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南明伟业-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高头大马,路过先帝的灵柩旁时,却对身边这位君父的遗体全都视而不见。如此都过分非常了,竟然其中还有人呵骂那两个为先帝超度的和尚,叫他们为自己让路。笔者我每每想起此典故都怅然神伤啊,怅然的不是君王死社稷,而是当崇祯皇帝数敲景阳钟时竟无一人至,此时却有一堆一堆的锦衣华服,争着去找刘宗敏挨板子、抽屁股,最后屁股开花的屁股开花,没开花的去下到油锅继续开花。

    笔者要说一百句,打得好!炸的趣味、香甜!打死、炸烂这般畜生不如的人渣、贱货!只可惜这一声声的板子甚至是滚滚的油锅都不能惊醒那些国人最起码的良知了。

    当大明的长城,袁督师被千刀万剐的时候,你们可以争着买他的肉,生啖这位刚刚在都城外大战过皇太极数万大军的所谓‘叛徒’,以证明自己比袁崇焕更加忠君爱国。一转眼,这群自诩忠君的人在君王以身殉社稷之后,却大红大紫的骑在马上走过君王的遗体,对其视而不见。这期间竟然连一个跪拜的人都没有,更没有哪怕一身孝服、一滴眼泪。

    就算君王错了,这些个用朱夫子的书喂大的衣冠禽兽们难道就忘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句话吗?就算他为国而死都不能换来你们的原谅吗?你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身为君王之臣子、食君王之俸禄,却无视孤单在马路边躺着的那位君王冰冷的遗体,无视着君恩,无视着礼仪和最起码的良心。你们让我大中华央央五千年的道德文章怎么写?

    所以我痛恨清谈,所以我神伤啊,悲哀呀。我为万世师表的夫子有如此所谓的弟子神伤;为三百年来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铁骨铮铮的大明而神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千古遗言而神伤,哦不好意思项籍老英雄,借用一下而已,谁叫你这句话比崇祯的遗言气派呢。

    路边作为看客的李岩自然不明白大明的士子何以丑陋至此,他问宋献策道:“为什么这些个有乌沙可戴的反到是不如秃头的和尚呢?”宋献策也自然的高妙了一番,故作通天晓地的说着他对这群读书的种子们、还有对消逝了的大明的一知半解的话。为什么说他不了解这些人呢?因为他要是真了解此中龌龊,他宋矮子早就该蟾宫高中了,身为‘半仙儿’的他怎么会知道地狱里是一些什么怪物,又在想些什么呢?

    算了,不提伤心事了,我们再说李自成四战潼关吧,说来闯王这四战潼关也还是很有谈资的。山海关一片石兵败后,自成一退再退,后想着自己的军师顾君恩献过的那篇《入关策》。想着依靠那关中的百二山河,守得天下三分之二,进战退守,万全无失,所以就退往了关中。

    可清军对他真是痛下杀手啊,多尔衮派出两路大军由他两个同母兄弟统领,一南一北的来索要李自成的性命。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由大同西进榆林,自东北向西南攻击西安。这一路对应的大顺军是李过、高一功的兵力。

    还有一路是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从河南自东向西进攻潼关。李自成在西安闻讯后第一个想到的是率军亲援潼关。两军在潼关外列阵对峙,首战刘宗敏告败,大顺军退入关内;后刘芳亮出战,再败;李自成亲自出战,再败;此后大顺军接连两天的夜袭,全败。

    三日后,清军重兵抵达,所谓重兵就是火器部队。清军开始对潼关发起进攻,双方战事尤为激烈,你来我往互有攻守,却总是以大顺军的失败而结束。最后李自成见潼关如果再坚守下去,极有可能被多铎与阿济格东西两面包围,这样一来就断然无生路了。自成只好弃关南撤,经商州、武关、回襄阳。又于武昌再败,直至最终身死于九宫山牛迹岭的地主武装之手,年仅39岁。

    唐司空图有诗一首像是为第四次潼关大战做了个结论。“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胡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让我们用姚雪垠先生撰写的一幅长联,盖棺我们的悲情英雄李自成的一生吧: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藏,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弃,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雄殉社稷;

    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好一个青史千秋悲壮志,试问看官们,堂堂的大英雄李自成,即使在败退之时也永远向着八旗精锐发起进攻的真汉子,何曾怕死遁空门?正是大明崇祯皇帝、李闯王、八旗健儿们告诉了我,也鼓舞了我,在那个年代不只有贪财忤逆的畜生、卑躬屈膝的小丑和求生怕死的懦夫。

    花蕊夫人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只是这段跌宕起伏的明末历史中的一个角落而已!因为这段历史有你指点江山的爱新觉罗家族;有你振臂一呼,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李闯王,还有你本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终却以身殉国的大明崇祯皇帝。因为有你们,才让我忘记了伤心,令我不再神伤而是继续着激扬文字!而这一段历史与命运的爱恨情仇,朋友们还都曾记否?

