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确实是有些想法,不过还是想先听一听杏荪的看法啊!”

    听了两人的话以后,其他座位上的人也都围陇了过来,严信厚道:“杏荪兄,你就说一说你的看法吧,我们大伙也都想听一听啊。”

    盛宣怀听了以后,呵呵一笑,道:“这可是季直兄先问的我,而且他刚才也说了,他心里己经有了一些想法,怎么也该让季直先说吧,等他说完了我再说也不迟啊。”

    其他人啊了,也都纷纷点头,朱葆三又转向张謇,道:“季直,你就先说说你的想法吧。”

    张謇点了点头,也没有推辞,道:“好吧,那我就说说。”

    这时上海工商代表团在青岛的考查时间己经进行到了第10天,除了第一天参观军舰下水以外,后来的6天里,都是在参观青岛的各个工厂,也让商人们对华东政府的工业发展水平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其实华东政府的这些工厂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最多也只有两年,发展也有限,因此只论规模的话,还比不上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一些大型企业,如汉阳铁厂、江南机器局等。但在两年以内的时间里,达到这样的规模,也确实是十分难得,而且这些工厂的经营、管理、生产效率,甚致是技术水平,都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工厂企业所能比的。

    而参观完工厂之后,华东政府又安排工商代表团参观了青岛的希望学校和青岛郊区的几个农村。

    现在华东政府当然不止一所学校,但希望学校是穿越者最早建立的学校,而且也是穿越者任教最多的学校,同时也是短期培养工作人员的地方,因此仍然是华东政府最重视的学校。这时青岛希望学校里的学生己有3000余人,年龄从7岁16岁不等,共分成3个大年级,9个小年级,而学生当中有1000余人是孤儿,而其余都是在华东政府的工作人员、军人,以及和华东政府关系较为紧密的地方仕绅的子女,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华东政府培养自己的骨干班底的重要机构。而且己有200余名学生从学校中毕业,都在华东政府的各个机构、工厂中任职。

    工商代表团参观了学校的校舍、图书馆、试验室、礼堂等地方,又看了学生们的课间体操,以及一场体育比赛、劳动实践,并且还分别听了几节课,而给商人们共同的感觉是,无论男女长幼,都是一批充满了朝气、活力、勤奋、上进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活动、娱乐、实践,都是充满了活力。

    其实清廷到这时也开办了不少的学校机构,从留*童到福建船政学堂,还有袁世凯正在筹建的北洋大学堂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也培养出了一些人材,但无论是那所学校,都没有见到这样充满活力的学生。因此有不少商人都感叹,正如学校的名称,这些学生确实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而在农村的参观,更是让商人们感到震惊,这时正值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几乎到处都是农民劳作的身影,但到处也都能听到欢笑的声音,甚至还有歌声,连说话、呼唤中都能够听出喜悦的情,就像现在的季节一样,到处却显得生机勃勃。

    这些商人大多都是农村出身,年幼时在农村长大,就算不是在农村出身的商人,也在农村里有老宅,田产,也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当然知道农村的情况。既使是他们没有见到过农村中最悲惨的一面,但也从来没有在农村里听到过这么多的欢声笑语。

    而陪同他们参观的农业委员高世则向他们解说,甴于华东政府的土地政策,使每户农民都拥有自己的土地,也不必受地主的剥削,而交迹蛩笆粘伺┧爸庠倜挥衅渌目辆柙铀埃虼耸障铝肆甘常私荒膳┧爸猓溆喽脊榕┗校嗬投嗟茫庋焕磁┟竦母删⒆匀皇悖樾髯匀桓甙骸

    众商人听了之后却都沉默起来。原来华东政府的土地政策在上海一直都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话题,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支持的多是中下层,反对的则是以上层社会为主流。这些商人们虽然不算是什么大地主,但每人的田产都在千亩地以上,当然他们不是靠地租赚钱,因此为雇农、佃农的剥削也不高,而且也都看不起那些严酷剥削农户的地主,但他们也都对华东政府的土地政策并不赞同,这不就是明抢土地嘛。只不过他们都不是靠土地赚钱的人,对此的反应也并不强烈。

    但现在看到了华东政府的农村样子,也让不少商人原来的想法却都有些动摇了起来,虽然海外华人的手段并不值一论,但他们对农村的治理确实是真有些本事,【桃花源记】中所描叙的农村景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也不过如此吧。这么看来海外华人的土地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而参观造一段落之后,华东政府又组织了一场演讲会,由秦铮作了一场以【工业化与国家发展】为题的演讲。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以英国、美国、徳国、日本这4个国家的工业发展为例,说明现代国家的发展,也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洠в泄ひ祷簿兔挥星看蟮墓遥夜ひ祷⒉皇墙⒓父龉こВ枪ひ瞪疃谝桓龉一虻厍腥〉弥鞯嫉匚唬ど探撞愠晌缁岬闹鞯冀撞悖⑶医⒐ひ瞪疃囊徽淄暾奶逑怠6迪止ひ祷匦胧怯烧鞯迹缁岵斡氩判校馐窍执易呦蚋磺康奈ㄒ煌揪丁;褪侵铝τ诮ㄉ韫ひ祷遥币蚕M谏倘四芄恍黄鸸步ㄉ柚泄墓ひ祷

