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军侯-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连旨意上说的什么都没有听清楚,浑浑噩噩的捧着圣旨呆坐在王府里。

    也就是那一晚,这位潭王殿下做了这一声最大胆也最怯懦的表现,驱赶潭王府所有的属官仆从,带着自己爱妃于氏自焚于王府寝宫当中。

    大火燃烧了一整夜,整个长沙城都看的清清楚楚,潭王朱梓和潭王妃于氏双双殒命于大火之中,只剩下两具焦黑的尸体相互依偎在一起。

    这回可算是捅破了天了,朱梓一死了之没他什么事了,可朱元璋对此是勃然大怒,气的在朝堂上接连斥责了数位朝臣。

    那个传旨的太监更是被活活的杖杀于午门之外,就连潭王府的那些属官仆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八成被抓了回来给朱梓陪葬了,一时间在长沙杀得是血流成河。

    可就算如此也没有让朱元璋的火气消下去。

    他心里一面气氛自己的儿子窝囊,一面又更加恼怒胡惟庸逆党,因此下令再一次彻查案件,将当初告发于琥的封绩是好一顿逼问。

    这一问可了不得,当场就牵扯出了更大的人,当朝韩国公李善长居然曾经庇护过封绩一段时间,如此还了得了。

    朱元璋本就在气头上,这会不仅没有消下去,反而更加激烈,当庭将李善长下狱彻查。

    这位在十年前就因为胡惟庸一案而颇受非议,五年前被收夺官职只剩下一个世袭的韩国公爵位的大明前前任丞相李善长李百室阁下算是彻底完蛋了。

    虽然他是大明的开国功臣,更是开国六公当中唯一的一个文官,深受朱元璋的赏识,皇恩浩荡不断,不然也不会在胡惟庸这个他举荐之人谋逆一案爆发时还能全然无事。

    可君恩有一没有二,宽容一次是皇帝大肚,但是第二次可就没有皇恩一说了。

    至此这位荣耀一时,年数七十七的大明韩国公也免不了被下狱处死的命运,甚至还牵扯出来更多的朝廷重臣。

    吉安侯陆中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人戒备牵连其中,甚至连刚刚作战班师回京的南雄侯赵庸都没有逃过一劫,全都被划为胡惟庸逆党牵连而死,还被朱元璋特意写上了昭示奸党录公布给天下人看。

    至于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的逆党,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某些不能明说的原因,那就是朱元璋自己清楚了。

    或许蒋瓛也知道一些,但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大人可不会透漏出半点来,不然小命可就要保不住了。

    至此从大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三年,前丞相胡惟庸谋逆一案整整十年光景才算是画上了句号,也算是彻底了解一直遮在满朝文武心头的一块阴影。

    毕竟谁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牵扯到里面去,这十年的纠葛关联,早就已经不是胡惟庸谋逆这样一件案子的事情了。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不判定结案,为的是什么,大家伙都心知肚明,现在一朝结案满朝欢喜,至于那些死掉的人又有谁会真正的一直在乎呢

第487章 皇子多奇葩() 
京城的风波很快便传到了北平燕王府中,当朱棣听闻刚刚才分别不久的南雄侯赵庸都因此牵连身故之时,不由得深深叹息了一声。

    古往今来谋逆之罪向来是无可宽恕,这是作为一个君王最不能容忍的一种遵命,因为这是在动摇帝国君主的帝位,是在撬动老朱家的皇权。

    虽然朱棣和赵庸之间有这么一次的战场情分在,但是如今这等大是大非的跟前,他身为大明皇族,朱元璋的儿子,无论怎么想都不可能替赵庸说话,除了为这个昔日的同袍感到惋惜以外也就没别的了。

    但真正让朱棣感到惊诧和难以相信的居然是自己八弟自焚的消息,潭王朱梓在王府内和王妃于氏两人双双自焚殒命,这等国之大事朱棣又岂能不清楚。

    虽说他和朱梓两人只是同父异母,但好歹也都是身具朱元璋血脉的同辈之人,朱棣较之朱梓大了九岁,当朱梓出声不久通人事的时候朱棣可就早都去凤阳老家了,虽然和这位八弟相处的时间也并不长,两人的关系也说不上亲密,但总归在他没就藩之前每年年节向父皇请安的时候这个弟弟总是恭恭敬敬的向他问好。

    不熟却仍是一血同源,现在朱梓自焚身亡,原因竟然是害怕朱元璋追责于他,胆小过度而慌张自杀。

    这等丢了皇族脸面的事情说出去都让人笑话,想必朱元璋如此生气也有这一层的关系在。

    要知道去年刚刚因为服用金丹而被毒死的鲁王朱檀就已经够让皇帝陛下恼怒不已,还特意给了自己皇十子一个荒的谥号,成为大明诸位皇子当中的一个奇葩。

    可谁知道没多久有出现了潭王朱梓这档子事,朱元璋心里能不生气吗,朱棣不用脑子想都清楚的很,自己那皇帝老爹这一回在京城中折腾出来这么大的动静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胡惟庸逆党这一点,自己八弟朱梓自焚而死也是诱因。

    但不管怎么说,朱梓终究是死了,他们这些做哥哥的也表示不了什么,连儿子都没有的潭王,就连封国和王号都被剥夺了,可以说此次父皇心中的愤恨比之鲁王朱檀都要强上些许。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话说的是没错,可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居然这般怯懦窝囊。

    好在现在太子朱标让他十分满意,外边的封王们中也有朱棣这样的表率,虽说不能全都是贤王才王,但怎么说也没有再出现像鲁王潭王这样的存在。

    说真的,好歹朱棣这一次出征关外没有让朱元璋失望,虽说晋王朱㭎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是玩忽职守,但好歹也没有惹出什么乱子来。

