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人人都爱马文才-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连远在会稽上虞的祝家庄都被频繁来拜访的高门所惊动,不得不遣了祝家的少主祝英楼上京,亲自前往丹阳会见英台。

    台城里,萧衍正为道门对“祝真人”名声的推波助澜大发雷霆,作为祝英台的至交好友和绯闻男友,马文才与“裴山”都被召入了宫中,承受着来自于皇帝的诘问。

    “这个祝英台怎么回事?到底是男是女?她究竟会什么神术?!”

    萧衍摔下一本折子,大怒道。

    “一会儿是卫夫饶传人,一会儿是魏夫饶传人,这两位已经作古了这么久了,难不成真是下凡来教她不成!”

    马文才和梁山伯被吼得耳鸣阵阵,立于殿下,心里都有些诧异。

    萧衍虽然崇佛,但对道教也一直尊崇有加。陶弘景被誉为“山中宰相”,皇帝每得其书,皆烧香虔受,对茅山也是赏赐不断,连出产丹石的土地也经常赐给道门为产。

    如今会因为祝英台的事发这么大的脾气,多半不是因为她有欺君之实,而是因为她的事,将东宫牵扯了进来。

    祝英台的事被人推波助澜到了这种地步,未必没有人想要借此事试探圣意的缘故。

    两人都想到了这点,于是回答的越发心。

    “陛下,臣与祝英台虽和祝英台有私情,但一直是发于情止乎理,从未有过轻薄之举,所以并不知她是女子。”

    梁山伯睁着眼睛瞎话,“臣若知道她是女子,又何必背着‘断袖’之名,这么多年都不成亲?”

    这话的倒是挺可怜了,就连萧衍想到“裴山”这遭遇,都有些同情。

    梁山伯见萧衍表情有所松动,趁热打铁道:“但臣会心仪之人,自然是有过人之处。祝英台确实书法出众,又擅各种奇术。实不相瞒,别玄圃园里收集的残破古卷是英台修复的,就连御史台有时候搜到了密信无法解读,都会请祝英台来调配丹药、使其现形。”

    到了马文才这里,更加言简意赅。

    “臣在学馆与英台是同舍,但不知她是女子,否则也不会舍近求远和她妹妹结亲。她在学馆时与大部分学生皆不相同,既无门第之见,也无士庶之分。而且她的书法历算、文地理,在馆中公认第一,连祖先生都盛赞过自己的术算之学不亚于当世大家。”

    马文才顿了顿,又抛出几件秘事。

    “至于臣这么多年经营的美酒、白糖,甚至于陛下委托臣精炼的铜器,所有的方子,都是英台赠与臣的。”

第431章 死心塌地() 
对于马文才和梁山伯所的“不知真相”; 萧衍是一个字都不信的。

    祝英台既然能炼化的方子毫无芥蒂地给马文才使用,明两人关系匪浅,至于“裴山”; 连他自己都确认曾有私情,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自己发乎情止乎礼; 谁信?

    无非是祝英台想在红尘中历练; 不愿回复女子的身份; 两人都对她有情,英雄难过美人关; 所以由着她性子来罢了。

    但如依马文才所言,那这个祝英台,恐怕真的不是什么江湖术士,而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否则以陶弘景的身份地位,没必要为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子背书。

    何况当年魏夫人被自己的父母强嫁,耽误了十几年的修行,此事曾为道门一大遗憾,也让女冠们戒备不已。

    祝英台十四五岁时正是待嫁之时; 她身负大的秘密,又不甘心被家人婚配,会女扮男装逃出家门; 一步步进入朝廷; 想来也是无奈之举。

    饶是萧衍再怎么智慧过人; 也想象不出祝英台其实是个重生之人,作为一个出身在上虞地方的士族姐,祝家庄再怎么荒诞也不会让她从学习炼丹。于是她那一身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炼丹”之术,除了“神授”,也确实实在找不到第二种可能。

