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好官人-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煦也明白,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却没有说话。
世界上有些事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实情是这样的,偏偏不能说实话。特别是政治的事情,就更加虚伪了。
“不过,若是党项人真个在冬日来攻,我大宋西军,当在破敌之后,尽力开疆拓土,争取一战灭掉夏国!”章惇是带过兵打仗的,当然知道赵煦说的话有五分可信度。别小看这五分,能通过一点点小事情来推断出五成把握,这已经是逆天了。
更何况,冬日不易作战是常识来的,哪怕党项人要打破常识,冬日来攻,那也是有很大几率兵败的。比如隋炀帝征高句丽,就是拖到了冬日被反击的。在平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高原山地上?
有了这样的推断,章惇还不懂扩大战果,那他就枉为这个宰相了。
当然,宰相也有水平高低的。要是给司马光这样的宰相,他恐怕只会固守城池,却不敢乘胜追击,更别说扩大战果了。保守稳健是没错,可太过保守稳健,那就是病了。有句话叫做,“天授弗用,反受其咎。天授弗取,反受其害”,大宋已经错失太多这样的机会了。
这都是因为,大宋以君子之国自持,不可趁人之危。或者是明明看到了机会,却担心是敌人的陷阱,抑或者是朝中有势力在拖后腿,导致机会白白错失。现在,大宋已经自食其果了。且不说交趾时不时跑出来打闷棍,西夏人的步步紧逼,就连辽国,都有点重启战争的意思。
一时间,四面环敌的大宋,甚至有点捉襟见肘的意思。除了国库抓襟见肘,兵力上也捉襟见肘。这说起来也很讽刺,大宋养兵百万,能战之兵却只有二十几万,大部分还是西军。至于禁军?早就烂到骨子里了,朝中哪个大臣不知道?
所以,听到章惇这么说,曾布立即提出了质疑:“章相,此举恐怕不妥罢?若是中了党项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奈之若何?”
章惇知道,像曾布这种没打过仗的文人士大夫,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战争是怎么回事。虽然章惇也是读书人出身,但他却是真真切切亲自上过战场的。用出将入相来形容章惇,一点都不过分。他之所以能做到宰相,是有绝对实力的。可以说,出将入相的人,在宋哲宗朝已经找不到第三个,因为第二个是章惇的族兄章楶。这样的人才,赵煦岂能不用?
虽然,章惇的战绩嘛,确实上不了台面,因为他打的只是内战。北宋时的荆湖南路(也就是后世的湖南)、荆湖北路(也就是后世的湖北),还有不少割据势力。章惇就是以强硬的手段,打击夷蛮、豪强,平整土地,开发了这两个地方。甚至史有记载,章惇在南江杀戮过多,无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尸体遮蔽江,人不敢吃鱼几个月。可见,章惇并非是什么良善之辈,甚至心狠手辣起来,谁都怕。
这样上过战场,对兵事很有见地的宰相,岂是曾布这等只会纸上谈兵,自以为算无遗策,运筹帷幄的文人可以比拟的?所以,章惇在心中就看不起这个眼高手低,自懂夸夸其谈的曾布了。“曾枢密使虽然言之有理,但却忘了一事。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党项人治军不严,全靠掳掠维持士气。一旦遭受打击,则必生退走之心。于战场上,非军纪严明之伍,可使出诈败埋伏之计。如若不然,败兵席卷之下,所到之处,正如山倒!”
章惇说的是实情,世界上能做到这样的军队确实不多,但他可以肯定,西夏人并不在此列。全民皆兵的党项人要是能操练到这等地步,还有大宋什么事?早投降算了。可惜,西夏人产粮都无法自给自足,更别说时时操练了。要不是钱银足够,哪个国家能全部拉起职业化的军队?都是一边生产,一边当兵的。西夏如此,辽国如此,女真也如此。唯独大宋,是募兵的。
要是西夏人不是纵兵掠劫,恐怕都无法维持士气。这也是为什么党项人有时候勇猛无比,甚至几千人都敢冲击几万人的宋军。可有时候,却又无能得很,宋军一通神臂弩下去,他们就败退了。都是因为两个字——士气。
可惜,曾布不明白,反唇相讥道:“章相又不曾到过前线,如何得知党项人不是故布疑阵,引蛇出洞?”
这时候,另一个声音传了出来:“陛下,曾枢密使言之有理!”
章惇一看,差点没气得半死。
要是别个出来支持曾布也就算了,可这人章惇是绝对不希望看到的。因为这个人,是章惇亲自提拔上来的。那时候赵煦刚刚亲政,任命章惇为相。章惇上台后,有人向他推荐林希。由于当时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赵煦肯了。不久后,林希担任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兼侍读,主管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各项文书,并为赵煦起草诏令。后来林希擢同知枢密院,这是因为章惇怀疑曾布在枢密院排除异己,搞一言堂。于是他就让林希作曾布的副手,来监督曾布。林希因为立场问题,被曾布的话打动了,而且怨恨章惇不引荐他来执政,于是就反水了,和曾布一起对付章惇。
这样的人,章惇只能恨自己不能带眼识人,白白便宜了一个白眼狼。
要是给张正书知道了,肯定会说出那句话糙理不糙的名句来:“斗米恩,担米仇”。章惇就是对林希太好了,而他自己却又独尊相位,不引人嫉妒才怪。但不管怎么说,林希是一个出尔反尔的小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379章 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章惇脸色沉了下来,眼光直勾勾地盯着林希。林希被章惇这么盯着,好像如芒在背一样。章惇可是“心狠手辣”的人物,杀人不眨眼的,文弱书生的林希哪里受得住章惇的眼光?
