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好官人-第4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一个小娃娃鄙视了,差点没指着鼻子骂是猪,所有的文官都怒了。可惜,他们并不能反驳这句话,因为他们根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驳倒张正书。再看看风向,赵煦明摆着是和张正书唱双簧的——其实文官们想多了,赵煦自己都意外得不行,但也算是有个惊喜吧。这样的情况下,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不能说话了。万一被赵煦记恨上了,你就等着被踢出中枢,去地方啃沙子吃土去吧。

    “那张卿的意思是?”

    赵煦虽然有点不喜张正书的狂傲不羁,但赵煦也明白,这是张正书想撂挑子的办法,只能顺毛驴一样顺着张正书。

    “知道什么叫分期付款,分期还款吗?不明白的话,可以到银行去感受一下借贷业务。”张正书摇了摇头,要说

    皇权时代最让人诟病的,就是财政制度了,在后世看来,这简直是诸多漏洞。比如财政支出,明明是好几年的工程,为什么要一下子就把钱拿出来?就不会做一个财政计划,今年大概要用多少钱,这个工程一年批多少钱合适,再留一点钱急用的吗?ntent

    p大宋好官人 50368dexhtlp

    wxi7

第八百七十二章:理念冲突() 
张正书把“财政预算”的概念一说,赵煦都惊呆了:“你是说,可以一年批一点钱给西北禁军建造堡垒?”

    “当然啊,这是最优解。我估计,一年一百五十万贯就行了,起码能建造起一千个堡垒!或许,连一百五十万贯都未必要,因为材料运输非常困难。按一百座堡垒算,也仅需要十五万贯罢了。”张正书有点无语,赵煦真的想一步登天吗?“要想提升运力,必须修筑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这里面的投资,才是大头!”

    张正书算了一笔账,让赵煦明白了一点,原来财政管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大概就这样了,要是真的想玩这个模式,起码得准备两百万贯钱银,修一条水泥路通往西北。当然了,如果仅仅是想保住粮道的话,那恐怕十余座堡垒也就够了,这样压力也不会很大。”张正书给出了选择题。

    赵煦沉吟了好久,才对群臣说道:“诸卿以为如何?”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章惇突然站出来说道:“臣认为张大夫所言极为可行,若只花十余万贯钱,就能保住粮道,可以一试!”

    宰相都表态了,剩下的文官却不出声,摆明了是要和张正书对着干。

    只有一向正直的蔡卞说道:“陛下,臣也认为可以一试!”

    接着,就是章惇一方的文官敷衍地表了一个态。

    蔡卞补充道:“陛下,张大夫所言‘财政预算’一事,是否能让户部也如此运作?若有‘财政预算’,国库压力想必要减轻许多。衙门想要用钱,必须书面呈上预算,户部才能批下钱款。如若用之不当,还能根据档案根查!”

    赵煦大喜过望,说道:“善!”

    今天的常朝,太多惊喜了,赵煦都无法掌控局面。

    好在除了张正书这一个怪胎之外,别的倒是没有什么波澜,再把户部的事情捋了一遍,赵煦就宣布常朝结束了。群臣依次退出垂拱殿,但赵煦却让张正书留了下来,劈头就问:“你想做甚么?!”

    “没想做什么,就是见识到了所谓朝廷重臣的嘴脸,不想干了而已。”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

    赵煦没想到张正书这么直白,一口气顶在胸口,半天都舒缓不过来,然后怒极反笑道:“那在你心中,朝廷重臣是要甚么样的嘴脸?”

    张正书却问了一个问题:“一群高高在上的官员,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他们能制定得出什么政策,让大宋受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就好像刚刚,他们提出的见解,建议,怕是连你都觉得好笑吧?”

    赵煦沉默了,他知道张正书说的是实情。

    “在这里我不想针对谁,只想说,如果一个朝廷重臣,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你认为他称职吗?这也是一种尸位素餐,而且是对大宋伤害最大的尸位素餐。民心是会变的,百姓永远向着对他们好的一方。如果朝廷脱离实际,怕是会重蹈‘熙宁变法’的覆辙,官员不满意,百姓也不满意,天下沸腾,最后导致失败。”张正书的侃侃而谈,让赵煦有点受不了。

    “你这家伙,是想做一个谏官?!”

    面对有点发怒的赵煦,张正书很平静:“我说的是事实,如果你连这个都听不进去,那你怎么正视整个天下?我曾经看过《韩非子》,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好:‘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试问按照这个标准,朝廷里有多少文官武将是符合的?”

    赵煦冷冷地看着张正书:“你到底想说些甚么?”

    张正书突然笑了:“我想说什么,你应该知道的。没错,我就是要说,你说倚重的朝廷重臣,根本靠不住。这也是大宋内忧外患的根源所在,如果想要真正改革,你应该先从官员改革开始。言尽于此,你爱听就听,不爱听就当我没说过。对了,以后不要让我来上朝了,跟那群猪共事,我费脑子不说,还把自己的智商拉低了。”

    “……”

    见张正书默默地施了一礼,转身要走,赵煦怒了:“回来!”

