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水浒大宋-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对偷税漏税现象查的极其严格,抓到一个就罚到你大出血,罚款也就罢了,还会判刑,花钱都买不通关系。因为凡偷税者都要被当地官署的报纸进行实名通报,利用各种理由和危害批判的体无完肤,名声臭了,整个家族都在当地站不住脚。

    名声对这时代的古人来说极其珍贵,谁愿意出门被百姓戳脊梁骨?偷税漏税就是置民族与水火之中,与百姓为敌,与国家为敌,大有和敌对国家为虎作伥之嫌疑。这么大顶罪恶的帽子扣下来,商人们也很无语。

    不过新朝廷在开国三年后,虽然渐渐恢复了税赋,但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很快的,到处都是投资的机遇。在朝廷准许粮价浮动30%后,带动市面物价上涨,去西部、北部当农场主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朝廷对南方的肥沃土地管制极其严格,准许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很少,只能种粮食。但对西北则没那么大管制,除了一些朝廷要求的经济作物,商人们根据土质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相当一部分农场主选择种植冬小麦,毕竟市面上面比米贵,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间隙种种苜蓿、芝麻、胡椒、胡萝卜等其他作物。

    南方一亩地苜蓿每一茬能收1500斤左右,每年最多可以收割4茬,市价0。35元百斤,而且对土质要求不是太高。北方是两茬,一亩地一年也能赚个七八元。

    农场主一般都是一次性从当地官署租种五十亩以上,刨去人工什么的,五十亩地一年能赚三百来元,比在工厂里干手工有的赚头。要是当地官署有什么种植任务下达,那赚的更多。

    租借贫田、次田和良田、水田各有不同的种法,朝廷对西北的良田水田管制比南方更严格,强制性种植麦子……毕竟粮仓储量关乎当地主政官员的政绩和乌纱帽。

    就目前来看,中华国施行的是朝廷牵头、国营为主、鼓励私商、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下放权力给各地官署进行微观调控,有步骤地一点点放开市场管制。盖因商人逐利,很多时候不顾国家发展而盲目跟风地投资,所以,眼下施行计划经济要比市场经济更具优势。

    就好比商人们手中财富增多后,在粮食溢出的情况下,朝廷放开了酒水管制,结果大批商人进入酒水行业,粮价也就是这么被抬起来的。要不是朝廷规定了粮价30%的强制浮动率,百姓非得抱怨不可。

    商人们在酒水行当中大赚一笔,财富又是积累起来,一批商人选择去西北投资,一批商人比较思想守旧,宁愿把钱存在银务署里吃“低息”也不愿意去西北。

    活期储蓄利率降到0。08%,一年定期储蓄降到0。55%年利率,相当一批商人还是不愿意把钱花出去往西北投资。年后发行了近两亿元的五年期国债,把利率降到0。7%,投入市场打个水花就不见,真个叫朝廷无奈。

    好在是计划经济占主导,朝廷只好从银务署里借商人们的储蓄大力开办国营工厂,吸引私商入股,也算是缓解了这个头疼现象。

    归根结底,中原百姓“守财奴”的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依旧需要朝廷坚持不懈地宣传商业之美。

第541章 晋升之路() 
上头有方针,下头就政策,内阁里吹出什么风,下辖各个官署立即大张旗鼓地搞起来。

    目前各大主流官报宣传的方向乃是商业经济、军事、道教、新汉学四个大方向,最近一段时间开始集火搞商业宣传。

    商业宣传内容无非就是国家大力开发西北,鼓励商业投资,鼓励百姓去西北当农场主、开小工厂、承包建筑队等,总之福利多多,政策优惠多多。

    秦桧在商务总署鲜于光的身边继续发挥光和热,展示出不一般的才能,尤其善于利用舆论,在他主持的商报宣传下,许多商人就跟打鸡血似的被刺激嗷嗷叫地响应朝廷政策去开发西北。

    此人文章犀利,理论功底十分扎实……毕竟是状元出身……很巧妙地把鼓励商业和文化、道德、宗教、历史教训结合在一起,引经据典、花样创新,工作干的风生水起。

    鲜于光对秦桧很是看好,多次递奏章要给他“转正入品”,但俱被元武陛下给推掉,,搞得商务大臣很是为秦会之抱不平。

    这样的能吏不重用,陛下想什么心思呢?在一连数道奏章催迫下,元武陛下最终批复了个“另作他用”。

    在张林的计划中,今岁六月的科考后,等八月份的科考成绩下达,九月、十月份秦桧将带着一批新科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正要晋升的公职人员下放到某地去主政。

    这批在科考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和晋升的公职人员,很有讲究的,若是有心人调查下他们的资料,就会发现清一色的大户商人子弟。

    张某人“爱才心切”,自然要找个地方好好磨练一下秦桧和这群商人家族的子弟,高昌行省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这个行省比之甘肃(西夏)还不算太稳定,当地官署的财政入不敷出,急需一批能吏去治理。

    按照朝廷的品级划分,掌握行省民政的最高知郡(与知省是同级)为从三品,四品、从四品。甘肃为西京所在地,其地知省为从四品。高昌从行政级别上低一级,所以知省为五品和从五品。

    以秦桧以往说干的政绩,评一个从五品知省是搓搓有余的,要是他能在三年到五年内把高昌行省搞出点成绩,那么其地知省品级提到五品、从四品是不难的。

    行省知郡在中华国只设了五个,分别是“西京”甘肃行省银川郡,“东京”江浙行省的杭州郡,“北京”天津行省(燕云)的津律郡(原析律府),“南京”贵云行省的遵阳郡(遵义、黔州一带),“中京”河南行省的开封郡。

