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好官人-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佶从善如流,把心情稳定下来后,赵佶心思又活跃了,跟王诜探讨起丹青、书法来。
直到夜幕,王诜才离去。
“王爷……”
高俅看到赵佶有点颓靡,不禁有点担忧。
“本王没事。”赵佶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实在没想到一个商贾子居然是六哥的棋子,还是一枚重要的棋子。也是,不然他也不敢在本王面前撒谎而面不改色。是本王没有思虑更深,被禁足半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易地而处,本王也是会这般处置的。”
这句话,很明显有抬高自己的嫌疑。赵佶的政治才能怎么样,他自己心中还真的没点13数啊!别说比不上他老爹宋神宗了,就连他的兄长赵煦都比不上。
高俅低声说道:“王爷只是被禁足罢了,可玩乐不必去外间啊……”
赵佶看着高俅一脸“你懂的”模样,也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了。“高俅,果然是你最知道本王!”赵佶由衷地感慨说道,“若你能请和乐楼李行首到王府,本王就算是再被禁足半年也认了。”
高俅老脸一红,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了皮肉掮客,专门拉皮条的。但脸面这东西,一旦丢出去后,就找不回来了。“王爷,这李行首怕是挺难的。可樊楼的封行首、徐行首、崔行首……倒是没甚么问题。”
赵佶却不感兴趣:“封宜奴、徐婆惜、崔念奴?她们哪一个不与本王相谈甚欢,这有甚么乐趣?”换句话说,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赵佶早就是樊楼的常客了,那些个行首谁不认识他?都是老朋友了,见面也不尴尬,可也没有“激情”啊!
“那撷芳楼……”
高俅还想说最出名的妓院,可赵佶却难得的老脸一红。“甚么撷芳楼,以后这话莫要说!”
撷芳楼是妓院没错,但是以赵佶的身份进入撷芳楼,那就非常捞了。之前赵佶少不更事,才会去撷芳楼玩的。现在他品味高了,哪里还看得上那些胭脂俗粉?也就是说,现在赵佶已经吃腻了木鱼,想要得到金鱼了。你要问什么是木鱼、金鱼?傻啊,金鱼只能看不能吃,可木鱼是能敲的啊!很敲竖敲,只要你想,你就可以猥琐欲为——咦,好像有什么不对?
反正在赵佶看来,只要得到金鱼的欢心,变成木鱼岂不是迟早的事?
第480章 智商压制()
端王赵佶被禁足一事,并不能瞒过满城的新闻“探子”,大宗正事赵宗粹前脚刚刚离开端王府,后脚这件事就已经传得满城皆知了。
众说纷纭,真真假假让人瞧不清内幕。张正书作为《京华报》的掌舵人,自然也很快收到了消息。
“端王被禁足了,因为他品行不端?”
张正书觉得这是大宋朝最好笑的笑话了,要是这样就能被禁足的话,那赵佶早就被一脚踢出汴梁城了。在大宋朝,亲王只要不造反,朝廷管你做什么。就算是宗正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看到石家在京东东路奢靡成风也没人管吗,将门都如此,更别说宗室了。
当然,也有宗室生活困顿的,就好像东汉末年时,宗室刘备都去卖草鞋了。但亲王一级的宗室,绝对是安逸混吃等死的,朝廷就像养猪一样养着他们。只要他们不作死造反,绝无性命之忧。如果因为品行不端而被禁足,那整个大宋不知道多少宗室要被禁足削减用度!
那新闻探子神秘兮兮地说道:“小官人,整个汴京城都这么说,想来应当是不会错的。”
张正书无奈地看着这个新闻探子,也没说对与错。但张正书绝不会这么看的,事情要是有这么简单,就不会是大宗正司和彭元量一起出面了。但张正书左想右想都不可能想到,赵煦居然是因为他而想要敲打赵佶的。
要是张正书知道了赵煦的想法,只能用手捂眼无语泪满面——这猪队友,是怕几年后张正书死得不够快对吧?
当然,除了张正书以外恐怕没人会知道,不到两年后就是赵煦的死期,而赵佶却因缘际会,突然成为了皇帝。这剧本,恐怕连后世的天、朝神剧编剧都不敢写,偏生历史就是这么玩弄人。
“你去领赏钱吧……”
张正书有点无奈地说道,这个新闻探子分明是来“化缘”的,也就是说今后《京华报》想要从他这里拿消息,就得把这位大爷供奉好了。不过动动嘴皮子的事,这新闻探子就能拿到百文钱的“小费”,比很多职业都要好上几倍。嗯,就是有点缺德,老是整些官员、宫闱之间的爆料,让很多官员都恨得牙痒痒的。
待得那新闻探子领了赏钱,欢天喜地离去后,曾瑾菡才担忧地走过来说道:“郎君,端王被禁足虽是好事,怕日后他还是怀恨在心呐!”
张正书深以为然:“赵氏一家都是记仇的人,该避让还是得避让……”
“我看呐,这是官家知晓你被端王欺负,才出手相帮的。”
不愧是智商过人的奇女子,曾瑾菡一开口就猜中了事实。唯独张正书不太相信:“这不可能吧?我横看竖看也就一个商贾,官家会为了一个商贾,训斥自己的弟弟?”
