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好时光-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提到东京,杨浩首先想到的便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妙笔鸿篇,将东京城池风物,市井百态描绘的活灵活现,让人向往着迷。

    能够亲眼一睹清明上河风光,杨浩觉得自己很荣幸。

    进城之后,杨浩本想第一时间奔去汴河沿岸,奈何天色已晚。

    虽然东京是一座不夜城,不像唐朝那样有严格宵禁,但人生地不熟,大晚上在一个陌生城池里瞎逛终究不大合适。

    何况一路车马劳顿,一家人都有些疲乏,所以杨浩首先找了一家客店,填饱肚子,休息一晚再说。

    大宋的客店也有套房,这让杨浩很惊喜,三人一狗要了一个里外两间连套的客房。

    随后又点了两笼蒸饼,三碗米粥,一荤两素的小菜送到房中,在东京的第一餐,一家三口吃的津津有味。

    虽说沈家庄的时候也三餐无忧,但陕州到底是灾荒之地,饮食绝对不如东京这般精致丰富。

    米粥无甚差别,蒸饼的味道还行,但三道菜肴委实一般,炙羊肉、煎豆腐,以及一道水煮青菜。

    不是炒菜,滋味也一般,只能将就着勉强填饱肚子。

    杨浩听沈放说过,大宋是有炒菜的,不过除了宫中御厨,只有樊楼、任店这等大酒楼的厨师才懂得烹饪之法。

    这等小店,能煎炙的似似而非已经不错了。

    这边杨浩吃的勉勉强强;那边杨田氏却认为别有滋味,连声称赞所谓的东京口味;杨雪大抵是被沈媛的零食养刁了嘴,时不时挑三拣四。

    杨浩撕了两块蒸饼喂给大黄狗,问道:“婶娘,你可会做这样的蒸饼?”

    “会做!”杨田氏笃定地点头,关中农家主妇,制作面食都是一把好手。

    “这般菜肴呢?”

    杨田氏摇头道:“烹熟了,似模似样可以,但味道怕是做不到。”

    “味道在于调料,在于烹饪方式,这个不难。”

    杨浩顿了顿,沉声道:“婶娘,我们先开一家饮食铺子,你看如何?”

    “好…啊!”杨田氏低声道:“我会做面食,开家面馆饼店…应该可以糊口的。”

    杨浩看在眼里,心中了然,宽慰道:“婶娘不必有顾虑,你有烹饪手艺,我呢…

    以前见到一些美食,懂得做法,到时候说与你知晓,保准您成为东京城里第一厨娘。”

    杨田氏笑了笑,摇头道:“不奢望那些,勤勤恳恳,悉心经营,只要能养家糊口,照顾好你和雪儿就满足了。”

    “婶娘,饮食店只是暂时糊口过度,侄儿不会让您长时间抛头露面,辛苦操劳的。”

    杨浩信誓旦旦道:“一年半载,咱家会成为富户,过上三年五载,咱家没准会成为东京,乃至整个大宋最富有的人家,到时候您尽管在家享清福便是了。”

    “三郎,做人要脚踏实地,切莫好高骛远……钱财无需太多,衣食无忧即可。”

    杨田氏显然不相信杨浩的宏图大志,谆谆叮嘱道:“开个饮食店,家里一切有我。

    听沈小娘子说起,我才知道你识文断字,该找个学堂去读书,将来才会有大出息,像寇莱公一样……”

    杨浩想起来,华阴是大宋名相寇准的老家,乡邻皆引以为傲,但凡读书郎都以其为榜样。

    只是动辄以宰相为楷模,压力好大。

    说好的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呢?

    还有,沈媛也真是的,好好的何必与婶娘说这些呢?

