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红楼探秘-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所谓“藏愚”“守拙”,就是大智若愚的意思。宝玉对宝钗的戏,与宝玉对黛玉的戏遥相呼应,二者所体现的都是宝玉持镜自照的寓意。也就是说,宝玉眼中的宝钗和黛玉,实际上都是他自己的形象,所不同的是,一个是金,一个是玉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藏愚”“守拙”表面上看说的是宝钗,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形容。

    由此可见,题壁诗文中的“拙笔”与《红楼梦》中的“藏愚”“守拙”意思一样,都体现了作者以“拙”示人的意图,都表现了这部作品“藏而不露”的创作策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红楼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十四阿哥胤祯。

    7、从时间上看

    题壁诗文除了有署名以外,还有书写上去的具体时间,它出现在第一首扇形诗的落款处,原文是这样写的:“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丙寅清和月下旬”就是书写者书写上去的具体时间了。“清和月下旬”不难理解,指的是农历的四月下旬,但“岁在丙寅”就不好确定了,它究竟知道是哪一年呢?要知道,自乾隆以来有三个丙寅年,它们是: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十一年(1806)、同治五年(1866)。它应该是哪一年呢?有学者认为,“丙寅”指的应该是嘉庆十一年,理由是39号院原来是一个名叫“健锐营”的兵营,始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在此之前这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不可能是乾隆十一年。

    然而,问题是只有乾隆十一年才能与《红楼梦》对得上号,其它时间都与它毫不相干。前面说过,目前发现的《红楼梦》最早抄本是甲戌本,“甲戌”是乾隆十九年,也就是1754年。如果说这本书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以甲戌年为完成年来推算的话,它的创作时间就应该是始于1745年前后,这个时间正好与乾隆十一年(1746年)相吻合。问题是,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39号院是否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这个吻合也只能算作是一个巧合,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笔者认为,从39号院曾经是“建锐营“的历史来看,兵营与带兵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祯之间肯定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想想看,他要以结社的方式创作一部涉及皇家敏感话题的真实历史,选择哪个地方最稳妥、最安全呢?当然是兵营,这个地方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原因很简单,这里有他忠心耿耿的老部下,有和他出生入死的同僚,还有与他意气相投的皇室成员。只有在这里结社,他才不会有后顾之忧,才可能一呆就是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只有兵营才具备抗拒政治风暴的能力和条件,只有兵营才是最安全的避风港,只有兵营才能营造一方自由的天地。如果选择其它地方,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

    当然,由于笔者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料对39号院存在的时间做出具体的判断,也只能从情理上加以推论。假设笔者前面阐释的所有观点都能成立的话,那么关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也只有一个选项,就是乾隆十一年。这个时间把《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划定在了一个比较确切的范围,这就是1745年到1754年之间。这个范围与红学界之前认定的范围高度一致,这也恰恰说明了,“丙寅”为乾隆十一年的可能性比较大。

    题壁诗文就像一个时间隧道,把我们带回到了1746年那个风和日丽的春夏之交。可以想象,当时的39号院可谓热闹非凡,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聚集在这里,他们边策划、边切磋、边研讨、边写作,紧张而又怡然自得,忙碌而又超然洒脱。张宜泉的“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正是这一创作生活的真实反映。

    39号院实际上就是“不受尘埃半点侵”的世外桃源,是超凡脱俗的“藕香榭”,是生产精神食粮的“稻香村”。有着“霜晓寒姿”的“稻香老农”,就是隐居在这里的主人公胤祯。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精神,与他的创作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这里默默耕耘,辛勤工作,用了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完成了一部惊世骇俗的鸿篇巨制——《红楼梦》。(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12章 、《红楼梦》创作地点和创作时间之谜(9)() 
其实,39号院的名称特别多,除了上述列举的外,“芹溪”也是其中之一。“溪”是泉水汇集的地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是“清流”的象征,也是“隐士”的代称。宝玉为“稻香村”所题的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里面就透着“芹溪”的韵味,也散发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元春把这个地方叫作“浣葛山庄”,这个名字不仅有隐居之地的寓意,还包含了濯清自己,还原清白的内容。如果说“山庄”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话,那么它的另一个名字“杏帘在望”,则昭示了其皇家的背景。根据宝玉的解释,“杏帘在望”出自“红杏梢头挂酒旗”的诗句,它把酒家的性质很自然的隐含其中。酒即九,九家指的就是天下第一望族的皇家。这个称呼恰恰说明,39号院依然属于皇家,是皇宫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大观园既有巍峨庄严的宫殿景观,又有野趣横生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天上和人间、庙堂和江湖的相互照应,相互融合。

