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宰执大宋-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这一科的新科进士的差遣很是与往期不同,以前的新科进士其中的甲科进士和二甲进士的差遣,大部分都是分派到内地繁华之地的大州大县的。只有那些三甲的进士,才有可能分派的边州或是南方一些在这些进士们眼中被认为是苦寒或是蛮荒之地的。

    但是这一科的新科进士却绝大部分被分派到西北边州、北方边州或是南方之地。

    徐峰和沈括都是二甲进士,但是这次也是被分派到西北。徐峰的差遣是道环庆路的庆州安化县任主簿,而沈括的差遣是岚州的岚县,跟钟浩所分派到的麟州离得非常近。

    徐峰去青州会馆打探回来的消息显示,青州的那些这科中式的新科进士的差遣也大部分是到西北边州或是南方之地。

    这次差遣分派一出炉,癸巳科的新科进士们顿时炸锅了,一时群情汹汹。以往就是那明经科、明法科的进士都很少有分派到边州苦寒之地或是南方蛮荒之地的,他们可是进士科的新科进士啊,这次朝廷是不是搞错了?!顿时就有一些新科进士鼓噪着组织一批去审官院闹腾。

    审官院的主官魏琪魏大人出面解释安抚,但是依旧止不住那些新科进士们的闹腾。最后政事堂的陈相公和庞相公出面说清原由,才让这些新科进士们安分下来。

    据陈相公和庞相公说,这次新科进士的差遣大部分被分派西北边州、北方边州或是南方之地,是官家和政事堂的意思。

    两年之前,南方刚刚经过了侬智高之乱,两广和两湖这四路之地糜烂大半,很多官员在战乱中死伤,当然还有很多逃亡的。大宋官员都有守土之责,这逃亡的官员肯定会被处理。除了这些死伤和逃亡的,还有很多被战后追责的,这两湖和两广如此糜烂,与那些官员的胡作非为,令朝廷在这些地区的民心尽丧失也有很大的关系。

    这因为好几个原因,造成南方很多官员空缺,因此这次癸巳科的新科进士的差遣很多都是分派的南方之地。当然,为了平衡也有很多分派的西北或是北方边州的。就连癸巳科的新科进士中三鼎甲的那三位也都是去做边州通判的。

    这官家和政事堂的意思。据陈相公说的官家的意思是,这抡才大典就是为国朝选拔人才的,不能只是让这些选不出来的新科进士享受安逸。只有把这些新科进士放在那些条件差的地方,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展示本事。

    当然,官家和政事堂对这癸巳科的新科进士们也不是只给苦头不给甜头,对这些去南方之地和边州为官新科进士们在磨堪上也会给予特殊优待,不拘囿于三年一磨堪,而是只要这些新科进士们在任期间做出成绩的,升迁肯定会比往常更加迅速。而且以后朝廷对于边州或是南方之地的官员不会像以前那样另眼相看,会跟内地的官员一视同仁。

    当然,对于去边州之地做通判,钟浩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他很想挂个闲职,去做个富家翁,享受生活。但是他知道,自己如今年纪轻轻的,自己岳父肯定不会允许自己如此做得。既然没法赋闲,非得出来做事的话,钟浩觉得去西北边州也没什么。毕竟对于西北那边的事情自己多少了解一下,真要是让自己去内地的州府作一个通判,那各种公务和案牍,自己怕是疲于应对,还不如去麟州当个通判来得痛快呢!

    从朝廷这次对他们癸巳科的这一批新科进士们的安排来看,是要选拔一些有实干之才的年轻官员啊。可能官家也觉得大宋太暮气沉沉了,想要进行一点变革吧!

