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好官人-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小官人,就是个谜,也不知他是从哪里学到这般学识的。虽然不通四书五经,却能造出匪夷所思的物事。”赵鼎也很佩服张正书的,虽然嘴上一直怼着他,认为那不是圣人的大道。那时候小官人是怎么说他的?孔子再圣明,也呵斥过樊迟,认为请教稼、圃之事是“小人哉”。可没有农夫,孔夫子也会饿死啊!

    用墨家的话就是“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如果机械一道是小道,古时后羿制造了弓,季伃制造了甲,奚仲制作了车,巧垂制作了船。既然如此,那么今天的鞋工、甲工、车工、木工,都是君子,而后羿、季伃、奚仲、巧垂都是小人吗?”

    当时赵鼎也被问得口哑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赵鼎知道,张小官人对儒家有点“深恶痛绝”的意思,找到几个黑点也是必然的。赵鼎深信,儒学的本意绝非如此,而告诫君王莫要行奢靡之风。可他辩驳不了的是,很多儒士都认为工器一道是小道,甚至赵鼎自己也不例外。

    赵鼎用自己的观察,发现这作坊一道虽然是“小道”,但有其可取之处。大宋民众过万万,赋闲人口太多,农田又太少。作坊多了,就能吸收空闲人口,让这些人不至于饿肚子,有口饱饭吃。这样,大宋的江山会更加稳固。但如果说“工”能和“农”平起平坐,赵鼎是竭力反对的。“农”乃立国之根本,无可动摇。可张小官人却说,“工”也是立国之本,甚至“商”也是,还说什么“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赵鼎是嗤之以鼻的。

    在李家村,赵鼎很幸运地可以到处乱逛,哪个作坊都能进去看一看。

    于是,他看到了开足马力生产的轮胎、车轮、弹簧,还有香水、香皂、蜡烛、果酒,以及不停歇在印刷的印刷作坊。最奇特的是,明明开封府不是丝绸产地,生麻也少,可张小官人还弄了个纺织作坊,也不知有何用意。赵鼎没敢进去看,听闻里面全都是女工。

    “小官人已经养活了近千人了罢?”

    赵鼎有点矛盾,他觉得张正书的路子走错了,可事实摆在他眼前,即便李家村的村民不种粮食,他们也衣食无缺。“难道,作坊真的可以和农稼平起平坐?”赵鼎脑子里浮出这样一个荒唐的念头,很快又被他自己否定了:“这怎么可能!”

    赵鼎走得累了,就一个人走回课室里,看着那些学童学了算术之后,又学什么荒谬到极点的“常识”,还有用什么“三字经”来认字。到了下午,还有一堂实践课,让这些学童自己找一个方向,亲手弄一个感兴趣的东西,不管有没有用。

    赵鼎不知道张小官人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但他看了那些学童的作品,居然有点自惭形愧的意思。那些学童,有的做了钓竿,有的做了纸鸢,还有的甚至弄出了一架小型水车,在水流里还能运转……

第456章 谁招惹谁() 
“这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了?孔孟之道,才最应该学的啊!”

    如果赵鼎问张正书,他会得到一个这样的回答:这叫打破了条条框框,释放了想象力!

    中国人不是没有想象力,相反,中国人的想象力可以突破天际。只是这些想象力,大多用来描述神仙妖魔,或者放在了YY做了官以后要怎么怎么样。至于经世致用之学?拜托,那有什么用,不顶吃不顶喝的。

    可以说,如果中国人走上正轨的话,以现在的科学底子,领先西方千年文明,好像都不是什么难事。张正书要做的事,就是这个。可惜,他的布局太大,范围太广,以至于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清楚,也没有几个人是理解的。有着悠久历史文明,这是中国的一个优势,也是劣势。

    因为中国的古圣先贤都太厉害了,好像道理都被他们说完了一样,后人只需要照着他们说的话做就行了。于是,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中国人,往往都去当官了。唯独看起来蠢笨一点的工匠,却在摸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可惜,赵鼎却不能理解这个。在他看来,凡是孔孟说的话,那都是对的。殊不知,话说得太过绝对,往往就是谬论。

    李家村外的官道上,一辆四轮马车在轻快地跑着。

    车厢里,气氛有点沉闷。

    良久,赵鼎才出声问道:“小官人,你如此得罪端王,果真没事么?”

    “你想太多了,他也不过就是一个亲王罢了,我能有什么事?”张正书嘴上虽然这么说,其实心里还是没有底的。但他知道,这一步跨出去之后,那他只能硬着头皮,阻挡赵佶登基为帝了。不然,以赵佶记仇的性子,别说张正书,就是“大桶张家”也得玩完。

    有了这么一个压力在,张正书忽然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最简单粗暴的,就是让赵煦生个儿子,顺利长大成人。但这个太困难了,因为赵煦纵欲过度,身子早就垮了。而之前,赵煦也是有过一个儿子的,叫做赵茂,是现在身为代皇后的刘氏所生。可惜这个儿子没福气,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而这,也正好应了张正书的说法,女子太早生育,对本人和对儿女都不好。刘氏生了一子二女,除了一女能平安度过三岁以外,皆早夭了。想想,今年刘氏才十八岁,十八岁就生了一子二女,简直是草菅人命啊!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赵煦有多纵欲无度了,再加上赵煦生来就体弱多病,英年早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愿官家能收敛一点,活多几年吧。再不济,你生个儿子出来啊,光打雷不下雨!”

