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野性时代-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瑜飞快记录,问道:“能讲一下你给袁厂长制定的那套管理系统吗?它有哪些优点,又对袁厂长的企业有哪些实际的作用。”

    “这个你听不懂,都是专业的东西。”宋维扬道。

    一直没说话的张洪波突然开口:“还是我来跟马博士交流吧。”

    “张教授请。”高瑜从善如流,她想通过两位专业人士的谈话,捕捉到一些具有新闻性的内容。

    张洪波道:“马博士,你那个系统脱胎于丰田的看板模式?”

    “张教授好眼力。”宋维扬笑道。

    “我要是连这个都看不出来,还当什么管理学院的教授。”张洪波好笑道。

    自80年代以来,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对日苯企业的管理模式推崇备至。

    早在十多年前,丰田的jit生产管理方式就被引入中国,被迅速成为大型国企争相学习的对象。如今,丰田的jit系统已经升级为tps系统,而宋维扬给出的则是tps系统的进化版lp系统的缩水变形版。

    张洪波疑惑道:“马博士的那个系统,好像又跟丰田的看板模式有很大不同。”

    宋维扬笑道:“丰田的jit已经在中国推广了十多年,但能够完美运用的又有几家企业?”

    “是啊,水土不服。日苯企业精益求精,工人素质也高,中国在这方面比不了。”张洪波说。

    宋维扬摇头道:“这不仅仅是工人素质或者国企体制问题,日苯公司那套管理模式,就算拿到美国也是行不通的。”

    张洪波诧异道:“但很多欧美公司都在学习日苯的企业管理模式啊。”

    “确实如此,但欧美公司在实际运用当中,已经发现了日苯管理模式的很多问题。完全参照日苯模式进行管理的欧美企业,只有死路一条。”宋维扬笑道。

    “日苯的管理模式有问题?”张洪波惊道。

    “在日苯没问题,但在别的国家就有问题了。”宋维扬说。

    张洪波立即放低姿态:“请赐教!”

    宋维扬解释说:“就拿丰田来举例,不管是jit还是tps,这两套系统都是根据日苯企业的特点出发的。比如卫星式产业结构,比如员工的高度稳定性,这些情况就跟欧美不一样,完全照搬必然会水土不服。”

    张洪波说:“这点对于中国的国企来说,问题并不大。”

    “所以中国国企运用丰田看板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这里又有个问题,那就是管理系统的可执行性,张教授你懂的。”宋维扬笑道。

    张洪波叹息说:“唉,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

    宋维扬又说:“至于中国的私营企业,那是绝对不能照搬看板模式的。原因我都说了,员工的高度稳定性就难以解决。而且,中国的私企现在规模较小,也不适合这种大企业管理模式。所以我吸取改良了丰田tps系统一些特点,并融合进其他适合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为袁厂长打造了那套系统。”

    “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我只看过大纲。”张洪波道。

    两人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具体,各种专业名词蹦出来,偶尔还提出一套运算公式,把办公间的所有人都听得云里雾里。

    虽然听不太懂,但其他公司的老板们都聚拢来了。他们属于中国创业的先锋力量,好多都是辞掉铁饭碗下海的,对任何可能有帮助的先进思想理念都求知若渴。他们竖起耳朵、聚精会神,用崇拜的眼神望向宋维扬,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词汇。

    高瑜也听不懂,她在速记本上飞快动笔,反正一切都先记录下来再说。

    至于郑学红和陈桃,他们看着正在侃侃而谈的宋维扬,已经分不清梦幻和现实,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难道我们不是骗子,真是中国私营企业发展促进协会的工作人员?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

    (推荐刀一耕新书《我的大小仙女》,灵气复苏爽文,值得一看。)

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w ww。xxbi quge。c0m新笔趣阁内容更新后,需要重新刷新页面,才能获取最新更新!

020【撑死胆大的】() 
张洪波惊喜的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比他想象中更加优秀。他们讨论的话题,渐渐从企业管理延伸到其他方面,而且聊得非常大胆,用二十年后的话来说就是有404风险。

    “马博士,你对黄公子大肆收购国企怎么看?他能否带来国外的先进经验,帮助这些国营企业走出困境?”张洪波问。

    黄公子是印尼第二大财团掌舵者的次子,从小就被送到大陆读书,甚至当过红x兵,还在穷乡僻壤插过队。

    从去年开始,黄公子突然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一口气收购了数百家国企。

    全国媒体热议,无论是官员还是工人,都对黄公子抱有殷切希望,盼着他能够把这些亏损企业盘活。

    于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主动接触黄公子。有的地方为了卖亏损企业,居然将收益良好的国企也打包卖了;有的地方把国企清仓大处理,卖得一家不剩,甚至因此撤销轻工局和商业局,厂长们只对黄公子一个人负责。

    病急乱投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就困难重重,已然成为各级政府的财政包袱。中央和地方尝试了各种方法,树立了各种典型,采用了各种模式,但依旧收效甚微——摸着石头过河真不是一句空话。

    黄公子的出现,让“资本经营”一词火遍全国,人们将其视为拯救国企的仙药良方。

    如今报纸上隔三差五就要报道,黄公子又在某地收购了多少家国企,宋维扬想不知道这个人都难。

    “我不看好他。”宋维扬说。

    “为什么?”张洪波问。

    宋维扬解释道:“这位黄公子的身份是金融资本家,而非企业家,他没有亲自管理过任何一家企业。他只是有钱而已,但他的钱能比中国政府多吗?中央都拿国企困境没办法,他黄公子又怎么可能办得到?”

