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舌尖上的大宋-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兰若心嗯了一声,表示她懂了。杨怀仁在西北边境地区建设牧场的事情,如今还是计划和准备阶段,因为涉及到未来大宋的对夏战争,所以这个消息是绝对不能走漏了的。

    马车走了一夜,才赶上钦差的大队人马,杨怀仁这才换了一路快颠簸散架了马车,换了更大的一辆乘坐。

    至于杨怀仁的行踪,队伍里大都是他的自己人,自然不会过问家主的去向,而随队的朝廷官员们,大都不知道杨怀仁这一天根本不在钦差的大队之中,就算有几个精明的发现杨怀仁不见了一整天,也不会多嘴说些什么。

    既然是混官场的,都是懂得官场规矩的,就像是唱大戏,在这出戏里,你要懂得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的道理,该看不见听不见的时候,就装聋作哑,不然得罪了人,可没有好果子吃。

    杨怀仁其实也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恶毒,也没有工夫和他们玩官场上那一套,既然他们不吱声,杨怀仁也不用多说什么,一路上好吃好喝供应着,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心意。

    大队从新向南出发,走佛坪道穿越秦岭,走了整整两天,才来到一个盆地。

    汉中平原叫了上千年,实际上从地理学上的划分来讲,汉中更应该叫做盆地。

    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如果单纯从地理课本上学到这些,还不能体会到用秦岭来分隔南北方的原因。

    杨怀仁亲自穿过了秦岭,才有了感官上更直接的体会。山北已经是初冬,而到了山南,却又是一副秋高气爽的景象。

    夸张的说,连空气呼吸起来都能感受到山北山南的迥异,山北的冷风干燥得似乎要割破了人的喉咙,山南则渐渐湿润了起来,风虽然也凉了,却没有那么凛冽。

    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因为气候的不同而不断的变化着。

    既然来到了汉中,不得不提一下汉中的四大小吃,也被当地人叫做汉中四绝,分别是南郑的热面皮、宁强的浆水面、略阳的菜豆腐和留坝的片皮子。

    面皮这个名字,也许说出来大家不太熟悉,如果换一种外地人的叫法“汉中凉皮”,也许大家就觉得如雷贯耳了。

    后世任哪一个地方,都有满街摆摊的汉中凉皮摊子,也许只不过是一个三轮小车,一张矮脚的四方桌,可人们看到这样食物,总忍不住停下脚步,花上几块钱品尝一碗。

    外地人也许因为在炎热的夏季才时常去买来一碗凉皮,把它当做了一种爽口的在暑热里渡暑的小吃来食用,也会自然而然的把凉皮误会成一种解暑的食品。

    实际上汉中当地人更喜欢热着食用它,也更喜欢叫它面皮。因为最初的面皮,要向前追溯到秦朝,也的的确确是用面来做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才开始被当地的淳朴百姓们不断的创新,或直接改用了米粉作为制作的主要原料,或者用面粉和米粉混的的方式,用不同的配方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口感又不同的面皮。

    凉着吃确实有解暑开胃的作用,不过趁热吃,才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也是最道地的吃法。

    刚出锅的面皮,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揭下来,甩在案板上卷成长卷儿,几下快刀下去,便切出了一碗热面皮。

    加入盐巴、米醋、酱油、特别调制的胡椒粉和姜汁蒜汁,最后淋上辣椒制作的红油,就是一道最朴实却最诱人的美味。

    当然,当时的面皮制作技艺还没有后世那么精湛,调味料也没有那么丰富多样,特别是辣椒制作的红油,也只有杨怀仁才有,即便在东京城里,也是刚刚时兴起来,高昂的价格也并不是一个市井里寻常的面皮摊子能用的起的。

    不过带着古色古味的热面皮,还是让杨怀仁品尝到了那种汉中人在食物的创新里的智慧。

    当然,加入了辣椒红油的热面皮,那种最激烈的味道融合进烫嘴的面皮当中,才是最终成型的美味。

第737章:汉中四绝(下)() 
这四样最具有汉中特色小吃,相同的是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不同的是,相比热面皮在北宋已经有小贩们挑着担子或推着小车沿街摆摊售卖,另外几种则更多的是民间寻常百姓家里的家庭美食。

    粉皮子,也就是片皮,单是从外观看的话,有点像后世北方地区流行的一道凉菜,东北大拉皮。

    而从制作的原料上和方法上,两种食物其实也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片皮的特点,在于可以凉拌,也可以热拌,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会带来不同的舌尖上的享受。

    但相同的是,粉皮子所加入的调味料,讲究足够多,味道足够重,让人吃到嘴里,不论是酸味,咸味,又或是辣味,都给人一种非常冲的感觉。

    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里,一碗调料足够的粉皮子吃到嘴里,吃的人满头冒汗,口腔酸麻,那才叫爽。

    从粉皮子制作原料的角度看,不得不说这又是广大贫苦百姓在寻找食物果腹方面的一项巨大的创新。

    更早的时候,汉中地区的贫苦百姓们,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填饱肚子,只能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寻找可食用,又能充分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的食物来源。

    初夏时节,是秦岭南麓的野生蕨菜成熟的季节,满山的蕨菜,便是百姓们靠山吃山的智慧来源。

    那时候男人们在田间劳作,老人、女人和孩子们,便背上篾筐,上山去挖蕨菜。

    蕨菜的叶子可以当做蔬菜来食用,采的多了吃不完,还可以做成腌菜,而挑拣出根茎肥大的蕨菜,然后放到石臼里捣碎,扔掉韧性强的植皮,剩下的浆汁里便富含了大量的淀粉了。

    将这些浆汁过滤,淘洗出来的干净乳白色的液体,就是淀粉溶液了,这时候可以加水稀释,再加入明矾,不断的搅拌,明矾便让浆汁中的淀粉变得浓稠起来。

    这时候一口盛满了水的大锅猛火煮沸了,然后在上边浮着一个小汤锅或者平底的金属容器,把已经浓稠的浆汁倒进去,把汤锅稍微晃动着让浆汁均匀的铺在锅底上受热凝固。

    等浆汁全部凝固之后立即把汤锅从沸水里拿出来,再放到冷水中冷却之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来乳白色的浆汁,变成了色泽鲜亮,半透明又充满了弹性的粉皮子。

