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朝第一弄臣-第6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惯性,他算计正德,为的是维护儒家道统,甚至连自己的前程都顾不上理会,又哪有精神管别人啊。
    在他的眼中,自己可以殉道,也同样可以推着别人去殉道,这种人可以被称为卫道士,和宗教中的那种狂信者差不多,是相当可怕的。后世那些人体炸弹,在精神层面上,跟杨廷和本也一般无二。
    如果儒家确实代表了真理的话,这种精神也算得上是很伟大。
    可是,真理这种东西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时过境迁,儒家的统治理念早就不合时宜了,所以,杨廷和的作为也显得很傻很天真,而且还有些卑劣了。
    #c
    '  '
第739章 衣锦好还乡
    第739章  衣锦好还乡
    “另外,还有一个商学的理念可以用来解释这件事……”开始还小心翼翼的,不过长篇大论了一番,李兆先的兴致也起来了,将自己的最新心得讲了出来。
    “商学?”从谈话开始起,杨慎的神色一直都是淡淡的,可这时眉头却动了动,惊讶的轻咦了一声。
    “嗯,是商学。”李兆先肯定的点点头,“商学里面有一个垄断的概念,大致就是说,某个商家在其从事的行业中,拥有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在定价、成本控制上,都有足够的话事权……这样就被称为垄断。”
    李兆先的解释没用到多少专业名词,很容易理解,杨慎想了想,然后点点头,表示理解。
    “除了某些特殊行业之外,垄断都是开始有好处,然后很快就会变成桎梏的……垄断的地位会压制其他人的成长,垄断者自身也会失去进取心,每一次垄断,都是一个盛转衰的过程。用修,你不觉得,这种情况,跟华夏千年以来的兴衰很相似吗?”
    “确实很相似……”
    儒家对朝堂的垄断可不就是如此么,开国之初,儒家独大,可以排除异声,将资源整合起来,全力投入到各种建设工作之中,效率很高,政治也相对清明。
    可用不了多久,情况就会改变。垄断了朝堂之后,士人们迅速失去了进取心,对开疆拓土,扩大王朝的影响力没有半点热情。因为他们害怕有其他人会借机成长,威胁到儒家子弟的地位,宣宗时代,放弃安南就是明例之一。
    从秦朝开始,安南就是华夏的一部分,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第一次分裂出去。大明开国后,成祖朱棣以恢复汉唐故土为由,遣张辅率兵南下,深入安南,第二年,便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得州府四十八,户三百二十万。
    不过,就在二十多年后,文臣们就忽悠着宣宗皇帝召回了王通的八万大军,罢免了交趾布政司,放弃了那块华夏固有的领土。
    对郑和船队的打压,禁海的施行,对北疆鞑虏的守势,无不出于这个目的,他们自己没兴趣,也不想让别人落下好处,在士大夫的主导下,大明固步自封,开国百多年,几乎毫无寸进,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倒退了不少,一如火器,又如航海技术。
    “垄断久了,不光会让人失去进取心,而且还会让人自大,儒家先贤不会错的理念,八成也是由此而来。所以啊,朝中不是没有聪明人,那些大人们都精明得很;朝中也不是没有清廉持身,心念黎民的好官,可他们首先要维护的,是体制的安稳,这点是高于一切的。”
    弯腰捧起一捧白雪,然后翻过手掌,将那片晶莹散落在风中,仿佛某种祭奠一般,李兆先缓缓说道:“用修,杨伯父不是被谁逼死的,若一定要说有,他也只是被某种陈腐,而不合时宜的体制所逼,这体制也已经走到了末路,想要重新有所建树,只能破而后立,只可惜,杨伯父却没能看清这一点。”
    杨慎认真的看着李兆先,叹息着摇摇头道:“李兄,你的意思我明白,而且我也理解……只是听到了一些消息,一时间难以接受啊。”
    在传统的熏陶下,在杨慎的心目中,状元之才,拜相入阁的父亲,无疑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是他一直憧憬着的偶像。突然变成了勾结鞑虏的罪人,委实让他有些无所适从,何况父子亲情又岂能割舍,就算不打算报仇,他心里也是难过的。
    由于嘉靖年间的变故,杨慎流传到后世的,只有他作为才子的名声,和正德年间的少许事迹,政治方面的倾向和成就,并没有多少记载。实际上,由大礼仪事件中的表现就能窥得一二,在遭遇变故之前,这位才子是个性情耿直的人。
    这种性子让他学起律法来如鱼得水,可面对眼下的这种复杂情况,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了。桂园中一片寂静,茫然四顾时,也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心生悲戚,以至于他久久不能脱离而出。
    “逝者已矣,光阴难追,”像是在安慰,可李兆先的语调却激昂起来,“用修,打起精神来!旧的、陈腐的东西已然离去,还害死了伯父,你我何妨不尽力一试,让新的大明更快的到来,来的更加轰轰烈烈,不让这种悲剧再次重复呢?”
    “李兄……”比起安慰,还是这样的激励更有作用,杨慎猛的抬起了头,本来无神的双眼中,也泛起光来。
    “哗!”
