,战略位置太过重要,容易遭遇战事。”
“可偏偏是这样,越能彰显洛阳的位置。”
“陛下坐镇洛阳,方能遥控天下。”
“往西,可进凉州;往东,可出虎牢关,进青州;往南,可下荆州;往北,可上并州。”
“洛阳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贾诩侃侃而谈,阐述了第二点缘由。
刘修也在思考着。
洛阳作为帝都,自然是极好的。
历朝历代中,有夏、商、周、东汉、曹魏、隋朝、唐朝等纷纷定都于此。
由此可见,洛阳的重要性。
刘修微微颔首,道:“第三点理由呢?”
贾诩一抖手臂的袖袍,理直气壮的道:“楚国和魏国决战在即,陛下迁都洛阳,方可与曹操对峙。”
“战场在北方,大王北上洛阳,才能近距离指挥。”
“而帝都设在襄阳,难以左右前线局势。”
“毕竟,从襄阳往北还有一段路程。”
贾诩阐述了第三点理由。
一旦和曹操开战,战场将在北方。
如果刘修仍然是留在襄阳,就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刘修道:“第四点理由呢?”
贾诩面色严肃起来,道:“第四,帝都设在洛阳,方能震慑异族。”
“北方胡人、匈奴人、乌桓人为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中原内战,胡人坐大。”
“陛下设帝都于洛阳,大军驻扎,若胡人有异动,大王可迅速调兵,以平定局势。”
“如果帝都在襄阳,则难以在最短时间策应。”
贾诩说完了第四点理由。
他双手合拢,拱手道:“请陛下三思。”
四点理由阐述完,刘修微微颔首,他听完后心中有所意动。
“大王,臣反对。”
忽然,一声洪亮声音响起。
却是蒯良占了出来。
作为内阁的第一人首辅,他直接站了出来,毫不犹豫的反对。
帝都设在襄阳,对荆州士族有极大的好处。
当然,蒯家也是如此。
一旦帝都北迁,蒯家的优势便消失了。
再者,一旦迁都,他也要跟着北上洛阳。到了洛阳后,虽然他仍是楚国首辅,但对蒯家的照拂的确要少一些了。
刘修眼眸眯起,审视着蒯良,道:“蒯卿反对的理由呢?”
既然要反对,自然有缘由。
蒯良自是不会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他面色肃然,正色道:“回禀陛下,如今正是战时。”
“迁都洛阳,首先是劳民伤财。”
“毕竟,迁都是一个大工程,会耗费无数的钱财。”
“第二,迁都之时,重心都在迁都上。一旦曹操发兵袭击,必会造成巨大影响。“
“第三,楚国官员,大多是南方人。”
“一旦北迁,官员能否适应,是否会造成人心动荡。”
蒯良提出的理由,都是官方理由。
没有一点是为自己考虑的。
要反对,自然是要用最合理的理由反对。
刘修听了蒯良的话,嘴角噙着笑容,他并不恼怒。
麾下的官员有争执是好事情。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唯一个人马首是瞻,刘修也难以放心。官员有争执,刘修才能平衡局面,挑选最合适的建议。
刘修看向贾诩,道:“贾诩,蒯卿出言反驳,你怎么看?”
蒯良也看向贾诩。
双方私下里交情不错,但公事归公事。
贾诩大袖一拂,道:“蒯首辅之言,简直是妇人之见。”
“你”
蒯良听到贾诩的话,怒气上涌。
他是朝廷首辅,是内阁第一人,竟被贾诩当众如此反驳打击。
贾诩说道:“蒯首辅,且听老夫阐述。”
“迁都虽说涉及到诸多事情,但对百姓而言,官府征募士兵和百姓,都是要给钱的。”
“他们参与其中,不仅不会吃亏,还能赚钱。”
“这是变相的以工代赈。”
“第二,曹操发兵袭击,自有各军的主将抵挡。”
“陛下养兵千日,如果他们还不能抵挡曹军,要他们何用?”
“第三,官员不适应?”
“难道不适应,就不去做了。士兵都怕死,他们怕死,是不是就可以不用上战场。身为楚国的官员,拿着陛下的俸禄,连这点自觉和胆魄都没有,不如早些辞官归隐。”
贾诩言辞犀利,强势反驳。
蒯良嘴角轻轻的抽搐,贾诩的话,几乎让他哑口无言。
第841章 定迁都()
贾诩老谋深算,更犀利无匹。
蒯良在贾诩的面前,一时间,竟是无法抵挡。
其余的人,都并未参与。
不论是张昭,亦或是鲁肃、周瑜等人,都保持中立。
有贾诩和蒯良打擂台就足够了。
他们卷入进去,对自身不好,而且这些人各个都有足够的能力,也都是人精,精于人情世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什么不该做。
刘修看在眼中,也并未阻止。
理不辩不明,有辩论是好事情。
再射,对于蒯良急吼吼的出来反对迁都,刘修不怎么赞同。
内阁的首辅,不应该急于表态。
刘修没有称帝之前,枪口是一致对外的。
麾下的官员,戮力同心,一起奋斗。
可谓是共患难。
到如今刘修称帝了,虽说还有外敌曹操,可在某种程度上,楚国的基础已经定下。
官员之间,便容易有了争斗。
作为内阁的首辅,蒯良不应该急于表态。
当然,这也是蒯良身份的转变。
他刚刚担任内阁首辅,也刚习惯现在的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刘修看向蒯良,道:“蒯卿,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蒯良道:“陛下,迁都之事,事关重大,请陛下三思。”
被贾诩反驳了一番,蒯良想不到反驳的话。
故而,请刘修三思考虑。
刘修微微颔首,看向其余人,道:“诸卿,你们认为迁都之事如何?”
一个个都思考着迁都的事情。
对大多数的官员而言,贾诩是一尊大神,蒯良同样是如此。
两边都得罪不起。
所以,他们谁都不愿意得罪。
庞统不怎么在意谁的看法,他只在意这件事对楚国的影响怎么样。
“陛下,臣赞同贾尚书的提议。”
庞统站出来了。
刘修问道:“为何?”
庞统拱手向刘修行礼,正色道:“迁都洛阳,不仅是定下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安抚天下百姓的大事。唯有帝都确立,才能彰显楚国之威仪。”
“目前的楚国,谁都清楚不可能用襄阳作为帝都。”
“同样的,百姓也会猜测。”
“既如此,不如早日定下帝都,以安百姓之心。”
庞统面容肃然,道:“帝都定在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