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吕布之汉末霸主-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洛说着,又想起了姐姐。姐姐好读汉家典籍:病至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还是听姐姐讲得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那你更得留我一命,好好看着了。”

    吕布如果知道,若洛刚刚那句话,是引用《韩非子·喻老》恐怕要自惭形秽了。

    好在他不知道讳疾忌医的故事。

    听若洛的口气,她根本不拿檀石槐当成鲜卑人。南匈奴西迁,遗部数十万,皆自号鲜卑。檀石槐不一定是匈奴人,有没有匈奴血统却说不清。

    显然,若洛觉得血统不纯正的鲜卑人,算不得鲜卑人。而这茫茫草原之上,没有匈奴血统鲜卑人,恐怕不多了。

    夕阳西垂,扑洒在翠绿的青草上,泛着金色的光芒。

    吕布、若洛踏着这金光大道,策马并行。时而有大汉的游骑斥候,从身后掠过,渐行渐远。

    又有烽燧线的天田、柃柱,越来越远。长城亦是越来越远。

    九原城到了,城头上,苓儿远远的看到,吕布、若洛并肩策马,踏着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缓缓归来。

    那真叫一个郎才女貌,才子佳人。

    低头再看看自己,小女初长,虽有婷婷袅袅之姿,却不见少女的韵味。头上还挽着双丫髻,两个小球顶在头上,吕布总会摆弄一番。

    小脸闪过一丝失落,苓儿缓踱金莲,自登城步道而下。

    吕布目力极好,又是左右不离之人。城头上,苓儿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的惹人怜惜。

    “不好,我家醋坛子翻了!”

    若洛笑盈盈的看着吕布,白眼一翻:“你真配不上苓儿。”

第229章 《管子·牧民》() 
策马入九原城,吕布将若洛安置在城中一处别馆。若洛一直怪笑着看着吕布,苓儿那么知书达理的小姑娘,怎么会是吕布口中的醋坛子。

    苓儿如何,吕布自己知道。“妒”在大汉,可不是好的品质。《公羊左传》:嫉妒,弃乱家也。

    显然这不是好的品质,但吕布知道苓儿不同。小丫头这不是嫉妒吕布和其他女人走得近,而是觉得自己比不上若洛。

    这倒是有趣了,上一世,苓儿与吕布夫妻多年,由内而外的透着自信。这一世居然有自惭形秽,若洛再美与那杜氏相比,还是要逊色一些的。

    返回太守府,天色全黑。

    “咚咚咚!”

    吕布叩响了西厢门。

    “嘎吱”

    门开了,狡黠的月光,顺着门洒入西厢,落在苓儿一张小脸上。苓儿也是够快的,早已松开头上双丫髻。将头发中分,把长发梳于脑后挽成髻,剩余的长发自然垂落于身后。

    很简单的发饰,却彰显了苓儿一颗想要长大的心。

    正房内,苓儿母亲隔着房门听着外面的动静。女儿回来的时候不开心,她都看在眼里了,问苓儿什么事,苓儿也不说。

    事实上,那时候苓儿有些自怨自艾。没有若洛漂亮,自己又犯了妒忌心。

    苓儿母亲一直听着外面的动静,实在是放心不下苓儿。

    “回来了!”

    苓儿佯装没有登过城头,强挤出一张小脸,问吕布:“这一行,可还顺利?”

    “顺利,一回来就想来看看你。”

    吕布也没说破,说完宠溺的挂了苓儿鼻子一下。转身回头,看到正房门开了个逢,苓儿母亲依稀可见。

    吕布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未来岳母稍安。自己轻快的返回东厢之中,苓儿关门时,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苓儿母亲看着吕布,一脸灿烂的笑容:“夫君,你看人家吕布,一句话就把苓儿哄得眉开眼笑,再看看你,榆木疙瘩一个。”

    “你怎么可以在外偷听呢?”

    严瑜眉头紧锁,借着月光和几案上的灯光,读着手中一卷《墨子》。脸上表情,由担忧变成了会心的微笑。

    这老头子,就是别扭。

    苓儿母亲知道,严瑜也关心苓儿。但他身为士人,不愿意表露出那种对小女儿感情的关心。

    “你刚刚没听到吧!”

    苓儿母亲坐在严瑜身边,在油灯内添了点油。又将几案上的笔在墨中舔了舔,对严瑜说道:“这吕布一回来,直接叩响苓儿的门,你猜怎么着?”

    苓儿母亲自问自答:“他就说了一句:一回来就想看看你。”

    “哦?”

    严瑜抬眼看了一眼苓儿母亲,这句话只是听复述,就知道淡淡的一句话,蕴含着太多的情感。

    “读你书吧,榆木疙瘩。”

    苓儿母亲白了严瑜一眼,自己的婚姻也是门当户对的媒妁之言,嫁入夫家之后相夫教子,夫妻二人相敬如宾。

    倒是没有吕布与苓儿之间,这种嫁去之前的情愫。一直到党锢逃亡之时,才感觉历经风雨,这夫君严瑜,真是自己的依靠。

    起风了,风吹草木,沙沙作响,虫鸣之声哑然而止。

    苓儿听着院内的风声,缓缓的进入梦乡,脸上挂着田田的微笑。

    吕布挑灯夜读,读得是一卷《管子》: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是《管子·牧民·国颂》,诸子百家,因为先秦之著,多书于木简,言简意赅,与汉时语句用法也不尽相同。

