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明伟业-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连在战场上从来杀人都不眨一下眼睛的郝永忠、高必正、洪承畴这样的阎王一样的人物都觉得自己这辈子活得实在太亏得慌。所有文武百官都在暗自惊叹:“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种不要本钱、又不遭雷劈的发财主意。这应该是只有穷缺损的国家才肯去做的,可煌煌天朝竟然也放弃了用厚往而薄来去远怀诸侯、抚谕番邦的千年国策。不再坐等人家送来什么大象啊、犀牛啊那些不值几个钱的方物,而是干脆自己去人家院子里抢了。打劫过人家之后,更没有什么回赠可以体现大明皇帝的怀远。咱这位皇爷只是装了十几船的黄豆过去,便夺回了两百船的钱粮,也太会做生意了吧?”

    看着百官各揣心腹事,朱四美美地坐在龙椅上,表面很是淡定,心里却在数钱。这个时候总该表现出身为大明皇帝,天下共主大气的一面了吧,毕竟钱赚到了,粮食运回来了,剩下的一些不要钱、甚至还能接着发财的人情,该送也得送出去才行啊。等易士佳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当初在占城的许诺就是放屁之后,朱四一本正经的说:“易卿此言谬矣,人无信不立,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易卿在交趾所说的话,就是代表我大明国朝说出的金口玉言,既然你手拿朕的谕旨为大明出海宣慰,朕断然不能对你在海外所说的话有所更改。朕能帮你办得事情一定会办,不好帮你办的,就先砍了你的头,然后再帮你办。”

    群臣面面相觑,这说的是人话吗?可是武官中的文盲们,大多挑起了大拇哥,赞叹这位皇帝哥们儿真讲义气、人也忒厚道;而那些文官们的汗此时都变成霜花儿了,他们倒不是因为后边儿说砍完头再帮着办事儿的那句,而是心里在想:“孙贼,你这话是冲着自己心口窝说的吗?表面看起来道貌岸然,背后是一肚子男盗女娼啊。你怎么不把刚刚引用的《大学》里这话的下半句儿也给吐出来呢?‘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怨言归怨言,可是谁也不敢反驳,况且朱四的这些话戳出来就是一个引子。是为了打消面前这些文官、儒者们自古养成的那种面皮的重要性大于里子的毛病的。“朕知道,你们在笑话朕引用的大学里的话来断章取义,朕之所以用这半句话也是让你们自己想想,这段《大学》中后边的那些话该怎么认识。《大学》是什么?《大学》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明明德的功夫。可大学是求于内的,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国家和黎民以精神和实质上的增益的,我们对外面的番邦做过些什么,跟大学之道其实不太沾边儿。按照亭林先生的讲义,‘治国在于利国富民,善为国者,藏之于民。’而朕从先生的讲义中体会到,治国之道不在于大学中所诟病的财与利,而在于生民的损益,治国之道在这个层面上讲,可以归结为财与利到底是民专之,还是官专之。官让其利,而民藏之,则国恒足矣。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其救世必以厚生为本。”

    自从有了亭林先生和船山先生在朝中为伴,朱四便多了一种喜欢拉大旗作虎皮的毛病。凡事遇到有群臣的抵触情绪,那么他便先找出船山先生或是亭林先生的套话作为理论依据。一旦理论依据也唬不住人,便会采取惯用的胡搅蛮缠那一套。谁都看得住来朱四根本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充其量只是个亦正亦邪的异类。然而谁又能拿他怎样?如今朝中有能力拆他台的人都被他拆了祠堂,有理由活下来的都是对他形不成致命威胁,或者可以说是罪不至死的。

    而这个时候,最无地自容的是亭林先生。眼见朱四再一次坏坏地把他推向前台,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同意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了,这确实都是他说的没错啊!不过如果再有下次,顾亭林宁愿把自己的嘴缝起来。亭林先生虽不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也有许多立言,而且刚刚朱四复述的都是他在朝会或者经筵这些极为正式的场合上当众说的。