    张正书停住了脚步:“我说过我不适合做官,是因为我的血液未冷,见到不平之事,见到不公之事,我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也知道,这样会得罪很多人。今天也证实了我这个想法,一开始,我是想和那群猪打好交道的,可惜的是,我忘了有一句话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

    赵煦走到张正书前面,第一次用平等的眼光看着张正书:“你确实是这么想的?”

    张正书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叹了口气:“官家,你也知道我的为人。”

    “就是因为知道你的为人,朕才欲托付重任与你,你竟然……”赵煦指着张正书的鼻子,有点说不下去了。

    张正书淡然一笑:“不好意思啊,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夸夸而谈不是我的作风,虚以委蛇我也做不来。官家,你看看我所做的事,哪一件是只挂在嘴边,过个嘴瘾的?我始终坚信一点,只有百姓过得好了,国家才会强大。官家,说实在的,你和我的理念也有冲突,何必强求糅合在一起呢?我知道,你要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包括那些官员。但我想说,大宋真正的根基,是在百姓。我不知道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官员有什么贡献,在我看来,官员就应该是为百姓工作的。现在看来,你的那些官,一个个都忘了初心,为了各自利益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官,你认为还能使得大宋强大么?”

    赵煦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自己想骂人的冲动:“那你说怎么办?”

    “很简单,规定官员的权力和义务,重新制定审核标准,严格执行。必要时,还可以设立一个审核机构,但凡官员升迁降级,都要看他做过什么,功绩在哪,过错在哪。”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有贪赃枉法之事,永不录用。强化法治,杜绝以官欺压的事情出现。只有严苛约束官员,才能缓和百姓对朝廷的怨念,才能有效延长大宋的江山……对了,你该不会以为大宋能一直存在吧?”

    :。:

    wxi7

第八百七十三章:主要矛盾() 
被张正书的直白,气得有点呼吸不畅的赵煦,很努力才让自己没有继续动怒:“你是说大宋会亡?!”

    张正书像看弱智一样看着赵煦,突然笑了笑:“你该不会天真到以为天底下没有亡国的朝代吧?!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你该听过吧?”

    被张正书的反问怔住的赵煦,愣了愣之后突然阴沉地说道:“你知道单凭这句话,朕就能让你流放天涯吗?”

    “那又如何,也改变不了事实。”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亡得更快。不是我说的,看看天下一年有多少农民揭竿而起吧,难道你就认为朝廷一点错都没有?”

    赵煦默然了,说实话,他还真的没啥危机感。可听张正书这么一说,他才明白他的江山出问题了。

    “你觉得大宋会亡?”

    不知不觉间,赵煦的语气平缓了不少,但还是有一股很深的执念。

    “亡不亡得看你的决心,你要是真心想为百姓好,就开启官员改革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积重难返之下,一个王朝只能走向灭亡。大宋内忧外患颇多,但你没有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处理得好国事?”不用说,张正书又开始普及老马的思想了,听得赵煦一愣一愣的。

    “甚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赵煦隐隐觉得,这可能是大宋破局的关键,心中想着:“难道这小子真的是我大宋的福将?”

    “这么说吧,主要矛盾就如同字面意思,在一件复杂的事情里,必然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应对的方法也要分主次,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张正书解释了一遍什么是主要矛盾,然后抛出干货了:“我认为现如今大宋的主要矛盾,是人口问题。”

    “人口?”

    赵煦有点不太明白,“即便我大宋人口确实比历朝历代要多,但这算甚么问题?”

    “不算问题?”

    张正书哑然失笑了,“你知道现如今大宋一共有多少人吗?不按户籍算,已经超过一万万人了!若非现在农业水平比历朝历代都有所提升,现在大宋会是怎么一个景象?再瞧瞧不断的农民揭竿而起,还不是因为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土地问题。所以开发江南是已经箭在弦上的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最优解。因为只有在江南一地,才能种植两季稻。过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都无法种植两季稻了,因为太阳照射问题,温度不够,雨水也不够。”

    赵煦愣住了,没想到被张正书这么一说,他的念头反而通达了:“继续……”

    “人口问题之所以是主要矛盾,因为任何一个朝代,有人口才有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一点,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如此。”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要人多了人少了,都会带来不少矛盾。大宋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太多了。人一多,各种矛盾就跟着来了。官家,你想想历朝历代的时候,会因为一场水患,一次旱灾,而受灾几十万人的吗?想必没有吧,最多也不会超过几万人。这说明了什么呢?”

    赵煦好像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人口密度!”

    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就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了,人一多,资源就会紧缺。比如铜钱,才会引起铜荒。”

    “那怎么解决呢?”

    赵煦忍不住问出了这句话了。

    张正书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为什么要解决?”

    “甚么?”赵煦不太明白,怔怔地看着张正书。

    “人多了,就意味着国力强大啊!”张正书无奈地说道,“打起仗来,随随便便都能拉起几百万军队的存在,你怕不怕?”

    赵煦闻言狂喜:“果真如此?”

    “事实上真的就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