    当然,钟浩可以接受去边州之地任职,不代表这些新科进士们都能接受。虽然朝廷对这些新科进士的将来许诺了许多好处,但是依旧有很多新科进士不买账,不愿意去那边州苦寒之地或是南方蛮荒之地任职。

    很多进士都是埋头苦读圣贤书,没有什么实际政务能力的,他们很害怕去了边州或是南方之地,便被埋没到那里。他们对自己不自信,觉得未必能在那种险恶之地做出什么政绩。

    于是便有许多的新科进士四处去活动,托人找关系,想要能改派个稍微好点的去处。

    不过官家和政事堂对这一次的差遣安排的态度异常坚决,就是这些新科进士全都按照分派的差遣赴任,不得更改。

第四三六章 进宫面圣() 
差遣分派出来之后,钟浩和徐峰、沈括聚在一起商量。既然这科进士的差遣,官家和政事堂都说不能改变了,那他们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徐峰的差遣是到环庆路的庆州安化县任主簿,本来他也是很不乐意的。不过眼见一众新科进士去闹腾没有结果,徐峰在东京也没有背景和靠山,没有关系和门路可走,他也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沈括的差遣是岚州的岚县县尉,他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沈括智商高绝,可是这情商并不是太高,而且他并不擅长和人打交道,若是在内地州县,关系错综复杂,他反而觉得头疼。在这边州县衙属官少,不用去应付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反而觉得欢喜。再说,到了边州地方,无论是剿匪还抗敌,都能用到他发明的那些玩意儿,他还是很乐意的。发明出东西来,就得用上,那才是令人高兴的。

    说起来沈括的差遣比之以前算是不升反降。沈括在考中进士之前,就曾担任过海州沭阳县主簿。虽然在大宋县衙属官里,县尉算是三老爷,比之主簿这个四老爷地位还稍微高一些(县衙中主簿地位高于等同于县尉的典史,是到了明朝时候的事儿了)。但是这沭阳县毕竟是内地大县,而这岚县只是边州小县,这岚县的县尉级别还比不少沭阳县的主簿。

    不过,这些边州的县衙因为大都是中县、下县,一般都是只有县令,最多安排一个县尉或是主簿做其属官。这岚县除了县令外,就属这县尉官大了。沈括倒是乐于去这种地方为官,无他,因为人际关系简单。因此沈括对于去岚县做这县尉,倒是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再说,这进士文官跟以前那种恩荫是不一样的,虽然这岚县是边州之地,但是朝廷对他还是会关注的,做出点成绩来,还是会提拔的。沈括觉得比之在内地那种一潭死水般的官场,这边州之地更容易做出些政绩。因为若是大刀阔斧的干,其阻力比之内地肯定会小上许多。

    钟浩对于去麟州虽然也有些不情愿,若是有得选,他自然也愿意去一处富庶之地,做个撒手不管的闲职通判,好好享受一番。

    但是既然朝廷派他到麟州,钟浩也只能接受。而且麟州也算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之一,那里还有自己倾注了许多心血的静羌寨和平西军,当然还有青阳寨和平羌军。

    徐峰虽然接受了去边州之地任职的结果,但是从未经历什么战争或是厮杀的他,对于去边州之地任职,还有有些忐忑的,主要是离得太近,不太安全啊。

    沈括虽然也没去过边州之地,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忐忑,反而隐隐有些期待,觉得去了边州自己才有用武之地。

    说起来,徐峰和沈括所去就任的地方算是比钟浩所去的麟州稍微安全点。

    徐峰的差遣所在是在庆州,虽然环庆路也是缘边一路,但是庆州并不跟西夏直接接壤,其间还有环州和保安军隔着。而沈括所去的岚县属于岚州,西边还有钟浩所去任职的麟州跟西夏隔着,而且还是在河东。

    当下钟浩和沈括自然对徐峰一番安慰,说道这大宋给夏国有盟约,轻易不会撕破脸的。那边境上的冲突都是小打小闹,最多就是在那缘边的州县,这庆州跟西夏还隔着环州和保安军呢,除非发生大规模战斗,这党项人不可能威胁到庆州。