    张洪波说:“黄公子是商人,如果这些国企没救,他收购到手岂不是要赔本?没钱赚的生意谁做?”

    宋维扬笑道:“据我所知,黄公子身后站的是港城李超人、印尼金光财团、日苯伊藤财团和美国摩根士丹利。他们的手法非常简单,就是在港城收购亏损的上市公司,吸纳国际资本,拿投资人的钱到中国兼并企业,再用这种利好消息抬高港城公司股价。在股市获得利润之后,继续批量收购中国企业,再跑去美国和加拿大发行新股继续圈钱。以此方式不断轮回,直到某天被戳破而已。”

    “资本运作不是很正常吗?”张洪波疑惑道。

    宋维扬摇头道:“通过报纸上的文章,我发现国内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从政府到民间都过度迷信资本。资本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有危险?”张洪波问。

    “当然有危险,”宋维扬忍不住笑道,“那位黄公子把自己都套进去了,他现在也是进退两难吧,只能捏着鼻子继续死撑。”

    90年代的中国野蛮而荒诞,即便是在国外纵横捭阖、无往不利的资本家,贸然进入中国市场也多半会被带跑偏。

    就拿黄公子来说,他本来只想收购那些有潜力的国企,结果地方政府各种忽悠、各种打包甩卖——

    你要买啤酒厂?好啊,干脆再搭一个电缆厂和肥皂厂吧。

    你只买10家企业?我们市一共有50家企业,要不你全拿走吧。

    很多时候,黄公子都是在饭桌上喝着酒,稀里糊涂就答应了收购方案,他连自己收购的企业有多少债务都不清楚。

    玩资本也没这么玩的,非常危险。

    若非收购国企时会附赠地皮,黄公子肯定要搞砸,说不定血本无归都有可能。

    张洪波道:“能具体说一说危害吗?”

    “没必要,而且牵扯太广,说了也没有任何作用。”宋维扬笑着摇头。

    虽然在黄公子的运作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但也有一些比较正面的意义。首先,他是吸纳外国股民的钱玩资本游戏,帮着许多国内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其次,他让中国真正见识到什么叫资本运作,为今后的国企大规模改制提供了参考样本。最后,他给中国无数商人上了一课,帮助中国人迅速的快乐成长。

    宋维扬对黄公子再熟悉不过,因为此君是mba课程里的常客,他在中国的收购案例被后来者分析了无数次。

    黄公子还带来了一个非常意外的影响,他在中国的成功,让无数国外财团眼红难耐。于是外资在接下来两年疯狂入侵,将许多国产知名品牌扼杀在摇篮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警觉起来,社会舆论迅速倒向民族主义,最终在1995年吹响了民族品牌大反攻的号角。

    那种狂热程度,犹如在进行一场商业领域的抗战。

    “说起黄公子,我突然想起前不久在《中国工商时报》看到的一篇文章,”宋维扬担忧地说,“据记者调查,沿海各省的数千家合资企业,有一半以上都存在账面亏损。外资通过转移利润、虚列开支等方式,侵蚀中方利益,逃避国家税收,有的企业连续亏损七八年,规模却越亏越大。相比而言,黄公子其实很可爱了,他为了增强美国股民的信心,不但不会搞账面亏损,反而要把财务报表做得更漂亮。”

    “合资企业亏损确实是个大问题,相信中央很快就要严查这种现象。”张洪波说。

    两人一通胡扯,话题越来越敏感,但大家都认为很正常。

    甚至高瑜还用笔全记下来,打算整理之后放进报道中。摸着石头过河嘛,谁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于是就喜欢展开全民大讨论。比如现在热捧黄公子的很多,但狂踩黄公子的也不少,双方在报纸上已经不知打了多少笔仗。

    直聊到傍晚时分,张洪波终于回到正题:“马博士,你那个企业管理系统,恐怕需要专业人士全程指导才行。”

    袁卫东连忙问道:“我们厂自己研究尝试不可以吗?”

    张洪波说:“很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宋维扬笑道:“不如张教授跟袁厂长合作吧,你可以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

    “这样也行。”张洪波有些心动。

    “那太好了,我代表全厂职工热烈欢迎!”袁卫东高兴道。

    高瑜没有再采访任何问题,有宋维扬和张洪波的谈话内容即可。最后只向宋维扬索要了一份个人履历,高瑜便起身握手道:“感谢马博士,我给你和刘主任、陈秘书照一张合影吧。”

    “不用,不用!”

    宋维扬、郑学红和陈桃连忙谢绝。

    高瑜赞道:“三位真是高风亮节,只顾做实事,却不愿出风头。”

    宋维扬微笑道:“认真做事,低调做人,我父亲经常这样教育我。”

    “那我就不勉强了,再见!”高瑜挥手道。

    宋维扬突然问:“高记者,你这篇稿子什么时候能见报?”

    高瑜想了想说:“最快下周一吧。”

    还有五天时间!

    袁卫东当场付清15万元,在千恩万谢当中,带着企业管理系统兴奋离去。

    宋维扬也想走,却被办公间的其他人给拦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