    不过亭林先生心里好恨啊,他一边儿承认着自己的思想理念,一边儿又用那极为怨毒的眼神来想要杀死朱四,这在他们师生二人之间其实不算什么,他作为帝师是有权利斥责朱四的。不过当着众人的面,他没有这样做,也许还是因为他没有什么机会能够驳倒自己的理论。恨归恨,朱四口中的话都是从他那儿借用的,这就是拉大旗坐虎皮呀。朱四仿佛看到了亭林先生射向自己怨毒的眼神里似乎有一句话:“拜托了,下次抬出我为你抗雷的时候能不能事先打个招呼啊?”而朱四像是也在同他眼神的交流中安慰着他:“您老儿就别客气啦,下次的事儿下次再说,谁又知道呢!”

    (本章完)

第372章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14)() 
亭林先生不是不了解朱四的毛病,他只是受够了朱四总让他站在风口浪尖儿为自己挡枪的把戏,但凡有颠覆性的活动,朱四这个皇帝总会找出一大堆就连亭林先生自己都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的话作为理论依据。然后让顾亭林替他这个皇帝接受口诛笔伐。

    顾亭林倒不怕自己的贞节牌坊立不住,而是怕对他意淫的奸夫太多,被人家合起伙来推倒,到时候第一个逃跑的准是朱四。甭以为自己是帝师,朱四就会为他打包票,对于自己的这个学生他太了解了。所以亭林先生打定了主意,日后要非常谨慎的在朱四面前发表个人言论,大不了把四书五经翻烂了读给朱四当复读机。你会背书,我也会背书,那我就叫你怎么在背书时用好普通话吧,反正作为帝师的那份儿工资还是必须出的。

    朝会散了,锦衣卫指挥佥事严通天前来报告了朱四一些事情。“哦,在龙湾清点稻米时,唐绍尧真的是这么说的?”“没错啊,万岁,南京的谍报工作原本就在卑职原有的职权范围之内,虽然南京的战事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眼线依然还在,因为暂时并没有新的任务安排嘛。龙湾的探子今日正好听到了唐绍尧说要把万岁爷御花园的树都砍光了,再用那些材料搭建粮垛,把万岁爷的御花园当做囤积占城稻米的粮仓。”

    朱四摇着头浅笑道:“呵呵,严卿,你不觉得唐绍尧的这种宁可拆掉皇家的园林,也不去动百姓的一砖一瓦的想法很对朕的口味吗?”严通天却心想:‘没觉着呀,不动老百姓一砖一瓦、一针一线?那你在桂林时天天跑老百姓家蹭饭,还死皮赖脸的去勾引豆腐西施算怎么回事儿啊?都想勾引人家上床了,还说什么一针一线的有意思吗?’

    不过想归想,他还是非常配合的后退跪倒,沉声说道:“臣无所谓自心所想,一切都是如实禀报罢了,万岁爷只会有决断的。”朱四背着手,想了想、笑了笑,又将他带到了沙盘边上说,缓缓说道:“你不是说南京的谍报网没有新任务吗?日后你们可以挑选精干人员,而且编外的仍然要以自愿为原则,去这里和这里。懂了吗?去吧,至于家长里短的事情以后少操心些吧,你们的任务目标是敌人,而不该是自己人!”