    (本章完)

第181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9)() 
《论语·雍也第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永历四年四月十二日,李锦率忠贞营27000人,火炮120门距潼关西门十五里扎营,并四处出游击,收拢百姓封锁消息,隔绝潼关与西安的交通。由于此时潼关以北的山西平阳府已经被义军占领,潼关以东的朱阳关及灵宝两条去路又都掌握在王进才的手里,所以李锦只要一到,潼关便处于北面的义军,东、南的王进才与西面的李锦四面包围之中了。

    李锦设立暗哨堵截西安及潼关探马。清军方面,朱阳关失落前,那里的清军便已经向潼关守军求援,而潼关守军只有兵力3000人,又因为忌惮明军会通过此时已被其占领的山西平阳方向南下,通过潼关以北的黄河风陵渡向这里发起进攻,所以他们没有给予朱阳关方向派出任何增援。

    而清军在朱阳关只有团练兵,连他们自己也明白,朱阳关肯定是守不住的。朱阳关一旦丢失,明军肯定会从朱阳关的山路杀向潼关南塬。而历史上关于潼关的战斗,守军是经常会吃这样的亏的,只要攻方是出现在潼关以东的河南灵宝方向,历来都是从潼关东城先发起正面进攻,然后经山路向潼关城南偷袭。就连日军也曾有样学样的与国军打了一场灵宝战役,却因为徒弟与师傅的辈分不同而败北,没能如愿。王进才占领了朱阳关后,已经开始向潼关挺近,明军四面压境,潼关守军将如何自处?

    根据以上军情,清军潼关守将佟透这样调整了部署,他将主力部队全部龟缩至了潼关城内,只在外围留有少量的乡勇。又以800人守东城、600人守北城、800人守南城、西城只留300人、预备队500人。并向西安派出数次求援快马。这求援自然是了无音讯了,因为信使全都被李锦截杀了。

    次日丑时,李锦选精兵1000,配挠钩、钉鞋、弓箭做攻击先锋,另有5000人携云梯做第二梯队,留1000人守大本营,李锦自带2万人马和120门大炮随后做第三梯队攻击主力,潼关之战一触即发。

    佛晓,潼关西城,守军还在睡着,城上只有六支巡逻队往来巡视,另有城垛的夜岗每隔10步一人。潼关的东面和南面多山,那里的日头自然是要比别处的日头起的晚一些。城上几只火把也尽都熄灭了,已经鸡鸣时分,有些兵丁因此也没有想要更换那些火把。远方安静的连犬吠声都听不见,天空才泛起鱼肚白。月亮似乎还不想回家,懒懒的挂在天边。

    正在这时,城墙外忽然传来阵阵嗡嗡嗖嗖的声音,伴随着铁器敲打城砖的半清脆的串串声响,许多清军都发出了更像是嚎叫的声音:“敌袭!敌袭!”睡梦中的守军才刚刚被惊醒,有的还未拿起兵器就已然听到城墙上出现的喊杀之声。

    此时,各处的巡逻队都已分别与登上城墙的明军接战了,由于是夜岗,清军中并没有刀盾手,发现了城墙上的挠钩和绳索,有的清兵竟然慌忙的想用长枪去挑断绳索。那样做自然是徒劳的,迎接他们的也只有蜂拥登上城头的明军和城下掩护登城的明军发射的箭矢。

    当东城的清军刚刚武装起来从各处赶上来时,却发现近百人的夜岗已经基本消失了,这点儿守军哪里是那些随李锦征战了十几年的精锐明军的敌手。很多清军根本就没有发现自己的敌人,就匆匆的栽下了城头,连这刚刚组织起来的二百清军也只是稍作挣扎,便迅速淹没在明军的刀林与箭雨中。等到守将佟透收到报告时,明军5000人的第二梯队已经从被打开的西城门冲杀了进来,并开始分头向城内以及北门和南门杀去。

    清军守将佟透带领着预备队刚刚与冲入城内的明军短兵相接,便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四周已经出现了潮水一样的,手拿各式各样兵器和工具的城内百姓。这些百姓也不说话,兜头便打,此时的清军就连退入城内巷战也是妄想了,因为潼关的百姓已经全部拿起了武器,成为了他们的敌人。

    佟透知道,自己的性命已然丢了一半儿啦。百姓当然是百姓,可不是大清的百姓,这潼关城内的百姓,九成以上都是当年大明的军户啊。孙传庭第二次和第三次与闯王的潼关大战,之所以能从零开始又迅速组织起队伍,靠的就是在这潼关城内已经住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的军户们。您更要知道,大明陕西一省的军户有近半数都是在潼关啊。

    第三次的孙传庭与闯王在潼关大战,在孙传庭已经不见踪迹的情况下;在起义军已经依次攻破南水关、上南门、东门的情况下,潼关军户仍然自发与起义军巷战,做殊死的抵抗。潼关城内顿时一片尸山血海,起义军因潼关军民的忠勇而死伤无数。

    而这些忠勇的潼关军民为了自己的职责、脚下的土地和身后的妻女,死去后更有多少人都未曾留下一个名字。潼关旧志以及纪念此役的碑文仅仅刻下了对以下这些人的记忆:东城守将指挥佥事李继祖,与义军作战至日暮,死于刀下,盔首俱裂。被孙传庭罢印的指挥使张尔猷率家丁去守南门,遭义军围攻,身中数十枪,坠马而亡。同在南城的监军乔迁高在巷战中被围,最后自刎而死。千户袁化龙为争夺西门而战死。百户尹君极战死。

    而对潼关更多的普通大明军户战死者的记忆,也许仅仅只存在于他们子女的呼唤中,他们一生的影子也许最终只能存在于家门前、巷子口母亲那永远持续的等待里。

    (本章完)

第182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10)() 
潼关失守后,坊间流传了这样的一个说法,说是当时处在重围之中的孙传庭畏死,于潼关大战中遁逃了。然后就因为战后并未发现他的尸体,所以孙督师的后人没有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