    如果再有什么刺激到朱元璋,哪个分封出去的亲王又闹出了什么幺蛾子,朱元璋都打算将这些王爷们都召回来再进行一边皇家思想教育了。

    没看到现在得宫中负责教导皇子的学士们都被朱元璋好一顿耳提面命吗,生怕再有这样荒唐的事情出现。

    不过也许是朱元璋自知需要安静一段时间了,毕竟这持续十年之久的胡惟庸案已经完结,大明朝的外患也平复了,如今边关那些蒙元人连影子都看不见,内忧更是少的不能再少。

    藏在朱元璋心里的一根刺白莲教在南方的势力也被扫平的七七八八,在毛驤遗留的后手之下,蒋瓛和北方白莲圣女韩月莲的沟通协作,在南边白莲教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一举铲除乐干净。

    不过韩月莲也不是傻子,最起码在后期的合作上就主动开始与大明远离了起来,怕的就是大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在处理完南边之后顺手就将他们北地白莲也给收拾了。

    要知道北地和南地之间的差别本就很大,在先天虚弱的情况下可能都不需要锦衣卫怎么费力就能给铲除干净,不过好歹现任锦衣卫指挥使的蒋瓛没有这么做。

    倒不是他不想,反正左右不就是毛驤的一个口头承诺吗,他撕毁了又如何,是朱元璋决定不剿灭北地的白莲余孽。

    打的就是埋下韩月莲这个藏在暗里的钉子,虽然这钉子有些不太受控制,但白莲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杀之不绝除之不尽,要想彻底的灭亡白莲教,那除非把这些有关白莲弥勒的东西都消灭掉。

    但这种事现在做不到很彻底,所以留下一个能为己方提供消息,又不会有什么威胁的北地白莲一脉,这对大明而言利绝对大于弊。

    而且真要是韩月莲心有不轨,按照锦衣卫如今的强势,反手之间便可以将其毁灭,完全不用有什么忌惮和顾虑,又能借此监视着南地这里有没有白莲的苗头,留下她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在朱元璋的暗中授意下蒋瓛才放弃了将南北两地白莲教都给一网打尽的行动,转而是对北地放松的态度,不过该有的样子还是要有的,总不能让他们任意妄为发展教徒。

    至于这白莲的根基弥勒转世,掺和到释教的问题,作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是不打算再手下留情了。

    当初他是做过寺庙的沙弥,也承了一份香火情,但是这么多年的照顾也算是对得起了,而且这些年来地方上屡屡能传来僧人擅自更立条陈,借着斋醮佛礼等名义强索民财,以至于出现了无钱不得等佛门的恶习。

    这就让朱元璋很是生气了,度碟的事情就已经让他知道很多僧人托以僧名逃避朝廷法制,现在有这种事情发生,那更加不能容忍。

    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理释,道二教重立规矩的行动便从礼部开始展开了,至于为什么道教也被夹在其中,这还不是因为两教的在行事上有相同的地方吗,收受百姓钱财这档子事在朱元璋看来和尚能做的,道士自然也能,所以大笔一挥也不偏颇,就全都一次清理得了。

    如此一来,天下间各处寺庙道馆纷纷被当地官府上门叨扰,宣布朝廷礼部新制定的两教规程。

    很多小一点的庙宇都因此闭寺荒废,而武当山上自然也免不了这一着,不过大家显然都清楚武当的作风,玉虚子也表示谨遵朝廷旨意。

    而作为张枫师傅的清虚子却不在场,因为此时他正在赶往北平的路上

第488章 信至武当,清虚下山() 
清虚子道人,少时入武当出家,拜师铁蝉子李玄宗,师祖张三丰,成为了一名全真道武当派道人。

    三十余载的岁月,在师祖云游不知所踪,师傅仙逝由玉虚子师兄接管武当掌教之始,清虚子开始了自己下山游历的旅程,体验人间疾苦。

    时值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元帝国民心大失,四方义士尽皆举旗造反,势要将蒙元人推下统治之巅,将他们赶出中原大地。

    清虚子眼见中原山河破碎百姓漂浮难以生存,却自感身单力孤无力拯救天下苍生,有时候他前脚刚刚救下一户人家,后脚就会出现一些恶贼甚至于元廷官军烧杀抢掠。

    纵使清虚子杀了一批又一批,杀到元廷都开始张榜通缉他了,却也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至此他便放弃了在外云游,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该回山的时候了。

    可这回去的路上却仍然不平静,让他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的婴儿。

    清虚子就这样和他最骄傲也最头疼的唯一弟子相遇了,至此还在襁褓当中的婴儿被清虚子取名为张枫,带上了武当山。

    又是十六年的光景过去了,那当年还是小婴儿丫丫直叫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深得清虚子真传。

    但也许是宿命,也许清虚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张枫在得知自己的血恨家仇以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下山,自此师徒二人山下山上两地别离,难有再见之日。

    本来因为擅自传授张枫剑法而面壁思过两年的清虚子以为这一生估计很难在见到自己这个徒弟了,可没想到他出关以后平定心境之时,却得知了自己徒弟大婚的消息。

    这等大喜的事情清虚子自然是十分高兴,早就将张枫当作自己儿子一般的他哪能不满心的欢喜,还特意和自己的师兄弟们说了此事分享给大家。

    只不过事情到这里可没有停止,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这一天,刚刚吃过午饭的清虚子正准备回去打坐静修一下午的时候,却突然得知山下有人给他送来一封信。

    起初清虚子心中一阵诧异,怎么会有人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