    但愿她没有提及自己拒绝尹洙请功一事,有功不受,有官不作,婶娘决计无法接受。

    “呵呵…等我们一切安顿好了,来年再说吧!”杨浩只得打个哈哈,且走一步看一步。

    吃过饭,一家人便早早就寝休息。

    杨田氏母女睡在里间,杨浩住在外间,大黄狗一如既往地卧在门后。

    一夜无话,次日晨起洗漱,用过早食之后,杨浩便带着婶娘和妹妹出门了。

    首先去附近的布庄,一路逃难,衣裳多有破烂,加之已经是秋日,天气逐渐转冷,一家子裁剪两身新衣服十分必要。

    有新衣服穿,杨雪自然格外高兴,以往可只有新年的时候才有此待遇。

    杨田氏却不免连呼破费,杨浩只得安慰她,眼下不缺钱,不必介怀。

    谁知杨田氏念起居家度日经,盘算着租赁房屋,添置用品,开设饮食店铺,杨浩读书,甚至娶媳妇等种种花销。

    得出的结论是,必须省着点,节俭度日。

    杨浩很无奈,五十两银子换作铜钱真不是一笔小数目,日子完全不必紧巴。

    何况自己背囊里还有东西,单单一个空二锅头玻璃瓶,在市场上也能卖出天价,只是眼下还没有这个必要罢了。

    杨田氏本欲立即找牙行租赁房舍,但杨浩却坚持先带着她们逛逛东京城,等大概熟悉了环境再说。

    各处名胜自是要去的,首先一个便是相国寺。除了拜佛祈福之外,杨田氏专门请人写了亡故子侄的排位,暂时供奉在庙里。

    杨浩则布施了不少香油钱,请庙里僧侣念经超度。这一遭,崇尚节俭的杨田氏没有说什么,只是经不住地直流泪。

    不过出了相国寺,不多一会便破涕为笑,生活总是要向前看的,杨田氏是个坚强的女人。

    随后一家人又去逛了繁台、开宝寺、铁塔湖,最终来到了御街之南的汴河州桥。

    汴河两岸的柳树叶子已经开始枯黄,逐渐飘落,得等到明年二三月,才能看到东京最著名的汴河烟柳。

    河面上船只往来不绝,已经是九月间,再有两个多月汴河就会水枯封冻。江南的粮食布帛等各种商品物资,正在抓紧运送。

    船只在码头落锚靠岸,便立即有工人上船卸货装运,车水马龙,相当繁忙。

    此情此景,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十分相似。

    河边街旁则店铺林立,一片繁华景象,人来人往,相当热闹。车家炭、张家酒店、李家香铺、李四分茶……

    《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店铺逐一出现在眼前,路过大名鼎鼎的“曹婆婆肉饼”店时,杨浩专门买了几块品尝。

    滋味不错,尤其是杨雪吃的津津有味,满嘴流油。

    肉饼下肚,瞧见附近热腾腾的包子,小家伙又嚷着要,吃货本质暴露无遗。

    刚填饱肚子,瞧见街边卖木偶玩具,杨雪又眼巴巴地看了过去。

    虽然杨田氏一再强调节俭,不能惯着孩子,但杨浩不以为然,一一满足。

    说好的,女孩要富养来着。

    杨雪很满足,小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杨田氏也欣慰畅快,一家人有说有笑地走在州桥川流的人群中。

    直到此时,杨浩才终于感受到,所谓大宋,乃是华夏古代最好时光是怎样一番景象。

    市井街市,繁华热闹,人间百态,亲情友谊……这才是人世间该有的模样!

第二十五章 希望的力量() 
相比于潼关古道上的逃难苦旅,东京市井街市才是人世间该有的模样。

    杨浩十分享受,一连在城中逛了三天,看过了诸多风景名胜,品尝风味美食之后,东京游才告一段落。

    第四天一早,杨浩将身上已经有些破损的旧衣服换下,浆洗干净,晾晒之后交还杨田氏。

    那是她亲生儿子的衣服,也是唯一的念想,自当物归原主,妥善保留。

    就在杨田氏捧着衣服出神的时候,杨浩换上裁剪好的新衣,前往传说中的开封府。

    也不知如今的府尹是不是包龙图,反正没瞧见狗头铡、龙头铡之类的玩意,杨浩在差役的指引下直接进了户房。

    借口户籍、过所遗失于洪水,凭借李迪开具的文书,杨浩一家顺利落户东京。

    书吏瞧见京西路宣抚使的官印,狐疑的眼光上下打量了好几遍。

    杨浩猜想,也许书吏正在腹诽:这小子什么来头?竟然能弄到宣抚使的文书?