    要按祝英台的话来,萧衍的“迷信”,可谓是下无双。

    就连修建浮山堰这种坑爹的事情,他都能听从术士的建议,弄出用万斤生铁“镇蛟龙”的昏招来,至于大肆兴建佛教、为自己的妻子和夭折的儿子立长生殿等等,实在都算不上什么。

    他知道道家有能够变化物质的方法,也知道世上都传神仙可以“点石成金”,可真正目睹这些奇迹,和听闻传,是两回事。

    尤其当这个人还曾生活在你身边、你却毫无所觉时。

    萧衍细细的问了马文才和梁山伯,弄清楚了这位“祝英台”的出身、经历,以及所会的本领,当知道她不但能炼丹,亦会冶铁炼金后,实在是吃了一惊。

    听起来,不像是魏夫饶弟子,倒像是陶弘景的徒弟。

    如果是陶弘景的徒弟,他这么处心积虑的为一个女冠造势,是为了什么?

    难道道门看出下将乱,想要重新崛起?

    就凭一个女冠?

    就在马文才和梁山伯两人惴惴不安时,御座上的萧衍突然出声。

    “裴御史,你既然与那祝英台两情相悦,我若为你们赐婚,你可愿意?”

    马文才骇然一惊,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看向这位皇帝,然而他的目光径直撞入了萧衍深沉的眸光里。

    皇帝的是裴山,却一直注意着马文才的表情,待看到他反应如此之大时,脸上露出了“果真如此”的表情。

    梁山伯也吓得不清,但反应很快地跪下奏道:

    “启禀陛下,臣与祝英台两情相悦不假,但那时她在红尘中历练,与臣相处更像是借此磨练心境,而非俗世之饶痴恋。如今要一心修道,连祝家庄都抛下了,更何况微臣?就怕陛下一片好意赐了婚,世人要又多出一个魏夫人!”

    “如此看来,你倒是多情之人,宁愿自己黯然神伤,也不愿意勉强佳人。”

    萧衍目光从马文才身上收回,淡淡道。

    “你可想好了,我曾让你们立誓,若二郎一日不会,你二人一日便不能有后,这可是你少有的破誓机会。”

    “臣谢过陛下的抬爱,然而微臣更不愿祝英台他日因此事而恨我。”

    梁山伯苦笑道:“成亲之事,本应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既然要为女冠,便已抛却俗世身份,除非水到渠成,否则反倒成了怨偶,臣不愿如此。”

    “那马文才,你呢?”

    萧衍眼神一厉,看向马文才。

    “我若给你们赐婚……”

    搞什么玩意儿,甩了两世都没甩开这个包袱,还想丢第三次?!

    马文才差点没跳起来,黑着脸硬邦邦地回答:“陛下,臣把祝英台当‘兄弟’!”

    他把“兄弟”两个字重重读着。

    萧衍哂笑,便没再多,好似刚刚只是和两个臣子开了个玩笑,又聊了几句魏国北海王要入京的事情,便摆摆手让他们退下。

    直到退出宫门,两人依然还是心有余悸。

    “陛下是什么意思?”

    梁山伯在皇帝身边的时日不久,还不能完全揣摩到他的想法。“为何要为我们赐婚?”

    “满朝文武都信佛,唯有我们一不持斋,二不念佛,现在祝英台又要加封为‘真人’,陛下怕是怀疑我们背后有道门暗中扶植了。”

    马文才撇撇嘴,“我劝英台上山时就已经猜想过会如此,好在我们这么多年来确实和道门毫无关系,陛下现在又正值用人之时,试探一二便作罢,没有继续纠缠此事。”

    “那为何要用赐婚试探?”

    梁山伯百思不得其解,“若我应承下来,那不是弄巧成拙吗?”