    但这《管子》还是比较好懂的,只是这牧民二字,并非是草原上放羊、牧马的人,而是治理百姓。想通了这单,意思就很明了了。

    凡是治理百姓的君主,必须着眼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那么远方的民众就会迁来落户;荒地开垦得好,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粮食充裕无忧,百姓就遵德守礼,社会秩序就好;衣食丰足,百姓就知荣知辱,有荣辱观念;上层社会的行为合乎法度,那么六亲就会自律约束,相安无事;四维能够很好地倡导和发扬,国家政令就可以畅通无阻。

    《管子》开篇,就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十分看重。所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大汉少了几维?廉,肯定是缺少了,官吏谗上媚下,横征暴敛之事,几乎成了常态。

    没有了廉,自然没有了耻,没有了义。好在这个大汉“礼”字尚存。这个汉代,迟早是要覆灭的。

    少了义、廉、耻,如此一个大汉官场,单单一个留存一个“礼”字,真是讽刺了。这个礼,也许只是想将读书人与庶人分开,保证这些士人的优越感。

    除了四维,还有四顺: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这四顺:人民生活忧愁时,要能使民生安乐,是为一顺;人民生活贫困时,要能使人民富贵,是为二顺;人民处危亡难关时,要救护使之安全,是为三顺;人民无力养活后代,要帮助他们养育,是为四顺。

    简而言之,就是要令百姓安居乐业。

    吕布苦笑一下,执政完全顺应民意。看起来有道理,读起来更有道理。但,为一世帝王,若不能凭自己好恶行事,为所欲为,为帝的乐趣,究竟在何处?

    《管子》扔在一旁,吕布眉头紧锁。但是五原一郡,治理起来,便是颇为烦忧。身边若无贾诩、薛兰,吕布知道自己根本无法将五原官场梳理得如此之好。

第230章 第二三〇章 宇文莫那赴边市() 
隔了一日,支就塞外市城,迎来了开市以来,最尊贵的客人。

    鲜卑西部大人,宇文莫那,身边还跟着拓跋部大人,拓跋纥骨。近来宇文部与拓跋部走得很近,究其原因,吕布发现拓跋诘汾的兄弟子侄,比起置鞬落罗的,更能堪大用。

    置鞬部早已乱做一锅粥,然而拓跋部正在急速的恢复元气。

    近来,宇文莫那时常感慨,也许目前鲜卑最有成就的部落大人,不是檀石槐,而是拓跋邻。

    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这是拓跋邻最伟大的成就。

    拓跋部之所以能够在南迁之后,迅速强大。完全得益于,这一次七分国人。鲜卑部族强调血统,没有一个氏族,能像拓跋部这样,匈奴旧部占人口主导地位。但实际上,但大权从未旁落。

    匈奴人与鲜卑人的融合,对部族的认可,以及在部族中平等的地位,全部来自于这次七分国人。

    他打破了固有的血统观念,将部族变成了一种地缘观念。这种融合是大势所趋,毕竟匈奴遗部数十万人。

    然而,每一个部族的融合,都伴随着战争与奴役。只有拓跋邻,直接分出七个全新的姓氏、全新的部族,令吞并的匈奴遗部欣然接受。

    就拿身旁的纥骨来说,本是拓跋邻的子侄。部族中,匈奴遗部数量之庞大,使得两代人,整个纥骨部,十有七八,带有匈奴血统。

    然而,这些匈奴人,就是鲜卑人。为统治者,率先放弃了自己的姓氏,依附、吞并来的匈奴部族,才会放弃自己的姓氏。

    如今拓跋部蒙难,纥骨改回姓氏拓跋。族人无有异议,因为无论他们的祖辈,是在那里,他们打心底里认为,自己是纥骨部人,那就是拓跋部人。

    而且拓跋部权利如今存在断层。拓跋邻、拓拔诘汾两代人身故,拓拔匹孤不知所踪,拓拔匹孤、力微双双失踪。

    拓跋部权利未有真空,就是拓跋部外,纥骨部最为尊贵。这拓跋纥骨,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拓跋部新的领袖。

    而这拓跋纥骨,也乐于分享权利。凡有事,诸兄弟议。鲜卑部族,包括宇文莫那自己,都向往着汉人家天下,那套统治思想。

    军政大权高度集中,部落大人对于各个部落控制,都在加强。拓跋部这种原始的部落首领议事制度,更是难能可贵。

    “莫那大人。”

    拓跋纥骨对于宇文莫那,很是谦恭。这是拓跋邻留下的最大遗产,一种谦恭的作风。

    纥骨至今还记得拓跋邻的教诲:秦人不过是山东赢县一个小部族,自周武王分封天下,因三监之乱,贬为庶人。几经西迁,方至秦地。

    秦非子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庄弓败西戎,方至西垂大夫,封犬居之地。襄公护周平王动迁,方才复至诸侯。距离三监之乱历经五代君主,三百四十年,秦人复为诸侯,封于岐山。

    岐山并非周土,乃是西戎所居。又五百五十年,三十一代君王,任用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樗里疾、甘茂、范雎、尉缭、吕不韦、李斯、甘罗等不世贤才,最终一统六国。

    秦人一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方能为大一统。

    这些话,对纥骨,乃至其他诸部大人触动很大。彼时拓跋部南迁匈奴故地迅速壮大,拓跋邻便用这一席话安稳部族浮躁的心态。

    其实当时,拓跋邻也不知道何谓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