    切条或者切片随个人的喜好,加调料也是随意,而且还可以加入切碎了的蕨菜的腌菜或者其他小咸菜,搅拌均匀了就是最朴实的美味。

    在那样艰苦时期和艰难的生存环境下,淳朴的百姓们总是能够从身边的大自然中找到合适的食材来制作可口食物。

    同时,有了食物,也不能浪费,每个人都很珍惜这些得来不易的食物,而浆水面的产生,也是人们从节约食物的思想里催生出来的另一道美味。

    浆水面这种叫法,实际上到了清朝才有,在北宋或者更早的时候,浆水面被叫做棒棒面,或者更直接的叫做杂菜汤饼。

    这年头蔬菜的种植,是极富时效性的,通俗点讲,在没有蔬菜大棚技术的古代,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什么时节吃什么样的蔬菜。

    自家的小院里开一片菜畦,开出撒上菜种,然后每日浇水,期盼着它们快一些成熟,能让家人吃上新鲜的蔬菜。

    但是这样草根的蔬菜栽培方法,会导致平时没有足够的蔬菜,而等菜畦的蔬菜成熟了,却又吃不完,总不能不去采摘,让原本新鲜的蔬菜变得老了,失去了原有的清脆口味。

    这个时代最常见的蔬菜无非是芥菜的几个种类,然后便是白菜萝卜了。

    白菜萝卜相对还容易保存一些,而芥菜,只能现摘现吃,才能吃到它的新鲜的味道。

    若是吃不完,便用水焯一下,然后沥干了水分,把芥菜存入陶罐中,只需要撒一把粗盐,剩下的就是让它自然发酵就可以了。

    腌制后的芥菜,可以直接食用,不过这样的吃的话,味道难免单一而乏味。百姓们便又想出了另一种和它搭配的食物,于是便产生了杂菜汤饼。

    腌制好的芥菜作为主要原料,再搭配上其他应时的蔬菜,或者吃剩下的菜,混合到一起用大锅爆香了葱姜蒜烩制一下,然后加入煮汤饼的面汤慢熬,最后加些豆腐丁或者豆豉,便制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汤饼的卤汁,当地人叫做潲子的东西。

    汤饼呢,则是选取手擀的那种,擀的面皮薄薄的,切成粗细不同的面条子,即便是煮透了,也还保留着韧性。

    煮焉了的汤饼配上独特的潲子,便是一碗惹人口水的浆水面了。

    后世材料丰富,早已经摒弃了用腌菜来制作潲子的方法,改用新鲜的蔬菜水煮用面汤泡制的方法,味道上也许清新了不少,不过那种原始的自然发酵的酸臭味,却也不见了。

    比起前边的三种大众化的汉中美食,最后一种,应该算是最上得了席面的一道菜了。

    菜豆腐,就是加了新鲜菜叶的豆腐大米粥,听起来只不过是几种最寻常不过的食材混搭在一起的食物,可你没有吃过,就不知道它的滋味是如何让你吃过了就忘不了。

    北方常见的酸浆豆腐,不必食用模具挤压成块状,就可以直接放到用酸浆水煮制的大米粥之中,两种食物混合加热一小会儿,再加入少许青菜点缀,这道菜就算制作完成了。

    豆腐和大米混合在一起,从外观上看就是清汤白玉般的清淡,而这道菜也确实是解腻的不二之选。

    当然,这道才可以直接食用,但最有味道的还是加入各种调味的调料,比如特别炒制的辣酱,搅拌均匀了直接用勺子舀着吃,不用在意吃相如何,只需要去享受吃到嘴里那种清香意爽和余味无穷。

    原料虽然简单,可这几种食材搭配在一起,却形成了一道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菜肴。

    菜豆腐在物质丰富的后世已经是一道大众菜肴,但在当时还是一道难得制作的好菜,只有来了贵客,汉中人才会制作这道菜出来作为招待客人的佳肴。

第738章:龙门镖局(上)() 
杨怀仁的钦差队伍沿着褒水河向西,经洋州、城固,来到兴元府。

    利州刺史陆永年竟率利州路和兴元府上下官员出城十里迎接,杨怀仁的感觉那可不是受宠若惊了,而是一种无法理解的讶异。

    古代的官员都是讲排场的,杨怀仁这一趟带了三千龙武卫禁军这么大场面,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会去琢磨官家让杨怀仁这么大排场来出巡,到底是个什么用意。

    真正有些贪官污吏行径的官员,这是也早早藏好了自己做过的坏事,绝不会让给杨怀仁这位钦差大人添乱。

    这年代所谓有污点的官员,也不仅仅是指某某地方的官员贪赃枉法了,更多的是因为新旧党争中站了队,被贬斥和排挤到地方上来的。

    面对钦差替天巡狩,这样所谓身背污点的官员自然会好好表现一番,给钦差大人留下个好印象,说不定钦差大人就真会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回去说给皇帝听。

    哪怕是一句好听的话,听到皇帝耳朵里,那也算是他露了脸了,说不定正遇上皇帝心情不错,就能给你升个官,或者调配到富庶的地方为官。

    按照官场上的规矩呢,对于杨怀仁这样的钦差和上官,直接行贿是不行的,说出去难听,也不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