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好官人-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被异族统治的悲哀,这就是被儒家把持了朝堂的悲哀,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身利益!

    所以,张正书绝不能让历史往那个方向走。而造船,就是张正书造历史的反!

    唯有让国人看到海贸有巨利,看到海贸其实并不危险,才有更多原本贪恋土地的国人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只要中国人肯下海了,以中国人的勤奋,还有西方什么事?这时候的西方,还沉迷在小国寡民的统治之中,不思进取哩!

    当然了,引导了航海时代之后,还要引导相应的思想产生。不然的话,只有超越一切的经济,却没有匹配的思想,那也是很危险的。一旦儒家产生警惕,腐儒开始跳出来说三阻四了,那岂不是要举手投降?

    “是不是把《国富论》、《资本论》、《论法的精神》、《论实业体系》、《新工具》、《社会契约论》等思想巨著抄过来呢?”

    看着周围陷入狂喜的造船匠,而张正书却走一步,看到了十步以后。

    “有备无患啊,还是先抄出来吧。资本,天生就是和儒家做对的,没有指导思想,怎么打得过儒家?”张正书也很无奈,谁叫中国人都很在意什么“义利之争”呢,说实话,争利的并非小人,而讲“义”的也不全部是君子。看看现在那些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表面道貌岸然的君子,他们不争利吗?看看满街巷的走夫贩卒,他们就不讲义气吗?

    所以,在张正书看来“义利之争”简直是不知所谓。

    靠道德治国,那必定是要出问题的。

    而严谨的法治,才能规定界限。同时,在人心上树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雷池。越过雷池一步,那就是法律的制裁!

    可惜,在法家没落的宋朝,即便是儒皮法骨的政治格局,也无法支撑起法治的大局面了。唯有坚持数百年的抗争,与皇权抗争,才能渐渐获取应有的权利和明白各自的义务吧。

第646章 愚公移山()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思想跟不上经济,那思想必然会进化。但反过来,却只会让思想陈腐下来。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当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那自然就有人为你讲话了。或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许到宋朝灭亡,都未必能生得出相应的指导思想来。但是,张正书到了这个时代,他就会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介入到这思想的斗争当中。

    除了办好大作坊之外,张正书另一个武器也很重要,那就是舆论。

    鼓吹契约精神,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商业社会必备的条件。至于什么天赋人权,太过激进了,张正书还是觉得要缓一缓。就算是要拿出来,也只能在图书馆里找到,抄写都不能抄写这类型的内容。

    太危险了,张正书哪里不知道皇权是个什么东西,居然还想削他们的权,这不是找死吗!

    看似宋朝皇帝的权力被群臣制约住了,但是,如果皇帝没有决定的事,你看哪个臣子能绕开皇帝做事的?从这个角度说,宰相的权被分了,以前君相还能抗衡的,到了宋朝已经完全是皇帝一言堂了。可见,皇帝的权柄不是下降了,而是提升了!正史上到了明朝,那就更不堪了,朱元璋吃相太过难看,居然直接废掉了丞相。这下好了,皇权达到了巅峰。但过犹不及的是,巅峰之后就是衰退。

    朱元璋以为自己是铁打的,儿孙也是铁打的。后来,朱棣顶不顺了,开建了内阁。此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大事小事都要经过内阁。可见,皇权到这时候已经削弱了,群臣开始狂舞。

    皇帝独权,要是雄才大略那还好一点。

    但是,事实证明再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汉武帝,如李世民,后期都昏庸不堪。所以,多人决策,绝对比一人一言堂要来得科学得多。看看清朝就知道了,当权者一意孤行,群臣束手无策,最后中国人就在浑浑噩噩中渡过了三百年。要不是被轰开国门,才惊觉这个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可惜,源头都在宋朝这里。

    如果宋朝能坚持到自身进化了,又何惧异族铁骑?

    集智慧力量于一身的工业体系,还打不过异族铁骑,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到时候,别怪资本的爪牙伸入草原,那些异族就算是平时没少求神拜佛了。资本这一头怪兽是会吃人的,宋人不想祸害自己人,唯有对外强力输出。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这海船上面。只有掀起了航海大时代,那宋朝才有可能真正跨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么一步,资本主义的萌芽,永远只是萌芽而已。这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匹配的思想,事实证明了,只要儒家主导朝堂,那资本主义就别想出笼。儒家太过“仁义”了,以至于都忘了孔夫子说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了。然而,他的仁义只是对外人来说的,对自己人却残忍得很。一个外忍内残的思想,又如何能窃取高位?

    所以,张正书所做的事,就是要挖儒家的根基,或者逼着儒家自身改造自身。不然的话,宋朝还是没救。

    历史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以儒家为表皮治理国家,那就要承受这个后果。

    就好像张正书不挑明,曾懋可能到死都不敢想象有蒸汽机这样神奇的东西。

    “小官人,你说得是真的吗,果真有那甚么‘争气鸡’神奇的物事?”曾懋好像抓住了后半辈子的理想,急不可耐地问道。

    张正书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确实有这么个东西。原理嘛也很简单,你们看那水壶煮水的时候,是不是有蒸汽把壶盖往上顶?蒸汽机,就是借助这样的力量。只不过,炉子比水壶更大,效率更高罢了……”

    曾懋也好,周围的造船工匠也罢,一个个都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至此,已经没有人怀疑张正书说的话了。看看那新型帆船模型,速度也好,稳定性也罢,都比寻常帆船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张小官人还说,这不过尔尔,接下来还有更厉害的船只,怎么能让他们不心神向往?

