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9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题有些扯远了,现在再回到南斯拉夫陆军的整编问题上。

    德国顾问递交给统帅部的报告非常详细,光各类图表就有厚厚的一叠,为了节省元首宝贵的时间,所徐峻看到的是经过整理之后的精简版。

    南斯拉夫在德国东线战略里所扮演的角色,老实讲很难说出准确的定位,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境内多峻岭山地,不适合大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的展开与机动,但却非常适合小股部队进行游击作战,只要不断绝外界的物资支援,这里的山区很容易就能变成埋葬入侵者的泥潭,甚至变成阿富汗那样的血肉磨盘,让任何入侵者都闻之色变。

    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维持一条顺畅的补给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援,同时防御方必须掌握一定的地面优势,同时还需要夺取战区的制空权。

    南斯拉夫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实在让人有些担心,不能说塞尔维亚人不够勇敢,他们真要莽起来曾经连希特勒都表示赞叹,问题是他们手里的装备和指挥阶层实在太烂了。

    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军队力量的失衡,塞族军官一度占了军官数量的九成九,开战前总共一百六十五名将级军官,其中只有四名是克罗地亚人。

    克罗地亚族在王队里只能担任底层士兵和基层军官,这显然是埋下了日后战败的祸根。历史上德军入侵之后,大批克罗地亚士兵临阵倒戈,不愿意为了塞尔维亚军官作战,原本组织度就不够的防线一触即溃,加上军队高级指挥层战术理念陈旧呆板,在德军和其盟友的迅猛攻势下,王国武装力量中的精锐迅速损失殆尽,最终被迫向德军屈膝投降,此时距离开战只有短短的十二天。

    想要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就必须要从军队的成员结构上进行改革,改变塞族在王队里的主导地位,同时扶植克罗地亚族裔在军队里的力量,但是这种做法在塞族高层已经同意全面与德国合作的今天,显然是行不通的。

    届时就算有南斯拉夫王室出面顶包,恐怕也无法压制住这种做法在塞族民族主义者内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徐峻很可能会再目睹一次贝尔格莱德政变。

    徐峻不想在这种节骨眼的时候冒险,德国在战略上需要一个内部稳定的巴尔干,至少在未来四年内不会发生激烈的社会动荡。

    维持南斯拉夫各族之间永久的和睦,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让他们安稳上一两年时间,这倒还在德国目前的能力范围之内。

    如果东线战争爆发,南斯拉夫作为欧洲军事同盟的一员,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因为一旦匈牙利遭到苏军的入侵,紧邻的南斯拉夫将变成一条天然的战略防线,阻挡苏军向巴尔干半岛南部渗透的兵锋,而苏联红军参谋部也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一旦南斯拉夫遭到苏军入侵,那么徐峻就安心等着看好戏上演吧。

    历史上南斯拉夫之所以杀成一团乱麻,那是因为德军摧毁了全国各族都认可的王国政府,赶走了名义上的国王共主(虽然民众不满但还是认可其王权的),直接撕开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帘布,同时故意挑起民族仇恨的缘故。

    历史上南斯拉夫的内战比抵御侵略者的外战更加血腥百倍,由德国扶植的克罗地亚傀儡政府对境内的塞尔维亚族展开了残酷的杀戮,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武装组织也对境内的克罗地亚平民展开了血腥报复。

    两族下属的准军事组织和游击队。家庭卫队、地方警卫队乃至武装平民,一旦遭遇就如同死敌一般,不打到其中一方溃散是绝对不会停手的,而且两边都有不留俘虏活口的习惯,被俘者通常会在遭受残酷虐待之后,被胜利者用斧头处决。

    这种习惯造成了某些区域一旦战斗爆发,双方往往会战斗到最后一息,情愿自杀也不愿举手投降。

    历史上当东线战争爆发之后,内战的队伍里又多出了南斯拉夫领导的游击队,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人的武装家庭卫队也粉墨登场,随即几乎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都卷入了这场无可救药的大混战,因为理念上根本的矛盾,各方毫无妥协的余地,所以也没有什么合纵连横的可能性,硬是把南斯拉夫境内打成了一锅杂烩粥。

    在这场以游击战为主的内战中,各方力量都表现出了超常的冷酷,面对敌方全都毫不留情,最终仇恨甚至延伸到了曾经帮助过对手的平民身上。

    在这场种族内战中死亡的战斗人员以及连带被害的平民,其具体数量已经无法统计,因为数据在战后遭到了各方刻意的掩盖和修改,初步估计至少在三十万人以上,而同期在巴尔干地区死亡包括失踪的德军官兵,总数加起来都不到四万人。

    徐峻不可能再次打开这个巴尔干魔盒,当然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族裔也确实需要安抚,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去动摇南斯拉夫的社会结构,或许对那些族裔有些不公平,不过现在显然不是进行社会结构改革的好时机。

    保罗亲王还算明白事理,在他假借德国的虎威连哄带吓之下,成功说服了内阁和议会里大部分的塞族元老,让他们同意提高克罗地亚族裔在南斯拉夫政府和军队内部的地位和份额,但前提是克罗地亚人也必须停止在南斯拉夫境内所有的分裂活动。

    作为对保罗亲王的支持,徐峻允诺德国不会对克罗地亚人的政治诉求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支持,不过同时他也表示会将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族裔至于第三帝国的保护之下,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因他们之前行为,进行可能的报复行动。

