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1621之大变革-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象升出来打圆场,“张守备,谭把总他不会说话,绝没有违抗军令的意思,还请张守备多多涵待。”

    张珪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叹了一口气,无奈道:“回去跟你家谭把总说,奖赏的事我会尽量处理的,让他不要有什么多余的想法。”

    卢象升点点头道:“那就拜托了。”

    (本章完)

第55章 55。战斗,僵持(四)() 
吕梁营同蒙古人战堡一战,战死五十人,剩下的人人带伤,其中重伤一百二十六人,不仅失去了作战能力,更失去了生活能力。战争绝没有书本上描写的那样诗意和浪漫,它带来的只有血淋淋的伤害。

    死者需要抚恤,重伤者需要以后能生活下去的钱财,这些全都指着边镇的奖赏,而现在,边镇就给吕梁营一个没有回应的交待,谭良栋焉能不恼怒。

    卢象升紧随谭良栋回道战堡,他没有劝谭良栋,在军中待了一些时间,卢象升很明白,边军战力之所以高,完全是因为有各种奖赏。虽然吕梁营现在还没有到边军那种没钱就不动弹的地步,但一场仗下来,也是需要各种奖赏来稳定军心。

    谭良栋和卢象升两人坐在垛子里,中间放着一口小锅,里面煮着面条。

    “良栋,要不我找行都司的人催催?”

    “呲溜”,谭良栋吃了一筷子面条,摇头道:“没用,刚刚我都那态度了,张珪也没翻脸,说明这事解决不了。”

    “额,那怎么办?”

    谭良栋吃完了小锅里的面条,抹了抹嘴巴,冷声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卢象升听不懂:“什么意思?”

    “过段时间你就明白了。”谭良栋打了个哈哈,他怕卢象升知道他要做的事后被吓坏。

    战堡这边,都赤的损失不小,已经无力再发起攻击,只能是和吕梁营相互对峙。主城那边,吉度又发起两次攻击,盾车和郭世贵的火炮起的作用不小,但张珪依旧稳稳的守住主城,特别是在郭世贵手里的炮弹和火药用光后,吉度发起的攻击越来越弱,最后和张珪形成了僵持之势。

    战争一旦陷入僵持之势,对防守方是很有利的。谭良栋见蒙古兵迟迟不行动,便把受了伤的士兵运回后方,同时也接到了来自柳林的书信。

    算算时间,谭良栋和吕梁营离开柳林也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来月里,柳林发生了不少事。

    谭良栋一走,带走了吕梁营大部分力量,柳林内外反对谭良栋的人便开始串联搞事,面对这些渣渣,刘文景和李鹤轩毫不留情,直接搞掉柳林内窜得最厉害的一家大户,让柳林内部稳定下来,并把地盘往外扩了两个村子,让一直想把柳林掌握手里的方山县县令吓得心惊肉跳,不敢再搞事情。

    也趁着这个机会,胡振江协助李鹤轩编写了《治安条例》,参照《大明律》,当然,这《治安条例》是谭良栋看到书信后附的胡振江根据《大明律》编写的内容给起的名字。

    余生则提到了他负责的土豆,谭良栋走后不久,第二茬土豆就成熟了,收获量不少。

    书信中还写道,刘文景和余生组织留守吕梁营中已经学会写字的士兵,给此次远赴大同镇的士兵家人写家书,装了整整三个麻袋。

    谭良栋掂了掂三个麻袋,份量不轻,这里面都是来自柳琳的思念和担忧。

    内城,吕梁营伤兵所在地,谭良栋走到大院里,举起手里的麻袋,高声道:“家里来信了!”

    伤兵们愣了,家里?来信?

    谭良栋和亲兵也不给伤兵继续解释,直接拆开麻袋念名字:“李年!”

    “到!”

    “给你,你婆姨给你的信。”

    名叫李年的小兵挪了挪受伤的胳膊,接过信,有些惊讶:“我那婆姨还会写信?”拆开信后,信上只有两行字,但李年不识字,谭良栋道:“给我,我给你念。”

    “把总,这……”

    谭良栋接过信,信的内容很简单,都是大白话,“当家的,家里一切都好,娃娃们也好,你在外边好不好?”

    李年愣了愣,从谭良栋手里拿回家书,突然抱着家书哭了起来,一瞬间,李年觉得自己的心里暖暖的,自己胳膊上的伤也没那么痛了。

    伤病营四百余人,所有识字的都被发动起来念家书,每个人接到家书后的表现都不一样,有嚎啕大哭的,有沉默不语的。谭良栋没有打扰大家,临走前嘱咐伤病营的负责人,大夫、药花钱不要省,军中没有去大同府找,大夫不来绑着也要给弄过来,出了事他兜着,总之一句话,能康复的康复,能救活的让活下来。

    谭良栋把剩余的家书带到战堡,张应宸把这两天的战况说了一下,游荡在战堡外面的游骑好几天没出现,看样子是暂时撤退了。

    “那就好。”说完谭良栋指了指自己带过来的两个麻袋,道:“这是老家过来的信,给手底下的兄弟们分了。”

    “信?”张应宸两眼放光,在两个麻袋里翻找了一遍,果然有自己的家信,当即道:“是,把总!”

