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李贤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学刘邦,学习他的腹黑,他的隐忍。

第144章 新官上任抓军权() 
县令与县尉的职责不同,县尉只负责一县缉盗、治安、军事事宜,而县令却要总揽全局,无论是民生还是城池防务,都需要松弛有度

    有些事情,一旦弃之不顾,时间久了,就会形成某种惯例。

    李贤可不想被麾下的吏员架空,所以,上任之后,他决定把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抓到手中。

    什么是最紧要的事情?

    兵权!有道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手里有兵有粮才能活的潇洒。

    眼下,马县丞掌管一县财税,又与李贤私交甚好,而李贤手里最不缺的就是银钱,所以刚开始,李贤并不打算触碰他的利益。

    不过,兵权就不同了,如今李贤身兼两职,把夷安的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庄文掌管夷安的时候,麾下有一千五百名军卒,这些兵马虽然良莠不齐,可用来守城、缉盗却是绰绰有余。

    正是凭借这些兵马,庄文才在张饶的侵扰下坚持了一天的时间,从而给李贤创造了引诱张饶的机会。

    如今,庄文被撤职拿下,李贤走马上任,自然要把这一千五百名军卒控制在自己手中。

    怎么控制?

    无非是打乱编制、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必要的时候打击一部分,再拉拢一部分。

    好在李贤从莒县请来了徐盛,不然的话,李贤还真不知道把这差事交给谁。

    见了徐盛之后,李贤开门见山,嘴里道:“文向呀,我想把夷安的一千多名守军控制在自己手里,可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不知道你可否屈就游缴一职,为我分忧?”

    徐盛目光直视李贤,嘴里道:“若不是使君,我徐盛早已经被陈氏父子算计了,若不是使君,我娘亲的病又怎么会好转,若不是使君,只怕我早已经与我娘子分隔两地,永不相见了,这等大恩,我徐盛便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文向何必如此,一切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我徐盛没有千贯家财不能为使君添置器具,空有一身武力勉强可以入得人眼,只要使君愿意,我愿意为使君分忧!”

    李贤大笑,“好,那就这么定了,我会跟周仓、胡七他们打好招呼,你可以到他们营中挑选一些精锐,对那一千五百人,我给予你便宜行事的权力”。

    徐盛与李贤相交不过短短半个月的功夫,如果换做他人,说什么也不会把一千五百名军卒交到徐盛手中。

    可李贤不但做了,还给了徐盛最大的权力。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全无保留的信任彻底让徐盛拜服了,他单膝叩首,道:“使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这就是表忠心,表示愿意为李贤效力的意思了。

    李贤大喜,要知道,在后世里,徐盛可是声明远在周仓之上的人物。

    如今,这样的人物在自己跟前纳头就拜,实在是令人狂喜。

    “文向快快请起,你我兄弟之间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呀”

    徐盛在莒县见惯了人情冷暖,他从未想到世上还有李贤这般待人忠厚,却又不求回报的人物。

    徐盛有自己的坚持,他施完大礼之后才站起身来,嘴里道:“礼不可废,不然使君如何御下?”

    李贤大笑,道:“受教了!”

    说罢,二人便开怀畅饮,足足喝下两坛酒水。

    酒至酣处,徐盛真情流露。

    徐盛的老母亲之前叮嘱过徐盛,让他要知恩图报,不可做忘恩负义之辈。

    没来夷安之前,徐盛也曾琢磨过,如果李贤刻薄寡恩,恶贯满盈,他在报答完恩情之后便会抽身离开。

    然而,在夷安城待了小半个月的功夫,日渐富庶的宁家堡,恪守军规的李贤军卒都给徐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李贤都是无可挑剔的。

    未及弱冠便执掌一县,这等行径便是太祖刘邦也未曾有过!

    徐盛与徐庶相交莫逆,在他二人眼中,大汉朝早已经是行将就木的老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寿正终寝。

    那时候,天子失其位,谁能登顶天下?

    大汉朝,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无论地方还是朝廷都已经被世家大族所把持。

    徐盛空有保国之心,却苦无门路。

    心灰意冷之下,原本徐盛琢磨着,再过一段时间就到江东去避难,没曾想,李贤横空出世,非但为他解了围,更找人治好了徐母的病情。

    徐盛至孝,自然要竭力报恩。

    一个甘愿卖力,一个心喜将才,两人聊的颇为投机。

    夷安城,没了庄文的牵绊,李贤的各项政令施展的极为顺畅。

    无论是开渠引水,还是修桥铺路,城内的大小富户全都踊跃参与。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临近夏初的时候,整个夷安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与此同时,一纸招贤令张贴在城门口,上面以夷安县衙的名义广招匠工。

    无论是木匠还是铁匠,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加入匠工营,享受不菲的待遇。

    硕大的水车架在河边,饱受缺水困扰的田地终于泡上了久违的河水。

    虽然没赶上春耕用水,可这时候进行适当的灌溉,依旧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对此,乡民们自然感恩戴德。

    民以食为天,只有填饱肚子,乡民们才有闲暇考虑更多的东西。

    自古以来,土里刨食的乡百姓们便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他们的要求其实很低,只要官吏能够给他们一点点好处,他们便感恩戴德,整日里念叨着为官者的好处。