    8、从方位上看

    39号院位于北京西郊的植物园内,卧佛寺就在它的西北方向,距离很近,大概只有几百米,可以说是其周边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了。如果说在《红楼梦》中,作者想要留下“按图索骥”的线索,以便读者从中发现这部作品的创作之地,和作者的隐居之地,毫无疑问,卧佛寺肯定是他的首选。那么,《红楼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线索呢?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它和其它的线索一样,不是一目了然的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它,而是要经过反复品味,细细琢磨之后才能明白。

    前面说过,惜春是主人公出家归隐的直接体现者,她的出家之地就是主人公的出家之地,她的最终归宿也是主人公的最终归宿,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她的判词中。她的判词原文是这样写的: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是贾府看得最透,觉悟最早的一个,她不惜放弃优越的条件,独自与青灯古佛为伴,把传经讲道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与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成为了同路。“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这场戏,就是她固执和坚定个性的典型表现。她最后是在哪里出家呢?答案就隐藏在她的判词的最后一句“独卧青灯古佛旁”当中。不知你发现没有,里面就隐含了“卧佛”二字。这就说明她的出家之地就在卧佛寺旁边,与我们发现的39号院极其吻合。或许,这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一条线索,如果香山39号院能有幸被发现的话,这个线索自然也就派上了用场,《红楼梦》的创作之地由此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这当然是他求之不得的事。

    其实,书中关于惜春作画的描述,从多个方面折射出了这部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在39号院完成的。佛性作为慈悲和仁义的象征,体现了主人公的品质和追求,因此皈依佛门的结局,表达的是作者“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美好愿望,并不是实指出家当和尚。可以说,一句“独卧青灯古佛旁”,把《红楼梦》和39号院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把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红楼梦》的作者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让我们更加确信:这里就是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之地,也是作者为完成这个作品出家归隐的地方。

    笔者从上述八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题壁诗文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第一,39号院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之地,作者在这里隐居并结社,网罗了大批文人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他梦寐以求的历史使命;第二,题壁诗文中的时间记载,为《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提供了可靠依据,应该说它是解答这个问题最具权威性的资料。第三,题壁诗文的书写者和《红楼梦》的作者是同一个人,他们都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祯。第四、39号院的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填补了《红楼梦》创作史的空白,其意义不可估量。

    可以说,在39号院墙壁上发现的这批诗文,从时间到空间,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展示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它就像一串串尘封已久的历史足迹,当我们一点一点的扫去覆盖在上面的尘土,紧紧跟随它的脚步前行时,惊奇的发现我们一直都在苦苦寻找,却又无法找到的东西居然都隐藏在了这里,这个收获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当然,如果不把这些文字与《红楼梦》联系起来看,谁也不会想到,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还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还隐藏着作者如此多的信息。所以说,解读题壁诗文,要以读懂《红楼梦》为前提,否则当你面对这些文字时,也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已,不可能有任何的收获。(第十二卷完)

    (本章完)

第113章 、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之谜(1)() 
《红楼梦》解读到这,大家心中肯定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或者说有一个很想知道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书中主人公的原型胤祯是什么时候被康熙秘密立为太子的。关于这个问题,清史不可能有任何的记载,因为雍正对此讳莫如深,绝不会留下任何把柄给自己添乱,把自己置于无立足之地。这段历史只有消失的无影无踪,对他来说,才是最有利,最安全的状态。李纨即“李完”,它不仅指作为世袭之人的“早立子”被半途而废,还指他的这段历史在文字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如同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李纨的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说的就是胤祯身为太子,却没有任何可以印证这一事实的文字记录。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红楼梦》以外,恐怕没有地方可以找得到。既然作者已经披露了自己奉诏继位者的真相,对这个问题也不会不作交代,否则这段历史的披露就不完整,这个传奇也称不上是“有始有终”。

    然而,要知道,作者交待是一回事,我们要找到它却是另一回事。我们之前已经看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披露,基本采取“明修暗渡”的做法,甚至是越关键的地方越不做更多的渲染,越重要的内容越不去反复强调,除了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和体会,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可以说,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真事”的载体,每一个情节都是“明修暗渡”的渠道,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其中的秘密,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内容。关于这个问题,宝玉以参禅悟道的方式向我们作了如下提示,他说: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