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龙华民禁止传手下向国人传播西方科技的原因。而说熊三拔自私,还能帮助徐光启写就《简平仪说》和《泰西水法》两书——特别是《泰西水法》有六卷之多,还能帮助五官正周子愚写成《表度说》,也是不太能够成立的。

    '2'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3'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马泰奥·里奇,利玛窦是他的汉名,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4'正史中顺治十二年八月,清廷的确下旨准许荷兰国货物在广州馆内贸易,不准于广东海上私自交易。而这一决定也确实听从了葡萄牙一直支持的耶稣会的教士汤若望的意见。

第五十一章——平壤虹缎被() 
顺治十二年九月初二日,乾东五所之二所。马上就要一岁半的小玄烨难得清闲的躺在炕上。

    是的,真的是“难得清闲”。弘毅都有些暗自发笑,自己“胎穿”成为爱新觉罗玄烨以来,似乎没有清闲过几日,特别是满周岁、入玉牒之后,这大清紫禁城里似乎每一件所谓大事的背后,都有自己的身影。众人眼中的婴儿,从一开始的“持鼎而诞”,到今天的“大清多罗贝勒”,每一步走来虽然不是什么血雨腥风,惊心动魄,可毕竟故事的主角现在还只有一岁半!这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都是自己积极开动脑筋、利用各种资源来鼎力促成的,其中的辛苦,也只能冷暖自知了。

    今天的弘毅,慈宁宫请安干完了,满蒙汉语言学完了,毛笔字书法习完了,大阿哥福全也看完了,连奶嬷嬷喂食也吃完了,看似百无聊赖的就那么躺着,其实心思可以点也没有停顿。不知道为什么,弘毅总是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恨不得每天都要亲自杀死几万个脑细胞,玩着“小命”也要再弄出几件“惊天动地”也罢、“润物无声”也好的“大事小情”来。今天做些啥?这是一个问题!

    “二爷,入秋了,奴婢亲手给您新缝了一床秋凉被,夜里天凉了,记得让孙嬷嬷给您加上哈。”一旁的朴氏,正和孙氏摸索着手里的那一床色泽艳丽、织物精密的缎面小凉被,一边心满意足的享受着孙氏的赞不绝口,一边回头向弘毅说道。

    “是呀,二爷,您看这缎面多华丽炫目,再看这针脚,细密规整,朴嬷嬷可真是心灵手巧呢,奴婢实在是一万个也比不了的。过两天天凉了,咱就铺盖着可好?”孙氏也是笑逐颜开得问弘毅。

    “好好,辛苦朴嬷嬷了!”弘毅有些懒散,但还是很有礼貌的回道。而这种礼貌,在两位奶嬷嬷眼中那可是礼待下人的绝佳体现。

    “奴婢这点活计算不得什么辛苦,我们贝勒爷才是辛苦呢,为了大清,这么小的年纪可就排布众多大事,我们这些下人跟着您也都是增光非常呢!”朴氏孙氏在弘毅面前早就十分轻松了,虽然依旧保持者奴婢下人的恭谨缜密,却少了别人伺候一般主子的提心吊胆,有了好心情,工作更卖力!

    “呵呵,我一个小孩,哪能算什么排布大事呀?两位嬷嬷,把缎被拿过来瞧瞧!”弘毅有些不好意思,顺势伸手要亲自查看朴氏的作品,这可喜坏了二人。毕竟,主子亲自眼看下人的活计,这本身就是嘉奖。

    “二爷,这缎面叫做平壤虹缎,是奴婢老家朝鲜国的特产,又称为七色缎、多色缎,相当的结实和华丽,朝鲜王室也是用它来给王子公主制作童袍、被褥的。”一边把凉被递给弘毅,朴氏一边给自己的朝鲜老家人拉票。

    “哦,果然色泽艳丽,手感细腻,这平壤虹缎的确是好东西。嬷嬷花了不少银两吧……”弘毅夸赞两句,本来想着顺势赏赐朴氏一番,自己现在毕竟功封多罗贝勒,每年有奉银二千五百两呢,给她个十两二十两的,聊表寸心,也算是施以恩惠。

    “二爷,这个不花钱的。这是前几日,朝鲜国赍'j咨行来的一行十几人不是进了同文馆'1'了吗?那一行人中有个小通事,是奴婢老家堂兄的长子,给奴婢捎来了这一匹平壤虹缎。奴婢正好用来孝敬我们的小爷啦……”朴氏不经意间说了一件让弘毅立即来了兴趣的事情。

    弘毅倒是知道,这朝鲜所设的“赍咨行”,就是派往大清正式使团之外的一种不定期使团,是朝鲜与清朝交涉并非很重大的事情所派遣的使节,使行中不设正、副使和书状官。赍咨官级别与正式使行相比也较低,通常由精通中文的司译院官员或是中枢府官员担任。赍咨行的规模不大,包括赍咨官和从人在内一般只有十余人。它的任务是携带奏文或咨文报送清朝礼部,以处理漂民、犯越等具体事务。此外,还担当着押解漂流人、犯越人的任务。每年一度的皇历赍咨行也由赍咨官完成。从崇德元年到光绪七年,赍咨行的次数多达183次。