    之前,庄文在位的时候,百姓们还没觉得有什么,可现在,李贤甫一上任,百姓们就察觉到了两者之间的迥异之处。

    相对于李贤,庄文始终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士人模样,而李贤,他那平易近人的模样却是发自肺腑的。

    发迹之前,李贤只是个盐丁的事情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如果是别人,可能还会生出嫉妒之心,可对李贤,乡民们只有无穷无尽的佩服以及感恩。

    张饶寇城的时候,如果不是李贤,说不定夷安城早就破了,管亥兵围都昌,如果不是李贤,爱民如子的孔北海说不定也已经不在了,那时候,一旦管亥得手,夷安城肯定难逃毒手。

    这样一个对夷安有恩的人物,谁要是敢说他的坏话,只怕早就会被口水淹死……

第145章 孔融的顾虑()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义子吕布杀死,五月,江东枭雄孙坚死于黄祖手下,六月,董卓旧部李催、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城,吕布出逃武关。

    与此同时,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掠魏郡、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抵挡不住,曹操引兵直入东郡,在濮阳大破白绕。

    远在河北的袁绍上表,奏请曹操为东郡太守。

    曹操当仁不让,终于名正言顺地掌管一郡大权。

    在夷安的李贤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心里面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曹操毕竟是曹操,只要给他机会,他就能够降龙伏虎,成就不世之功。

    反观李贤,经过一年的发展,他也只不过在夷安站稳了脚跟,将麾下的兵马精简了一番而已。

    跟曹****起来,李贤所取得的成就不值得一提。

    六月,青州黄巾连破兖州多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

    北海国隶属于青州郡,听闻青州黄巾如此猖狂,北海相孔融勃然大怒。

    要知道,自打李贤将境内黄巾清扫一空之后,北海国内的百姓很是过上了一年的安稳日子。

    如今,乍一听闻临近郡县的遭遇,孔融很有些同情。

    同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心出兵征伐黄巾,可听说何仪等人麾下足足有人马近百万,万一引火烧身,仅靠李贤的那几千兵马肯定是无济于事的。

    就在孔融纠结于出兵与否的时候,东郡郡守曹操在济北相鲍信的迎接下自领兖州牧。

    什么叫自领?就是说,曹操在没有任何朝廷任命的情况下在兖州占山为王,对着天下人说,这兖州是我曹操的了,谁他娘的也别动,谁动我就砍死谁!

    向来惟朝廷马首是瞻的孔融得知之后自然痛骂曹操,说其是朝之奸贼。

    为此,孔融特意把李贤从夷安唤到都昌,询计问策。

    “维中啊,青州黄巾嚣张跋扈,肆意妄为,连刺史刘岱都葬身贼手,我打算派兵剿匪,不知道你意欲何为呀?”

    “黄巾号称百万,不过,据我所知,可战之兵不过三成,北海若是有心剿寇,只要派一大将小心行事,区区黄巾根本不足为惧”

    “维中似乎话中有话,有什么顾虑不妨一并说来”

    李贤微微颌首,嘴里道:“据我所知,东郡郡守曹操曹孟德自领兖州牧,济北相鲍信等人大为拥戴,而袁绍与曹操为至交好友,如果我们贸然出兵,怕是会同时得罪这两位呀”。

    孔融明白李贤的意思,眼下曹操正在与黄巾军浴血搏杀,如果这时候北海军出击,很有些摘桃子、捡便宜的嫌疑,单单一个曹操也就罢了,偏偏河北的袁绍也不是个善茬,倘若过了黄河,北海军就要直面袁绍兵锋了。

    那时候,向来不以军力见长的北海国拿什么抵挡袁绍与曹操的两面夹击?

    指望徐州的陶谦?

    孔融叹了口气,道:“天子大权旁落,各地州牧名为朝廷官吏,实际却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我孔融枉为圣人嫡亲,却不能为君上分忧,实在有辱门风呀”。

    “使君何处此言,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君身居庙堂之远,能够竭力为民谋利,这已经算是难得的忠臣了,若是天下州牧人人如此,百姓安居乐业,黄巾又怎么会三番两次剿而复起?”

    孔融深深地看了李贤一眼,嘴里道:“维中,那按照你的意思,我只能看着贼子猖狂、乱臣无道,却无能为力?”

    李贤连连摇头,笑道:“我有一计,可使得使君无需一兵一卒便可收取青州民心!”

    孔融好名,但凡是有利于自己声望的事情,他都显得极为热忱。

    此时,听说李贤有妙计献出,孔融大喜,嘴里道:“快快说来!”

    “敢问使君,我北海郡内可有余粮?”

    孔融皱起眉头,嘴里道:“除却黄巾滋扰那一次,我北海国向来平安无事,粮秣自然是有的”。

    “若是救济十万流民,可以坚持多久?”

    流民向来为官府忌讳,只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挣扎在死亡线上,早已经漠视了国法律法,只要有可能,他们便会为了一丝生机去搏杀,去劫掠。

    这样一颗随时可能引燃的炸弹,谁也不想放在自己身边。

    便是自诩爱民如子的孔融都不想过多招惹流民,毕竟,付出与收获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过悬殊。

    孔融虽然是个书生,却也知道不可好高骛远,而且听李贤这语气,好像人数还在十万开外!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整个北海国内也不过有人口六十万而已。

    真要是涌来十万流民,那放到什么地方安置?谁来管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