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争夺录-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政又让人去大乾的汉宣徽院内侍局去找那个内侍的档案,以及不断和那位内侍左右的人询问,可惜都找不到更多的线索。
后来,刘政在百卢国的王宫里面找到。刘政其实已经知道是谁动的手,因为能利用内侍,而且能在王宫里面不留下线索,如此手眼通天的一个人物,除了徐云龙还有谁,只是没有证据,又如何让他认罪。
王椣此时在宫中,和自己的妻子大乾的太和公主一起对饮。对于王棩的死,他们两个是知情人,但是并没有参与什么核心的机密。只是他们不希望刘政查出来。
王椣从人质变成国王,人生发生巨大转变。他也有一番理想,虽然他生性有些懦弱,不过他也绝不是任人宰割的。他这一次就很好的利用机会,以大乾为挡箭牌,阻挡了徐云龙想要把朴承休一党清除的举动。
治国需用读书人,王椣不可能真的依靠徐云龙以及他的党羽治国,那样国将不国。
为了调查清楚王棩的死因,郝连焘下令,让刘政以通义大夫的身份担任大义军的节度副使,专门负责调查此事。刘政明白了,如果查不清楚,恐怕他一辈子也就止步于此,在这穷乡僻壤了此残生了。
郝连焘这一次是动真格的了,他是希望百卢国两个势力均衡,但是居然有人敢弑君,这要是不严肃对待,万一大乾大突勒国的人有样学样,那么他不就危险了。
刘政成为节度副使之后,他和他手下的人开始全百卢国范围内寻找那位内侍的亲人,希望还来得及,没有被灭口。只是不知道他们长相,又如何寻找呢?
朴承休对于王棩的死也很痛心,毕竟那是他的学生。朴承休也动用自己各地讲学建立起来的情报关系网,四处调查,希望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徐云龙知道刘政已经怀疑自己,但是谁让大乾大突勒国与百卢国有距离,来回通报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处理掉相关知情人。那内侍和他的家人已经在九泉之下相会了,那内侍的尸体和他亲人的尸体已经尸骨无存,统统火化了。
在这个百卢国王宫,义成长公主控制了王宫的护卫,可是徐云龙好几年的王宫大总管不是白干的,他控制的就是王宫里面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想要在一个内侍喝的水里面下毒也太容易了,而且无法追查。
但是怕就怕敌人比你要狠,王椣和义成长公主在一件事情上达成共识,就是要整肃王宫内院,因此在太和公主的主持下,对于王宫内院所有宫女和内侍的整肃活动拉开序幕。凡是不知根知底的,不能被信任的,一律赶出宫去。
太和公主清点了一下人数,随后吓了一大跳。整个百卢国王宫宫女内侍数量是大乾大突勒国的数倍,这一次被赶出宫的人数就达到一千多人。要说王泷和王棩长期不在百卢国,这王宫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能不让太和公主吃惊吗?
其实这里面许多是从新济国时期就有的人,百卢国打败新济国之后,直接接收。还有就是徐云龙给王泷备着的美女,万一王泷回来,供王泷玩弄的,只是因为义成长公主在,王泷并没有享用过这些美女。可怜这些女孩子亲春也就随着日子逐渐失去,这一次也算是王椣夫妇做了一件好事情。
一下子把一千多人打发走,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年义成长公主想做而没有做。但是王椣知道如果不这么做,那就是芒刺在背,以后自己永远都别想安稳过日子。
徐云龙当然不会同意就这样被拔掉所以眼线,他入宫为这些人求情,但是王椣态度很坚决。徐云龙对王椣说:“殿下能得这王位,都是老奴手下这帮人的功劳,殿下怎么可以卸磨杀驴?”
王椣听了后,假装同意,就对徐云龙说:“那就麻烦监军使把有功人员名单写出来给我。”
徐云龙于是回到家,写了一份有功人员名单,自然都是徐云龙的党羽,不管是否在这一次王椣登基为王的事情中有没有功劳,徐云龙都把他们写上去。可是徐云龙怎么知道,第二天王椣还是把那些人也一起赶出王宫。只是名单已经送给了刘政。
刘政看着这些人员名单,这些人前脚一出王宫,后脚就被刑曹的人统统带走,说是要追查先王的死因。徐云龙一看知道上当了,但是现在这些人都被请进刑曹喝茶去了,徐云龙要把他们救出来也需要花时间。
刘政花了一个晚上仔细研究徐云龙开出来的人员名单,这名单上都是百卢国王宫的各级管理人员,里面不乏徐云龙的义子,义孙,义侄,说他们是徐云龙的党羽,是没错,但是和王棩遇害案关系不大,因为他们并没有参与那件事情,刑曹的拷问也没有什么线索。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不起眼的人,却引起了刘政的兴趣,此人没有什么身份,普通的一个内侍而已,但是他是和那个离奇死亡的内侍同一个宿舍的。不仅仅如此,此人还姓徐,是徐云龙的义孙。
刘政一开始追查的是时候,还没有注意到这个人,毕竟徐云龙义子义孙多的数不胜数,他的徐家俨然是一个大家族,但是这么多义子义孙,唯独这个人是没有品级,却是徐云龙要报下来的,显然很重要。
刘政把这个人关到一间屋子里面,反复审问。这个人没有去过大乾,进入百卢国王宫也只有不到一年,这就越发引起刘政的怀疑,可惜这个孩子年纪不过十六岁,却是硬骨头,怎么问也不说,刘政也算一个正人君子,他没有对这个孩子用刑,只是派人搜查他的住所,但是也没有什么线索。
刘政只能又找到这孩子的家里,可惜这孩子是一个孤儿,他说自己是孤儿,迫于无奈入宫的,但是谁相信呢,要做徐云龙的义孙,没有一点背景,可能吗。
因为朴鹏知,薛阳,徐云龙等人作为榜样的力量,那么多人花钱都不能把孩子送入宫中。如今百卢国乡野之中刀锯之辈,刑余之人甚多,花钱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没有背景的孤儿能做得到吗?显然有问题,刘政打算循着这条线索追查下去。