    这一系列协议等于给双方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塞族不用再担心德国会颠覆王国政权,克族则获得了一个足够强悍的靠山,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时代。

    至于斯洛文尼亚人,最难搞的两个都不吭声了,他们要有什么感到不满的,完全可以站到前台大声说出来啊。

    南斯拉夫步兵的单兵素质普遍不错,不管是塞尔维亚人还是克罗地亚人,莽起来完全不输给斯拉夫蛮子,只要加以严格合理的训练,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精良的装备,这些人或许会是欧洲最好的山地轻步兵。

    南斯拉夫基础建设在欧洲属于相当落后的,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工程,比如著名的“塔拉河谷大桥”(电影《桥》的原型),但其境内大部分的道路都已经陈旧落伍。

    山区公路大都还是夯土碎石路面,虽不至于一到雨季就化为泥潭,但是却也限制了重型装备的行动。

    同时南斯拉夫境内桥梁的承载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和欧洲大部分旧式桥梁一样,这些大桥通常最高只能承载三十吨左右的重量,甚至很多仅能供二十吨级的车辆通行,这对于原本轻武装的南斯拉夫军队是足够用了,但是此时却限制住了他们的装备水平。

    在德国暂时无力投入当地基建的情况下,德国此时连本国桥梁的加固工作还未彻底完成,只能把这些问题交给南斯拉夫当地的工程队了,完成这些工程将需要耗费一大笔资金和物资,如果南斯拉夫王国政府无法搞到足够的贷款,可能连如期开工都办不到。

    统帅部给南斯拉夫皇家陆军第一装甲旅准备的是法国霍奇基斯公司生产的h35坦克,首批三百二十辆已经送到贝尔格莱德,正在德军顾问的帮助下组建起一个标准坦克团。

    统帅部下一步的计划是等到官兵熟悉使用这些新装备后,就把这支部队调往南斯拉夫边境各省进行适应性训练,并尽快制定出符合当地作战环境的战地条令和装备使用手册出来。

    这些装甲单位的长途机动,不可能依靠公路行军与车辆运输,最合适的方式是利用南斯拉夫还算合格的铁路系统,虽然南斯拉夫铁路无法与欧洲几个发达国家相比,但在巴尔干地区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南斯拉夫的铁路系统,最早从奥匈帝国时代就开始发展,至一战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二十年代就建成了萨格勒布至贝尔格莱德的铁路,著名的东方快车就是沿着这条铁路横穿过南斯拉夫,随后进入保加利亚境内的。

    徐峻不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看到这些整训的成果,他只希望在东线战争爆发时,南斯拉夫能够完成战争准备,并如约加入欧洲联盟的战斗序列。

    ps:谢谢大家的体谅,今天大章奉上,。

第三百三十四章 午宴(音乐与使者)() 
    等德国元首到场时,宴会已经开始差不多十五分钟了,因为提前打过了招呼,而大家也都表示了谅解,这点面子是必须要给的。

    这种自助餐的风格本就是开放式的,没有太多的礼仪方面的约束,目的是为来宾提供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来进行沟通与交流。

    当然美食佳肴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当元首还是一个顶级吃货的情况下,为了准备这次宴会不光是出动了总理府的烹饪团队,还特别邀请来了柏林几家著名餐馆的主厨,甚至有的还直接现场表演,当场为宾客烹饪美味的食物。

    乐队在宴会厅的一角演奏着柔雅的轻音乐,那些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们,这支乐团当时在欧洲早已闻名遐迩,在场的不少演奏者头上还挂着音乐教授的头衔。

    担任指挥的是乐队音乐总监威廉。富特文格勒先生,这位著名的指挥家兼作曲家曾经因反对纳粹的文艺政策而在欧洲音乐界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当年也因此丢掉了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职位。

    只不过这位指挥家在文化领域的声望太高了,以至于被广大德国民众视为德意志的国家财富,纳粹党不可能无视这种影响力的存在。

    所以戈培尔做出了符合他个人价值观与逻辑的判断,他主动在这位顽固的音乐家与希特勒之间,扮演起了和事佬的角色。

    要知道富特文格勒可是曾经在公众场合把希特勒称为“人类公敌”的猛人,如果换成其他的小角色敢这样干,恐怕早就被盖世太保送进集中营了,更何况他还有个血统存疑的夫人。

    戈培尔早就摸清了这位艺术家的脾性,于是与富特文格勒做了一笔交易,具体内容除了双方当事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后世能够确定的是,戈培尔在此之后发布了一条公告,宣称这位指挥家承认希特勒对德国文化政策的领导地位,而其之前的所有言行,只是出于艺术角度的个人看法,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在内。

    自此富特文格勒得以重新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并被允许继续登台举办音乐会,同时纳粹党内部停止对这位艺术家的攻击与骚扰,他还得到了新的护照,可以随意在世界各地旅行,并且可以在媒体上发表任何不涉及政治的言论。

    实际交易的内容可能远不止表面上这一些,这位指挥家在之后的日子里获得了戈培尔与德国文化部的保护,甚至于他还依靠这种关系,庇护了一部分犹太艺术家,包括了他那位具有“半雅利安”血统的妻子(父系有犹太血统,并不受到犹太族群的承认)。

    当然以富特文格勒的政治地位,不可能救下所有他所认识的人,在那个疯狂且冷酷的年代,首先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为此富特文格勒只能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