张正书的话也不无道理,但他明显小觑自己在赵煦心中的分量。
换句话说,就算张正书躲起来不接触任何朝廷中人都没用,只要他还存着心思要鼓搞作坊,张正书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做法,就好像漆黑夜中的萤火虫,辣么鲜明,辣么出众。像他那么出色的男人,别具一格的办事作风,别出心裁的各种新鲜事物,再加上自带“汴梁城首富”之子的光辉,还有那与众不同的语言比出卖的。
不过,张正书也说得对,哪怕他是一个再出色的商贾,哪怕他身处大宋朝,始终也还是个商贾,被达官贵人视为肥羊的那种。做肥羊就要有肥羊的自觉,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该低调的时候就要低调——事实上张正书就没有正面高调过,哪怕是香水大行其道的时候,他也只是让商铺掌柜的出面吆喝而已。更多的时候,张正书只是作为一个幕后推手,推动着一切。
“郎君怕是忘了,中牟县那边的蜂窝煤作坊不正是为官家打理么?还有你一直筹备的银行,都是在为大宋朝出力。官家护你,好似没甚么意外罢?”曾瑾菡觉得奇怪,怎么张正书这么看不起自己?
“还有配重投石机和酒精呢……”
张正书在心中想着,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不是想象中那么无足轻重的人物,甚至赵煦都要倚仗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赵煦确实有可能为自己出头的。“姝儿,你是怎么想到的?”
曾瑾菡“扑哧”一笑道:“只是郎君自个没想到罢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啊!”
张正书满头问号:“显而易见???”
这分明是在嘲讽他的智商低啊,这女人真是长本事了,连未来夫君都敢嘲笑了。偏生张正书自己还振不了夫纲,这个郁闷呐。没办法,这是智商压制了。
“郎君想想看,这么多年来,有哪个亲王是官家亲自过问的?”曾瑾菡叹了口气道,“唯独是牵扯到你的端王,才有这么个例外。再看看往日,端王言行那般出格,也没有宗正寺之人寻他麻烦,哪怕是台谏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生到了今日,却陡然变了风向,官家亲自处理此事了呢?”
“有道理……”
张正书不得不信,因为曾瑾菡分析得头头是道。
“也即是说,以后郎君在汴京城中,再也不怕谁了。只要你用心办好蜂窝煤作坊,用心做好银行,便是满朝文官,也奈你不何。”曾瑾菡也是有点自豪的,做商贾能做到张正书这样,也确实是出类拔萃了,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
然而,张正书却从不这么想。
人嘛,最重要是有自知之明,能不招惹事就不招惹事。汴梁城中,有太多太多大佬了。随便在街上丢一块砖头,恐怕都能砸中一尊大神。万一和一个实权派起了冲突,张正书是半点胜算都没的。到那时候,赵煦还能不能护住他都两说,更何况赵煦的身子——咳咳,就不谈了。
还是那句话,有实力的人得瑟,那是因为人家有实力,所以牛逼。没实力的人得瑟,那是傻逼。张正书不傻,所以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实力挑战秩序,挑战这个时代最厉害的所在——文官。做人嘛,还是低调点好。后路呢,就要准备多几条,有备无患呐!
第481章 做人要低调()
“咳咳,做人要低调点……”张正书有点心虚地说道,其实他这段时间来做得并不低调。且不说每天乘着拉风的四轮马车穿街走巷,就是那香水,已经让他站在风口浪尖了。
不过,赵煦这一次护短也不是什么坏事,起码很多暗中觊觎香水暴利的势力,都认清了现实,默默地退场了。
当然,也有不怕张正书的人在,比如将门。
前几日,就有将门在赵煦面前嚷嚷了,说那蜂窝煤作坊是“取祸之道”,请官家三思。为什么“取祸”呢?因为将门利益受损了啊,谁不知道每一个将门,都在禁军里有一定的空饷名额,一旦禁军开始清除空饷,祛除老弱病残的话,将门在禁军中的收益岂不是不能保证了?说到底,还是利益之争。
新闻探子中的宫探,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传了回来。好在张正书早就预料到将门的反应,让赵煦拉拢将门入伙,才让一个反对的声音减弱了。
不过,整治吃空饷的行为,终归是与将门站在了对立面,换句话说就是在挖将门的根基,将门不爽是必然的。可不改革不行啊,禁军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再不改,大宋就真的亡了。所以赵煦顶住了压力,决议推行这个办法。
幸好张正书的手段温和,是用一个新的利益去置换一个旧的利益。虽然这个利益暂时看起来不是那么起眼,但张正书却知道,总有一天将门那些丘八会知道,这里面的利润比侵吞军饷来得更巨大,而且细水长流,不虞有枯竭的危险。也不会因为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导致禁军糜烂得一塌糊涂,最后酿成大祸。
唯一担忧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将门既想拿蜂窝煤作坊的利益,又想吃空饷。不过这也好办,就看赵煦狠不狠心,来一个一手萝卜一手大棒了。不过照张正书看,这个概率很小。宋朝的皇帝,都没有狠下心打破一切的魄力。赵煦?张正书并不看好,他能做到最好的地步,就是决不向将门让步了。
说实话,再温和的改革也是要触犯利益的,没有见血的改革,怎么可能成功?弄到最后,文官也要往蜂窝煤作坊插一脚进来,那乐子就大了。
“管他呢,要是给了办法还是弄不成,那只能说宋朝已经无药可救了。”
张正书也是没办法了,整得再多,宋朝不改变“崇文抑武”的国策,那到头来也还是一场空而已。他人微言轻,能做得了什么?哪怕是他能拿出再多利益来置换,那些文官也是狮子大开口的,吃干抹净不说,甚至还可能倒打一耙。对于文官的嘴脸,张正书一向信不过。谁会相信那些政客啊,翻脸不认人是他们,为了利益出卖国家也是他们。别的不说,往辽国、西夏走私战略物资,走私茶叶的,最多的就是文官那些族人了。要说里面没有文官们的授意,谁信啊!
敬而远之,就是张正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