    这场演讲给商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憾,虽然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也己经认识到了工业的巨大作用,张謇就提出过“实业救国”的理念,但这个时代的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以封建专制为主的社会,工商业者虽然不再是社会的最底层了,但仍然社会地位仍然不高,位于社会最顶层的依然还是仕大夫阶层。就像盛宣怀虽然是由商入政,挂着从二品的官职,己是不小了,但仍然被官场中人视为一个商人,而不是官员。有些商人到是知道,在欧洲列国中,商人的地位很高,甚致可以左右国家的政策,而且不少国家的官员,甚致是国家的首相或大统领都是商人出身,这在清廷这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谁都没有想到,华东政府在这方面确实要比朝廷激进得多,要将工商阶层提升到社会的主导阶层,这个跨越实在是太惊人了。尽管众商人都是理智而现实的人,并不是轻易能够被忽悠得了的,但这时也都不由得一阵激动,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

    随后华东政府又做出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给商人们三天自甴行动的时间,可以随意在青岛城郊以及附近的乡村活动,可以随意在政府投资的工厂里参观考查,当然不能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华东政府也会派人随行保护,但决不会干涉商人们的行动。

    负责安排他们参观的叶岩福表示,甴于前期的参观活动都是甴华东政府组织安排的,难免会让商人们认是有所准备,而让商人们自由活动,可以让他们看到青岛最真实的一面。

    商人们听了这个决定之后,也都颇感兴趣,虽然在参观的时候颇为震惊,但商人们毕竞都是见多识广,回来认真一想,恐怕海外华人肯定在事先有所安排,自己所见的最多只有五六分是真实,由其是在官办、官督商办的工厂里干过的商人,对这种事情也是施空见惯的,因为洋务派创办的工厂里,也常会有官员来视查,而每次在视査前,工厂里都要准备好几天,让官员看到最光鲜的一面。当然海外华人的工厂就算只有五六分真实,也经很不错了。

    于是就在次日,商人们三三二二,各自结伴,青岛的街道上闲逛,盛宣怀、张謇、朱葆三、叶贻全、严信厚、周舜卿六人结成一道出行。他们到也不想再考查什么,只想看看青岛的市容面貌,风土人情。虽然现在青岛的繁荣程度还不及上海,市民的精神面貌却是大不同,而且连转了好几条街,都看不到衣褴阑珊的乞丐,也不见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赖,行人虽多,但却秩序井然,商铺买卖,退进有序。

    转了几圈之后,众人也对青岛的市井风貌有了一些了解,而且也都走得有些疲乏了,于是找了一家茶馆,叫了几壶好茶,一边休息,一边闲聊。

第一七三章 投资考察(四)() 
    张謇道:“我不瞒各位,到是真有心在青岛开一家大生的分厂。”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一家纺织厂,于1899年开业,位于南通,也是张謇投身商海创办的第一家工厂,初成立时资本不过数万两白银,到现在己经激增到了30余万两。

    盛宣怀笑道:“季直兄,这么快就决定下来了。”

    张謇点了点头,对众人道:“其实这几天的所见所闻,你们大家也都看见了,海外华人的施政能力如何,大家心里也有数,我也不怕直说,在咱们大清国别的地方恐怕是都难以相比,而且海外华人对实业的重视,大家也都看到了,只看海外华人开办的那些工厂,就可以看得出来,海外华人不仅是重视实业,而且也懂得办实业,因此我以为在青岛开厂,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的。不知各位以为呢?”

    盛宣怀点了点头,道:“不知季直兄打算投多少钱呢?”

    张謇道:“这个我到是还洠в邢牒茫一挂俸秃M饣讼晗感滩拍芫龆ǎ还芤度2、30万白银吧。不知杏荪兄又是怎么看的呢?”

    盛宣怀笑道:“我到是觉得既然要做,不妨就做大一点,干脆投个1、200万,办一间大纱厂,集养积、纺纱、缫丝、织布、染印、甚致是制做成衣于一体,就像海外华人说的,做到规模化、系统化生产,如果季直兄一个人的资本不够,我愿意投资20万两入股,只要是季直兄决定了,我可以立刻让上海那边汇款过来,而且有你我两人出头,再找一些其他人投资,要凑齐这200万的资本并非难事。”

    张謇听了也不禁大为意外,其实他和盛宣怀的关系很一般,甚致可以不好。和盛宣怀是由商入官不同,张謇可是标准的士大夫出身,早年曾为吴长庆的幕僚,和袁世凯共事过一段时间,后来投身科举,曾四度会试不中,直到第五次才于1894年恩科,考中状元。由于那一年的主考官是翁同龢,因此张謇即成为翁同龢的门生,属于湥Я饕幌怠

    虽然张謇考上状元以后,就因父丧丁忧在家,因此没有参加甲午之后对李鸿章的攻击,但翁同龢与李鸿章是政坛死敌,而盛宣怀是李鸿章的铁杆,张謇是翁同龢的门生,两人的关系自然好不到那里去。

    而正是甴于丁忧,让张謇躲过了18951898年清廷政坛的风雨,同时也对官场心灰意冷,转而投身实业,提出“实业救国”的理念。但在最初成立大生纱厂时,张謇为了筹资,历经了艰难。状元的名号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方便之处,反到还被盛宣怀摆了一道。当时盛宣怀曾答应张謇筹资,但在大生纱厂资金告急时,盛宣怀却没有出钱投资,结果张謇不仅没能筹到钱,连回通州的旅费没有了,只得在上海四马路卖字三天,赚取旅费。

    后来张謇几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