    张正书也是鄙视,赵煦在政事上还算可以,起码懂得用人,启用了章惇。可在“齐家”这一方面,不是一般的失败。他的后、宫可谓佳丽无数,却连个儿子都没,失败,太失败了。

    赵鼎绝对不会想到,张正书说着赵佶,脑子里却想到了赵煦。这种跳跃性的思维,绝对不是寻常人能跟得上的。

    “小官人,我看你还是韬光养晦罢,莫要招惹权贵了……”

    张正书苦笑道:“我也不想啊,是他招惹我的。”

    赵鼎也哑口无言了,确实,这一次是张小官人流年不顺,被赵佶盯上了。谁招惹谁没关系,但和权贵扯上关系的,肯定没啥好结果。张正书估计自己的事,很快就会摆在赵煦的案头上了。要是赵煦诘问起来,张正书还真的不好洗脱自己。

    “小官人,那你接下来要做何打算?”

    赵鼎也怕啊,要是失去这个金主,他和母亲樊氏生活就又回到以前,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这样的状态,赵鼎自问是没法继续学业的。事关自己前途,赵鼎自然是很上心的。

    “还能怎么办,凉拌!”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该干嘛干嘛去,要是怕了一个端王,那汴京城就不用呆了,举家迁徙吧!”

    赵鼎叹了口气,知道张正书说的是事实。

    汴梁城中权贵多如狗,扔一块砖头出去,都能砸中一个五品官。这样的环境,哪里能完全避得开呢?好在这些权贵也知晓利害,不敢太过倾轧商贾,不然汴梁城哪里有现在这般繁华。宋朝的满朝大臣心理是很矛盾的,既不屑商贾,又脱离不了商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知不觉间,这些文官大臣也有意无意为商贾说一些话了。

    正因为如此,商贾的地位才大大地提高,甚至还被允许参加科举!

    从这个角度说,张正书应该是没事的。要是赵佶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怕他就要立即滚去端州呆着了。宋朝的端州,或者说是岭南,还是没有开发的南蛮之地。虽然已经有不少汉人迁入,但当地还是民风彪悍,物资匮乏。赵佶一个享受惯富贵的人,突然去到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张正书相信赵佶会疯掉的。

    “不用担心太多,他只是一个亲王,又不是皇帝……”

    张正书满不在乎地说道,赵鼎却吓到了,连忙说道:“小官人,慎言!”

    这时候,没人会觉得赵煦是英年早逝的主,更不会想到才二十多岁的赵煦居然会连个儿子都没。可现在,赵煦确实是没儿子,万一赵佶生了点什么心思,那他继位登基的可能性太大了。可这话知道就好,一旦说出去,那绝对是要惹祸的。别看宋朝看似开了言路,实际上和历朝历代没啥两样,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一旦被有司听到了,比如皇城司什么的,绝对是一场祸事,足够杀头了。

    这就是人治的可怕,也是张正书心中惶恐不安的源头。这种不安全感是宋人不能理解的,张正书说了赵鼎也明白不了。反正距离历史上赵煦驾崩还有两年时间,张正书还有时间去安排后路。他就不信了,跑到海外赵佶还有能力找到他?

    不过,这话还是少说为妙,张正书不知道皇城司会不会已经安插人近他身边了。“不知道西北的战事怎么样了……”张正书突然叹了口气,这场战事才是他最为关心的。

第457章 精神胜利法() 
“这还用说么,大宋必胜!”

    赵鼎信心满满地说道,要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宋朝经常打胜仗哩。殊不知,宋朝的对外战争永远都是小仗打胜,大仗就败得一塌糊涂。但由于朝廷的遮掩,寻常百姓只是知道大宋打胜仗了?大宋又打胜仗了!!前方传来捷报,大宋又双叒叕打胜仗了!!!

    要是战败了,轻飘飘一句话,前方战事不利,嗯,可以翻篇了。

    然而,这只能糊弄一些单纯的百姓罢了,比如赵鼎。像市井小民,升斗市民,哪一个不知道宋朝的真正实力?要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宋夏大战之前,汴梁城的粮食猛然上涨了一个档位。你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酒楼茶肆里,市民们都在窃窃私语。或者你更不能理解的是,勾栏瓦舍里,上演的杂剧都是有关战争、英雄的话题……

    无他,就是宋朝百姓知道宋军是战五渣,对他们是一点信心都没,所以才追忆汉人最强大的时期,想要找一下虐待北方夷蛮的快感。

    这个心理嘛,张正书是能理解的。

    毕竟类似“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祖上也曾富过”的言论,可以给自己增添一点虚荣嘛。用精神胜利法单方面宣布胜利,可不仅仅是阿Q的专利。究其根底,就是宋朝百姓在异族面前直不起腰来,只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麻醉一下自己,满足一下幻想。说白了,宋人就是自卑了。

    因为武力打不过对方,又好面子,所以只能硬撑着说朝廷多厉害。

    实际上是怎么个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能用钱买平安就买平安吧,不要兴刀兵就最好了。可惜,这种精神的麻木,让宋人陷入更深的迷误和虚妄之中。这种事,放在汉唐时是根本不可能的。哪怕是五胡乱华之时,汉人也是极有血性。为何到了宋朝,汉人就好像一下子垮了一样?

    皆因宋朝“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已经逐渐让社会产生了一种风气——人人皆以读书为荣,以当兵习武为耻。“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这时候传开的,可见百姓对宋朝武力的极度不自信。男子一旦当了兵,上了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