但林希知道,越是动弹得厉害,他自己也就越安全。这也是在官场生存的法则之一,背叛的人一定要“带头冲锋”,不然的话,会被人收拾的。相反,冲得越猛,话说得越狠,对手反而不敢动了。因为但凡有“人事调动”,都能明白这是章惇下的黑手,所以章惇现在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太恶心了。
这时候,尚书左丞蔡卞出列,端着朝笏说话了:“陛下,臣不敢苟同。”
蔡卞是蔡京的胞弟,蔡京是什么货色,在场的人可能不清楚,但如果是张正书,不用看都知道那是遗臭万年的大奸臣。只是蔡卞有点委屈,他受到蔡京的牵连,不管是在宋朝还是在后世,都被人误以为是奸臣一党。
殊不知,蔡卞为人刚直,要不然也做不了王安石的女婿。而且,历史上在徽宗朝时,蔡卞屡屡反对蔡京的政策,认为是误国之举。能把兄长怼成这个样子,怼到蔡京都拿他没办法的,就蔡卞一个人。蔡卞死后的谥号更是说明了问题——“文正”!“正”字的谥号,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足以说明蔡卞的出发点,都是从国家出发的。更难得的是,蔡卞不和蔡京同流合污,为官清廉不说,而且还能做事。这一点,在宋朝的官员里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蔡卞的为人众所周知,所以他一出声,赵煦就笑了:“蔡卿何出此言?”
蔡卞端着朝笏,一丝不苟地说道:“臣虽不曾带兵打仗,亦知晓战机稍纵即逝。今我大宋对禁军掌管极严,屡派监军,却难求一胜。而派往西军之监军,只有监督之权,不能僭越指挥,是以西军胜多败少。若是听从朝廷旨意,裹足不前,西军焉能大胜?好比搏击二人,一人手脚灵活,一人却绑住手脚,纵使有千钧气力,亦是无法发挥。若要取得此战决胜,臣以为需三军用命,朝廷不吝赏赐,不设监军,任由西军前线将军见机行事。如此,少则击退夏国来犯,多则收复失地,甚至乎河套之地。臣肺腑之言,还望陛下明察!”
赵煦龙心大悦,没错,他已经知晓这个道理了。
不用说,还是张正书跟他说起这事的,赵煦才意识到,什么叫过犹不及。本来,宋朝对军队的掌控能力就已经比历朝历代强得多,还派出监军去指手画脚,这不是外行人指导内行人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的命令在打仗的时候都不一定管用,居然还要被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监军来管着,这样能打胜仗?
蔡卞说得没错,战机确实稍纵即逝的。没有上过战场的人,根本把握不住战机,甚至因为瞎指挥而导致兵败。宋朝已经不是第一次吃这种亏了,偏生朝廷喜欢用文官去做监军。文人眼高于顶不说,还自以为是武侯再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都不在话下。然而事实却是,没有派监军的西军屡战屡胜;派了监军的禁军,屡战屡败,都成笑话了。要是用宦官去监军,输得更惨。
当然,赵煦不会立即表态支持蔡卞、章惇的,不然的话,叫其他臣子怎么想?
“蔡卿所言有理!”
赵煦点了点头,然后问下面道:“诸卿可另有高见?”
这时候,曾布铁着脸出列道:“臣有异议!”
赵煦微微皱眉,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说道:“曾卿,你且说说看……”
“监军一事,乃是祖制,陛下,祖制不可违啊!”曾布是没办法,他是一定要跟章惇一伙刚到底的。不然的话,他进入中枢的梦就要碎了。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力,曾布已经不择手段了。
赵煦也是有点反胃,如果一味遵循祖制,那他还变法干嘛?他刚想说几句话,却被人打断了。
“曾枢密使此言差矣,岂不闻‘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赵煦定睛一看,原来是知枢密院的安焘。
安焘这人,是大宋臣子的写照。他还算是兢兢业业,也有才干,但是道德上有点亏欠,所以屡屡被台谏官给弹劾。但安焘的眼光,言语的毒辣,却非一般人能比拟的。这句话很是厉害,直接就怼了曾布——你丫的还是不是新党成员?都变法了你还揪着祖制不放,你想做咩?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这句话等于提醒赵煦,这曾布不能用,赶紧贬了吧,看着恶心。
曾布也是人精,听了这句话之后,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
章惇、蔡卞再厉害,也没有安焘这句话有杀伤力,简直是把曾布放在火架上烤啊!他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了:“安枢密使何出此言?若无监军,西军坐大,将门尾大不掉,如何处之?”
安焘冷笑道:“京中质子何如多,哪有甚么坐大之言!如今我大宋,乃是‘军无现粮,吏无月俸,公私虚耗’。若是曾枢密使有良策且好,若无,则慎言。陛下,为国者不可好用兵,亦不可畏用兵,好则疲民,畏则遗患。今朝廷每戒疆吏,非举国入寇毋得应之,则固畏用兵矣。虽仅保障戍,实堕其计中,愿复讲攻扰之策。且乾顺幼竖,梁氏擅权,族党酋渠多反侧顾望。若有以离间之,未必不回戈而复怨,此一奇也。”
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赵煦听了连连点头。
确实,按照安焘的分析,就该主动出击。没钱没粮又如何?地盘打下来,还怕没钱吗?
这个观点,也是张正书灌输给赵煦的。以战养战,不是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才会的,汉人一样能做到。谁说打仗一定要亏钱的?不一定好吗!要是宋军把西夏的盐湖都占了,把上好的青盐、白盐揽入怀中,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