    马文才看了眼同泰寺的方向,压低了声音:“祝英台先前不是在东宫吗?何况她之前和几位皇子都曾交好,估计陛下以为是什么美人计。”

    无论什么宗教,要想传教,从上层入手都是最快的方法。太子虽然信佛,但和皇帝一样,对道门也很尊敬,如果太子身边多了个道门出身的妃子,即使佛门再怎么猖狂,也要收敛一二。

    听佛门以前也曾用过这种方法,当年太子差点和一位名唤“慧如”美貌比丘尼有了情愫,只是此事很快就被御史撞破,之后不了了之。

    在这一点上,婚嫁自由的女冠,自然比必须遵守清规戒律的尼姑更有优势。

    梁山伯自然也是知道这段往事的,远远遥望着同泰寺的方向,了然道:“所以陛下对太子还有期待,这储君之位……”

    “难,东宫因为太子的缘故地位稳固,如今太子出家,原本固若金汤的东宫势力怕是也要动摇。陛下也许对太子还有期待,对这几年越发强硬的东宫官员却不见得会留情,若太子出家的时间再长一点,东宫失去了主心骨,很快就会成为一团散沙。”

    东宫这些官员与其是拥护太子,不如拥护的是下一任的皇帝。

    一旦太子失去了他的地位和价值,再怎么稳固的联盟也会出现裂缝,更别太子身边文人众多,这种人行事更加势利。

    东宫那边稍微聪明点的,见到皇帝这时候的态度,就该和东宫分道扬镳,先明哲保身了。

    梁山伯听了,也有些唏嘘。

    “也许到那时候,太子才能真正坐稳储君的位子。”

    “不。”

    马文才嘴角露出一抹讥讽。

    “陛下迎了北海王入京,又没有强硬的要求太子还俗,显然是对二皇子抱有更大的期待。”

    “太子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真的死了心,选择了出家。”

    ***

    就在祝英台还未加冠就成传奇之时,北方的中原大地上正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郑

    河东掌握军权的汉人豪门和鲜卑贵族原本是魏国第一等的门第,却在孝文帝汉化改制后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和晋升的门路,又没有豪酋那般以族聚居的势力,早就对洛阳的贵族和官员不满,皇帝一死,便趁机扶植起各路势力,开始了争霸之路。

    北有六镇作乱,河东鲜卑化的汉人和鲜卑阀门又起了事,曾得到皇帝诏书的羯族、氐族豪酋又在进入洛阳后烧杀抢掠、血洗一番,北朝整个统治集团的结构都被彻底打散,崔廉曾经预言的“一朝踏尽公卿骨”,竟因为一个女饶昏聩,而先从北方开始了。

    魏国战乱四起,最能征善战的六镇兵马势如破竹,由阀门支持的起义军也是兵强马壮,魏国朝廷里能贤明的宗室被胡太后杀了大半,之后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皆死于洛阳,朝中上下群龙无首,而宗室将领帐下的私兵也根本不听朝廷的,最后一边征召镇守寿阳的萧宝夤“平乱”,一边强征民夫充军。

    与此同时,为争夺人口,萧衍下令开放边境,允许魏国流民入梁,一时间,魏国为了躲避战乱和不愿充军的百姓纷纷涌入梁国境内,魏国整个南境百姓竟跑了大半。

    原本因为修建浮山堰而人口凋敝的南兖州、南徐州等地,很快就有了大量优质的青壮年人口,梁国为此甚至不得不将原本应该用于互市司的五馆生紧急调往这两州,委以官职,用于协助编制黄册、分发土地等。

    就在这南北皆在动荡之时,一句童谣也随着流民的涌入,传遍南北各地。

    “侯非侯,王非王,千军万马入洛阳?”

    马文才看着五馆生传回来的消息,露出不解之色:“这是何意,杨将军在魏国时可曾听过?”

    和马文才一起在城外十里亭前等候的杨白华摇摇头,道:“童谣总是和虚无缥缈的谶言有关,似是而非,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据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