本章完
第273章()
刘政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做足文章,就是没能套出一个字,该用的招数都用了,威逼利诱,没有一个见效的。虽然刘政佩服自古以来那些刀剑想加,就不会后退的人,但是如今自己面对这样一个人,他就头疼了。
不过毕竟关在刑曹里面,义成长公主和朴承休没有那么客气了。眼看刘政不能让他交代,义成长公主指示别人开始对这个孩子用大刑。
皮鞭一鞭又一鞭抽打在他身上,他都咬紧牙关,一个字都不说。皮鞭不行,换上老虎凳,可是这些酷刑都没能让他开口。
最后义成长公主使出炮烙之刑,把这孩子绑在烧红的铜柱之上,可惜也没能让那个孩子说出一个字。
刘政已经看不下去,他反对如此酷刑,可是义成长公主要弄,他也没有办法。可怜的孩子,短短两个月,已经体无完肤,奄奄一息。谁让义成长公主不让任何人为他医治伤口。
说实话,这些酷刑如果是冲着徐云龙去的,徐云龙自己肯定受不了,什么阴谋诡计都会交代了,但是这个孩子真的是一个字不说,连徐云龙都感动了,他有那么多干儿子,干孙子,但是能为他做到这样子的,恐怕就是那个孩子。
这孩子是金姑娘在大路上捡来的,原本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徐云龙给了他一口饭吃,让孩子活了下来。随后不久徐云龙把孩子送入王宫之中。
这孩子受刑的时候如同当日为了入宫挨刀时候一样,没有哭,没有啃一个字,默默忍受痛苦。也许为了生存,他已经遭受了许多痛苦,为了报答一饭之恩,他可以为徐云龙付出生命。只是可惜他不知道害他背井离乡,父母双亡的也是徐云龙。
刘政暗中叫来医者为孩子治伤,他不希望唯一的线索就这么断了,也因为他喜欢这个孩子,或许这些日子,刘政已经喜欢了这个硬骨头,毕竟这是一个多么有勇气的孩子。
人常说赤子之心。在人不断的成长过程之中,许多人被社会上的许多事情磨圆了棱角,学会了老道圆滑,更有的学会了阿谀奉承或者得过且过。能保留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只是少数,但是从孩子那坚定的眼神里面已经看出来,那孩子对于承诺的坚持,他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分辨善恶,但是他懂得报恩,难能可贵。
刘政很叹息这孩子的命运,如果这孩子一开始遇到的不是徐云龙,而是他或者是朴承休的话,这孩子一定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材,可惜这命运总是捉弄世人。
不过如今追查王棩的死因已经不是政坛的焦点,政坛的焦点转到了王椣想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上。
王椣成了国王,出于孝道也是一如既往的规矩,王椣打算让大臣们商议一下他祖父王芳贞,父亲王暎的名分问题。
毕竟孙子,儿子都已经称王了,追封祖父和父亲为王也是历代以来的规矩,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义成长公主不同意追封的事情,因为这样,就会影响他丈夫和他儿子的祭祀问题,意味着王位从王泷一系转到王暎一系,王椣不再视作是王泷的儿子,而是重新视作是王暎的儿子。
在朝廷上,大臣分为明显两派,倒不是朴承休一派,徐云龙一派。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两个人表现出了同样的务实精神。都支持王椣的想法,追封王椣的父祖为王。甚至朴承休已经拟好了向大乾大突勒国皇帝请求册封王椣父祖为王的表文。
但是以一批御史言官不同意王椣的做法,他们集体上疏,言明其中的厉害关系,因为他们知道这可能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前兆。王芳贞当年因为是王芳尧一派,因此被王芳远治罪。说起来,到现如今,这罪还没有撤销,怎么可以冒然就让一个罪人被追封为国王。
如果要撤销王芳贞的罪名,岂不是要推翻忠文大王王芳远的决定,这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推翻先王的决定,那么当年牵扯进王芳尧案子的人多达数百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许多还依然被禁止做官。
如果王椣要平反自己的祖父,就必须解释清楚当年忠文大王王芳远的命令是怎么回事,是对是错。想到这里面的许多问题,因此这些御史言官说,不宜追封王位,王椣应该以王泷为父亲。
话说如果以后真的要王椣去祭祀祖庙的时候,还指着王泷说这是他的父王,而其亲生父亲王暎只能是一个连牌位都没有的人,谁能受得了。但是要推翻忠文大王王芳远的决定,的确太难。
王芳尧是板上钉钉的反贼,而王芳贞是附逆之人。所以王椣遇到很大的阻力。反对派里面有朴承休的人,自然也有平时与徐云龙关系好的人,因此这一次不是朴承休与徐云龙之间的斗争,而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斗争。
王椣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什么真正的雷霆手段,除非威胁他的性命,不然他绝对不会雷厉风行。面对许多大臣的反对,王椣犹豫了,沉默了,这些不是他的奴仆,而是他的大臣。因此王椣不敢对他们动手,因为他害怕得罪这些大臣,以后落了一个忠僖大王王陶的结局。
最后王椣下令追封一事暂停讨论。这件事情才得以平息。朴承休与徐云龙难得坐下来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