    “小官人,我一定帮你把那蒸汽船造出来!”曾懋下定了决心,不亲眼看看那神乎其神的蒸汽船,他死都不瞑目啊!

    “其实,除了蒸汽船之外,还有更厉害的船,烧的是猛火油,用的引擎已经变成了燃气轮机……额,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张正书随口一说,却让旁边听者有心的苏熙猛然睁大了眼睛。

    苏熙相信,张正书绝对不是信口雌黄的,那什么猛火油,也是能产生动力的?苏熙暗暗地记在了心中,等张正书空闲,一定要问个明白。苏熙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足以划时代的发明!

    “小官人,你说的是真的?”

    曾懋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问道。

    “当然是真的,日后船只几天就能到东瀛,且不用看风向,洋流,随时来回,堪比陆上奔马……”张正书倒也不是说谎,他确实知道后世的船只全力航行的速度。别说到日本了,即便是到达大洋彼岸,也不过是几天的事情。科技的进步,确实出乎这些宋人的意料。宋人绝对不会想得到,在几百年后,已经有人登上了月球,而并非是“白日飞升”那种神话。

    “不可思议!”曾懋都有点打击了,要知道此去东瀛,要是风向对也要一个多月。几天来回,那该是多么恐怖的速度?

    张正书笑道:“科技是在进步,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在未来都能实现。当然了,这个未来可能是几百年,上千年。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继续进步,把技能传给下一代,让下一代继续保持探索、求知的精神,那么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这就是‘愚公移山’了罢!”

    曾懋也算是读过两天书的,知道这个典故。

第647章 飞蛟船() 
“不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世上所有东西都是能被认知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求知,没理由找不到真相。造船也是这样,你们知道,为何我设计的这艘新型帆船模型能这么快,能这么稳吗?不知道对吧,我跟你们说,这里涉及到物理学的几个要点,分别是……”

    张正书开始讲解造船的科学原理,怎么最大限度利用风力,怎么最大限度利用船体的破浪划水优势,怎么最大限度设计船舱的空间……各方平衡之后,才能造出最接近理论上最好的帆船。

    而根据不同的需求,帆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张正书顺带讲了最快的货船——飞剪船的原理,这些造船工匠都如闻天籁,一个个都如痴如醉地听着,生怕错过了一个知识点。

    好吧,其实这些造船工匠都听不懂。

    听不懂没关系,只要记下来了,日后总是能弄懂的。

    张正书也是可惜,飞剪船虽然是最快的风帆船只,航速最快甚至能去到十七、八节,配合起软帆硬帆,张正书甚至有能力将航速稳定在十四节。别以为十四节航速不怎样,可对比起平均只有七、八节航速的宋朝船只来说,这已经是飞一般的速度了。再加上顺风的航速,那速度简直超乎宋人的想象!就好比走路和跑步的区别一样,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虽然宋朝还没正式进入商业社会,但效率就是金钱这句话已经开始印证了。

    如果张正书把这新型帆船的价格只适当提高一点,可以想象得到,这在造船业之中,将会掀起一场怎么样的革命!

    别的不说,张正书这造船作坊完全可以回本了!

    而且,在未来几年时间里,这个市场将会是这个造船作坊的一家独大!毕竟,只要有眼光的人都看得出这新型帆船的性价比,哪里还肯花冤枉钱去买别的新船?

    或许旧帆船还有点市场,但是在海贸这一块,没人再会花冤枉钱了。

    这就倒逼得大宋的造船业进入一个山寨时代,不得不来山寨这新型帆船。按照时间,最起码在两年时间内,张正书是可以捞回本的。从这个角度看,造船也算是能赚钱的啊!

    “小官人,这船这么快,你给起个名字呗!”

    这时候,一个造船工匠有点谄媚地说道。

    “不错,该起一个名字,你们说叫什么船好?”张正书也觉得,该起一个霸气点的名字。

    “这么快,不如就叫‘快船’罢!”

    “太难听了,依我看该叫‘飞鱼船’!”

    “飞鱼船也不好,听闻汴京城那边已经有飞鱼船了,若是混淆了,大家怎么知道这是新船?”

    “照我看,叫‘飞船’就算了……”

    ……

    “噗!!!”

    张正书正喝着茶呢,听到“飞船”这个词,差点没把一口茶给喷出来。

    什么鬼?!他造的是海船,不是航天飞船啊!这些宋人祖宗们,你们的起名字功力,已经突破天际了好吗?怪不得后世的名字都不咋地,原来灵感全都被你们挥霍了啊!

    “咳咳,大家听我说!”

    张正书好不容易稳住了局面,很有领导水平地说了一句:“大家的建议都很好,我按照大家说的,总结了一下,再加上我一点个人的简介,觉得这船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