    战堡上也是一阵忙活,分家书的,念家书的,卢象升也参与了进去,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家书里那一句句大白话比自己读的那些“之乎者也”要可爱多了。

    还有五十份家书永远都没有人能收到了,战场上战死的人一般都是火化或者就地掩埋,谭良栋安排人把这五十份家书分别给战死的士兵念了一遍,然后烧给他们。

    谭良栋巡视了一遍战堡,看着差不多人手一份家书,突然间意识到,好像就自己没有家书,就连卢象升那家伙都收到了一份,据说是江南老家未过门的媳妇给写的。

    “家啊……”巡视完战堡的谭良栋回到垛子里,叹了一口气,脑子里突然想到了李言欢,那个谭良栋在陕北认识的姑娘,不知道为啥,谭良栋有点想她了,现在已经十月份了,再过四个多月,李言欢会到柳林来一趟,谭良栋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迷迷糊糊中睡着了。

    简简单单的一个家书,让整个吕梁营上下由于伤亡而显得有些低迷的士气重新振奋起来,并且把行都司拖欠奖赏的影响也给淡化到最小。

    次日,谭良栋给刘文景回信,首先毫不吝啬的夸奖了一番刘文景,家书这件事做得真的是太漂亮了,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交待了一下,一是仿照《治安条例》,和各矿班组一同商量,编写《煤矿生产条例》,二是把收获的土豆妥善储藏,明年还需要更大规模的推广。

    吕梁营的各级军官和士兵们也开始给家里面回信,信里的内容依旧还是那么简单。战堡上的部队和伤兵营的家书也装满了三个麻袋,代表着远在边镇的将士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

    战场上依旧还在僵持着,战堡这边彻底没了蒙古人的踪影,谭良栋把自己手底下的马队派出去打探情况,方圆百里之内,除了三三两两的游骑,没有见到大队的蒙古兵。甚至有胆大的跑到赤儿山的范围,仍旧没发现大队的蒙古人。

    主城,都赤已经和吉度、格沁汇合到一起,在最后攻打了一次主城后,吉度觉得主城是没希望攻破了,便往后撤了三十里,暂时驻扎下来,派大量游骑游荡在主城周围。

    张珪带着主力驻守在主城,吉度的四次攻城和满人的火炮让玉林卫的损失颇大,再加上边镇不见钱不动弹的德性,张珪和吉度继续僵持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越来越寒冷,蒙古人撑不下去了。吉度想过自己这次行动可能失败,但是没想到一无所获,吉度很不甘心,在接下来的日子,吉度派出大量游骑,四处打探玉林卫的情况,最后终于在玉林卫和威远卫的交界处发现一处草料场,驻扎着一支小旗。

    军中大帐,吉度、格沁、都赤、富察坐在地毯上,吉度最先开口:“接下来的目标是新发现的那处草料场,格沁、都赤,做一下准备。”

    “好的。”格沁和都赤二人回道。

    富察道:“吉度,那我们就不参与了。”

    吉度点头道:“可以,你们先回赤儿山,出兵的费用已经准备好了。”富察带的炮弹和火药已经用光,参与不参与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就好。”

    蒙古人分兵,富察带着郭世贵和李阿信沿着赤儿山的方向往回走,吉度、格沁、都赤先是集结所有骑兵,在主城下造出不小的声势,然后立即调转方向,朝着预先定下的草料场奔驰而去。

    张珪觉察到情况不对,派出手底下的马队侦察,探察出蒙古人的方向,立刻给沿边城墙驻军发出警告。

    谭良栋一直关注着这边的情况,在张珪这得知蒙古人主力往威远卫方向远去后,又结合自己派出的马队探查的情况,判断出赤儿山上只有少量蒙古兵,立刻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出击!

    在战堡驻守的一千人里挑选出三百身体健壮的,穿上棉衣棉裤,带上棉手套,套上棉靴,耳朵处再戴上棉罩,背上背着一捆木柴,集结好后便出发。前面马队开路,三百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士兵在寒风中前进。

    谭良栋把在战前收集到的夹竹桃枝和其他干柴也给带上,这次对赤儿山的突袭,越快越好,他预感到这些先前准备好的夹竹桃枝会派上用场。

    (本章完)

第56章 56。战斗,突袭(五)() 
十月的代北异常寒冷,北风到处肆虐。赤儿山下,富察带着郭世贵、李阿信等人,双手拢在袖子里,哈着气说道:“这天气跟老家有得一拼,快到蒙古人的驻地了,都快一点。”富察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袄,来时穿得那一身铁甲已被换下。而在富察等人进山时,在他们身后出现了三个影影绰绰的人影。

    在富察被人跟踪着进赤儿山时,谭良栋带着人出了战堡,沿着马队探查出的路,快速的向赤儿山前进。

    战堡离赤儿山二十里路,路上尽是枯黄的草枝,冷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就跟刀子割一样。谭良栋骑着马,走在队伍的最后边,防止有人掉队,队伍的最前面安排有小股骑兵,负责清扫沿途碰到的蒙古游骑。

    突袭队快速行军,一个多时辰后抵达赤儿山山脚下。放眼望去,冬天的赤儿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树枝,谭良栋哈了一口冷气,搓了搓被冻得有些僵的手,等到了在赤儿山负责探查的骑兵。

    谭良栋在赤儿山周边安排了三骑,此刻只有一骑回来,报道:“把总,发现了蒙古人的老营,另外两人还在盯着。”

    “老营里是什么情况?”谭良栋赶忙问道,这次突袭要比想象中顺利得多。

    “把总,蒙古人的老营在半山腰,地势有点险,我们只能在远处看看。”

    谭良栋又问了一些问题,对这老巢还有些疑问,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安排步兵原地休息后,谭良栋领着马队直奔蒙古人老营。

    见到盯着老营的两骑兵后,谭良栋选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观察蒙古人设在这里的老营。可惜距离过远,谭良栋只能观察到老营的位置确实比较险要,易守难攻,老营里人数多少、守营兵力的配置没法看到。

    “可惜啊,没有望远镜。”早在万历年间,就有西方传教士给万历皇帝进献了单筒望远镜,俗称“千里眼”,然而那望远镜在京城都是稀罕物,更别说是在吕梁山这样的地方,当地人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