    严通天领命告退了,而朱四则漫步回到了后宫,苏裴和刚出月子不久的舒窈都站在门前等候,而穆清和梅儿则都有几个宫女搀扶着也在那里等,因为朱四又中了。“清儿,梅儿,你们两个是有了身孕的人,就不要在意这些表面的礼数啦,身子骨最要紧啊。”

    穆清只是一个万福,淡淡地笑着走在苏裴的身后。梅儿舔着月份并不多的肚子,贴在朱四的身旁,很是骄傲的仰着头反问朱四说:“万岁爷不是说过一句什么不让宋襄公专美嘛?妾怎会只把好处让给姐姐们,而自己却落个冷清呢?”知道梅儿为了迎合自己总是时不时的看一些书,然而学问之事岂能靠一日之功?别说是像苏裴这样的女状元了,就连穆清的学识朱四也相信普天下的男子也没有多少可以与之比肩的。

    饶是她再勤学苦读三五年,恐怕也只能达到舒窈一般效果,会算账、打算盘。毕竟舒窈不爱学习,也不喜欢装作爱学习的样子,其实这也是朱四的内心想法。只不过身为一国之君,如果胸无点墨,就像明熹宗那样的目不识丁,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制作送工艺品,还找个同样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做九千岁,那大明朝还谈什么中兴啊?

    所以朱四必须学习,不但学习经史,还勤练武艺,这都是他每日必须做的。梅儿恰恰是看到了这点,并没有去钻营朱四的内心阴影面积,所以才以为是在投其所好。不料却得到了朱四对她这种历史盲的嗤之以鼻:“呸呸呸!你认为朕的那句话是好话还是坏话呀?宋襄公到底干过什么事情,朕才会那么说啊?”

    舒窈也是似懂非懂,而苏裴和穆清当然知道这个呆子宋襄公为了表现自己的君子风范、彰显他的大国情怀而会盟楚国,并且还不带一兵一卒的玩票儿,结果被楚王就地活捉了去。只不过朱四记得自己这句‘不让宋襄公专美’大概是在暗中评价国共争霸东北的时候才说过的。蒋公为了不让宋襄公专美,正儿八经的在四平之战胜利后,因为杜鲁门的一句话,便再也不打算北渡松花江了,因此最后失去了大好的局面。可是这句话又是怎么被梅儿听到的呢?还好自己的火星语是被一个连中国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梅儿听到的,否则该怎么解释?

    “对呀,梅儿是何时听到朕说过这句话的呢?”梅儿左想右想,大概也是没能记起来,便无奈的摇了摇头说:“诶呀万岁爷说过的话实在太多了,妾只是觉得这句话挺好玩儿的就记下了,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朱四一把搂过了梅儿叹息到:“当然不对啦,宋襄公行的是仁义之道,但是慈不掌兵啊。他自以为‘仁’,却总是喜欢搬弄武力,结果同楚国会盟时不带一兵一卒,最后被人家活捉了去,虽然后来又被放回来了,可这位宋襄公吃了亏,却没有长记性。宋楚泓水之战时,楚军如果想要对宋军进攻,就要渡过泓水。宋国大司马子鱼建议宋军应该趁敌人半渡而击之,宋襄公却说自己不能乘人之危。等楚军渡过了泓水后,子鱼又建议趁楚军没有结成战阵而突袭之,宋襄公又说不能乘人之危。最后等楚军准备停当了,该死倒霉的就是宋军了,而且宋襄公也因为此战受了重伤,第二年便死了。一个曾经的春秋五霸,和一个比较强大的宋国,经过这一败,从此便衰落下去了。”

    (本章完)

第373章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15)() 
听到朱四给梅儿讲故事,舒瑶也歪着脑袋笑道:“这宋襄公哪里像是个国君啊,他就是一个傻子才对。”朱四叹了口气说:“呵呵,这个故事发生在宋襄公的身上,就被韩非笑掉了大牙,更是被后人笑话了两千年。可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伯夷和叔齐的身上,那两个人却变成了贤人。”

    舒窈又问:“怎么宋襄公还会跟伯夷、叔齐扯上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在他们身上都发生过为父亲所喜欢的儿子让位的故事。伯夷、叔齐的事情谁都知道,可是宋襄公也有一个庶出的哥哥被他的父亲宋桓公所喜爱。又因为他的哥哥目夷虽是庶出,确是长子。所以襄公就准备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