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国崛起1644-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他也没想到,他这一无心之举,竟然打造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综合性人才交易市场。。。。。。。。。。

第二十五章火铳配刺刀() 
李鸿飞招募到了毕懋康这样的武器专家,自然是欣喜无比。

    可惜如今苏州重工连选址都还没搞定,只能先让毕懋康去军器局混日子了。

    为什么是混日子呢?因为苏州的军器局,说白了就是一个大型铁匠铺,只能打造刀剑之类的冷兵器,唯一的一名火器匠人,也只是懂得修理火器,调配火药而已。

    军器局连制造枪管的设备都没有,根本没能力制造火器,所以即使毕懋康有天大的本事,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之前李鸿飞忽悠周福仁投资重工业时,还信心满满地说过,火器方面军器局能搞定,后来才知道,是自己想当然了。

    好在发现得及时,李鸿飞已连夜命人去南京,找工部官员求火器设备的图纸了,一旦有了图纸,再命令工匠们赶制,相信等周福仁的工厂建立,设备也就能到位,火器也能正常生产了。

    “李大人,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只要圣上允许我们生产火器,老朽现在就能绘出设备图纸,这些设备制作要求并不高,一般的铁匠就能完成。”毕懋康可不想白拿俸禄不干活。

    燧发枪的制造工序并不困难,有图纸的情况下,只需要几名铁匠跟木匠,就能制造出来。

    而发明燧发枪的毕懋康,就是一张活图纸,整个大明,估计都没有谁比他更了解燧发枪的了。

    制造火器最关键的,还是要有皇上的同意,否则私造火器,那可是重罪。

    “您老就放心吧,本官都能找圣上要图纸了,这造火器绝对没问题,而且我们不仅要造,还要大量制造,本官可是答应过圣上,将苏州的军队打造成,超越神机营的全火器军队。”李鸿飞给毕懋康吃了颗定心丸。

    地方政府自造火器,确实需要皇帝授权,整个大明能造火器的军器局,除了京师,就只有北方几处边陲重镇,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允许自造鸟铳这类的轻型火器。

    如今明朝丢失半壁江山,这苏州城,已经算是抵御外敌的最前沿,李鸿飞又是特殊官员,只要跟上面打声招呼,自造火器的公文很快就能下达。

    李鸿飞的胃口颇大,不仅要自造火器,更是想全军装备火器。

    就连大明火器装备率最高的神机营,也只是百分之五十的士兵装备火器,而李鸿飞作为后世之人,自然更推崇火器致胜的道理。

    明军火器部队,为何在同等兵力之下,抵不过满清铁骑,这其中原因,当时的火器与冷兵器各有千秋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每次战斗,不管是远距离对射,还是近身肉搏,明军总有一半士兵,没能派上用场,故而每次对战,都必须倍数于敌军,才能勉强与之抗衡。

    李鸿飞想要全军装备火器,为的就是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出现。

    “全军装备火器,战斗力确实能成倍提升,可一旦敌人突入阵中,我军将毫无反抗之力啊!”毕懋康担心道。

    他是火器专家,自然明白热武器与冷兵器的优劣。

    这种局面就连戚家军也不例外,戚家军中,那些使用火器的士兵,同样每人身背一柄战刀,远距离使用火器,近距离则使用战刀肉搏。

    可能做到远近兼顾的士兵,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身背两种武器,加重了自身负担,再加上身上的盔甲,就连戚家军之中,这样的士兵也没几个,大规模成军更是难上加难。

    “无妨,近身格斗,并不一定要用战刀,只需要在火器上,加装一个挂件,就能将火器,变成一杆长枪了。”李鸿飞解释道。

    对于近身格斗这方面,李鸿飞另辟蹊径(实际上就是照搬后世的方法),让郭胜的部下,改练拼刺技术,刺刀这种武器,与火器乃是天生的绝配,在枪管上加装刺刀,以如今大明工匠的技术,很轻易便能做到。

    有了刺刀,自然不在需要随时背着战刀了,如此一来,新编练的火枪兵,战斗力将成倍增加。

    “大人真乃天才,这么简单的道理,老朽怎么就没想到呢!”毕懋康感慨道。

    “毕先生说笑了,本官只是稍微改进了一番,使其更加适用于实战,比不得毕先生发明燧发枪的大才。”李鸿飞谦虚道。

    每一项发明的最初,并不是完美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不断改进,才会越发趋于完美,而其中最大的功臣,自然是属于它的发明者,所以李鸿飞并不敢在毕懋康面前充大头。

    “既然李大人想要全军普及自生额。。。。。燧发枪,那所需匠人怕是不够啊!”毕懋康属于实干派,不喜欢说那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本官自然知晓,原本就已打算向圣上请旨,从户部征调一部分匠人过来的,只是周部长的工厂还未建成,而且武器图纸也没着落,所以这事才耽搁下来了。”李鸿飞解释道。

    周福仁如今是商业部的副部长,对于新建工厂一事,也是尽心尽力,不过建造一个大型综合工业基地,所需资金实在是太多,如今周福仁正在四处筹集资金,甚至还将手下几家不怎么赚钱的店铺盘掉,即便如此,一百万两现银,也不是那么容易弄到的。

    而且最关键的还是选址问题,重工业基地的建造,既要保证周围有煤矿,铁矿,方便采集原材料,又要保证道路通畅,适合运输,所以周福仁直到现在,还没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地方。

