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唐小人物-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求大人宽恕,下次再也不敢了。”

    张宝儿点头道:“酒醋盐铁,国家专卖,你私自酿醋出卖,就是犯法。念你初犯,买卖的规模也不大,又能在大堂之上认错,罚你二十大板,以观后效。”

    皂隶正要按倒婆婆用刑,张宝儿一挥手道:“且慢。”

    张宝儿又转而问那个媳妇:“你这位女子深明大义,灭亲检举,值得嘉奖。不知你在家对婆婆孝顺否?”

    那媳妇赶忙道:“县令大人明鉴,小女子在家,孝敬婆婆,恪守妇道,说得上是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我是拳头上立得起人,臂膊上走得过马。你去问我的左邻右坊,只要说起我,没有人不翘大拇指的。我服侍婆婆,早晨三请安,晚上五过问,只有她通体苏健,我夜里才睡得着觉。婆婆身上一旦有病,我恨不得把她的病痛揽在我自己身上,给她分担痛苦。”

    张宝儿哈哈一笑道:“好一位孝顺女子,真使人感动。今天你的机会来了,本官成全你的孝道。你婆婆得挨二十大板,就让你去替她挨了吧。”

    堂前皂隶,将小媳妇按倒堂上,屁股打了二十大板,案件了结。

    张宝儿奇特的判决,让堂下围观的百姓看得瞠目结舌。

    这边的案子刚审完,又有两个人拉拉扯扯,骂骂咧咧,在围观的人簇拥下,来到县衙告状。

    其中一人竟然是张宝儿的老熟人,原来的县丞程清泉。

    看见程清泉,张宝儿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张宝儿并不理会程清泉,向另外一个年轻人问道:“你姓甚名谁,何处营生,从实说来。”

    年轻人赶忙道:“我姓吴,叫吴大,是住在吴家庄,是个庄户人!”

    “你们因何发生纠纷,速速道来!”

    “县令大人,是这样的……”

    吴大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侍弄两亩菜园度日。每天清晨,吴大都要挑一担青菜,进城叫卖。得了几个钱,买点柴米油盐,回来打发日子。

    吴大的母亲见儿子年纪也不小了,便托媒人四处说亲。但是,没有哪家的女孩子愿意嫁过来。三椽草房,家徒四壁,哪家的闺女能吃得了这样的苦。

    今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吴大挑了一担青菜进了城。

    走到城门口,他依稀看见地上一团纸,便顺手拾起来,放在腰间。到了菜场,时候尚早,菜场上冷冷清清的,不见几个人。

    他把扁担往台阶上一搁,猛然想起拾到的纸团,摸出来一看,吃了一惊!这竟然是一叠银票,细数一下,足足六十两银子!吴大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证明这是真的。

    吴大也不卖菜了,将担子里的菜,倒给了一个熟识的菜贩。

    吴大来到钱庄,将一张面值最小的银票兑换了三两银子。去肉店割了三斤肉,去米店量了三斗米,还到布店里给阿娘剪了一段布,一共没有花掉一两银子。

    吴大的母亲见儿子早早回家了,还买了许多东西,奇怪地问道:“又不逢年过节,买这么多东西干啥?今天这么早回来,碰上好市面了?”

第四百九十四章 结案() 
吴大喜形于色道:“阿娘,我家现在有钱了,六十两银子!我家有六十两银子了!阿娘,您想干啥就可以干啥!”

    母亲问道:“怎么,你莫非碰上财神爷了?”

    吴大老老实实道:“我拾到了一叠银票。”

    说罢,吴大从怀里掏出银票递给了阿娘。

    吴大的母亲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一笔钱财。她想了一会道:“儿呀,我们不能要这些钱。你快把它送回去。”

    吴大莫名其妙道:“阿娘,您平时没有钱,天天盼望着钱。今天有了钱,您却又不要,要送回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母亲一脸严肃道:“我要钱,但要的是来路正当的钱,这拾来的东西,就是金山银山也不要。”

    吴大有些不甘心道:“您不是要给我娶媳妇,抱孙子么,有了这些银子就什么都有了。”

    母亲摇头道:“这种钱不能用来娶媳妇,养孙子。你想,这么一大笔钱,一大清早,掉在地上。一定是那个人有急用,说不定是用这钱去救命的,那人性急慌忙,把钱掉了,对他来说,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我家吞没了他的钱,这跟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以后我家有了媳妇,有了孙子,那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而是谋财害命得来的,那我们一家人还能过安生日子?”

    吴大恍然大悟道:“那怎么办?我已经花掉了一两银子。”

    母亲道:“你快回去,什么地方拾到的,就在什么地方等。那个丢了银票的人一定很着急,在那里寻找。那一两银子,你跟他说明了情况,想他也不会跟你计较的。”

    吴大又来到城门口。果然,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人在路上来回找寻。

    吴大走上前去问道:“先生,您是丢了银票吧?”

    那人点头道:“你见到了?”

    “银票在我手里,你只要说对数目,我就还给你。”

    那人回答道:“一共六十两银票,两张是二十两的,一张十二两,一张五两,还有一张三两的。”

    吴大一看手中的银票,一点也不错。只是那张三两的银票已经兑换了银两,花掉了一两。他就把银票和二两现银交还了那人。

    那人也不道谢,转身就走。

    这时,旁边已经围拢一大群人,来看热闹。有些人认识这人,他正是被罢了官的前任县丞程清泉。

    程清泉拿了银票,扬长而去,连一句道谢的话也没有,围观的人气愤不过,七嘴八舌地说:“做人也不能这样‘下三滥’,人家好意还了你银票,你也不意思一下!”