    安化县可是庆州的附墎县、庆州州治所在,而庆州是环庆路路治所在,一众环庆路的大佬都在庆州呢,不会让党项人轻易到了庆州。

    徐峰一想也是,这环庆路的经略相公、兵马都总管、庆州知州等可是都在安化县呢,他们都不怕,自己一个小小县尉怕什么。这些大人物就算为了自己的安危,也会把这他们所在的安化县经营的很是牢靠的。如此一想,徐峰也就放心了。

    三人一番聊天,倒是心下安定了一些,等着领赏他们的告身之后去上任。

    ………………

    钟浩在家准备上任之事时,今日宫中忽然有一个小黄门来传旨意,让他进宫面圣。

    钟浩听了小黄门传达的旨意,不由的连忙跟着小黄门入宫。

    一路上,钟浩不禁胡思乱想,到底有什么事儿需要官家召自己进宫见驾。想来想去,应该是关于去登州迎接高丽使者之事儿。

    这按照大宋惯例,出了钦命差事回来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回宫缴旨的。但是钟浩那次去登州接洽高丽使者的差事儿,本就是在自己休假之时,官家顺便给自己安排。而且对于这接洽高丽使者的事情,官家和政事堂当时也没当个大事儿,自己既没有钦差仪仗,也没有正式的圣旨敕命,所以钟浩也就没把自己当做钦差。

    因此在和金侍郎他们那一行高丽使者接洽完毕,确定他们的来意,安排好他们进京之后,钟浩便上奏折把事情汇报了,然后……然后便回家休假去了。

    钟浩压根就没打算做完这差事之后,还去进宫缴旨面圣。

    钟浩在去宫中的路上想道,官家定然是因为这接洽高丽使者的事情,召自己去奏对。不然的话,就算官家对自己另眼相看,怕是也不会单独召见自己。

    当下在去宫中的路上时,钟浩不断琢磨见了官家怎么应对。

    说起来,来到东京这十几天这一直忙活,钟浩还真是把这金侍郎他们这一行高丽使者的事儿忘了,也不知道金侍郎他们这一行高丽使者回国了没有,还有这大宋和高丽恢复宗藩关系的事情谈成了没有?!

    钟浩不禁拍拍脑袋,暗骂自己忘事,怎么就忘了去鸿胪寺问问金侍郎他们这一行高丽使者的情况呢!若是知道他们的情况,知道他们这一行高丽使团跟大宋谈得这宋丽重新恢复宗藩关系的事情的进展,进宫奏对时应该能容易一些。

    不过此时也无法可想,只能到了宫中之时,就官家的问题随即应对了。

    那个小黄门领着钟浩一路穿宫过殿,来到垂拱殿。

    官家赵祯正在御案之后批阅奏折,王渐手持拂尘站在官家身后伺候。

    大宋君臣之礼不像后世明清那样苛刻和奴化,在一般情况下,面见官家不用行跪礼的。就是在朝会之时,众朝臣也都是作揖为礼的。

    当然单独见面时,也有行跪礼的情况。一般都是在臣子们单独谢恩或是请罪之时,才会行跪礼!不过但大部分时候,在单独面见官家时,除了这谢恩或是请罪之时,一般情况下朝臣们也都是作揖为礼的。

    是以钟浩一进到垂拱殿中,便朝官家作揖施礼,口呼万岁。钟浩来自后世,对这跪礼自然是很是抵触的,在能不行跪礼可以作揖之礼解决的情况下,他自然不会去行跪礼。

    官家赵祯见钟浩行礼,当下抬头笑道:“钟卿平身吧!”

    钟浩忙躬身道:“谢陛下!”

    官家赵祯看着钟浩有些忐忑的样子,不由的微笑和声道:“钟卿你不用紧张,让你来是主要是,你要去麟州上任了,朕嘱咐你几句!”

    钟浩忙道:“恭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