    狐疑归狐疑,但文书货真价实,自然得按规矩办。

    亲眼看见书吏将三个名字写在户籍册上,杨浩终于长松一口气,从今往后自己不再来历不明,而是合法的大宋百姓了。

    这种感觉,好似一个黑户直接拿到了帝都户口一样,哪怕无关购房、入学、教育,也足以让人兴奋。

    杨浩满心欢喜地出了开封府,却不知他前脚出门,书吏后脚便捧着户籍册匆匆往内堂而去……

    办妥户籍,下一件事便是租赁房舍。

    到一个陌生城市,第一个落脚点往往只是过渡,所以杨浩打算租房,而非购置房产。

    毕竟手上的银钱不算多,眼下买房还是有压力的,还得保证充裕的现金流。

    杨浩选定的住处是汴河上土桥附近,也就是《清明上河图》实景描绘之地。

    (注:清明上河图中实际描绘的是上土桥一段,此桥与虹桥造型相同。)

    此间水运繁忙,码头众多,商铺林立,商旅往来,住户亦不少,市井气息浓郁。

    在此开店谋生,客流有保证,而今附近民居房舍不少,价格也公道。

    就像后世找房子靠中介一样,大宋租赁房舍也离不开牙行,左右不过多花点铜钱,到底方便许多。

    牙行的效率很高,杨浩交过钱后不过去上土桥码头转了一圈,再回来的时候一名伙计已经笑呵呵地请自己去看房。

    地址在枣木巷,因巷中多植枣树而得名。

    一进的院落,三间正房,两间偏房,一口水井,一个小院落,院角还有一棵枣树。

    杨浩仔细看了一圈,虽然是老房子,但并无破损,家什器物也都齐全。地理位置、采光、通风也都不错。

    杨田氏也十分满意,唯独对一年二十贯的租金有些肉痛,不过杨浩二话没说便答应了。

    自己从沈放手中得来五十两银子,这年头银贵钱贱,到了东京之后,杨浩才发现一两银子竟可还的两千文钱。

    大宋一贯钱本该是一千文,但实际流通中七百文便算是一贯,故而一两银子几乎等于三贯。

    一年七两银子而已,不算什么,杨浩当即便签下一年租约。

    因房主前往江宁府经商,代表其定契约的是其侄子,有牙行伙计为中人,再请来里长见证,不担心契约出问题。

    随后杨浩依约付给牙行一贯佣金,还额外给了伙计五十文钱,物色店铺还得靠他。

    伙计自然笑纳,连连夸赞杨浩够意思,声称会尽快帮忙寻找合适店铺,让杨浩在家等信便是。

    随后杨浩便与婶娘一道打扫卫生,添置必要的用品、被褥、米粮等等,等忙活完已经是晌午时分。

    杨田氏亲自下厨做了晚饭,算不得多么丰盛,但第一遭在家吃饭,自然别有意义。

    吃过饭后,杨浩却不着急休息,而是将午间购置的些许果品蜜饯分装好,趁着天色未黑,带着婶娘和妹妹出门了。

    远亲不如近邻,这话在古代尤其有道理。

    初来乍到,拜访一下邻里,混个脸熟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说睦邻友爱,相互帮助,起码得相安无事嘛!

    礼多人不怪,当杨浩一家提着些许礼品登门时,邻居大都报以笑容。

    杨浩笑称自家叔父在西北从军,自己与婶娘、妹妹初到东京,暂居此间,往后邻里和睦,相互照应云云。

    众人闻听此言,又见杨浩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