    现下中华国区分各地行省的官员品级严格按照经济来划分,你经济不行,哪怕地区面积再大,也只能按照最低级别任职。地区面积小,但经济发达,官员便可以按照最高级别任职。

    就比如东京江浙行省,知郡(又称知省)最高能评到从三品,最差也是四品。非郡级行省的知省官员如果当地经济发达,财政出色,最高能评为四品,差一点就从四品。

    所以,高昌行省按经济水平,知省勉强评为从五品已是不错了。想升职,可以,努力发展当地经济创收,满足一定的财政和经济发展水平后,最高能晋级到四品。

    四品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一级内阁里只有首相和国防大臣、财政大臣为一品,其余皆是二品。二级内阁十六位大臣俱都是三品和从三品。

    内阁大臣从哪里选?一律从各地四品和从四品的知省知郡级官员里评选,跟前朝又朝廷中枢选择的方法大为不同。

    也就是说,第一批的内阁大臣就算了,但以后内阁人选必须得是各地主政官员,选出其中政绩出色的人进入内阁,一改前朝朝廷大臣不知地方民生疾苦的弊端。

    所以,秦桧出任高昌行省从五品知省官员后,他离着朝廷中枢内阁的台阶看似不远,其实相当难。毕竟,把一个以游牧业为主的地区变为商业地区,非常困难。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其他路可以走,比如大力革新发展后,将高昌行省的经济提升到跟河东行省的水平,那么就能晋升到五品或者从四品,从而可以调到其他经济发达的非郡级行省任职,以五品或从四品的资历再爬到四品和从三品,获得进入二级内阁中枢的资格。

    按照每一任三到五年制(三年最低,五年最高,最多连任三轮例外。),三四十岁的秦桧若是政途顺利,可以在3…5年后爬到从四品或五品,再经3…5年后爬到四品或从三品,在四十岁出头的年纪进入二级内阁,四十五到五十岁左右爬到国家权力核心的一级内阁。

    不论从资历,还是治政经验,还是积累的声望,身体素质,四十五到五十岁左右进入一级内阁的人都是国家核心最好的人选。正常是五年一轮选,三轮十五年(战争时期可酌情增加连任一轮两轮),六十大几、七十岁的年纪也是该退休了。

    也就是说,正常的公职人员就算再顺风顺水,背景再大,也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地方治政履历才有资格进入内阁人选。没背景的,五十五岁前最多爬到二级内阁就算顶天了,除非是妖孽级人物。

    这一套朝廷体系制度,是张某人一个人绞尽脑汁,杀死无数脑细胞结合后世和这时代的情况搞出来的,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以后的海外特别行省他都构思好了。)

    对秦桧来说,以自己所立下的功劳,调任一地主官是个很不错的台阶……就是高昌行省太远了,地方经济也太落后了。不过话说回来,给他经济发达地区,他也够不上资格。

    高昌行省按照前朝的朝廷体系,至少也得是三品大员才有资格任职,所以,秦桧还是很满足的。

    中华国跟宋国不一样,官员看似多,但体系中职能划分很细,有“低品当大官”“无品有实权”的现象。尤其是基层公职人员的晋升道路很明晰,能者上弱者下,才干普通又无背景的公职人员一辈子慢慢熬吧。

第542章 用人体制() 
秦桧为什么对跋涉千万里远去高昌任职心满意足?那是因为元武陛下的确是有意在培养他。

    给他随性带了一大批新科考刚入公职的年轻人和从基层公职中成绩出色的公吏,秦桧稍加了解,就发现这批年轻人的家庭背景很不简单,家里大多是富商或者各地主政官员和朝廷文武文武官员的优秀子弟。

    把这一群本身就才能不错的年轻人带去高昌行省,万一做出政绩,秦桧第一个要倒霉。

    这些子弟背后的家族势力能容忍家族子弟在朝廷里颓靡吗?不可能,定然会想法设法给他们添政绩晋升。子弟们也会借用家族资源为自己创造政绩,拉投资发展当地经济民生项目,间接影响朝廷政策的倾斜。

    不但秦桧能猜出来,朝廷体系中有头有脸的官员们也都猜出来了元武陛下的心思,这是要绑着他们和民间大商人们去开发大西北啊,而交易的筹码就是公职优先晋升的资格。

    事实上,朝廷体系中已是形成了一种潜规则和意识,即:愿意去往西北、西南的公职人员,仕途晋升会优于东部沿海地区。

    无论从磨练家族子弟的方面考虑,还是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方针,朝廷大臣们对此都没什么意见。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想,让孩子去贫困地带锻炼锻炼不失为良策。

    至少,在元武陛下活着的年代里,这个晋升政策是绝不会受到动摇的。等元武陛下回归道祖,这个政策应该也成熟并且形成明面上的规矩了。

    假设陛下能再活四十年(七十岁),内阁至少要经历四轮到八轮换血。开国前几年的基层公职人员会在中华十年和中华二十年的这一段时期内主掌国家的命脉,那个时候,陛下也不过四十岁来岁,正当盛年。

    所以啊,这是个大趋势,稍微有点脑子的官员和商人都不会排斥家族子弟前往西北任职,把朝廷政策和民间商业资源往西北转移。

    那么,张某人的小心思也就满足了。

    内阁愈发地对元武陛下感到无奈和佩服,这厮看似文墨不通,但小手段和“软刀子”使得贼精明。看似整天偷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