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好官人-第3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正书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毕竟是宋朝的广州城,与后世的国际大都市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唯一相似的,是广州城的地位,依旧是国际大都市。
甚至在客船上,张正书就看到了不少阿拉伯外商说着纯正的汉语,与商家打交道。只见广州城中,风光旖旎,珠江边杨柳依依,朱楼十里,管弦丝竹,不绝于耳。这活水绕城过,俨然一副图画,繁华不输汴梁城!
当然了,广州城里的人口也不算多,只有十几万人罢了。
可是在宋朝这会,已经是第一等的大都市了。在人口数量上,也就比
汴梁城少而已,甚至杭州、洛阳、扬州、福州等大城市人口也不过相差仿佛罢了。
但是有海贸之利的广州城,船来舟往,人流量之大,也绝非一般人能想象的。甚至不少外商都在广州定居了,以阿拉伯人为多。
“郎君,好多番邦人啊!”
曾瑾菡一度怀疑到了外国,毕竟广州的方言也好,还是阿拉伯人的语言也罢,都与中原汉话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历史原因很复杂,大抵上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话随着民族融合而传入粤地,然后与秦汉时期形成的古粤语混合而形成的语种,再到唐宋时期,古粤语与中原汉话再一次融合,才渐渐形成后世的粤语。但是呢,现在宋朝还没变成南宋,中原汉话和粤语还是挺大区别的,甚至连张正书这个穿越前曾经在广州待过的人都听不太明白。
好在,此时的广州百姓也大多懂中原官话,交流起来也不算太困难,毕竟读书人也不少嘛。再加上张正书有点粤语基础,连蒙带猜都能大概知道意思。
张正书带着曾瑾菡他们,走入了宋朝的广州城。
这时候的广州城,当然比不上后世的广州城那么大,甚至还比不上后世一个地级市。但是,繁华程度却也不输多少。
只见广州城里西城、子城、东城依次排开,城池之间以小桥相连,狭窄的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热闹得不得了。有意思的是,每一条街上的商铺,做的几乎是同一种生意,米店聚在一处,成了“米市一条街”,织布绣花的聚在一处,成看“绣衣一条街”,此外,还有“象牙一条街”“玳瑁一条街”“玉器一条街”“书房一条街”……数也数不过来。张正书甚至发现,像米市街、绒线街、雨帽街、玛瑙巷、象牙巷、绣衣坊……这样地名,居然是广州后世一直保存下来的。
“怪不得说保留宋朝文化最多的是广州,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啊……”
张正书恍然大悟,他还一直以为那些地名是清末民初留下来的,殊不知已经穿越了差不多千年时光。
最让张正书感慨的是,广州人还是那么喜欢喝茶,沿街市两旁,林立着不少的茶肆茶楼。高谈阔论的声音传来,直如再次回到后世一样。
“这里是南濠街?”
这个地名,张正书在后世没听过,可能是改名了吧。但是这条街上的茶楼太多了,多得让张正书有点吃惊。
曾瑾菡说道:“郎君,要不要过去吃茶?”
张正书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去吧,也看看广州的茶楼,与汴京的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还真的挺不同的。
广州的茶楼里,小厮说的都是方言,幸好有张正书在,鸡同鸭讲了一番之后,总算是要了一壶茶过来。
坐在茶楼上,看着摩肩接踵的行人,张正书也是感慨。
数百年的沧海桑田,真的变化太多了。之前他没到过前一世生活过的地方,所以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到了广州城之后,张正书却觉得这种感觉很是奇怪。
稍作歇息之后,张正书他们又走马观花逛了一遍不算大的广州城,才在傍晚时分找了一间客舍住下了。
不得不说,这时候的广州城比起汴梁城来,还是差点的。不管是城市规模,还是基础设施,就好像后世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对比一样。不过,张正书却也觉得可以了。要知道,广州城可不是什么京都,也不算一贯以来的大城市。不过是借着海贸之利,才发展起来的。
在不声不响之中发展到了这个规模,已经很不错了。
要是假以时日,广州城必定会朝着一流城市发展开去的,这就是海港城市的优势,是内陆城市无法比拟的。
但是,在正史上广州的发展几经停滞,元朝就不用说了,广州城都被蒙古人打烂了;到了明末,才总算是恢复了元气。再到清朝,因为闭关锁国,广州空有港口,却只能闭塞落后着,让人憋屈。
张正书也是看中了广州的海运便利,才在广州下船的。
而他派来广南东路的人,也是在广州附近。算了算,大概是在端州到广州一带。到时候种了粮食,能顺着西江到珠江,再到广州港口装上船。水运,是张正书最看重的。广州这么好的港口,就不能浪费了。至于为何不在福建路这么做,张正书只能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不是种地的好地方啊!
第674章 海贸倾销()
种水稻,虽然张正书有梯田技术,也在《京华报》刊发了,但梯田技术再好,又怎么比得上平原便捷?