    自清崇德二年(1637年,朝鲜李朝仁祖十五年)初,清太宗迫使朝鲜国王签订城下之盟,是为“丁丑约条”,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由此确立,朝鲜随即开始派出使团出使清朝履行称臣纳贡的义务。朝鲜派往清朝的“正式使行”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期使行,在固定的时间派遣的使行,包括冬至使、正朝使、圣节使、岁币使。顺治二年,将这四行合并为“冬至使”,因此节使的全称为“进贺冬至、正朝、万寿三大节兼岁币使”。另一类是非定期使行。根据某项使命而临时派出的使行,包括谢恩行、奏请行、进贺行、陈慰行、进香行、问安行、参覆行等。此外,还有两种使行只在清初出现。如“进鹰使”,其使命是每年进献打猎用的海东青'2',再就是护行使,为护嫁多尔衮妃之行,终清一朝只有一次。

    “哦?朝鲜派遣了赍咨行?这已经九月了,眼看进贺冬至、正朝、万寿三大节兼岁币使不就要从平壤出发了吗,为何又单独派遣?”弘毅认真问道。冬至使作为一年最重要的正式使团,规模庞大,一般为三百人左右,每年十月初就要携带贡品,动身前往京师。两个使团时间如此之近,让弘毅有些奇怪。

    “回二爷的话,听我那堂侄说,他们这次赍咨行,主要是为上次赍咨行期间,有随行朝鲜商人私自贩卖马匹回国,结果被边口守兵发觉。该商人居然拼命反抗,潜逃回朝鲜。朝鲜国王最终将其擒获,这次是押解给我大清惩处的。”朴氏说得清楚明白。

    “私贩马匹,这可是流放重罪呀!连使臣也要从重定罪……”弘毅有些可怜这位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朝鲜商人,还有他背后一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朝鲜官员。

    “不尊上朝,其罪当诛!皇上早就下旨,说本朝自盛京开基以来,不准卖与朝鲜大马,相沿数十年,边口照例严查!'3'”

    朴氏引述了一句福临的圣旨,自己先跪了下去背诵,惹得这屋里的所有人都要一并下跪陪着,连本来躺着好好地弘毅也赶紧爬起来跪在炕上听着“圣训”。看着朴氏脸上的决绝之色,弘毅有些出神:朴氏作为朝鲜族人,虽然骄傲于朝鲜的名贵特产,却早已把自己和大清合为一体,一旦有事,她的正主儿自然还是大清朝。这一点上,可谓大清教化有方,那将来有机会,可不可以好好教化一下那些个后世的“棒子”呢?

    弘毅很满意的发现,自己穿越而来的智慧又开始“作祟发威”了:教化棒子,这是后世多少有志青年的朴素愿望呀,居然愣是把孔子老人家的国籍生生给改成了“大韩民国”?!!趁着现在大清还没有甲午之辱,这一条可以优先考虑了。

    不过,弘毅还是觉得这件事情不是自己心底隐约计较的大事!那会是什么呢?弘毅默不作声,仔细回味刚才自己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平壤虹缎——朴氏堂侄——赍咨行官——遣送犯人——随行商人——私贩马匹——按律流徒……等一下,关键问题就是那一个字——“马”!

    对,就是这满清八旗最最倚重的马匹!

    弘毅想起前几日自己意气风发的驰骋在福临皇帝的御马之上,那感觉简直是棒极了!后世的自己虽然也是经常驾驶汽车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之间,可从来没有领略过那种纵马驰骋的豪迈和洒脱!更何况,马匹,特别是战马,更是满洲男儿的性命一般重要。

    虽然自己已经开始着力加重热兵器在八旗军队中的位置和分量,而且效果也不错,至少现在那些亲身参加木兰演武的文武重臣,还有那些观看自己火器操演的京畿驻防八旗、禁旅八旗,都是心惊胆战,不得不承认火器之利。但是,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现在就荒废了传统意义上的冷兵器骑兵,一旦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

    何况,在火绳枪发展史上,骑兵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要说到的就是“龙骑兵”!这种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后背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debrissac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动步兵。但,成团建制的龙骑兵肯定是在三十年战争'4'中诞生,那时候每团龙骑兵有10到15个连队,每连100人。这样一个龙骑兵团比普通骑兵的编制大很多,后者的团很少超过500人。由于早期龙骑兵主要还是依靠移动式的步行作战,因而在与真正的骑兵部队交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后期的龙骑兵不断尝试加强其马术与装备,以到达标准骑兵的水准。

    但这并不是说,龙骑兵一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在清初顺治朝,如果尽快建立一支所谓“龙骑兵”队伍,将十分不成熟的火绳枪装备部队,结合火器教习研究院的建立,必将带动燧发枪的发展,说不定还会提前引领后装燧发枪的构思和实验!

    另一个方面,当前大清朝的军备政策远非无懈可击,还有许多方面可以改正改进,而且,这些亟待解决的地方,要能够和以后火器时代大兴天下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行!

    “嬷嬷,你刚才说那朝鲜赍咨行官一行,这次可有随行商人?”弘毅突然问道。

    正在和孙氏讨论针线活计的朴氏没有想到小贝勒爷对这朝鲜使官一行如此感兴趣,也不知道是福是祸,赶紧据实答道:

    “回爷的话,奴婢听我的堂侄说,他们这次是由一个姓闵的朝鲜小官带领着,也照例跟了一些做生意的商人,现在都住在会同馆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