    谁知,程清泉回过头来怒声道:“你们知道什么?我丢了一百两银票,他还给了我六十两,还吞没了我两张二十两的银票。”

    程清泉不说这话,吴大也就走了。

    他这么一说,撩起了吴大的心头之火。

    怎么?我做了好事,不求回报,还要受他诬告。这不是血口喷人么?

    小伙子上前,一把揪住了程清泉的衣领道:“你刚才说丢了六十两银票,现在又改口说一百两。

    到了明天,你二百两,三百两还可以胡说。我回去卖了地,卖了娘,也还不起你这狮子大开口啊!”

    这时,程清泉一口咬定说丢了一百两银票,二人争执不下,便来到了县衙告状。

    听吴大介绍了情况,张宝儿心里大概有底了,他叫一名捕快到吴大的家,向吴大的母亲了解情况。

    捕快走后,张宝儿看向程清泉:“你叫什么名字,做的是什么营生?”

    听了张宝儿的问话,程清泉心中不由暗骂:我叫什么名字你会不知道?若不是你,我也不会丢了县丞的差事。

    生气归生气,张宝儿的问话程清泉也不得不回答,他一本正经道:“我叫程清泉,靠给别人出主意混口饭吃!”

    张宝儿点头道:“你是丢失银票的事主,你把丢失银票的经过照实说来,本县令自将你这案子审理明白。”

    程清泉道:“昨晚,东庄的崔员外六十大寿。我去庆寿,那里热闹,不知不觉就盘桓到今天凌晨才回城,我宿酒未醒,在城门口丢失了银票,被这个乡下小子拾了。他交还我的银票,还差四十两,所以争吵起来。”

    吴大插嘴说:“他是一派胡言,县令大人不要信他的。”

    “先让他把话说完!”张宝儿对吴大摆摆手,又问程清泉:“你丢失的银票一共有几张,多少票额?”

    “四张二十两的银票,一张十二两,一张五两,还有一张是三两。一共是一百两。”

    张宝儿转过头,叫文书将程清泉交代的笔录让程清泉签名画押。

    接着张宝儿又让吴大讲述拾取银票的经过。

    吴大道:“今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我在城门口拾到一团纸,后来,展开一看,是银票。一共是六十两。两张二十两的,一张十二两,一张五两,还有一张三两。我兑了三两的银票,买了米,割了肉回家。我阿娘却硬要我把这钱还给失主。她说,这么大的一笔钱,谁丢了,就要了谁的命,花这样的钱,就像在谋财害命。我想,她说的话有道理,就把钱还了。想不到,他竟然诬陷我吞下了他四十两银子,县令大人,您要为我主持公道呀!”

    张宝儿叫过文书,让吴大在交代的笔录上签名画押。

    这时,去向吴大母亲询问的捕快已经回来,他在张宝儿耳边如此这般,汇报了一番。

    张宝儿最后结案道:“刚才,我已经派人去问过吴大的母亲,她说的话和吴大说的话基本相同,你们说的话都是实话。程清泉说的话也应该是实话,因为,自己丢失的东西,自己最清楚。你们双方都说的实话,银票票面虽然相同,这只是巧合,关键是银票的张数不同,吴大拾到了五张,而程清泉丟失的是七张。吴大捡到的银票是团作一团的,不可能被风吹去了两张,也不可能有人捡到了银票只抽了两张,又把它丢在路上。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吴大捡到的银票不是程清泉丢失的银票,是无主的银票。无主的银票应该收缴国库。但是,本官注意到,吴大的母亲,自己生活非常贫寒,但是,在巨额财物面前,不为所动,想到的是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这样的母亲是个大贤大德,大慈大爱的人。理应受到官府的嘉奖。本县令决定,将这些银票全部奖励给她。至于程清泉,你的银票还没有找到。我们官府一定协同你寻找,一旦找到,我们会通知你来领取的。案子就这样了断。”

第四百九十五章 出主意() 
张宝儿这番判决,引起了轰动,围观的百姓高声欢呼。

    吴大高高兴兴地拿了银票,回家去交给母亲。

    程清泉一屁股瘫坐在大堂之上,被两个皂隶搀扶着,推出了衙门。

    ……

    徐大民又来找程清泉了。

    徐大民是个生意人,住在曲城县城西门城墙根。徐大民行走江湖,见多识广,经常做一些空手套白狼的买卖,而且无一失手。

    有一次,徐大民去海边贩海货,发现有个渔家子弟练字用的不是常见的墨汁,而是一种在海边随处可取的代用品:海里有一种鱼,肚子里有个墨斗,斗里储满了墨汁。

    这墨斗不能吃不能喝,本是废物一团,可这个渔家子弟却废物利用,拿它写字,就变废为宝了。更奇的是,用常见的墨汁写字,写过了纸就废了;而用此鱼墨斗中的墨汁写字,三月以后字迹自动消失,又成白纸一张,可以继续练字,等于变废为宝。徐大民善于发现发财机缘,回去时就带了一些此种墨汁,决定用它做个无本买卖。

    从海边回来后,徐大民就找到吕老汉,说看准了一笔稳赚的生意,只是资金周转不开,想借一百两银子,借期半年。当然不是白借,到期连本带息还银一百二十两。如此高额的利息,吕老汉自然动心,当即答应了。徐大民拿出早已写好的借据,吕老汉就把一百两银子借给了徐大民。

    半年的借期转眼到了,徐大民胜券在握,只等吕老汉哭鼻子抹泪自认倒霉。

    果然,吕老汉找到了徐大民:“我孙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