    李兆先见激励奏了效,正待趁热打铁,让好友彻底振作起来的时候,忽然听到北面传来了一阵震天的喧哗声,仿佛春雷一般,摇撼着脚下这座雄城,使其为之震颤不已。
    “是安定门,皇上回来了!”能让京城百姓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又是从那个方向传来的,结合眼下的情况,李兆先迅速做出了判断,这判断相当准确。
    两人刚刚转过头,惊天动地的‘万岁’声也响了起来,声音有些参差不齐,可却保持着相同的节奏,不是有人在指挥,就是有人在引领。
    在整个大明,最经常喊这两个字的,就只有近卫军了,坚守不退时会喊,冲锋时会喊,战胜了一样会喊,万岁二字对他们来说,就是胜利和辉煌的代名词。连日日上朝、恪守礼仪的朝臣们,喊这两个字的频率也没有他们高。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
    德胜门和安定门同属京城九门,并且同在北方,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是大明的惯例,当初成祖北征的时候,就是如此。
    德胜门的寓意是“以德取胜”,取的是“旗开得胜”的兆头,安定门的寓意则是‘太平安定’。
    “愿我大明千秋万世,永保太平安定。”现在赶过去肯定是来不及了,李兆先也顾不得再安慰好友,眼望北方,想着百姓欢迎英雄凯旋,军民共呼万岁的场景,他也是心神摇曳,不由喃喃自语起来。
    “愿我大明百姓,永不再受外族荼毒。”其实也用不着他安慰了,雄师凯旋的激励,远远超过了言语所能达到的范畴,心神激荡之下,杨慎也是肃容而立,默默的祷诵起来。
    常春藤书院是在长安街以南,宣武门以北的城西,离安定门还很遥远,隔了这么远的距离,两人尚且感受到了欢迎将士凯旋的热烈氛围,现场的场面如何,就更不用说了。
    人们都是用力挥动着手臂,用尽全身力气呐喊着。很多本来打算先在队列中寻找自家儿郎的人,也都受到了这股热烈气氛的感染,他们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又或将每一个少年都当成了自家的儿郎,只是忘情的欢呼着。
    今天来的人,在正德出京的时候,也多半都去了承天门,然后一直送到德胜门,不过是两个多月之前的事,人们的记忆还很清晰。
    那时的近卫军将士们,虽然甲胄鲜明,体格健硕,显得非常威武雄壮,可人们看在眼中,却总觉得有些不安心。那一张张脸上,大多还带着稚气,对手却是凶残成性的鞑虏,再怎么乐观的人,也会有些忧虑的。
    尽管当时为正德和近卫军们的信心所感染,没人表露出来,可事后众人还是相当担心的。当谢宏紧随正德之后西去时,累积起来的忧愁一下爆发了出来,使得当时的气氛很有些压抑。
    现在,新年已过,少年们都长大了一岁,可从外表看来,他们长大的却并不止一岁。
    寒冬之际,两月转战千里,这样的经历使得每一个人脸上都带着风霜之色;
    出京之前,近卫将士都是锐气十足,让人有种刚不可久的担忧,可如今,锐气尚未消,他们的脸上又多了坚毅之色,让人看着放心了不少;
    最明显的改变,还是他们身上的杀气。以前的近卫军名头很大,可真正经过实战的,却只有最初的那三千宣府子弟,剩下的人,在外界的观感中,好像就是陪正德玩的玩伴罢了。
    可现在不同了,无论是默然行进,还是高呼口号,整齐的队列中有股冲天的杀气油然而起,即便是没上过战场的人,也能轻易的感受得到。
    更响亮的欢呼声却是送给谢宏的,改变,大捷,希望,都是这个少年带来的,尽管他还没实现,那个曾经独一无二的冠军侯立下的丰功伟绩,可人们却坚信,那一天迟早会到来的。不就是封狼居胥吗?对侯爷来说,又很难之有?
    当然,队列中最显眼,风头最劲的不是近卫军,同样也不是谢宏,有正德一朝,只要朱厚照出现的地方,就没人能盖过他的风头。
    很难得的,正德稳稳当当的坐在了车上,意气风发的向道路两旁的人群招着手,不过,没有人会误会他是长大了,所以转了性,因为他会坐在车上的原因很明显,看了的人都知道。
    皇上不但打赢了仗,而且还带了个媳妇回来,看着正德得意洋洋的表情,人们纷纷慨叹,果真是衣锦好还乡啊。
    #c
    '  '
第740章 未来格局和惊喜
    第740章  未来格局和惊喜
    夜,依然是喧嚣的。
    除夕过后,十五之前,本就都有着节日的气氛,现下里又被大军凯旋的气氛一冲,喜庆的气氛也愈发的浓厚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积雪反射着灯光,使得京城加倍的明亮起来,热闹的景象远胜不久之前的除夕之夜。
    除了凯旋,不少人家都在享受着重新团聚的喜悦。
    返京的近卫军远远没达到满员的程度,因为大捷之后,海内再无忧患,正德在路上就将不少近卫将士遣回各自家中,到达京城之后,家在京中的那些人,也多半被他遣返了,最后进驻到西苑的,只有数千人。
    并不是正德或者谢宏太过疏忽,掉以轻心,而是这样的布置就足够了。依然跟在正德身边的,是最初那些宣府子弟为主力,组成的陌刀兵,有这些人在,就算京城有些异动,也是可以轻易镇压下去的。
    如今江南已平,缇骑弹压得力,北方数省虽然小有些波澜,可都是很快被推平了;西陲被威慑,不复为患;其他如蜀中、西南之类的地方,可能才刚刚得到宁王起事的消息,纵有阴谋野望,也只能是还在酝酿之中,并不会构成多少麻烦。
    谢宏已经着力将大捷的消息散布出去了,想着让那些野心家,或者心有不平者早点看明形势,这些人酿不成多大祸患,却有可能将正德的注意力吸引过去。皇帝出京乱跑不是不行,但是得在新法推行,新秩序建立之后,这个关键的当口,还是稳当点呆在京城比较好。
    除此之外,近卫军虽然击败了鞑虏,可是,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战斗中,杀敌的同时,自身的伤亡却也少不了,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