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С畛橇恕
他现在最想说的就是:我不穿了,谁爱穿谁穿!我要回家!
“有皇帝做还如此矫情,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恐怕很多人都会鄙视王复徟,称其为最大的这个伪君子了。但是,如果稍微了解一些大明王朝崇祯年间的那些无比憋屈事情的话,恐怕很多人就不会那么说了。
对于大明思宗朱由检,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按照这一说法,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好皇帝。
可这似乎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安慰,对于面临的困局没有丝毫作用。
因为后面还有,而且更多,而且更加的刺耳。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皇帝: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那个可以说是推到大明王朝的始作俑者李自成,在他的《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明史》评价思宗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在此仅是罗列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崇祯皇帝陛下在煤山自缢之前,也慨然长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不仅如此,在短短十七年的在位期间,他更是六下罪己诏。平均下来,两年多、不到三年就要自我谴责一番。
罪己诏就是皇帝的检讨书,是在天下臣民面前检讨自己的过失。别的皇帝能够出现一次都视为自毁形象而极力避免,他却不仅一而再再而三,若不是因为李自成大军攻破了北京城,他恐怕要一直“再”下去,绝不会“再而六”为止。
每一次的罪己诏都是自我否定,做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如此三番五次地自揭其短,真是情何以堪!
前世的王复徟也对这位皇帝有过评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就是那个倒霉透顶的大明思宗朱由检,换句话说,这就是自己,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形象。
就是这么一个倒霉透顶的皇帝,没想到竟然让自己赶上了!王复徟真是要无语凝噎了。刚刚得知自己的“接收单位”是“万岁爷”时的那种飘飘然的感觉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他真想“挥一挥衣袖”,说一声“拜拜”,老子不穿了!
可是,“不穿”又如何,难道还能回得去吗?再让人、或者干脆自己给自己后脑海来一下?轻了不一定管用,可若是重了……万一醒不过来,或者搭不上穿越的便车,岂不是鸡飞蛋打一场空吗!?
“诶……事在人为!”此时的王复徟已经退无可退,就像“现在”这个“自己”——大明王朝思宗皇帝陛下所面临的境况一样,只有迎着千难万险一直走下去。
丘吉尔不是说过——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走过地狱,那就千万别停,继续前进吧!
从皇后娘娘的口中得知,“现在”是大明天启七年十一月中旬,那个死太监魏忠贤及其死党、兵部尚书崔呈秀已于十多天之前先后自裁,而朝中正在展开对众多阉党余孽的声讨清剿之中。
其实,此时的阉党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之势,不足为虑。最令人头痛的是“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现象如何扭转。
的确,陕甘地区的灾象已显,可毕竟还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外部的后金此时也几乎尽占关外广大地域,实力的确开始壮大,但侵入关内也只是掳掠一番旋即撤回,尚未形成与大明王朝势均力敌的局面;大明王朝虽已腐朽,可有二百多年的底蕴支撑着,尚未到轰然倒塌的地步。
因此,局势虽然已经败坏,可也没到彻底“不可为”的地步。
第1卷 第五章 震 怒()
因为有着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见识”,皇帝陛下对大明王朝末年面临的困境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流民、后金、腐朽的大明(排名分先后),可谓是大明王朝最大的祸害,必欲除之而后快。
随着顺序后延,解决的难度是越拉越大。尤其是最后一项大明的腐朽最是根本,如果大明王朝上下一心,君臣一体,什么后金鞑子根本不值一提,他们也压根不会萌生不臣之心。当然了,国富民强的大明王朝,即便流年不利遇到三五年的自然灾害,也会安然度过,根本不会产生不可遏制的流民,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也就不会应运而生。
但是,腐朽的大明却是由来已久,那可是集数十年、甚至百多年来形成的积弊,不是三五年、甚至十几年可以从根本上彻底扭转的。
既然已经对面对的局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皇帝陛下也只有全力以赴了。虽然路途荆棘密布,可他也根本没有退路。好在尚有几年、十几年的时光,总可以徐徐图之,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并不利于扭转大明的颓势。况且扭转大明王朝的颓势可不是朝夕间能够一举收功的,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复徟也已经逐渐安于“现状”了。大政方针确定之后,王复徟,哦,应该说是大明王朝思宗皇帝陛下稍稍稳定了心神,不似此前那样一筹莫展几欲甩手撂挑子了。