张正书要的是粮食产量大增,而不是用梯田来充数。所以,自然就舍弃了福建,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南两路和荆湖两路上面了。很明显,这四路地域,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甚至人口也只是集中在大城市之中,乡野之内,瘴疠丛生、沼泽湿地的地方还不少。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张正书钻了空子,也没花多少钱,就买了土地,迁来了人口在上面耕种。
虽然颇费了一番功夫,才能平整出几十亩地来,但胜在很多土地都还没有主,以后再慢慢开发便是了。最重要的是,第一季水稻也没有耽搁了。
当第二天张正书和曾瑾菡他们乘船沿着珠江逆流而上再转西江,总算是见到了张正书派到广南东路的张家庄人。客套了一番之后,张正书了解了第一季水稻的生产,然后看着无比荒凉的土地,张正书又跟这个张家庄人说,如果在这里种了甘蔗,他愿意出高价收购。
这个张家庄的人,叫做张阿水,他自然知道甘蔗是何物,在江南一带甘蔗太常见了。
事实上,在唐朝时中国人就会榨取蔗糖了。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一年遗使到一个叫“摩揭它国”的地方求取熬糖法。这个“摩揭它国”其实就是印度,只不过当时印度还没有成为一个大国,都是些小国家罢了。然后,李世民就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熬出来的蔗糖色、味均远胜于摩揭它国,当时被称为“沙糖”,又称为“霜糖”。
宋朝的糖,大致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饴糖,也可以叫做“麦芽糖”,当然还有其他农作物也能做成饴糖,比如高粱、粟米都行;第二种呢,是蜂蜜,蜂蜜是人类可以直接获取无需加工的糖类;第三种,就是江南一带的蔗糖了。所以,江南一带嗜糖是有历史渊源的。
虽然,宋朝这会已经有“霜糖”、“白糖”、“冰糖”了,当时这些所谓白色的糖,其实都带着点黄色,不是那么的纯白。当时这样的制糖工业已经领先世界了,宋朝的糖产品不仅在宋朝各地销售,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大特色产品。
不过嘛,宋人的熬糖工艺效率很低下,用一套漏斗型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备,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漏斗型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也就是宋人所说的“霜糖”。这样的土白糖,其实还带着点黄色的,并不是真正洁白如雪。
历史上,到了明朝人们才偶然发现了如何制作真正白糖,完全是用渗透法来制作的,破费时间。具体做法呢,《天工开物》上面有记载:将甘蔗榨成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沙糖。如果在这时候取出糖来,也就是所谓的“黑糖”或者是“红糖”了,也很不错。当然,白糖更加昂贵。所以要继续工艺。接下来是要准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漏斗中,等黑沙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的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厚,非常洁白,和后世的白糖相差无几。
这个办法,和宋朝的“黄泥水淋糖法”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工艺更加先进一点。
至于制作冰糖,也不怎么困难。只需要将白糖煎熔,和入鸡蛋清除杂质,待火候合适,将新青竹破成篾片,斩成一寸长短,投入熔化的白糖中,经过一夜就凝成冰糖了。
张正书甚至提议,要和张阿水合作建造蔗糖作坊,张阿水听后很心动,然后拒绝了张正书的提议。
无奈何,张正书只能找到了当地一家蔗糖作坊,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然后传了他们更为先进的制糖技术,然后让张阿水代为看管。
这样,才总算是完成了张正书到广南东路来的目的。
没错,张正书此行除了推广两季稻之外,还要掀起一场白糖的潮流。
早在中学的时候,张正书看到历史课本上写着英国佬的殖民经济,大部分是由白糖和棉花带起来的,至于其他的什么咖啡、可可、烟草和茶叶,都要排在后面。这是因为英国佬开始习惯于在喝咖啡和喝茶中放糖,吃糖的习惯也成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英国成为一个“吃糖大国”。英国吃糖的时尚又引领着整个欧洲,也影响了其殖民地和新大陆。白糖就成了最紧俏时尚的商品。但是欧洲又不产甘蔗怎么办?于是一场“罪恶的甜蜜事业”开始了,那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地种植园。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甘蔗。奴隶贩子把非洲黑人抢到手,再经过海运,前往加勒比海,卖给北美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白糖倒回欧洲,在欧洲高价卖了白糖,买枪支再卖到非洲,并换取奴隶。史称,“三角贸易”。
既然白糖能控制欧洲的经济,张正书何乐而不为?
首先,他就要大量生产白糖,然后通过海贸对西方国家“倾销”!
没错,就是在掠夺财富!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一个国家没有了竞争意识,那就活该被别人干掉。比如明朝,比如清朝。
所以,张正书没有妇人之仁,只要能倾销的物品,他都要通过海贸倒往西方去卖。棉花是一个,白糖又是一个,甚至张正书还要倾销炒茶——如果朝廷允许的话。
通过这么一个海贸关系,张正书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大量财富,也能笼络住一大批新生利益集团。这是必然的事,就好像明朝中后期那些走私海贸的集团,朝廷里谁不知道?只是没有人敢暴露出来罢了,因为他们的能量实在太大了。
第675章 白糖贸易()
到了那时候,纺织作坊、蔗糖作坊、炒茶作坊……等等产品,就会形成一条通往西方,通往海洋的产业链。等利益大到没法拒绝的时候,这个利益集团的权益意识就会觉醒了。到了这等地步,即便是那些腐儒晓以大义也好,武力威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