    制造火器的事情,也只能暂时搁置。

    “如今北方局势严峻,我们可没多少时间耽搁了,不是老朽吹嘘,制造火器还是北方工匠手艺纯熟,南京户部的工匠以前根本没造过火器,就算过来,想要熟练制造燧发枪,估计还得适应很长一段时间。”毕懋康说道。

    之前毕懋康以为李鸿飞只是想制造一部分火器,用于守城,或者装备尖锐部队,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依靠那些不太熟练的匠人,慢慢打磨,也能完成任务。

    可如今听闻要全军普及,那没有足够熟练的火器匠人,这个任务将很难完成。

    “那可如何是好?”李鸿飞急道。

    他知道火器没那么容易打造,可没想到这么困难,本想着即使工业基地短时间内无法建成,但是可以弄到图纸跟匠人后,先在军器局弄一条生产线,之后等一切完工,再大规模生产。

    可如今听毕懋康的意思,南京的匠人之前根本就没制造过燧发枪,光是熟悉都得很长一段时间,等他们适应完,多尔衮估计都南下了,那还造个屁的燧发枪啊!

    “大人莫急,当初李自成围攻京师,不少火器匠人都南逃了,老朽在京师军器局时,与这些匠人关系都不错,临行时,大多都交换了联系方式,只要他们没在南逃的过程中遇难,老朽都能找到他们,顺便劝他们来苏州继续制造火器。”毕懋康说道。

    生手或许完成不了这项任务,但全部使用熟手,那效率将会成倍增加。

    “那还等什么!您赶紧将联系地址写下来,我这就派人去各地找寻!”李鸿飞兴奋地说道。

    这次人才招聘,还真让他捡到了宝贝,不仅得了一个火器专家,还弄到了一批制造火器的匠人!

    PS:今天元宵节,又是本人的生日,所以今天要出去浪了。。。。。。。。。

    今天只有一更,还望各位大大见谅,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第二十六章三把火的成果() 
李鸿飞新官上任以来,接连三把火都烧的很旺。

    第一把火烧得原苏州官场那批官员,一个个乖巧了不少,至少明面上没跟李鸿飞唱对台戏,一群没兵没权的下属官员,也唱不了什么对台戏,至于暗地里往南京递折子,李鸿飞才懒得理会那些,自然有朱由检这位大佬,来收拾这些打小报告的家伙。

    抱大腿这方面,李鸿飞可是开了挂的。

    而第二把火,烧到了整个苏州的商户,不仅空手套白狼,将苏州大部分龙头企业,变成了官办企业,更是趁着圣旨没有正式下达之前,坑了这些商户三年的税收。

    加上官办企业提前上缴的分红,以及各大商户老板的募捐,为苏州知府的府库中,增添了纹银一百二十万两。

    要知道整个大明去年一年上供的商税,也才三百七十万两,可仅仅一个苏州城,三年补交的税银,就达到了四十万两(多余的八十万是募捐跟官办企业分红),这已经相当于全国商税的十分之一了。

    李鸿飞得知具体数目后,暗骂自己笨蛋,当初怎么就不多宰点,至少弄个补交五年税款多好。。。。。。。。。。

    这第三把火,烧到了当今匠人头上,既给了当今匠人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无形之中,令匠人这个职业,变得紧凑起来。

    不少自认为科举无望的书生,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拜师学艺,走匠人这条路,混个科员或者科长当当了。

    而更诡异的事情则是,当那些匠人被录取,了解了匠人晋级规则后,一个个年过半百的匠人们,居然纷纷开始找人学习认字,城内那些家有积蓄的匠人们,更是直接交钱去上私塾。。。。。。。。。。

    开玩笑,不识字的匠人,如何能当大官?

    这样的匠人即便再有能力,混到个正八品科长就到顶了,想要继续升官,不说学富五车,至少基本书信要会写,告示内容不需要旁人帮忙解读。

    有些匠人已经先走一步,去了私塾学习汉字,有些匠人家境贫寒,玩不起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但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他们只好招收读书人为徒,将自家的不传之术,传授给这些读书人,以换取跟这些读书人学习汉字的机会。

    用李鸿飞的话来说,就是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古代匠人的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可由于门户之见,他们的艺技并不受重视,只能传授子女,这样一来若是家里有个什么闪失,很容易便断了传承。

    如今匠人可为官,不仅让这些匠人得到了实在的好处,更是令古老的艺技得以流传,加上匠人必须掌握文化知识这一大势的推动,匠人这一行业,吸纳了更多文化知识后,不仅保留了原有技术,发展创新更是指日可待。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今日是李鸿飞到任苏州知府的第四天,朱由检的圣旨,终于抵达了苏州。

    前来宣旨的不是别人,正是东缉事厂掌印太监王承恩。

    由于此次圣旨主要内容,除了商税问题之外,还有针对整个苏州的改革措施,故而这次宣旨地点,选在了城北演武场,因为那里场地足够大。

    为了便于快速传播,前来的官员除了江浙总兵戚红英,知府衙门全体官员,以及各地知州,知县的一把手外,李鸿飞还破例允许部分老百姓进入演武场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承恩拿着圣旨,大声宣读道。

    他这下可被李鸿飞给坑惨了,整个演武场那么大,前来的官员加上老百姓,少说也有一万多人,没有扩音器的明朝,要想让这些人全都听见圣旨类容,可不得使劲喊么?

    最关键的是,这次苏州的圣旨要宣布两件事,朱由检知道李鸿飞乃是“仙人”,听不懂之乎者也那一套,为了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