可眼前却有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王复徟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可工作之后他才发现,他真正爱好的、或者真正擅长的却是文科。前世有段时间,对于大明王朝败亡的原因曾经有过激烈的辩论,各种论调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崇祯年间一直上溯天启及万历年间的往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复徟既没有某方面的野心,工作尚属悠闲,因此就有大段的时间参与那场大讨论。虽然期间备受妻子的白眼儿,可也因此对明末清初的那段史实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可是,搜肠刮肚之后,也只有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过梃击案(红丸、梃击、移宫是明末著名的三大案,稍微对明史感兴趣的都是耳熟能详),另外就是翻遍了正史以及所有的犄角旮旯中的稗官野史,也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崇祯皇帝曾经遇刺”的记载。
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崇祯皇帝的确遭受了袭击,自己后脑海兀自隐隐作痛的血包也可以为证。
难道是前面不知哪个家伙横插了一竿子,导致历史的车轮稍稍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要说在禁卫森严的皇宫大内竟然有人要刺杀皇帝陛下,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可如果了解了大明思宗皇帝即位之前、以及即位之初的境况,也许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大明天启二年,被乃兄大明熹宗朱由校封为信王之后,他就成为大明王朝名义上的第二人,可谓尊崇至极。可在天启六年为尊崇至极的信王殿下选定的信王妃,却是出自实实在在的平民、甚至贫民(其父周奎所从事的职业可以为证)。
信王妃周氏祖籍苏州,年幼时就协助其母丁氏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其父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这不是杜撰,也不是稗官野史,而是有着明确的记载。
除了起于草莽的开国之君,贫贱之时无法与高门大户攀亲。历史上,无论中外,权贵之家其子弟的婚姻无不以势力为纽带。而堂堂的大明王朝皇弟之信王殿下,却只能以平民之女为妻,岂非咄咄怪事。
当然了,此处绝无贬低周氏女之意,也不认为信王妃若是出自皇亲贵戚就是那么的完美无缺。而且后来周氏皇后与思宗皇帝一同殉国,实为国人楷模,也当得起“国母”称号。
想起这些不堪的往事,皇帝陛下并不是觉得自己委屈,而是要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个“信王”在皇家和当朝大臣眼中的“分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况且即便在入承大统之初,尚有熹宗遗后之“勿食宫中食”的警示。
当然了,满可以将此摁倒阉党魏忠贤的头上,可似乎并没有多么有力的说服力。
又况且刚刚铲除了阉党首逆,相当多人的利益大受影响甚至灰飞烟灭,说是翻天覆地也绝不为过。而其中不乏人利令智昏,因此也根本无法排除其中有铤而走险之辈。
因此,以上各种因素,再加上某处某个蝴蝶翅膀的煽动,发生“崇祯皇帝遇刺”的恶性事件,也就不是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了。
皇帝陛下费尽心思捋清这件事情的原尾,并不是要睚眦必报,而是要引起足够的警惕。随着自己除三害措施的次第展开,肯定会有更多人、更多小团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根除,双方势必形成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的局面。因此,宫中的宿卫当是最为紧要,皇帝陛下可不愿意重演“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戏码。
虽然崇祯朝的这一桩行刺事件并非意外,可也不代表皇帝陛下就不予追究。
那名叫做喜子的小太监自然在行刺当场就被乱刃分尸,可追查幕后主使也是应有之举。
追查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至于那追查的结果嘛……也就是没有结果。
小太监喜子是以孤独之身净身入宫的,亲戚朋友一个没有。因为聪明伶俐,办事勤快,入宫后很得魏公公赏识。喜子也是感念于此,行刺前很是有些“魏公公冤屈”、“皇上不该如此对待九千岁”之类的妄语。因此,要说有什么幕后主使之人,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自缢的九千岁魏公公,或者是那个李朝钦也未可知。
这个太监李朝钦也是魏公公心腹,是彻头彻尾的阉党余孽,只不过他已经随着恩主魏公公升天了。
追查结果奏报上来之后,皇帝不由啼笑皆非,同时也感到愤懑不已。他要大发雷霆,施以霹雳手段予以回应。
第1卷 第六章 皇后娘娘盛装出场()
锦衣卫总旗何胜文的祖上曾经有过煊赫的身份,而且因为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当时受封锦衣卫参将,并得以世袭锦衣卫千户。
只不过后来何家的列祖列宗不仅未能将此荣耀发扬光大,履历更是乏善可陈。到了祖父那一代,只能勉强维持锦衣卫的世职。微薄的薪俸无法维持家小生计,因此何胜文的父亲只得带领全家返回陕西延安府老家。
祖父去世,父亲袭职。父亲去世,儿子袭职,何胜文才得入京城,宿卫扈从于皇帝陛下。
尽管锦衣卫的身份好歹保住了,可世袭的千户之职却成为虚职,何胜文还要从校尉干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